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分级诊疗:起底全球最佳分级诊疗实践体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转诊服务流程图表格模板怎么做 读懂分级诊疗:起底全球最佳分级诊疗实践体系

读懂分级诊疗:起底全球最佳分级诊疗实践体系

#读懂分级诊疗:起底全球最佳分级诊疗实践体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新财富杂志,(https://xueqiu.com/5557079529/77303640)

新财富APP(网页链接), 沟通资本与分析师的桥梁,提供有深度的见解

作者     民生证券     马科

分级诊疗最佳实践体系 ——NHS

英国国民医疗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是欧洲最大的由公共财政资助的医疗服务体系,也被 WHO 认为是世界最好、最公平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该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来筹集医疗资金和支付医疗费用,只要是有合法居留权的人,无论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

英国的医疗保障体制,在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中,从总体上看排名第一。从费用上看,以商业保险为主的美国和瑞士,2011 年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 8508 美元和 5643 美元,而英国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从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效率上看,英国都占据第一。

下面分析 NHS 最鲜明的几大特点:

1 .分级诊疗:基层医生首诊,双向转诊

NHS 实行分级诊疗制,由三个层级的诊疗体系构成:

一级诊疗由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 GP)和家庭诊所提供,主要针对常见病、吸毒酗酒、轻微病症人群,据统计在英国有 90%的病人在初级诊疗阶段就可以被治愈,NHS 资金的 75%也被用于这部分。

目前,英国约有 36000 名全科医生,其中 75%左右的是自由职业医生。他们合伙或自办诊所,自负盈亏,为患者提供初级医疗以及介绍他们转诊至医院,在 NHS 体系中起到了“守门人”的作用。另外 25%的 GP 受雇于 NHS,由 NHS 分派至诊所工作,在完成诊所的工作之余,他们也可以受雇于其他诊所。

二级诊疗服务由地区性综合医院提供,医院的规模根据地区人口密度来确定,主要针对初级诊疗难以治愈的那 10%的重、急症患者,提供专业的医护和手术服务。医院的医生会根据GP 的转诊单了解患者病情,在患者出院时再与 GP 进行对接,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双向转诊”。综合医院是 NHS 医院提供服务的基础,每所地区综合医院约为 15-20 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其年服务量在 1-10 万人次不等。

三级诊疗的服务由专科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这个层级的医院接收二级机构转诊来的病患,主要解决专科领域的疑难医疗问题,比如癌症。

可以看到,除急诊外,患者要进入医院就诊,必须先得到社区医生的推荐。在英国,约有99%的居民都有自己指定就诊的 GP,每个 GP 服务顾客都有 2000 多人(数据来源:健康界)。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患者在各级诊疗体系中实现了个性化治疗,尤其是在 GP 首诊的前提下,大部分患者的需求在社区诊所就得到了满足,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2 .医药分家:患者需持医生处方至药店购药

在英国,药店和医院是相互独立的,无论是基层诊所还是大型的医院,医生在给患者诊断后只负责开具处方,患者需持医生的处方到药店买药。英国四个 NHS 系统中,去药房拿处方药只有英格兰收费,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是完全免费的。英格兰规定所有 18 岁以上的病人都需要支付处方药费用,是一笔固定款项,但是这笔固定款项每年都会增加。2016 年的价格是每一种药 8 镑 40(数据来源:Red Scarf|英国生活消费指南)。在医药分家的制度下,医生有权开药但是无权卖药,药剂师有权配药但是无权改变处方,再辅以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基本破除了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机制。

3 .私人保险:NHS 的重要补充

由于 NHS 提供的住院服务需要通过医师转诊,对于一些非紧急的手术往往要等待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入院,因此英国全国约有 11%的人口选择了附加的私人医疗保险,作为 NHS 的补充。私人医疗保险又称商业健康保险,主要为高收入群体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一般为雇主进行购买,作为一种福利向员工发放。主要分为三类:

