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形交融 形意相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轮廓线形态会直接关系到面元素的视觉感受吗 力形交融 形意相通

力形交融 形意相通

2023-03-19 1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村,原名“红岩嘴”,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驻地,也是“红岩精神”起源地。位于渝中区虎头岩下的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因紧邻它而得名。

山水之城重庆向来以地势险峻、坡陡路急闻名,江河山川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阻碍。城市要发展,就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11年盛夏,作为中心城区骨架路网快速路三纵线和轨道交通5号线共同跨越嘉陵江的控制性节点——红岩村嘉陵江大桥桥隧工程启动设计。该工程位于都市核心区,路线规划通道的两侧建筑密集,建设条件极为复杂。为尽量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将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形成双层桥面共用同一个过江通道,不仅有利于降低道路接线难度,还可充分利用稀缺的过江桥位资源,节约用地,减少工程投资。

设计方案

红岩村嘉陵江大桥桥位为不对称的河谷斜坡地貌,嘉陵江南岸渝中侧紧邻陡峭的山体,而江北岸地势平缓。桥位河段弯曲,根据通航要求,桥梁主跨跨径不得小于375m,且渝中侧主墩须设置在船舶行驶航迹线以外,紧邻牛滴路布置。渝中侧边跨受到地形和通航条件限制,在跨越牛滴路和嘉陵路后与原状地面相接,边跨长度不超过120m。江北岸边跨布置受北滨路及规划道路影响,同时为满足下层轨道伸缩调节器需布置在平面直线段的技术要求,故北岸边跨长度不大于225m。综合考虑地形限制、通航要求、技术条件、经济性能、景观风貌等因素,并经多方案研究比选论证,红岩村嘉陵江大桥选用技术相对最合理、工程造价相对最经济、与城市空间环境相对最协调的高低塔双索面双层桥面斜拉桥方案(图1),桥梁孔跨布置为(91.4+138.6+375+120)m。

图1 红岩村大桥总体鸟瞰实景

根据路线总体方案和交通功能要求,该桥采用上下双层布置。上层桥面为双向6车道及两侧人行道,全宽31.2m;下层桥面中央布置双线轨道,轨道两侧各布置单车匝道,全宽27m。主梁采用双桁片板-桁结合钢桁梁,桁高11.163m,桁形选用线条简洁、视线通透的三角桁。主桁横向间距为28.2m,标准节间长15m。钢桁梁上下层均设计为正交异性钢桥面系。结合该桥桥面宽、荷载重的特点,选用了受力最合理、竖向荷载传递最直接、施工最便捷的门形钢筋混凝土桥塔,高塔总高202m,低塔总高150.7m,索塔斜拉索锚固采用钢锚箱形式。

桥梁美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城市跨江桥梁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较为苛刻,一般位于能够有效服务于路网主干线和承载区域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由于其空间跨度大、视觉冲击力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内的特大型城市跨江桥梁,除满足交通通行需求的基本功能外,还应保证桥梁自身的比例、尺度,与其所处地形、环境、周边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协调,力求美观、独特。

在建筑造型上创作上,中、小型城市景观桥梁可较为随意地创作发挥,但城市跨江桥梁应以功能、结构为主导,立足于基本桥型,以保证结构受力最优为前提。城市跨江桥梁建筑景观造型需充分结合结构体系特点,充分表现桥梁形态特征所展现出的力与美。同时,在对桥梁美学设计的“立意”方面,需尊重地域文化并与之和谐共生,使其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中。因此,红岩村嘉陵江大桥要紧密结合桥位处历史文脉,不仅要打造“桥”与“山、水、城”相互辉映的美景以展现“桥都”新形象,还要充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城市精神。

桥塔造型和文化立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城市桥梁建设已不再纯粹以满足到达彼岸的交通通行功能为目的。城市跨江桥梁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空间形式和存在时间的长久性,创造或改变着区域空间环境,并对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居民出行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把城市跨江桥梁建造成既能满足交通通行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还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艺术审美享受,已是当下城市建设的要求。由于该桥紧邻对中国革命有特殊贡献并享誉海内外的红岩村,因此在大桥的美学设计和文化立意上,就必须要与区域场所精神相契合。

