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定 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2024-07-16 2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7:25:33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骨干队伍,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将两支队伍有效整合,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教育部推动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在制度创新中实现两者的科学结合和效益最大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建设理念的创新

教师相互兼职比较常见,然而,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不是一般意义的兼职问题,它有其深层含义和内在必然性。如果我们以旧的理念理解并加以实施,就不能深刻把握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推进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理念,以“大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称“大思政”)理念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所谓“大思政”,就是“相对于传统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言的,它是指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1]“大思政”理念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系统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个系统工程,但是,在传统狭隘理念支配下,往往形成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产生强大的系统合力。就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为例,两者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前者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后者以课外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学科差异和岗位分工,大多数高校把他们作为各自独立的队伍,隶属于教学和行政管理两大系统。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三个显著的问题:一是教育目标不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思想理论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注重行为培养,两种教育的目标各有侧重,不能够形成整体推进教育的良好局面。二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借助于课外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样,课外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有效借助于课堂理论教学资源开展活动。导致理论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无的放矢,言之无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有力的理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理论自觉。两种教育有时在活动主题、任务、时间、空间等方面也存在冲突。三是力量分散。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配备的编制是1∶400和1∶200。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不能实现这一要求,两支队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

国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实施,他们注重环境、社会、家庭系统育人,通过日常管理、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隐形的思想教育。[2]我国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而开展自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必然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合并的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以“大思政”理念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切实改变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囿于各自学科的片面现象,打破学科界限,立足于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这一人才培养的全局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切实改变原有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打破部门界限,把两支队伍整合起来,互为兼用,发挥整体力量,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建设内容的创新

1.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将两支队伍分属于不同部门,多头管理,不利于统一行动。需要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职能部门纳入其中。由学校统一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工作计划和任务,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形成全校统一领导、整体谋划,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领导体制。

建立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不能自扫门前雪,而是分工不分家,将学校统一的工作要求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需要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和日常管理之中,与其他部门精诚合作,主动配合和参与相关活动,全校一盘棋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的创新

纳入专兼结合范畴的教师和辅导员实现双重管理。作为教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管理,作为辅导员,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做到统筹使用,交叉管理。

为了避免两种岗位职责的矛盾冲突,需要进行精心的制度安排。一是打通两种岗位隔阂,实行岗位互通,即辅导员可以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晋升相应职称。教师当然也可以转为辅导员岗位。二是确定合理的工作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任务都很繁重,如果不能确定合理的工作量,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繁杂的辅导员工作会使他们疲于应付,不能够潜心搞好工作。因此,要把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与一般的教师和辅导员区别开来,对于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量进行特别规定。至于如何确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简明的方法,就是直接规定承担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和辅导员工作任务,使工作总量保持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规律,要搞好两种工作,需要分别投入大量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把专兼结合工作量简单地看做两种工作的简单相加,规定的工作量要适当小于两种工作之和的平均值。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将它项目化,并且确定项目的工作量。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根据自己实际,自主选择教学工作和辅导员工作项目。三是明确岗位职责。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既然是双重身份,就要既进行理论教学,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只抓其中一个方面而不及其余。考虑专兼结合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建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侧重于校园文化建设、社团建设、理论学习、组织发展、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便于优化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从而使教师避免陷于辅导员工作的繁琐事务之中。

3.工作管理的创新

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由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管理,两部门搞好协调工作,分别对教学工作和辅导员工作进行教学安排、质量跟踪,提供教育教学保障。教学任务与辅导员工作尽量保持一致,即将辅导员工作所面对的学生的教学工作尽量安排给该辅导员,便于两种工作的全面对接。评价由两部门在衡量“结合”成效的基础上作出,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建设形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形式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形态:

1.教师与辅导员互为兼职制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可以是教师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辅导员兼职教师,两支队伍之间可以实现互为兼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基本形态,通常在教师和辅导员基本素质足够胜任两种岗位职责的情况下采用。其特点是集教师和辅导员两种岗位职能于一身,便于主体自主开展工作。

2.教师与辅导员主辅结合制度

这种形态有两种情形,一是教师主导辅导员辅助型,另一种是辅导员主导教师辅助型。两支队伍之间通过一对一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工作。其特点是两种岗位职能由一主一辅两人共同完成。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教师或辅导员一方在素质、能力、经验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另一方则相对不足的情形下采用,由强势一方主导,弱势一方辅助配合。