4 .竞争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补助金额挂钩

英国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套完善的、通用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全科医生以及医疗机构都会参与,因此可以对医疗服务进行相对客观的绩效评价。QOF 总分为 1000 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1)临床方面。分值为 655 分,根据病种制定相应的指标;(2)组织机构方面。分值 162.5 分,根据患者的治疗纪录、执业管理等指标进行细分确定分值;(3)患者反馈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由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进行。QOF 考核结果与 NHS 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挂钩,因此即使是非强制的,但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会参与。这些竞争性的考核体制能够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为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注入动力。

NHS 改革过程中政府权力不断下放,市场地位凸显

全民免费医疗的实现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财政赤字、医疗人员消极怠工、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被公众所诟病,NHS 面临困境。为此,政府推行了多次改革。整体上看,数次改革是一个权力逐步下放和引入市场竞争的过程,NHS 也从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体系演变为市场竞争在医疗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体系。

1 .1948-1990 :NHS 充当医疗服务“购买者”和“提供者”双重身份

1948 年,NHS 成立,其特点是高度集权制,由卫生局(中央)向各级下属机构统一发布行政命令。当时国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属于国家,其医务人员也归属于国家卫生工作人员。因此,医院是没有自主权的。

1974 年,政府将管理权下放到地区以及地方卫生局,使之统一管理医院、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但此时,政府仍然担任着双重角色: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也是医疗服务的购买方。具体说就是,国有性质的医疗机构提供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地方性卫生局直接拨款给这些医疗机构,相当于购买服务。

2 .1991 开始:引入内部市场机制,政府退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20 世纪 70 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撒切尔政府 1979 年上台后实行财政紧缩政策,NHS预算不足。对此,撒切尔政府提出用市场竞争改善 NHS 的绩效。1991 年,NHS 内部市场改革正式开始:

(1)公立医院改革。其具体措施是原有的公立医院组建成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医院托拉斯(Hospital Trust),政府不再开办医院,而是成为医院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从 1991 年到 1998 年,英国共建立了 450 家医院托拉斯。医院托拉斯的资产仍归国家所有,年收入的 6%要归入固定资产。

通过内部市场的建立,政府不再直接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而是作为居民的代表,向医院购买服务。同时,改革后的医院成为独立核算的自治机构,其在服务内容、设备投入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2)引入私人资本。主要有 PFI(私人筹资)和 PPP 两种模式。PFI 指的是由私立机构投资建造医院,医院产权在一定期限内(一般 20-30 年)归私人所有,期满后归属医院;PPP 指的是在公立医院内部或旁边设立私人经营的小科室或者小医院,但其经营必须符合公立医院的标准。

3 .2013 年开始:政府权力继续下放,购方、供方改革并举

(1)削弱政府直接责任,向地方和社会放权(管办分离)

2013 年行政改革前,10 个战略性卫生行政部门(SHAs)和由其监管的一百多家初级诊疗信托(PCTs)一直负责服务的规划和购买。此次改革撤销了这两类机构,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层面的 211 个地方临床职业联盟(CCGs)和国家层面的机构“英格兰 NHS”(NHS England)。随着内部市场建立,政府逐步转变为“监管者、协调者”,规制医疗服务的工作由若干独立的部门协助,被称为“保持一臂之隔”的机构(the Arm’s Length Bodies)。

(2)资源逐步倾向全科医生,守门人角色得到强化

新一轮改革中,由全科医生主导的数百家法定机构(CCGs)在住院和社区服务合同上地位更加重要,逐步脱离政府,称为独立法人。全科医生等临床执业人员有了更大的权利: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而且可以决定将患者转至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医疗资源的分配。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角色进一步强化。

(3)强化市场竞争,增强 NHS 医院自主性

新一轮改革中要求 NHS 所有医院通过整改取得基金会地位,新型医院在管理、财务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且可以支配结余资金用于提高服务质量,因此 NHS 医院之间竞争的加大了。另外,放宽了对于医疗服务的直接管制,鼓励私立医院与 NHS 医院进行竞争。

