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惑毒祸 一个妙龄女孩的“溜冰”经历(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轮滑害处 冰惑毒祸 一个妙龄女孩的“溜冰”经历(组图)

冰惑毒祸 一个妙龄女孩的“溜冰”经历(组图)

2023-10-16 2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冰毒,即甲基苯丙胺,这白色晶莹的结晶体,曾诱惑多少所谓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落入陷阱,最后无力自拔。可在一些人的眼中,海洛因那是毒品,十分“恐怖”,非常危险,不敢轻易沾碰。而对冰毒等新型毒品,却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觉得它们没有那么厉害,成瘾性也差,因此放松警惕,心怀好奇参加“嗨局”,“溜冰”吸食冰毒,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刑事案件。今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破解这一思想“误区”,给人们以警示。

  吸毒群体日趋年轻化

  劳教所民警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这里的“溜冰”者绝大多数和范洁一样,是因为好奇、赶时髦,被“朋友”唆使染上了毒品。他们对冰毒的危险性、有害性缺乏正确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冰毒”不是毒品,缺乏足够的警惕性。有人将“冰毒”称为“毒王”,传统毒品很多是生理依赖,而冰毒是精神依赖,它的隐蔽性更强,因此一旦沾染,超强的心瘾比其他任何毒品都难以戒除。它不但对人内脏有巨大损害,还刺激人的神经元,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导致神经错乱,甚至完全失去自制;吸食冰毒过量,会出现脑部神经休克或失去意识,导致猝死;同样,吸食冰毒后极易走向其他刑事犯罪。据统计,在劳教所吸毒的劳教人员中,有犯罪行为的在70%以上。

  劳教所民警还告诉记者:越来越年轻化的吸毒群体,对于吸食毒品的罪恶感正在逐渐淡化。一些吸毒者虽然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但心里并不承认,他们认为吸毒是个人自由、无罪,只是“错误消费”。因此在劳教所,对于民警的教育矫治抱着“我知道但我做不到,我理解但我不接受”的态度。深受毒品危害的劳教人员在这里虽然信誓旦旦,可出去后能够真正戒断的却凤毛麟角,不足1%。

  导致吸毒人员复吸率高的原因很多,圈内朋友的唆使、诱惑;淡化毒品的副作用;诱使青少年吸毒的信息泛滥;助长青少年吸毒、犯罪的营业场所增加;家庭溺爱教育能力低下;社会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措施和力度不够等等各方面原因。其实吸毒者也是病人,缺乏自控力,被毒瘾缠住不能自拔。今年5月初,市劳教局依托劳教所建成天津市第一个戒毒康复中心――天津市板桥戒毒康复中心,目前主要针对吸毒劳教人员实施免费治疗。劳教场所精心挑选了100多名劳教人民警察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取得国家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具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加上聘请和招募的致力于心理疏导、社会帮教的社会工作者对吸毒人群进行帮教,目的就是巩固戒毒成果,减少复吸率。

  110接警吸毒二人死亡

  2007年8月3日晚上8时许,天津110指挥中心接警,称在本市和平区的某居民楼内有人聚众吸毒。警方立即赶赴现场,经了解,吸毒者是5个青年,现场摆放有“冰壶”、锡纸等一系列吸食冰毒的工具,其中的一男一女因“溜冰”过量已不省人事,经抢救无效死亡。

  吸食冰毒引发出恶性案件,引起本市禁毒部门的格外关注。5个20岁左右的青年,在人生的最好时光,他们是怎么染上毒品的?如何落入了这白色“陷阱”?带着疑问,记者日前来到天津市女子劳教所,见到了这场“毒局”中的当事人――吸毒者之一范洁(化名)。

  见到范洁,记者第一眼很难把她和瘾君子联系在一起,齐耳短发,皮肤白皙,偶尔露出一抹羞涩的笑意,一副邻家小妹的模样。提起当时的情况,22岁的范洁低着头,冥思苦想了半天说:“我只记得‘溜冰’后我们很兴奋,处于一种癫狂状态,其他实在想不起来了。”

  范洁的父母本是工人,早些年双双从工厂离岗,自己开了个小饭馆,整日忙碌,生意一直还不错。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把精力都放在了辛苦挣钱上,对于独生女儿范洁,他们实在顾不上了,只能以满足她物质上的需求表示对其的疼爱。

  年少的范洁衣食无忧、活泼好动,本来对紧张枯燥的学习就没有多大兴趣,特别是初中毕业读了职专后,功课轻松了许多。缺少父母、老师的管束,正处青春期的范洁那颗爱玩儿的心开始骚动膨胀起来。

  范洁觉得上学乏味、没意思,读职专也没什么前途,到学校上课那是应付差事,她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特别是和社会上的朋友一起吃饭、逛街、泡吧。这些人时尚,也有钱,让她感到快乐和自在。因为贪玩,职专三年没毕业,她就说什么也读不下去了,老师的挽留、父母的苦劝都无济于事,她在众人的叹息中退学了。

 [1] [2] 下一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