3.教师与辅导员项目团队结合制度

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是宽泛地互为兼职,而是以特定项目为载体,由教师与辅导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工作。这种情形通常是教师与辅导员在精力、能力、经验、特长等方面存在各具特点、各有所需的特殊情况,不便于个体独自专兼结合,从优势互补、发挥团队作用的愿望出发,围绕一个或多个项目(可以是某教学专题、某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成团队,自主灵活地分工合作。其特点是两种岗位职责由团队共同完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两种岗位职责互为兼职的事情,它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变革,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模式、价值观的变革,也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方式的重构。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有别于西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91-02

收稿日期:2007-02-10

作者简介:蒋礼文(1969-),男,重庆垫江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第3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给我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统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维护高校稳定,各地各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功不可没,特别是广大辅导员更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

学生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基层,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就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内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会反映到高校里来。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基层,打牢基础,对维护高校稳定至关重要。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他们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所以,学生有问题会首先想到辅导员,首先找到辅导员,首先告知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出实招、用实劲、办实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好;又要立足现实,抓住关键,尽快突破重要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主阵地要积极配合主渠道,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现阶段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决人员配备、培养培训、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协调和组织各方资源为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像重视学术和教学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提高素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能力强、水平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岗位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我们年轻的教师经过辅导员工作的洗礼,既可以实现思想感情的升华,也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素质,是宝贵的经历,更是一笔人生财富。辅导员队伍是重要的人才队伍,加强这支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在为不同岗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为我们的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角色定位不清、职业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现状,应按照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

构建科学化模式。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按照“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在职能定位、力量配置、队伍结构、职务待遇安排、管理考评、教育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实现优化组合,力求最佳效应。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在角色定位上,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配备模式上,顺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趋势,既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照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形成“矩阵式”配置。在队伍结构上,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从在读研究生、专业教师、机关干部中吸收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以优秀硕士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的专兼职辅导员为“塔身”、以专家型辅导员为“塔尖”的“金字塔型”梯队。二是完善制度设计。高校要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与其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职务序列和考核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设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序列,实行序列、指标和评聘单列,与其他教师及管理系列相衔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数、职责和津贴标准,完善了聘用机制。如华东师范大学已评聘了两位正教授辅导员。在行政职务评定上,制定了辅导员晋升的管理办法,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在考核机制上,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统一,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在激励机制上,坚持开展两年一度的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

实行专业化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辅导员除了要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外,还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知识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高校要从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人手,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一是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建立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与境外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统一培训标准,编写教材,建立题库,严格考核;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班化教学等形式,对新上岗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在岗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开展研究型学习,规定每个辅导员每年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作为辅导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发展等专业硕士点,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和双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境内外建立国情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基地,选送辅导员骨干定期参加考察与培训。二是加强德育前瞻性研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集中社会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生德育研究中心,每年重点资助10个德育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队伍开展前瞻性研究。还成立了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创设辅导员论坛,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推动多样化发展。队伍建设的理想目标,是建设一支有稳定的骨干力量、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的队伍。多样化发展是大多数专兼职辅导员的必然选择,他们做过几年辅导员后就可以流动,走多样化发展道路;职业化是少数职业型、专家型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也是稳定骨干队伍,建立职业认同,完成经验积累和传承的必由之路。要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打造职业化队伍。对于一部分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引导他们走职业化发展之路,鼓励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专业化培训基地,着力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专业化辅导员。二是构建校内外“立交桥”。在校内,制定各种政策,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把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对校外,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

三、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狠抓认识到位。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督促检查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

第二,狠抓组织落实。各高校要配足配好辅导员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辅导员队伍、支持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加强规划和研究,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学生辅导员队伍,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4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养;应然分析;实然分析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应然分析

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应该是价值、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相统一的“三维结构”。

1.价值维度素养

价值维度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的“核心素养”,也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相对隐性的素养形态。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知识;其次,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第三,要求辅导员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第四,要求辅导员对是非、善恶、美丑和各种人际关系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品质素养则从以下六个方面得到体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识是高校辅导员对品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高校辅导员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行动抉择、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道德评价是高校辅导员用已经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活动;道德行为方式是高校辅导员道德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道德行为习惯则指高校辅导员无需外在监督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强化而固化的行为习惯[1]。

2.能力维度素养

能力维度素养包括组织管理、沟通、创新、心理教育四方面的能力。(1)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组织能力可细分为指挥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可细分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2]。(2)沟通能力:沟通是辅导员把学生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是辅导员激励学生、实现引导职能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学生所引发的各种问题。(3)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辅导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3]。(4)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指辅导员应该具有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疾病防治的能力。