NHS 及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1 .降低死亡率,延长预期寿命

自 NHS 成立并实施改革后,英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高,且预期寿命增长的速度在总体呈现加速趋势。1991 年之前英国社会男性的预期寿命平均增速约为 0.15%,而 1991 年之后的平均增速为 0.26%;同时,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

2 .信息化和转诊制大幅提高服务效率

社区全科诊所会利用电子信息系统为每个签约的病人建立病历档案,里面会记录一个病人的既往病史、家庭病史等等。而且计算机医疗服务网络连接各大 NHS 医疗机构和全国社区诊所,可以做到相对动态的管理病人健康档案。

严格的转诊制度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问题,减少了医院的床位压力;双向转诊制同时也有效利用了医疗服务资源,通过“小病全科医生诊治,大病专业治疗,修养回社区”很好的提高了医疗服务利用秩序。

国内医改进入深水期 ,推进分级诊疗是关键

1 .现状:国内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型医院 ,“看病难、看病贵”日益突出

在我国,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少、医疗设备落后,大多数人患病后跳过社区医院和诊所,直接到二、三级医院看病,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人均诊疗时间只有几分钟。长此以往,一级医院门可罗雀,医生、患者、设备资源加剧涌向三级医院,形成恶性循环。

(1)一级医院病床数量不到二、三级医院的四分之一

而且,三级医院病床利用率已经饱和,2009 年以来病床利用率每年都超过了 102%,而一级医院病床利用率仅到 60%左右。

(2)三级医院年门诊人次是一级医院的 6 倍

大医院的诊疗人次逐年提高,三级医院诊疗人次的增速很快,2013 年 1 季度已经超过二级医院,达到 2.6 亿人次;而一级医院的就诊人次远小于二、三级医院,历年都不超过 5 千万人次。

(3)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学历普遍不高

医疗服务行业是高门槛、高技术类行业,而基层医院的待遇、编制、服务环境、发展空间与大医院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因此基层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看病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法“急慢分治”,大医院病患扎堆,真正有需要的病人无法得到合理救治,医疗资源边际收益颇微。另外,异地报销的平台还不完善,报销比例不高,是造成“看病贵”的另一个原因。因此,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法就是实行分级诊疗。

2 .对策:构建合理布局、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新格局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为此卫生部近年也出台了指导意见,包括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以及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探索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分级诊疗和患者综合管理服务模式等等。

(1)推进家庭(全科)医生签约服务

2016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在 200 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 2017 年,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 3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 60%以上;到 2020 年,力争扩大到全人群。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让家庭医生进行首诊,通过家庭医生的专业服务对病人进行分流,能够缓解盲目就医、大医院病人扎堆的现象,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国务院提出,要通过政府举办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具体包括: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品种和数量;强化乡镇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3)鼓励“多点执业”用人新机制,“医生集团”不断壮大

公立医院拥有强大的高素质医疗团队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这也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之一。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在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坐诊,可以分流部分患者减轻公立医院压力。而且,对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有积极意义。

国务院在《指导意见》中提出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医生集团是源自发达国家的医生执业方式,指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组织,医生团体执业,共享损益。团队效应可以打造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形成一个专科的研究团队,医疗服务效率得以提高。传统的医疗环境下,医生的医术价值被低估,导致医患矛盾逐渐加深。医生集团中,医生不是医院的“单位人”,而是“独立人”,医生的个人价值与病人福利相挂钩,提高了医生的服务积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随着政策的放开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多样化,医生集团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4)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补充医患之间的沟通

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等等。促进跨地区、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3 .实施分级诊疗带来的投资机遇

(1)社会办医:提升基层医院服务水平

目前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数量相当,但是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远高于民营医院。分级诊疗下,患者向基层分流,基层市场不断扩充。基层市场需求扩大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放宽准入,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留出社会办医空间,以及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推进公立医院医师进驻民营医院执业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办医水平。

(2)第三方检测、诊断:补充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

基层首诊是起点,首先得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办医能力,这就需要基础的检测、影像设施,辅助家庭医生的诊疗;康复回到社区要求良好的社区服务环境以及高素质的医护人员,这都需要政府对于基层办医的扶持。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低,第三方诊断可以辅助基层医生进行诊断,提高服务能力。而且,通过第三方社会资本竞争,可以保证高性价比的服务,降低医疗服务的升本,优化成本效益。

