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中国解放军武力不俗,为何印度还敢屡屡挑衅,引发中印战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越南为什么敢挑衅中国知乎 明知中国解放军武力不俗,为何印度还敢屡屡挑衅,引发中印战争?

明知中国解放军武力不俗,为何印度还敢屡屡挑衅,引发中印战争?

2024-07-13 14: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朝鲜战争,苏联龟缩在了本土,无奈之下,中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过了鸭绿江。

两年多下来,美国等多国部队亲自感受了中国陆军的战力,开始正视这个新崛起的国家,甚至,在和越南开战的时候,美国的地面部队从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因为那是中国的底线,就像朝鲜战争中的38度线。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来没有经历过大战“血与火”洗礼的印度,对于勇猛的解放军视而不见,不断挑衅,在中印边境屡屡制造事端,最后导致1962年中印战争的爆发。

印度哪里来的胆量?美国都不敢轻易惹中国了,印度凭什么敢?

1、印度那些年的挑衅

印度人是一个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群体,他们被英国殖民了200年,他们有点想当然的认为是半个英国人。

可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在想象大规模的战争,1962年以前,除了和巴基斯坦过了几招,没有其它所谓的辉煌战绩。

但他们认为自己很行,毕竟,有一部分军人曾经跟着英国人在世界游走和出战,见到了一些战争的模样。没有经历过血与火战争的真正洗礼,就容易对战争做出误判。

印度从1947年成立后,总理是尼赫鲁,贵族出身,清高自傲,是圣雄甘地的追随者,但比甘地更有野心。

尼赫鲁说:“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这样的思想、言论和目标,让印度人相当疯狂,挑衅开始于1951年。

当时,中国志愿军正在朝鲜半岛浴血奋战,印度人趁机干了不光彩的事,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不知足,继续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等地区。

挑衅没人理,胜利太容易。于是,印度人沾沾自喜了很多年。

1959年,尼赫鲁厚颜无耻地提出,希望中国将藏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印度。中国干脆利落地拒绝了。

接下来,印度变本加厉的挑衅开始了。

1959年的8月--10月,印度军队肆意妄为地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多名中国边防军战士。

这举动,让中国边防军吃了大亏,侮辱性极大。但是,中国为了大局,忍了!

而印度人不准备收手,尼赫鲁继续挑战中国的底线,亲手把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破坏,开始得寸进尺。

1961年开始,到1962年年中,印度恬不知耻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中国军事区内,建了43个据点。

挑衅还未中止,尼赫鲁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谈判置之不理。

一句话,人家要霸王硬上弓,要强夺。尼赫鲁越来越膨胀。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对外公开发言,印度将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十天后的12日,尼赫鲁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上帝欲使人死亡,必先使其疯狂。尼赫鲁离疯只差一步。

嚣张的不仅是尼赫鲁一人,还有印度的国防部长,他们刚刚从葡萄牙手里把果阿收了回来,此时,国防部长牛得一匹。

1951年10月14日,嚣张的印度国防部长对外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接下来,印度开始增兵中印边界,并且在10月17、18日,开始动手了,对东段和西段的中国边防军进行了炮火攻击。

这都欺负到头上来了,看来,对印度这样的国家,忍让是没有用的,必须进行还击。

于是,中国出手了。

这一出手,就是霹雳雷霆手段,东西两段同时攻击,打的印度军队完全溃散。

但是,获得胜利后,中国领导人保持了极度的克制和冷静,命令撤军,撤到实控线20公里的地方。

有人很不解,为什么不“胜勇追穷寇”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愿意侵略,二是补给跟不上,教训的目的已经达到,见好就收是上策。

2、为什么印度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我们?

一、英国人随手画的两条线,成为了印度人的参照

印度得国相当容易,是英国人根据当时局势,主动撤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建国。

而留给印度的北边疆域,是以两条线为准的,东段看麦克马洪线,西段看约翰逊线。

实际上,这两条线,就是英国人麦克马洪和约翰逊分别在东段和西段画的分界线,既没有得到中方的同意,也没有进行事实占领。

而英国人走了后,印度将英国人画的两条线奉若神明,认为这是英国干爹留的遗产,一定要争取过来。于是开始了夺取之路。

在印度人看来,他们要将藏南和阿克塞钦争取过去,是“有据可依”,发生的相关战役,是正义的保卫疆土的战争。

这么一个重要原因,激励着尼赫鲁等人不断寻衅滋事。

事实上,如果那也算的话,我们找个人,在家画几条线,把印度画入我国版图,甚至把英国也画入版图,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参照执行?

真的是一个荒唐的参照。

其实,英国人的两条线只是印度人的借口,他们想要成为南亚次大陆唯一的霸主,甚至成为亚洲的霸主。

君不见,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君不见,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分裂?君不见,印度对尼泊尔和不丹的控制?君不见印度对克什米尔的一次次冲击?