3.知识维度素养

知识维度素养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相关,是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的核心。(2)现代管理学知识素养:辅导员事务性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是提升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的基础[4]。(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建立在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基础上的。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疏导;有利于调节自身的工作情绪,克服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4)

法律知识素养: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才能在法律框架下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上所述,从应然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是一个由价值维度素养、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构成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能力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关系密切,而价值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实然分析

1.价值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辅导员的价值维度素养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基本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调查、走访了5个城市20所高校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中层领导,结果表明,有15位中层领导对目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很满意”,占75;3位持“比较满意”态度,占15;2位选择“不太满意”,占10。另外,其他人的相关调查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文婷曾于2006年4月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为主题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200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79人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在“为人师表”方面表现“良好”或“较好”,即有89.5的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5]。

同时,我们还从学生和

教师的评价角度对辅导员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评价较高:学生有77选择了“高”或“较高”;教师则有83.5选择了“高”或“较高”。

笔者认为,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得到良好的熏陶与培养。其次,高校在引进和考核辅导员时,比较重视价值维度素养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再次,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在职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的培养。我们对长沙河西几所高校的辅导员的调查表明,85.6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所接受的最多的是价值维度素养的培训。

2.能力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与价值维度素养比较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存在不少缺失,尚待进一步提升。武增勇曾对上海松江大学城136名辅导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辅导员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时,60.7的人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57.4的人选择了心理调适能力,55.7的人选择了创新与科研能力,45.9的人选择了行政和党务工作能力,43.4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能力的满意程度并不高。

从我们对20所高校主管辅导员工作的中层领导的调查走访来看,仅有5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很满意”,仅占25;11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比较满意”,占55;还有4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不太满意”,占20。在能力维度素养中,有7位中层领导认为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有5位中层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不太满意。另外,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辅导员能力素养的缺失,42的学生对辅导员组织的各类活动“不太满意”,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另有近3成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沟通能力”需要提高,35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满意,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困惑缺乏敏感性,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不能充分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教育能力等具体能力素养都需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一维度素养的缺失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先天不足”;第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期间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不够,导致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后天失调”。

3.知识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解惑释疑[7]。这就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维度素养有待提高。从我们对长沙河西的3所本科院校近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在选择回答“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状况”时,有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知识较陈旧,知识面较狭窄”,30.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缺乏管理学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心理学教育学素养不够”。整体来看,对辅导员知识素养给予了积极评价的学生不足20。

另外,我们对辅导员本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表明,42的辅导员对自身的知识维度素养“不满意”,他们或认为自身“知识不够全面”,或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对自身知识维度素养表示“基本满意”或“完全满意”的辅导员不足3成。彭庆红的相关调查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的结论,其研究表明,与管理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而言,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素质的重要程度评价相对位置低一些,但是他们认为自身这方面的素质最需要提升”,换言之,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素质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矛盾更突出一些”[8]。

高校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整体不尽如人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专业限制。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尚未走上专业化的轨道,其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态势,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特定的专业背景也导致了其知识维度素养的单一与单薄。二是培训缺失。调查表明,只有不到7的高校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接受了足够多的知识维度素养的培训。

三、高校辅导员素养的提升策略

1.进修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高等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辅导员素养的“三维结构”特点,制订具体培训计划,细化培训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与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第二,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研修相结合。在职培训方面,可紧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平时可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传播新信息,介绍新动态,拓宽和增长辅导员的视野和才干,提升辅导员各方面的素养。短期、临时的在职培训还须与较长周期(一年或半年)的脱产研修相结合,方能使辅导员的素养得到“深度提升”。第三,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高等学校应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状况,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辅导员,采取轮训办法,让他们脱产到有关培训机构参加研修或输送到相关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有引领作用的辅导员骨干。

2.学历提升

国家应鼓励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报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大力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去,使辅导员队伍既有与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工作特长,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在职辅导员,也应鼓励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借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国家可适当设立专门面向高校辅导员的“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那么全国高校需配备的辅导员就将达到15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3.交流研讨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可针对辅导员工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性或漫谈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构建、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的目的。关于交流研讨的形式,笔者认为两种形式必不可少:一是专家引领型研讨,即根据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重要课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交流研讨由相关