第三方服务目前处于萌芽期,随着分级诊疗的推出,基层市场将越来越得到释放,对于高质量高效的检验诉求越来越高。因此,第三方医疗服务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比如第三方检验,2010 年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规模大约为 13 亿,2014 年为 47.6 亿,复合增长率为 54%。

(3)POCT 即时检测

POCT 是指近患者床旁进行的一种快速检测分析技术,它能在床旁、病房或中心实验室之外的其他地方开展。比如救护车、康复中心、血库、家庭康复机构、社区、农村诊所等应用。分级诊疗下,POCT 体外诊断的前景也非常广阔。

从综合医院方面,目前综合性医院的 POCT 产品较少,而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患者流向一、二级医院,大型医院的检验病种和标本减少,医院大型流水线型检验平台将逐步被 POCT和区域检验检查中心等所取代,POCT 可应用至检验科、ICU、手术和急诊等领域。

从普通诊所方面,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从三级医院下流的患者增多,对 POCT 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从社区家庭方面,常见病、慢性病的 POCT 数量将会增加,慢病管理、疾病预防都会对POCT 产生一定的需求。

(4)医疗信息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通过互联网进行转诊,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联通,例如二、三级医院通过互联网医疗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判断,可以减少患者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也可以改善医疗秩序。

(5)康复医疗:缺口大,需求大

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到总人口的 10%以上,另外还有 8500 万残疾人和 2.7 亿慢性病患者,而我国目前康复的缺口较大,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康复需求。2012 年,中国仅有 322 家康复医院。分级诊疗制度要求社区和基层接治三级医院转诊的慢性康复病人,对于康复医院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

投资策略与建议

根据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受益的医院建设、第三方诊断、医疗信息化、康复医疗等板块,我们推荐关注以下标的:

1. 尚荣医疗:医院 PPP 龙头,医院建设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是国内医院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包括医院建设的设计、施工、软件、设备,服务链涵盖前期咨询、项目融资,及后期维护和管理。公司通过 PPP 等模式,参与一些医院的迁建项目及改制,在政府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院扩建、改建的背景下,订单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公司主要通过 PPP 和买方信贷模式发展医建业务:

(1)PPP 模式。

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参与到医院的核心管理、运营、采购等方面,迅速拓展公司医院资源;同时保留合作医院原有的管理团队,未来将围绕医药耗材采购、后勤配送实现变现。根据签订的合同统计情况,2016 年初以来,公司签署的医院 PPP 合同金额达到 9.1 亿元。

(2)买方信贷模式。

该模式是公司的特色服务之一,具体是由公司提供买方信贷额度和贷款保证担保,银行放款专项用于经营状况良好、资金紧缺的医院购买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公司以及银行在对医院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后,确认医院在未来能够及时还款的条件下,才提供买方信贷服务。同时,银行对贷款进行全程监管,保证贷款专款专用。公司所提供买方信贷服务的医院均属于所在区域排名前列的医院,属于区域医疗中心,承担所在区域常见病及大病的诊疗职能,门诊量较大,现金流充足,偿债能力较强,自 2003 年开展“买方信贷”服务至今,未发生因医院不能偿还银行贷款而带来的担保风险。

2. 迪安诊断:第三方诊断行业领先,实现医疗机构全渠道覆盖

公司深耕医学体外诊断领域,主要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诊断外包服务,已经形成了“产品+服务”的一体化商业模式。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效应,上游议价能力强,整体利润率较为稳定。

截止 2015 年末,公司已经完成了 26 家实验室网点的布局,总服务客户超过 12,000 家,检测人群测试数超过5,500万量级指标,其规模优势保证公司有能力抗衡价格机制变动的影响,整体增速约为 30%。此外,公司在基层医疗市场也加快扩张,服务于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数量占总客户的 65%以上,随着首诊人群就医行为下沉,未来增量空间将有望进一步放大。

