《辞海》“淮夷”“徐戎”词条之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辞海词条 《辞海》“淮夷”“徐戎”词条之误

《辞海》“淮夷”“徐戎”词条之误

2024-07-15 1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辞海》是通行国内外的大型中文工具书。但《辞海》对“淮夷”、“徐戎”等词条注释不仅错误,而且错得非常离谱。

    因为研究徐国文化,最近留下了关于徐文化研究的点滴记录。但有位朋友看过后给我发来邮件称:“徐国建立不是在周初吗,您怎么说是夏朝啊?”提出此番疑问理由是“辞海说的”。

    《辞海》是说了,但说错了。

    对《辞海》中的有关错误,我早就发现了,只是没人提及此事,我也就不曾说起。

    1985 年3 月第6 次印刷的1979 年版《辞海》缩印本第802 页“徐戎”词条解释:

    古族名。亦称徐夷或徐方。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今江苏泗洪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

    1985 年3 月第6 次印刷的1979 年版《辞海》缩印本第946 页“淮夷”词条解释:

    古族名。夏至周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一带。西周时,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

    《辞海》中的这两个词条解释,没一个是正确的,严重缺少对徐国历史和“淮夷”、“徐戎”概念的研究。

    撰写这两个词条的人,别说《左传》、《尚书》等先秦典籍,想必连《史记》、《后汉书》、《新唐书》都没认真读过。否则,不可能错到如此地步。

    “ 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是事实。徐国国都长期设立在今江苏泗洪境内,也是事实。但徐国建立的时间绝对不是《辞海》所称“周初”。对此,《史记》、《后汉书》、《新唐书》等说得非常清楚。

    司马迁《史记》中曰: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即“柏翳”或“伯翳”、“柏益”、“伯益” ——本文作者注)。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司马迁《史记》所说“ 夏后帝启”,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破坏“公推公选”的“禅让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启,是禹的儿子。这里的“ 后” 相当于“ 王”、“ 皇”、“帝”,是启为区别先辈“皇”、“帝”而“改口”。

    伯益是徐国始祖若木的父亲,舜、禹两帝贤臣皋陶之子。他的儿子若木在徐国44 世国君世系中排行第一。由此可见,徐国绝对不可能在“周初”建立,而是在夏朝初年夏启统治时期建立的。

    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里说:“徐氏出自嬴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这里的“徐”,是指《尚书》表述为“海、岱及淮惟徐州”的那个政治中心在今山东境内的真正古徐州(不是现在徐州)。

    《新唐书》还说:“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新唐书》自相矛盾,称徐偃王“为周所灭”之说是错误的。周只是打败徐国,打败徐偃王,而“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徐偃王之子。

    《史记》说得比较准确:“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这里的“缪”同“穆”。缪王,即周穆王。当时跑到西王母那里玩乐,差点被率东夷多国联合军队攻伐的徐国偃王取而代之。

    徐国偃王,名“诞”,在徐国44 世国君世系中,排行第32 位,当朝执政大约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和西周第5 代国王穆王交战过。

    一个是第5 代国王,一个是第32 世国君,双方无法“对应”。

    因此,《辞海》说“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实在荒谬无稽。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无论是“淮夷”还是“徐戎”,都已比较明确,都足以证明《辞海》注释是错误的。我的看法是:

    淮夷,古族名。有广义和狭义区分。通常指聚居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远古部落。是东夷中最强大的一支。禹时,属于“海、岱及淮惟徐州”;夏朝初年徐国建立后,归徐国管辖;商周时期,成为国都设在今江苏泗洪的徐国主要民族。在先秦典籍中,有时特指徐国,有时特指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群舒”。

    徐戎,亦称徐夷、徐方。中原地区特别是周代统治者对徐国、徐国国君和徐国臣民的一种称呼。

    前面所引《辞海》称“ 西周时, 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 是把狭义“ 淮夷” 当成了广义淮夷。“ 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 的“ 淮夷”,既非真正广义的淮夷,也不特指徐国,而是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先秦出现的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群舒”小国。这从先秦很多典籍中可以找到答案。而这里的徐戎,就是指徐国。

    直到目前为止,没人能拿出令大家信服的“徐夷”为“古族名”的“解释”。在徐国出现之前,也没有“徐夷”之说。

    因此,我个人考证后认为,“徐夷”不是“古族名”,而是中原地区特别是周代统治者对徐国、徐国国君和徐国臣民的一种称呼。比如《后汉书》所称“ 徐夷僭号”里的“徐夷”,就特指徐国第32 世国君——偃王。

    中原地区特别是周代统治者,之所以称徐国、徐国国君和徐国臣民为“徐夷”,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徐国主要民族为淮夷。徐国国都长期设在今江苏泗洪境内,位于远古时期淮夷部落核心区域。先秦典籍里有些“淮夷”,也特指徐国。

    二、徐国统治区域为《尚书》表述的“海、岱及淮惟徐州”。既是徐国,又在徐州(不是现在徐州),更据“淮夷”之地,故称徐夷。

    三、可以理解为对桀骜不驯者的一种蔑称。汉代礼学之家戴氏《礼记》(西汉礼学家戴德选编的85 篇本叫《大戴礼记》;其侄子戴圣选编的49 篇本叫《小戴礼记》,即今常见《礼记》—— 本文作者引注)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从“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可以看出,“夷”,颇具野性。古人解释“夷”,从人,从弓,言其善射。传说中曾经一连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即为东夷之人。而徐国曾多次发野抗周。在周王朝统治者心目中,徐国很“野”。

    四、可以理解为对“ 言仁而好生”者的称呼。在古人看来,“夷”有两副面孔,既有野蛮的一面,也有“言仁而好生”特色。

    《后汉书》:“《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徐国正是“仁而好生”,特别是徐偃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仁义治国”理念的诸侯国君。徐偃王的这个理念对孔子影响很大。孔子弘扬徐偃王这个理念,提出儒家学说核心——仁义。

    徐国更是一个顽强的诸侯,历经夏、商、周,延续1600 多年,持续时间相当于我国三国到清代的历史跨度总和,是古代诸侯中生存时间最长的一个。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政协

    ( 本文编辑 谢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