专家主持、引导,辅导员则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体验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点评、总结。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二是交流互助型研讨,这一类研讨可以在校内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之间展开。研讨内容既可以是某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议题,也可以是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辅导员在无领导出席、无专家引导的自由、平等的沙龙式气氛中展开讨论,互提意见,以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5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22-01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具体说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以及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其具体内容如下:

1.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

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有着良师益友般的亲密关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一般来说,辅导员的指导教育作用主要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用学生能够倾听和接受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的关爱,不易产生抵触情绪,有助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

2.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

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是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之一。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具有生活性,是因为辅导员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接触最多、对其影响力最大的人,无论是从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性质上来说,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直接榜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的生活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3.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

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是高校辅导员的又一显著优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辅导员能深入学生内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深入细致。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就是自己的辅导员,这就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强于其他人,更能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生活性更强,效果也更好。

二、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策略,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一方面,学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帮助辅导员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学生中全面宣传辅导员的重要作用,搭建二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与辅导员交流,建立密切的联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常规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常规性日常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辅导员其它工作也必然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公寓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公寓,必须建立公寓制度,通过走进公寓了解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确定教学的切入点和着重点,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在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不容忽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文化平台。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秀的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二是校园网络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搭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三是社会实践平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对高校辅导员而言,辅导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增长学生的才干。

总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管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推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翟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J].网络财富,2009,(21).

[2]黄永奎.以人为本: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潜质内核[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第6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如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或专指高校辅导员。本文所提及的高校“80后”辅导员可以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高校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突发事件处理、助困工作、就业指导、班级管理以及党团建设的群体。“80后”辅导员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领导下发展起来的高校,必须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顾名思义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为“中国梦”增砖添瓦。于此对加强“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状况

“80后”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因此与大学生年龄差别不大,思想和心理比较相通,共同语言较多,彼此比较容易接触,更能获得大学生的信任,于是“80后”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能够深深地感染大学生群体。

但是也要认识到,“80后”的一代是在唯我独大的家庭溺爱中成长,缺乏锤炼,同时由于思想活跃,接触到的西方民主化、资本主义的文化在他们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往往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同时,因为缺乏社会历练,社会阅历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都相对匾乏,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辅导员,在理论素质上尤为薄弱[1]。这往往会使得“80后”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时缺少理论支撑,教育学生时理论层面单薄,同时自己的工作中不能灵活熟练地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论,无法以自身的素质和形象去感染、说服学生,更谈不上去教育、管理学生。

二、影响“80后”辅导员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

(一)专业素养不够,业务能力不足,经验亟待在实践中加强

由于大部分“80后”辅导员并不是毕业于教育类或思想政治类专业,因此,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总体偏低,所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常常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80后”辅导员从事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手段与技巧,往往是“凭着一点经验干,摸着石头且过河”。尤其是刚刚从大学毕业,就走上辅导员的岗位,没有真正走进过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为人处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思想觉悟不够高,权威感不足,工作容易倦怠

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没有前途不会发展的。面对工作中的困境,出现了很多消极的态度。社会上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不认可的思想,包括高校中一些人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这样消极外界环境加上本身自己思想觉悟不高,就容易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辅导员不仅要具有亲和力,还必须具有权威性。刚进入岗位的“80后”辅导员,对于职业定位、树立权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80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有承担办公室秘书、教务秘书等行政性工作,这就需要“80后”辅导员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而对“80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成效短期难以显现,因而很难产生成就感,这与专业教师的工作投入与回报相一致的情形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2]。当觉得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当初的理想难以实现时,“80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就会降低,应付工作情形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三)社会地位低,个人发展困难,深造、进修机会少

不少高校把辅导员定位为办公室的行政人员,要求辅导员实行坐班制,然而辅导员除了规定的八小时坐班制外,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参加各项活动,召集学生开各种形式各项内容的会议,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八小时。另外,个别高校的部分院校甚至把辅导员队伍视为是专业不对口,无法安排工作人员的“收容所”,收入与专任教师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部分高校给予辅导员的政策支持不足,有的学校把辅导员孤立于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之外,既不能参加教师职称评定,又没有晋升行政职务的机会,甚至不给予教师资格的认定。虽然教育部的文件早在2004年就已经出台,但是落实到各高校,确实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由于平时工作的繁杂和工作时间的不确定,辅导员能够在职攻读学位的机会几乎没有,到外校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往往被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代劳”了。“十年政工,两手空空”体现的就是辅导员发展的一个现状。