然而,有别于其他单纯从形式出发的造型艺术,桥梁的首要基本功能仍是承载交通、是连接与跨越、是沟通和延伸。城市跨江桥梁耗资巨大,应以功能、结构为主导。作为主要受力构件和表现斜拉桥美学特征的重要元素,桥塔造型需要同时保证受力状态最优,在满足结构安全耐久的前提下,立足于合理结构进行艺术创作。在已确定高低塔斜拉桥桥型布置和门形桥塔的基本框架下,如何在虎头岩下、嘉陵江畔铸“红岩华门”,传承和弘扬历久弥坚、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在大桥方案创作过程中,这是困扰笔者很久但又必须要找到满意答案的难题。笔者研读了大量有关红岩文化的史料,也参观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在真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之后;在充分学习领会和长时间深度思考之后,创作的灵感突然如光芒般地涌现——红岩村嘉陵江大桥是由竖直的塔身、水平延展的主梁和倾斜的拉索等多组刚性线条,构成简洁、明晰、充满力量的建筑形体,其本身就是力与美的最典型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力和线条筑“形”,从红岩精神中寻“意”,透过力与形的对抗与交融进行艺术创作,实现力形交融、形意相通;我们可以利用简练、刚直、坚硬的竖向线条来塑造桥塔的外观造型,抽象地表达革命先烈坚定、团结、奋斗、奉献、爱国的革命精神,刻画山城人民正直、勇敢、向上的精神特质;我们可以师法自然,将红色页岩的肌理、质感和色彩运用到桥塔造型中,去展现端严、庄重、恢宏、大气磅礴的气势(图2)。

图2 红岩村大桥与城市背景

在形成初步构思以后,接下来就是结合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对桥塔建筑细节造型进行精细打磨。笔者以门形桥塔为立足点,从塔柱、横梁外观细节、不同光照条件下表面肌理和色彩方面着手。为控制视觉的体量感,塔柱设计为六边形截面,外侧面和两个斜侧面采用切削、镶嵌和重复的处理手法,从而营造出丰富的细节层次和光影效果(图3);横梁造型同样以体现竖向线条为主,形成在立面和侧面同时渐变的台阶,勾勒出刚劲有力但不失韵律的外轮廓(图4)。同时,在承台顶面设置下横梁将两个塔柱连为一体,既能增大下塔柱的抗船撞能力,又可避免桥塔出现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使桥塔显得更加稳固坚实。过渡墩和辅助墩均采用门形墩,其墩柱和横梁也均采用与桥塔相同的造型元素和形体表现手法,保证了建筑形象的统一与呼应。

图3 塔柱的光影效果

图4 桥塔横梁造型

经过精雕细琢之后的塔柱造型犹如岁月洗礼的岩石节理,饱受风雨仍风骨犹存;桥塔横梁犹如牢牢拼接的累累块石,寓意团结与延续,铿锵有力而又韵律十足。桥塔塔身层层叠叠的竖向线条肌理还原了红岩片石的原始形态,竖直向上的直线也和周围拔地而起的建筑线条相符相称,硬朗而不失威严,彰显出桥塔的挺拔和坚毅(图5)。

图5 桥塔整体造型

桥梁色彩

为保证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与周边环境和谐又能树立其标志形象,笔者在对大桥所处的周围环境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后,大桥主色调采用冷暖搭配并选择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主要原因是为了使该桥适当突出于周边环境,并从明度上与天空、江水、临近建筑、山体植被达到对比效果,从而彰显个性。

桥塔色彩选用了赭红色,取自页岩的天然本色,既体现了源于大自然的属性,又能让桥塔呈现更加鲜明的效果,彰显庄重典雅的形象。主梁和斜拉索选择了色泽明快、融入环境的色彩,与桥塔的色彩搭配和谐,突显桥塔立意。其中,主梁选用浅灰色,体现了金属材料坚固、硬朗的特性;拉索选用灰白色,使其能够轻易融入天空背景,以减轻双索面斜拉索在部分视角下相互交错而呈现的凌乱视觉效果。