检验外包行业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空白市场还比较大,公司计划在近 2-3 年,建成 30家左右一级中心,覆盖国内 28 个以上的省市,然后提速建设二级中心,精耕地级市场,扩大市场覆盖率。

3. 润达医疗:IVD 产品覆盖面广,外延并购战略清晰

公司主要向各类医学实验室提供 IVD 产品和服务,终端客户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血站等。

(1)产品结构多样,医院端覆盖面广

公司的 IVD 产品涵盖了 13 个产品种类、近 4000 个规格,基本覆盖了 IVD 领域的主要检验项目,能够满足各级实验室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公司目前代理经销的品牌包括强生、雅培、西门子等众多知名品牌,终端客户主要为二级及以上医院。自有产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等上百个品种规格,主要覆盖二级及以下医院。

(2)积极外延并购整合渠道和产品

目前国内的 IVD 行业正处于跑马圈地、提高集中度的时期,公司也通过外延并购的方式进行渠道整合,巩固了整体综合服务的竞争优势。2016 年 6 月,公司拟收购加拿大 RBM 公司43.1%的股权,金额不超过 300 万美元。RBM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 RAMP 心脏标志物诊断产品,收入占比 90%,此次收购将加强公司在 POCT 诊断领域的布局。同年 7 月,公司拟出资 2.16亿元收购杭州怡丹生物 45%的股权,在体外诊断微生物产品实现布局。怡丹生物的主要客户遍布浙江地区,涵盖了各级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有望提升公司在浙江市场的竞争力和渗透力。

4. 华润万东:引入阿里战略合作,布局远程影像诊断业务

公司在国内医学影像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主业为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研产销和医学影像远程诊断服务,核心产品 DR 和支柱性核磁共振设备增长稳定,年均增速分别为 15%、10%。截至 2015 年公司累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超过 8 万套影像诊断设备,每年能覆盖超过 1.5 亿人次的患者。

(1)鱼跃入股,注入新动力

2015 年 4 月,公司原实际控制人华润集团战略退出医疗器械领域,鱼跃科技以 11.34 元/股的价格要约收购了华润万东 51.51%的股份,成为公司新的控股股东。鱼跃科技给公司的体制和运营模式带来了新的活力,除后续继续增持外,鱼跃还将子公司鱼跃医疗涉及医学影像业务剥离,注入华润万东,以解决同业竞争。

(2)与阿里健康合作,推动云影像布局

2015 年 4 月,公司和阿里健康在医疗影像、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协助推广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并在云平台上提供医学影像读片分析服务,实现共赢。今年3 月,阿里健康对公司旗下的医学影像云平台“万里云”增资 2.25 亿,双方在 2B、2C 远程医学诊断服务上形成了优势互补,未来业绩可期。

5. 美康生物:内生外延齐发展,IVD 全产业链布局势头强劲

公司是专业的 IVD 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公司,除提供体外诊断产品的试剂、产品、服务外,还生产销售试剂原料。其中体外生化检测试剂涵盖肾功、肝功、血脂、心血管、风湿、糖尿病等十一类生化检测项目,并有 5 套诊断仪器与实际产品相配套。公司的客户覆盖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院、体检中心等,能满足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

公司 6 月以 196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 Atherotech 的经营性资产,7 月以 2000 万日元收购日本京都生命 80%的股权,加深了心血管检测的布局并将 IVD 产业链延伸到了尿液分析检测领域。收购以上两个境外资产,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司开拓国际检验服务市场,提升产品销售份额。

6. 万孚生物:POCT 行业领跑者,产品定位清晰

公司专注于快速诊断试剂、快速检测仪器等 POCT 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免疫定性快速诊断技术平台、免疫定量快速诊断技术平台、微型光学检测仪器技术平台、电化学技术平台,并依托上述四大技术平台形成了覆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药物滥用)检测、慢性病检测等领域的丰富产品线,产品广泛应用于床旁检测、临床检测、现场检测及个人健康管理等领域。