(四)学校期望高但队伍缺乏稳定性,科研水平还不高

在国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关注度也相应提高。学校对于“80后”辅导员工作总体上是认可的,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辅导员对于未来的发展不抱希望,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在大学的培养体制中是一个薄弱环节。致使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80后”辅导员,科研水平较低,这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辅导员的发展。由于工作的繁杂,“80后”辅导员往往被拘泥于事务性的工作。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们,经常性的被各个部门分配任务,使其犹如一个打杂工,每天无止境的毫无头绪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和自我素质的提升,长此以往,过去的专业荒废了,专长失去了,用心做好科研的可能性也减少了。

三、改进“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的分析

(一)“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80后”辅导员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应该对“80后”辅导员进行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措施。一方面,高校“80后”辅导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发展的潜力,会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再学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工作之余,思想政治教育行业的老前辈应该结合“80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工作量、积极性等内容,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座,观看视频,学习文件,参观烈士纪念馆等细化工作,在别人的帮扶中来慢慢纠正思想政治错误表现。尤其是对“80后”辅导员又是党员这部分人,应该凸显出其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在这部分“80后”的“两员”中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具有优越性,其具有容易教育性。其带头作用也更加起作用。

(二)“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辅导员队伍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80后”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部分,“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整个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所以,“80后”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整个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需求相结合。许多“80后”从事辅导员在工作两三年后,逐步熟悉了学生工作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已能胜任工作。但是,其政治教育却还有缺陷。在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主体的“80后”辅导员的职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分析和管理,制订工作计划,实现个人发展愿望,在这些过程中循循渐进掺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验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这样也就达到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和个人良好发展的“双赢”效果。让他们愿意积极去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辅导员队伍,为高校思想政治建造做贡献。

(三)从学校体制建设上加强“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要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加强考核,鼓励先进。要突出考核“80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需要相互监督。学校制定的辅导员培养计划中。在辅导员薪酬上加入思想政治绩效项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合格者进行奖惩。让“80后”辅导员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德平.《“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探索》.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年7月

[2]李 萌.《“90后”大学生思想特质下的 “80后”后辅导员工作探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杨书征、杨 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吉林技术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五期

[4]李 玮.《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8期

第7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62-02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化从而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多数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经过几天的“岗前培训”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经过二到三年的工作锻炼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已能基本胜任工作,而这时大多数辅导员就开始准备离岗或已经离岗,继而又招聘一批新辅导员上岗。与此同时,为了稳定辅导员队伍,保障辅导员今后的出路,多数高校都规定工作满二至三年就可以保研或考研,然而,继续深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而是为了脱离辅导员工作岗位,从而造成资源和经验的流失。

2.个人思想不稳定。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收入也有所提高。但是和在校外工作同等学历的硕士、博士相比,收入还是相对较低一点。另外,与其他年轻教师相比,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十年,最后一部分同志可能成为学院党委副书记或党委书记,但一部分却只是个老辅导员,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当我们做辅导员时,一开始时每一个同志都会是满腔热血,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工作不被重视,能力不被认同,同学之间的比较,更是使大家心灵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于是,我们开始不喜欢了,然后变成讨厌了,但是为了某些原因,如保研的机会、如收入、行政级别、转做行政或教学的机会等,我们可能为了种种原因而留在现在的岗位上,结果只是留住了人而留不住心。这样的情况从而导致辅导员状况就会越来越糟糕。

3.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求知识面宽、德才兼备、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解疑解惑。然而,目前各高校辅导员90%以上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没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尽管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是本专业比较优秀的,有的还有一技之长,但成为合格辅导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则可能是他们所缺乏的。所以有时虽然心里很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但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及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4.岗位职责不明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平均每位辅导员所带学生超过300~400人。辅导员普遍感到工作任务繁重,事务性工作挤占思想教育成为普遍现象。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是教育与管理工作,即在抓日常管理的同时,开展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却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例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总而言之就是“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考核谈不上。繁杂的管理事务使现在辅导员就像学生的生活管理员,极大地削弱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使他们没能花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领导重视,确立岗位优势。思想上真正重视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前提,措施制度的真正落实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过程。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干部,是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工作责任大、压力也大,经常在课外、晚上、甚至节假日做学生思想工作,很辛苦,因此提高他们的待遇,是发挥他们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首先,要解决好辅导员的物质待遇,保证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大体相当,根据国家教育部1∶200的要求,超出部分的应予以超工作量补贴发放。其次,要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待遇。辅导员职称评定应与任课教师同等对待,使他们既可走教师又可走教育管理职称系列,辅导员必须承担“两课”教学及科研工作,其工作应折合相应教学工作量,评审高级职称时还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再次,要安排好辅导员的发展出路。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一长,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相比,总会有一种无名的失落,有的还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改革创新,健全选拔机制。健全选拔机制是建设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的基础。在选拔辅导员时,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工作的要求,制定一套完整的选拔制度,从源头把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政治辅导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选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学生工作,并且具备从事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招聘新的辅导员应坚持高质量、高层次、以研究生为主的原则,兼顾学科建设需要,尽可能地从研究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辅导等专业中选拔专业人员。在人员的聘任使用方面,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要求,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聘任制。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条件。

