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以下对上的称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足下的称谓 旧时以下对上的称谓

旧时以下对上的称谓

2024-07-11 19: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旧时有很多以下对上的称谓,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足下、门下、手下、膝下、在下等,这些称谓都是敬辞尊称,有的也属于自谦。这里提到的仅是带“下”字的称谓,有一定的主从、尊卑、长幼、次序的关系,多数现今工作生活中已很少有机会使用。当然,有的作为书面语还会用得到,如阁下等;而个别的还常用于口语,如手下;有的在看书或者影视剧时还会遇到。这些称谓各有特点,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陛下与殿下――特别指称王室成员

陛下和殿下,是对特定人群的敬辞。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专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战国策・燕策》记载,“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秦舞阳站在宫殿台阶下等待献图。这里的“陛下”就是指宫殿台阶下面。但在《战国策・秦语》记载,“太子楚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这里的“陛下”则是太子楚对孝文王的尊称。也就是说在战国时代,“陛下”一词就有两种含义。

陛下,由本意是臣子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而演化成为臣子对帝王表示恭敬的称谓。到后来,不仅是臣子、百姓称国王、皇帝为陛下,甚至各国君主之间为表示尊重,也相称陛下。这一称谓,在我国与友好国家王室交往中还在使用。

“殿下”的殿,是指皇太子居住的东宫主殿,因此“殿下”便作为对皇太子的敬称。以后衍生为对亲王、皇子、皇太后、皇后、公主等皇室成员的敬称。

阁下――用以指称内阁成员等高官

阁下,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唐代颜师古、韩愈诸人在书札和学术著作中都曾使用这个称呼。例如,《南史・刘绘传》:“吾虽不能得应嗣陈蕃,然阁下自有二骥也。”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宫邸或官署。因而以“阁下”作为对这些达官贵人的敬称。不过,“阁下”称谓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也没有严格的限制。除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士之外,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古人也常使用这个敬称。

随着历史的发展,陛下、殿下、阁下在使用上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化。时至今日,在外事活动中,对皇帝、国王、君主,敬称为陛下;对皇太子或王储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员,则敬称为殿下。对政府首脑、内阁成员,或部长以上的政府高级官员,一般敬称阁下,也可以同职务或者先生联称,如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

麾下和手下――体现是从属关系

“麾”的本义是古代军队用于指挥的旗帜,代表和象征主将、主帅。麾下,就是说紧紧围绕在将军旗帜之下,因此成为对军队统领者的敬称。一般用于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机构,下级对上级的敬语。以此衍生的“标下”、“部下”等称谓,既可指称,亦可自称,并无尊卑敬贬之别。

其实,早在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对此类称谓就做了表述:“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gǔ]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

手下,用于下级对上级的称谓。说明两者之间有领导关系。可见《三国志・吴志・甘宁传》:“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宋书・柳元景传》:“道生率手下骁锐纵兵射之,锋刃既交,虏又奔散。

门下――表达的是依附关系

门下,本为门庭之下的意思。作为对特定人的尊称,是有门户之分。投靠在某人的门庭之下的食客、门客、门生、弟子,因自谦,而转为对门户主人的尊称。例如,《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是杜府太老爷累代的门下,我父子两个受太老爷多少恩惠。”

足下――属于比较宽泛的称谓

足下,是古人对对方的敬称。

关于“足下”的来历,有个令人惋惜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避祸而出走。在流亡期间,随行的人逐渐离去,只有介子推等忠心耿耿的人始终相随。一日,重耳染上风寒,想要喝一碗肉汤,介子推无奈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为重耳煮成肉汤喝下。重耳执掌政权后,要对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论功行赏。介子推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倍感失望,便带着母亲归隐山林。有人替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便几次派人去请,但介子推淡泊名利,不肯接受封赏。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但介子推事先带着母亲躲入了绵山。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无果后,有人献计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自己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还是没出来。大火灭后,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焚林求贤不成,晋文公痛心不已,临走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宫中做了双木屐。以后每想起介子推时,便拿出木屐以此怀念,望着它叹道:“悲夫,足下!”“足下”虽然和脚有关系,但却并非指将他人踩在脚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念友谊之意,表达对于朋友的一种尊敬。这便有了“足下”的敬称。山西介休这个地方,就是依据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足下,最初是对品德高尚、品学超群者的敬称,后也用于同辈或同仁之间的敬称。

手下、门下、足下等称谓,都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假借、转注等语法关系,以自己之卑微,转指对方的尊贵,以此表现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敬意和仰慕。

膝下――说明骨肉至亲关系

膝下,特指子女对父母的称呼。取意子女未成年时,只有父母的膝盖高,以此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例如,《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这里的“膝下”,就是指孩子。子女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表示恭敬,可在开头的称呼下面加“膝下”两字,例如“父亲大人膝下”。还有膝下无子、膝下犹虚、膝下承欢等语词。

在下――普遍性的自称谦辞

古时的坐席,北为上,南为下。人们落座时,尊者坐在北边上席,地位最低的人坐在最南边的下席位置。所以晚辈、下属等坐下席,便自称“在下”。例如《误入桃源》:“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在下这一称谓,也广泛用于不相关或不相识人员之间的自我谦称。

可以看出,这些称呼都以“下”作为结尾。以下指上,表示对方的社会阶层地位高于自己,以至于不敢平视,只能从小往上看,仰视对方。这样的称谓,是由谦语、谦称转为敬辞、敬称。由此可见,这些看似普通的称呼,却隐含着严密的社会等级。毕竟这是人情世故、传统礼仪,更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可以藐视,但不能不遵从。不会尊重他人,也无法获得尊重;要懂得敬重他人,从而赢得尊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