(1)产品系列众多,定量产品成未来业绩增长点

公司产品按检测来分,可以分为定性产品和定量产品,其中定性产品检测产品依托胶体金与乳胶标记层析技术平台,定量产品依托荧光标记定量检测技术平台和电化学定量检测技术平台。

(2)未来将布局慢性病管理

未来公司将突破现有的 POCT 行业,定位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全过程管理,整合资源,搭建网络,做慢性病全过程管理的服务商,即对上述三类慢性病实现从诊断、控制到反馈的全过程个人慢性病健康管理。

老龄化下,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增加,慢性病管理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随之增加。公司通过该类产品的研发和相关类产品线的资源整合,为未来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7. 博晖创新:“ IVD+ 血液制品”业务齐头并进,新产品销售指日可待

公司主要从事医疗检测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公司主要产品为人体元素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原子荧光仪器及其他检验检测仪器及试剂。

(1)积极外延并购多渠道发展业务

公司长期关注检验检测领域各项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2015 年公司通过现金购买的方式收购美国 Advion 公司 100%股权。Advion 是一家集质谱仪、芯片离子源、微流体流动化学分析系统和生命科学产业相关耗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球化企业,在质谱领域其技术具有独特的先进性。主要市场包括: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制药、生物技术、食品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稳步发展检验检测业务基础上,公司围绕大健康产业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2015 年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的方式及现金收购的方式分别完成对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 48%股权及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30%股权的收购事项。河北大安及广东卫伦均为血液制品企业,通过收购公司进入血液制品行业,公司业务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宽。

(2)基于微流芯片技术的 HPV 检测平台销售指日可待

公司研究开发的微流控技术产品是国内首创产品。整个系统由控制器(仪器)、芯片、试剂盒三部分组成。公司以 HPV 核酸检测为此平台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已于 2014 年末获得了仪器部分的注册证书,2016 年 5 月和仪器配套的 HPV 试剂盒已经获得专家评审组的通过,整个微流控 HPV 诊断系统上市销售指日可待。

8. 华邦健康:重点布局康复医疗,“本土+境外引进”进展顺利

公司两条线布局康复医疗:一是搭建区域性康复连锁(宽仁康复医院模式),二是打造一线城市高端康复中心(引进海外资源)。二者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我们预计未来还会有新的项目落地。

(1)立足重庆,打造区域康复连锁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宽仁康复医院是公司和植恩医院在重庆地区合作的第一家康复医院,已经于 2014 年底正式投入使用(300 张床位,140 名员工),并于 2015 年 6 月获得医保资质。目前康复领域涉及骨科、神经科、运动损伤、内科等。2015 年年底单月达到盈亏平衡,200 多张床位都住满了。

(2)引进国外技术,形成大康复专科核心优势

公司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康复医疗技术及管理模式,在国内一线城市打造国内先进的康复医疗研究及治疗中心。目前收购了德国莱茵医院和瑞士生物。

莱茵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康复性医院,拥有 270 张床位,入住率平均高达 75%以上。专业从事医疗康复、护理的医疗机构,在骨科、内科、运动伤害、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疾病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康复医疗经验。瑞士生物是欧洲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生物治疗中心,特色是利用高科技的准断和技术,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及代谢系统,针对各种常规医院难以诊断或治疗的疾病进行系统性康复治疗。

公司可以利用德国莱茵医院以及瑞士生物的品牌以及先进的康复医疗技术、治疗理念、治疗设备推动国内康复医疗的升级,实现医疗产业服务标准化、治疗方案规范化、疗效反馈数据化。

风险提示

分级诊疗政策推广不及预期

(完)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供受众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任何参考本文所作的投资决策皆为受众自行独立作出,造成的经济、财务或其他风险均由受众自担。

新财富酷鱼正在积极建立和读者、合作伙伴的联系,你想获取更多有价值资讯吗?你想成为我们网站的作者吗?你对我们的网站的更新有什么建议?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联系我们的主编(本微信号不洽谈广告投放事宜,加的时候请注明“新财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