3.加强培训,完善管理机制。培训能保证学习、促进学习、改善学习,经常性的培训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养成自觉学习习惯。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者,要进行严格而又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后才能上岗。第一,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在上岗前要接受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第二,在职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召开工作研讨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有步骤地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方式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及时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逐步实现这支队伍职业化。

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应对辅导员工作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高校辅导员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能将考核考评与监督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相挂钩,奖优罚劣,优上劣下,真正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设好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非常关键。要充分鼓励和支持一批辅导员攻读相关的学位和参加业务进修,致力于较长期、稳定地从事辅导员工作,大力引导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家化道路。让他们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个人晋升的跳板。这样一来,必将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结构的优化。

4.转变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在高校中,“辅导员工作是年轻人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就是那些搞不了科研和教学的没本事的人的工作”的观念一直很强。对此,务必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认识,真正明白辅导员工作的育人职责之所在,而非单纯管理。今年上海将试点培养职业化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将与专业课教师一样,可以评定职称,享有一定的待遇,同时将建立与辅导员职业化相匹配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也需具备语言、心理、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提高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贯彻能力,用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去认清形势,观察形势,展望未来,教育学生。还要十分注重自己良好品德的养成,特别要在“立行”和“立言”上多下功夫,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并通过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为人师表、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有中华民族美德的人。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建立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便于和学生沟通,更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得到学生的信任。

高校辅导员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灵魂工程师,正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着当代的大学生。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还影响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5,(1).

第8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切,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路径 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在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赖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员队伍。近年来中央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配套相关文件出台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辅导员队伍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职业化建设之路任重道远。如何建立起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化岗位管理机制,既保证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使学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提升辅导员岗位管理绩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方法的总和。它包括这样几个要素: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获取与人力资源配置、培训开发体系、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1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能岗匹配”管理理论,建立对辅导员的选配任用机制

职业生涯管理是9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概念,主要是指组织和员工对企业及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综合性过程,是企业提供用于帮助企业内在从事某类职业的员工的行为过程。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越来越为我国各企事业单位所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理论也开始被高校所重视,并应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中,有的学校还将其以课程的方式与学生见面,但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却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系统化和升华。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也同时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依据。从职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足的今天,大多数人不再为温饱而担忧,因此他们从事某项工作不仅是为谋生,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辅导员工作繁忙,似乎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但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同样有个人需求,在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职业理想同样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再者,辅导员作为高校中的知识群体,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责任,能否充分发挥每位辅导员的自身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身于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关心辅导员职业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既符合辅导员个人利益又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明智之举。在辅导员的选配时,需要把“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作为辅导员职业化的目标。“以此为生”是指辅导员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视岗位为资源,经营好辅导员职业,热情、负责地投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精于此道”是指辅导员对自己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精益求精,着力打造辅导员职业品牌,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益。

“能岗匹配”原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条主要原则。“能岗匹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即所谓人得其职;二是指岗位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具备,即所谓职得其人。这一原则要求尽可能使人的能力、特长与岗位达成匹配。因此,在选聘辅导员时,应根据学校长远规划、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划制定辅导员的总体人数和群体结构,从源头把关,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实现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1.2 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估,建立辅导员的考核机制