一切说明,印度只要把中印争议区域收回来,只要中国对巴基斯坦、尼泊尔等的支持完全减少,印度就能大概率成为霸主。

因此,取得中印争议区域,是印度人很关键的一环。但是,他们过高估计了他们的能力,低估了对手的本事。

一个蛤蟆肚子鼓得再大,也成为不了一头牛。

二、尼赫鲁认为国际形势有利于他们

朝鲜战争,我们看来,取得的成就属于指挥官的英明,以及战士们的奋勇杀敌。

而在印度这样的国家看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苏联的支持,毕竟,后期的装备多是苏式装备。

确实如此,朝鲜人民军早期就是用苏式装备武装起来的。而中国志愿军在战争后期也是大量使用了苏式装备。

但印度人没有看到的是,早期的志愿军,过了鸭绿江后“昼伏夜行”,多次使用穿插切割的战术带来的成功。

1959年,中国和苏联闹掰了,中国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支持。

此时,中国和美国不两立,和苏联又闹翻了,身处国际场,中国成了一个被大佬孤立的剑客。

而此时,尼赫鲁领导的印度,和苏联柔情蜜意,和美国关系也是相当熟稔,真的是左右逢源。

在尼赫鲁看来,没有了大佬们支持的中国,能有多少实力?

因此,尼赫鲁可以无理地提出“将藏南和阿克塞钦”给他们。

中国少了苏联的支持,是尼赫鲁敢于进一步挑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地理位置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印争议区域和印度的首都等城市更近,他们调动兵马和物资更为容易。而中国军队远道而来,在青藏高原道路难行的基础上,想要大规模派来军队太难了。

因此,从战事情况分析,印度完全可以以逸待劳,而且可以快速大比例增兵。

如此以来,印度的胜算增多了,解放军的胜算却减少了。

但是,胜算多少与否,除了和地理位置有关系,重要的是一个军队的素养。

要不怎么说,印度经历的大战少呢?

他们的自信来自于纸面的分析,而中国军队的素质来自于大战的经验积累,那些指挥员都是有过大型战争宝贵经验的。

地理位置,是印度挑衅中国的又一大原因。

四、三年自然灾害,让印度人轻视中国

从1959年起,中国和苏联闹僵,准备勒紧裤腰带,还了苏联的外债,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同时,1959年到1961年三年,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中国百姓的生活大受影响,经济大幅下落。

一场战役的获胜与否,后勤很重要,支持战争的国家经济也很重要。

在尼赫鲁看来,这是个绝佳的机会,是中国最虚弱的时候,此时不出手何时出手?

也许,尼赫鲁认为他们就算闹得凶,按照中国的情况,应该不敢出手,或者不能出手,就算出手也很难支撑获胜。

于是乎,尼赫鲁变本加厉,加大行动,准备收了中印争议区域。

如果将中印争议区域收入囊中,尼赫鲁就是真正的印度伟人了!

种种原因,决定了印度向中国屡屡挑衅,最后引发了中印战争。

此时,尼赫鲁才发现自己错得太离谱,印军被中国解放军痛揍。揍完,中国军队根据命令回到了实控线20公里处,算是给了印度面子,当然也有补给不易的原因。

1962年的中印战争,对印度人打击很大,那建国后的自信,荡然无存,被彻底打回了原形。而尼赫鲁在两年之后,在无尽的后悔和不甘心中,一命呜呼,含泪九泉。

3、“1962年中印战争”的后续

在1962年后,印度人有点卧薪尝胆、期待复仇的感觉,每隔一些年就闹一次事。

1967年、1987年都有过小冲突。

在1987年后,印度和中国关系趋于稳定,两个国家都开始埋头发展经济,中国跑得快一点,印度步子迈得慢一点。

2017年,时隔30年后,莫迪政府又开始搞事,他想完成尼赫鲁未完成的事业,也想根据此拉升民意支持率。

那一年的洞朗事件,前后折腾两个月,印度终究回到了他们控制的区域。

但是,事情还没完,三年之后的2020年,疫情肆虐,印度人在加勒万河谷再次进行挑衅,两国边防部队大打出手,最后,印度20名军人死亡,中国四位战士牺牲,一位重伤。印度就此陈兵边境20万,仿佛在等一个进攻的机会。

在经过近7个月的紧张后,2021年初,印度人终究撤了。

以后会不会有冲突?不排除这种可能,争议区域只要存在,就有很大概率。

仔细想想,印度是何必呢?埋头发展经济不好吗?

印度就像一个懵懂无知、青春年少的少年,希望快速成熟起来,一起发展区域经济,一起维护亚太的良好秩序,也许,这才是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