桥梁夜景照明

为保证该桥景观照明与周边夜晚光环境相协调,选择临近的滨江路功能照明亮度为大桥夜景照明亮度的基本对比参照系。通过实测周边夜晚光环境实际亮度,作为确定景观照明亮度的参考依据。为凸显该桥夜景观的重点表达区域,拟定了红岩村嘉陵江大桥景观照明亮度分级标准,突出了明暗对比关系,最大限度地节约用电。

桥塔照明是塑造大桥夜景观形象的关键。考虑到在运营期间桥梁将长期处于车辆振动作用下,若在桥塔上塔柱和横梁竖线条棱角处安装LED线型投光灯,虽可烘托出桥塔线条肌理并增强整体造型感,但难以维护,若灯具脱落还会对桥梁运营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采用泛光照明来表现桥塔外轮廓。通过在桥面附近的塔柱周围以及顺着斜拉索安装多组窄配光投光灯具,从桥面向上对上塔柱投射、向下对下塔柱投射,形成由强逐渐变弱的光影效果,以彰显桥塔挺拔的形态和雄伟气势(图6)。

图6 桥塔夜景照明实景

钢桁梁照明充分考虑了下层桥面功能性照明与景观照明相结合,采用内光外透,以形成主桁杆件剪影效果(图7)。在照明效果的实现上,充分利用下层桥面功能照明形成的亮度,再增设投光灯适当提高下层桥面空间亮度水平。照明方式采用在斜腹杆内侧设置宽光束偏配光泛光灯向上照射;主桁杆件的剪影光影效果则通过在斜腹杆内侧顶部设置窄光束投光灯向腹杆内侧投光,使桁架内外形成显著的明暗对比,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在灯光色彩的选择上,考虑到重庆多雾的气候因素和该桥采用的涂装色彩关系,景观照明灯具光源色温上选择暖白色LED光源,以保证桥梁夜景真实还原色彩,并与城市的夜晚光环境色彩相协调。

图7 大桥夜景全貌

桥都新晋网红打卡点

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于2012年8月完成设计。十年筑桥、匠心筑梦。这座让重庆中心城区市民翘首以盼早日通车的跨江大桥,在建成之后即在网络上火爆出圈。该桥高低错落的桥塔布置、极其醒目的赭红色彩,由线条雕琢而成的艺术造型,颇有超现实主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又被网友称为重庆版“纪念碑谷”“上帝之门”“重庆之门”“重庆之眼”。一时间,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很快成为重庆近期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每天,嘉陵江畔、北滨路之下的桥塔周围都热闹不已,前来“打卡”拍照的网友和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图8)。

图8 在红岩村大桥“打卡”拍照的网友和摄影爱好者

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作为位于“桥都”重庆中心城区内的地标性城市跨江桥梁,采用高低塔斜拉桥方案充分考虑了跨江特大桥的技术特点和对城市区域空间环境的影响,克服了地形地貌、通航要求、轨道交通技术等各种条件对桥梁设计的限制。该桥美学设计以“红岩华门”为设计主题,以力为精神、形为载体,巧妙地应用竖向线条元素对桥塔和桥墩进行造型,形成了端严庄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整体形象,抽象地传承和弘扬了“红岩精神”;桥梁色彩搭配上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容,同时让桥塔更加醒目和突出文化立意;精心设计的景观照明实现了桥梁美学特征的全天候展示。

本文刊载 / 《桥梁》杂志

2022年 第6期 总第110期

作者 / 赖亚平 邓宇 安金星

作者单位 /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编辑 / 陈晨

美编 / 赵雯

责编 / 陈晖

审校 / 李天颖 裴小吟 廖玲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3552183635

稿件投递

联系人:裴小吟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5863139869

联系人:黎伯阳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4282959-503

联系人:穆玉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8910480043

喜欢请转发吧!

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