多年来,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难已为相关部门所公认。这种状况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殊性。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涉及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复杂而难以量化。再者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知识性学科不同,其教育周期长,效果短期内无法显现,因此对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来讲,其工作绩效考核自然比较困难。笔者认为,辅导员岗位绩效可以通过“工作、学习、研究”为基本要素,实施绩效评估。(1)工作绩效评估:应该从学生这个服务(教育)对象出发,按照市场营销学的顾客满意度出发,寻找绩效指标。因为学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收益者,最有利害关系和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旦获得释放,将成为极大的管理资源。因此,绩效的指标可以从学生投诉率、责任事故率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设定。(2)学习绩效评估。从岗位性质出发,学习应该是辅导员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绩效指标包含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出勤率、阶段性的学历和非学历进修以及获得有助于辅导员工作的资格证书等。(3)研究绩效评估。从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观察、分析来判断,如今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因此要以研究绩效评估作为政策杠杆,进行协调和平衡。研究绩效的评估,也要从简单的追求数量转向质、量平衡。要关注研究对工作实践的推动,一方面要鼓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另一方面要鼓励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总结出经验的要奖励,推广经验的要奖励,自觉学习和运用经验的也要奖励。辅导员考核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以工作成效为主。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

1.3 开辟双重职业生涯的晋升阶梯,建立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双重职业生涯的晋升阶梯(又称双重职业发展通道)是指组织针对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相应的职业晋升阶梯,总结各类专业人员成长的内在规律,明确各类专业人员发展方向,让各类专业人员看到自己的职业前景,避免出现优秀员工只能通过担任行政管理职位来体现自身价值的现象。双重职业发展通道一方面解决组织行政管理职位稀缺与员工晋升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及时认可员工成长,只要能力提升,就进行评价鉴定并给予相应待遇,并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强化对员工的激励。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借鉴双重职业生涯的晋升阶梯模式。也就是在辅导员队伍里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让从事辅导员工作、并且喜欢这一工作的人员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包括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就更科学、更有效、更全面地引导了辅导员的工作,以发挥他们自身潜能,更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

2 建立职业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理念到制度的一系列的转变才能得以支撑保障。

2.1 改变观念,更新工作理念,形成精神和理论支持系统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辅导员的认识和角色定位存在偏差,还有待深化,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党委真正认识到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意义,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进程中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物质保障。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全体人员更应统一思想,把职业化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引起重视,政策支持,才能让辅导员这一职业赋予准确的新的定位。此外,还要营造职业氛围,培育职业意识,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彻底转变了把辅导员视作“过渡性”工作的传统观念,辅导员不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阶段性岗位,而是一项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和广阔前景的长期性职业。应努力培育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激发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2 完善教育体系,形成培训、提升支持系统

以专业化作为前提和基础发展职业化,通过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培训和研修,构筑起辅导员立体化的素质结构和多方面的工作技能。教育部正在全国部分院校着手建立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便是要努力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而进行的重要实践。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应建立自己的辅导员协会,通过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在辅导员培训中,整合学术资源,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托、以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这样,既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也为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方向。

2.3 规范管理体制,形成管理支持系统

体制不顺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编制在各院系,工资、人事管理都由院系负责,日常工作的安排、考核则在校学生工作处(部)和校团委,任用、选拔、提升、流动由党委组织部和人事处负责,多重管理、考核,导致辅导员组织上无归属感,工作上责任不明确,任务又过于繁重,难有成就感,而在培养和出路上又少人问津或只停留于纸上和口头上,以至辅导员不得不自谋出路,争先恐后地“分流”。因此,改革辅导员管理体制,理顺学生工作各部门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一,将辅导员的人事、工资关系与日常工作安排、考核划归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应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副书记或学生工作部长总负责。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细化分工,优化工作体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生活指导等工作由专人负责,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凡涉及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分别布置,要总体协调,通过一个渠道来安排。第三,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辅导员既可以分别负责某一院系,也可以由学校总体安排,重心下移,几个辅导员共同负责一个宿舍楼的学生工作,这样既可增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提高工作成效,又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可能带来的学生流动管理的要求。解决了体制问题,辅导员归属感增强了,工作职责的明确使辅导员能够感觉到他们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有自己的工作阵地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他们不再是有人用无人管的“打杂人员”,辅导员工作也是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2.4 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制度支持系统

全面推行聘用制,明确辅导员选拔标准,规范辅导员留用程序、任职资格、素质要求和在职人员的培训等任职规定;规范选拔途径和程序,明确任职资格和素质要求,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可由辅导员培训基地尝试职业内部的认证工作);明确规定专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具体内容、权利义务等职责任务;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增强对辅导员职业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规划,完善工作考核制度,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晋升、提资条件、奖惩制度,实现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工作绩效、理论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2.5 拓展职业空间,形成发展支持系统

积极引导鼓励辅导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把辅导员的发展看作自身需要和外部支持相统一的模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让辅导员进行自身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相应的努力措施,在巩固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个学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和待遇,形成激励、保障机制,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12号),2005-01-13.

