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总结:我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踏摇娘故事简介 简单总结:我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历程

简单总结:我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历程

2024-06-17 1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秦时期

奴隶社会巫风盛行,有关祭祀的舞乐已包含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他们的出现对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十分有利。

汉魏时期

汉统一后,以竞技为主的角抵(百戏)开始盛行,它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演出了《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在民间亦有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

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唐、宋、金时期

我国戏曲的形成期。唐代,中国音乐声律完成了大转变,舞蹈艺术空前发展,产生了《樊哙排君难》一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戏曲。北宋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北宋时的影戏和傀儡戏不仅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而且艺人以解说者的身份演唱,或间用代言体,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生动性。

元朝

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的成果而形成的元杂剧,有其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在结构方面,元杂剧的基本形式是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每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不能放在末尾。有时由于剧情的需要,可以使用两个楔子,也有的全本不用楔子。每本戏的最后都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八句的对句,简要概括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正名最后的一句诗作为全剧的题目。

在乐曲的组合方面,都用北曲,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联套次序有一定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贴旦扮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子的徕儿等各种角色,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只有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

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演唱以外,还有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有定场白、背白、旁白、带白等,而且必须先白后唱,这也是杂剧的定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对后世戏曲和文学有深远影响,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元末、明清时期

元末出现了南戏,它是当时流行在浙东沿海一带的杂剧,它吸收了各种民间词调演唱故事及北方杂剧的长处发展而来。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从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逐步展开情节,并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南戏称一场为一出,每出都有下场戏。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叫作定场白。曲词的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和尾声。这是从元末明初到清中叶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后人用以区别于杂剧的传奇戏。

近代

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唱腔更加丰富,剧目更加丰富,并且有一大批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把二黄戏带到北京后,在原有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再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京剧得到更好的发展,并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