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轻骑兵比喻什么 当好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当好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2024-07-12 0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艺轻骑兵”这个称号带着时间的重量和空间的温暖,从第一支乌兰牧骑在1957年宣告成立,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从前慢”的时代,他们克服交通、天气等重重艰辛,将文艺节目送到群众当中,无论多远,都能给群众带来欢笑和感动。

进入新时代,“从前慢”的生活一去不返,人们的文娱方式、途径越来越多。“文艺轻骑兵”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即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这是我们当好“文艺轻骑兵”的底气和信心所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民都需要艺术的滋养,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物质粮食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断丰盈的时代,精神食粮的渴求不但不会削弱,反而快速增强。

被人民需要,就需要进一步思考,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不同时代,有不同需求,一成不变、抱残守缺,文艺作品就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必须在艺术的表达形式、表现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正如论者李洪兴在《“文艺轻骑兵”唱响新时代之歌》中提出的:属于人民的文化,就要到人民中寻找源头活水、创作灵感,这是少不了的“输入”;服务人民的文化,更要在联结人民、书写人民的过程中接受评判、革故鼎新,这是很必要的“输出”。

作为文艺工作者,最怕两种心态,一种是“人民需要艺术,所以人民需要我”,我创作什么,群众就得看什么,要么觉得自己很高,要么让自己离群众很远,陷入自满自傲自娱自乐的窠臼。一种是“现在娱乐方式那么多,人民不再需要我”,所以我无论怎么创作和表演,都是徒劳。

其实二者都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你不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怎么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怎么知道群众是否需要自己?“文艺轻骑兵”就是要奔赴群众、走进群众、滋养群众,而这种奔赴不能是单向的,必须是双向的,是彼此需要、彼此促进的。

立足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普洱,只有到人民当中去,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深受人民喜爱的体现生活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的优秀文艺精品。

打造“普洱文艺轻骑兵”,要创新文艺表达方式,既要排演大剧目,又要组成小分队,打造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在服务人民文化需求中体现歌舞团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让老百姓在享受文化大餐中寓教于乐,看得懂、看得开心;创新文艺管理模式,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演艺作品的标尺,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人民群众喜爱的普洱演艺“明星”;顺应观众手机观看短视频和歌舞直播的文化消费需求,开设新媒体平台账号,拍摄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和公益短视频,不断做强短视频传播和演艺直播,不断提高普洱形象力和文艺传播力、影响力,实现艺术与人民相统一、艺术与发展相结合、艺术与市场相适应。

作 者丨张国营

编 辑丨曹琦涵

监 审丨李毓珊

推荐阅读

●爱与茶的双向奔赴,就在本周末!●青春与茶,共绘诗意时光!第三届“谁说青春不恋茶”活动来袭!●文化中国行丨普洱市2024年“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火热进行!

好文!必须点赞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普洱发布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当好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