第9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管理模式 思路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2010年6月下旬,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在上海举办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思考的专题研讨会。会上,各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了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积极探讨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深入思考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问题,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情况概述

根据校情、校区和学生分布等情况的不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

1.单一辅导员模式

不设置班主任岗位,而直接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辅导员全天行政坐班和夜间轮流值班制度。采用这种全天候的学生管理模式,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对远离市区的校区及其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学校对事态的控制和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辅导员模式为有效地维护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模式

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专职教师兼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采用这种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对解决辅导员管理班级多,难以深入细微地了解关心学生,特别对于解决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问题起到起积极作用。

3.“辅导员+班主任模式”

仅需少量专职辅导员,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任教师承担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认为作为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更加到位,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责任心能起到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色与成效

1.辅导员队伍年轻,有战斗力,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进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都来自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年龄集中在21-30岁之间,所学专业近半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行政管理等专业,有一部分与所在院系教学专业相关。他们大都各有专长,如歌舞、体育、英语、写作等。这支年轻的辅导员队伍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大都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好,能克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辅导员还体现出年轻人的特点,即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

2.建立了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遍存在多校区管理问题,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以至于原有由专任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维系,专业教师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已力不从心,工作难以到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建立了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其特点除了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吸收了学校部分优秀专职教师或从相关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当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德育辅导员),配合专职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这种充分发挥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各自专长,赋予其相关教育管理责任,符合“全员育人”的理念,有利于形成学生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特有的学生管理模式。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战斗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沿,承担着教育管理学生的繁重任务,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快,学校编制跟不上发展需要,特别是学校扩招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配备速度普遍跟不上国家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要求。二是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够理想。从年龄结构来看,辅导员过于年轻化,基本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年龄集中在 21~30岁之间;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不长,工作1~4年占了80%以上;专业结构也不够理想,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管理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不足半数,其余多为理工类专业背景。由于辅导员队伍年轻,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的底蕴不深,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有时不够果断,或者是处理方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使辅导员泛化为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2)职责定位不够明确,事务性工作繁重,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辅导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责: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生日常管理,主要以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随着队伍的壮大而得到加强。在实际工作中,事无巨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辅导员都要参与,众多职能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致使他们疲于应对各种琐事杂事;此外,有些学校的辅导员还要承担院系教学秘书、办公室日常事务、考证考务等工作,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据统计,事务性工作已占据了辅导员全部工作的70%,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放在首要,不能很好地引导、教育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政治思想、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作用。

(3)工作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完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辅导员发展后劲不足

从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看,辅导员是从高校教师或管理干部中分化出来的具有特定职业身份和职业技能,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门职业。它有自身特定的工作规律、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工作关系还不是很顺畅,学校对辅导员岗位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对辅导员工作要求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学校还没有健全工作体系,所以,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做到从根本上抓住学生工作主线、重点,整合资源,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而是仍然被大量的繁琐的日常工作包围着,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一时难以体现,工作鲜有成就感,自我认同感不强,加之辅导员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以致于辅导员很难安心做好工作,长期以往,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成长。

2.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开展的。高职院校要建立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和作法,更需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中积极探索。

(1)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理清工作思路,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才服务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专门职业。其工作重点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自觉行为。他们对学生学业提高,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像培养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一样,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发展规划之中,做到在政治上关怀,在工作上支持,在待遇上倾斜,理清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精干工作队伍,落实工任务,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

(2)加强培养,强化管理,发挥辅导员队伍整体功能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是整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发挥其整体功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设立辅导员专项培养经费,做好辅导员专业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力度的同时深化培训内容,探索出符合各校实际的辅导员培训方式,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及使命感;与此同时,创造条件,为其搭建发展平台,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或与工作相关的第二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鼓励辅导员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二是为辅导员创造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机会,让其融入到系部教学和管理中,有更多的机会深度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以利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从而增强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归属感,避免辅导员工作边缘化;三是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与职业晋升纳入到学校人才强校的发展规划中,从制度安排上解决辅导员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价激励等方面问题,同时考虑建立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设置梯级问题;四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适当提高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待遇,通过种种利益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激发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提升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为此,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责及隶属关系,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规范管理,加强协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人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改变辅导员孤军作战的局面;另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经验及做法。

(3)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兼职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