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人践行 不只是简单的送行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践行和送行的区别在哪里 文化|古人践行 不只是简单的送行宴

文化|古人践行 不只是简单的送行宴

2024-07-14 14: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饯行”一词今天还在使用。亲友远行,要为之饯行,摆一桌酒宴,大吃大喝一顿了事。虽然尚有远古遗意,但饯行的礼仪却早已缺失了。

《说文解字》:“饯,送去也。”为远行之人送别。徐锴解释说:“以酒食送也。”饯行一定要有酒食。这种解释过于简单,事实上古人饯行的礼仪要复杂得多,而且深刻体现了祭祀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能缺少。

《诗经·国风·泉水》是一首描写出嫁的卫国女子怀念亲人、思慕祖国的诗篇,其中吟咏道:“出宿于泲,饮饯于祢。”这是该女子回忆出嫁时的情景,“泲(jǐ)”和“祢(mí)”都是地名。《毛传》如此解释“饮饯”之礼:“祖而舍軷,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

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礼仪细节,不太好理解,我们先来看看孔颖达进一步的解释:“言祖而舍軷,饮酒于其侧者,谓为祖道之祭,当释酒脯于軷舍。軷即释軷也。于时送者遂饮酒于祖侧,曰饯。饯,送也。所以为祖祭者,重已方始有事于道,故祭道之神也。”

祭祀路神称“祖”,又称“祖道”。之所以叫“祖”,一说认为“祖”通“徂(cú)”,前往;还有一说认为“祖”是始的意思,远行之始,因此要祭祀路神。“軷(bá)”也是路神之祭。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大驭”一职,职责是“掌驭玉路以祀”。

“玉路”即玉辂,乃是帝王所乘的以玉为饰的车子。周天子出行的时候,大驭负责掌管祭祀路神。

怎么祭祀呢?“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遂驱之。及祭,酌仆,仆左执辔,右祭两轵,祭軓,乃饮。”

“軷”,郑玄注解说:“行山曰軷。”行走于山地叫“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

用土堆成山的模样,用菩、刍、棘、柏这四种草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神主的牌位,祭祀完毕之后,再用车轮碾过,表示行道已无艰险。

“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遂驱之。”在祭祀的过程之中,天子在车左边的位置控驭着马,不让它前进,大驭下车向神祝告。祝告完毕,然后登车,从天子的手中接过马缰绳,驾车碾过祭祀的土山,于是驱车前行。

“及祭,酌仆,仆左执辔,右祭两轵,祭軓,乃饮。”“轵(zhǐ)”是车轮外端贯穿车轴的小孔;“軓”通“轨”,车轴。在祭祀的过程之中,天子让人酌酒敬献给大驭,大驭左手握着马缰绳,右手用酒祭车的两轵,再祭车轴,祭祀完毕之后,将剩下的酒喝尽。

这就是整个祭祀的过程。不过,天子和诸侯之祭还要使用祭牲,天子用犬,诸侯用羊,而卿大夫则不使用祭牲,只用酒脯,即酒和干肉而已。

综上所述,根据《毛传》和孔颖达的解释,饯行之礼必须在郊外举行,首先要设置一个简易的神坛来祭祀路神,或者用祭牲,或者用酒脯,然后众人在神坛之侧饮酒,为远行之人送别。这整个一套礼仪才能称作“饯行”,不祭祀路神而只管大家饮酒吃肉,那是因为祭祀在后人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失去了重要性而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就是古人和今人的区别所在。

《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