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踏歌图采用什么皴法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2024-06-01 0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在画意的表现方面。《踏歌图》由画面中间横贯的云雾自然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远景,描绘远处山石峭拔,直插云霄,楼阁宫殿掩映在松林之间,若隐若现,如临仙境;下部为近景,山道纵横,巨石如屏,翠竹摇曳,垂柳弯弯,山道间有四人借酒兴踏歌而行,欢畅无比,生活气息浓厚,山水竹木间似乎回荡着他们的歌声与欢笑声,使孤山野水顿觉有了生命感,也构成了作品中山石的静态与人物的动态对比,人物间所表现出的欢愉之情成为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马远在这件尺幅较为巨大的作品中,依然体现出“马一角”特有的构图法则,巨大的山石都被安排在左侧偏下的位置,与之对应的右侧偏上的部分则相对较为空灵。作品重心居左,虚实相兼。这种布局营造出幽寂深远、意味悠长的意境。

此外,《踏歌图》中可以看出马远对李唐画风的继承与突破。在对山石的表现上,马远使用了大斧劈皴法,以侧锋横切入笔,平头入,尖头出,兼以水墨,或自上而下,或横披斜扫,一气呵成,爽利而肯定,形象地表现出山石的险峻峭拔之势,突破了李唐惯用的小斧劈皴的笔法,通过层层积染而形成厚重沉郁的山石效果。马远对笔法的创新,改变了北宋沉厚繁杂的笔墨样式,使山水画趋于简洁明朗,丰富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贡献巨大。

斧劈皴

其次,在诗意的传达方面。早在宋徽宗时期,就设“画学”,以“下题取士” 的方式招募宫廷画师。在邓椿的《画继》里就记有以“乱山藏古寺”为题考察画家对诗意的表达。夺魁者画荒山中露一幡旗(也有的记载是在山道间画一小和尚),尽显藏意。《踏歌图》是应宁宗题诗而作,诗中所表达的藏意与“乱山藏古寺”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右上方的《秋兴有感》题诗说得很明白,一夜雨水滋润了京畿外的田野,朝阳照耀的帝王城更加美丽,丰收之年人们欢庆大宋基业兴盛,陇上随处可见踏歌而行的黎民百姓。诗句表达了在秋季丰收之时,帝王与百姓共同举行踏歌欢庆的喜悦心情。《踏歌图》正是应了这样的诗意描绘了田垄小道上,四位老者似刚刚参加完庆贺活动,在归途中,借酒酣之兴,手舞足蹈,欢歌笑语。而远山之间,松林掩映下,殿阁翘首,回廊盘曲,时隐时现。

宋代关于“踏歌”活动的记录很多,在《宣和书谱》《东京梦华录》中记有中秋夜举行踏歌欢庆活动甚为盛行,在京畿皇宫贵族也参与其中。可见,踏歌是中秋节从上至下极为普遍的庆祝歌舞形式。那么,《踏歌图》中没有出现帝王与百姓共同踏歌欢庆的热闹场面,只是描绘了山间小道上四位踏歌的黎民,以及远处的宫殿一角。这正是将欢庆的场面留在了画外,而将诗意留在了画中,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体现了藏意。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拖枝马远 ”

“以图造屋 ”

这幅《踏歌图轴》,纵192 厘米,横105 厘米,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是马远的传世巨迹,也是中国画史上描写“踏歌”的千古名作。《踏歌图》是马远以创新的山水画技法,采用“马一角”所特有的布局方式,营造出壮阔空灵的空间感受,并开创了南宋简洁明朗、严谨写实院体新貌的名作。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应题而作,完美诠释了帝王期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与民同乐的政治诉求。

作者简介:

杨兵, 1969 年4月生于西安。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书法研究中心书法家,陕西省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专家库专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美国费城“艺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访问学者(2016年)。

原文刊登于《艺术品鉴 》2021年2月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