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声:中国古代学童语文教育的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超多笔画的字及读音 白金声:中国古代学童语文教育的方法

白金声:中国古代学童语文教育的方法

2023-12-14 19: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识字教育原则,古人强调:第一,识字要结合认识事物,先识独体字。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即识,乃教以合体字。”第二,识字要结合伦理道德。清人李新庵在《重订训学良规》中说:“如认父母字,则教以如何孝顺;认兄弟字,则教以如何友悌。”第三,识字强调音形的比较辨析。崔学古在《幼训》中说:“如‘形’之与‘刑’,‘扬’之与‘杨’,声同而笔画边旁不同;如‘巳’之与‘已’,‘行’之与‘行’(杏)与‘行’(杭),‘焉’之与‘焉’(燕),‘女’之与‘女’(汝),字同而用之不同;又‘星’之与‘心’,‘登’之与‘敦’,声近而用舌用齿又不同,诸如此类,必细辨之。”第四,循序渐进,由简到繁。清人石天基在《训蒙辑要》中说:“如前一日教以‘一’字‘了’字,次日即以‘了’字加‘一’字,即夫子之‘子’,父子之‘子’,如此类推。字字认识,字字透解,是书未读而字已识认。”

二、写字教育

传统的学童语文教育中的学习写字,远比我们今天所想象的要迟一些,学童学习写字,并不是像今天的小学生一样,是与识字同时起步的。这不仅牵涉到纸墨笔砚一大堆复杂的书写工具问题,而且古人的写字,从一开始就是一项书法艺术的训练。古代学童最初学写的字,不是“人之初”,不是“赵钱孙李”,也不是“天地玄黄”,而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清人褚人穫在《坚瓠集》中说:“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

写字训练大体分描、仿、临几个步骤。

描是描红,也叫“润朱”,即教师先用朱笔写在纸上,让学童用毛笔按着朱笔的笔迹描下来,这大概是初学写字者的第一步训练。《教子良规》中说:“今之开蒙者,必先把笔润朱,令其笔画撇竖,一一如法不爽,而后作书法,以令其印证,此是常则。”这种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童学会点画撇竖各种笔画,掌握用笔的方法。

仿是影写。影写时以透明的薄纸蒙在法帖上,把字一个个描写下来。有的学塾影写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有的是先影写赵子昂的大字《千字文》,之后再影写智永的小字《千字文》。影写实际上是一种模仿学习,通过不断地模仿,逐渐解悟出写字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写字是操作性很强的训练,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让学童模仿范本,应该说是快捷而可行的写字训练方法。

临是临帖。宋人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说:“今人皆谓临摹为一体,不知临之与摹迥然不同。临谓置纸在旁,观其大小、浓淡、形式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谓以薄纸覆上,随其曲折婉转用笔曰摹。”张世南这句话把临与摹的区别说得非常明白。不过,临帖与摹写虽有不同,但以模仿为主却是相同的。李新庵的《重订训学良规》,总结前人经验,认为学童习字的日程,以如下规定为宜:“初学仿本,宜方寸大。稍长,则用空格仿本影写,一字自写一字。十三四岁,每日临帖一纸,小楷一纸。临帖以《玄秘塔》《皇甫碑》为入手,须寸半大。十七八岁,隔数日写字一日,能不停笔写至三千以上,则既工且速,入试不占作文功夫矣。”由此,可窥见当时对学童习字的总体要求。

古人在写字教育上还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如:

先大后小。学童写字,不得惜纸,必须先写大字,长大以后才能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大后稍大字则写不得。崔学古在《幼训》中说:“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

先慢后快。学童初入学塾习字,只可写两字,不得过多。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便很难成就。清人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练到一定程度,“每版影写十纸,既毕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如此一二月乃止。必如此方能后日写多,运笔如飞,不至走样,亦是一法。”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写字速度。

在许多学塾中,写字是每天的必修课之一。学童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写字,如石天基在《训蒙辑要》所说:“字有笔法,下笔须知。凡我弟子,于每日巳刻写字,务各用心,习学恭敬,端楷点画,向背之间,一如古人字法,不得潦草简笔。”

写字时,教师比较重视手把手指导和传授习字方法。对初学写字的学童要“把腕”,教师手把手地教,使学童体会到运笔的轻重快慢,崔学古在《幼训》中说:“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细具体,方脱手自然。”

三、阅读教育

阅读教育是继识字教育之后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学习,由于当时写文章用的是文言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是两码事,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是有其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

阅读教育的步骤。

《中庸》把学习过程归为五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说,第一步,要多读一些;第二步,从读过的书中提出问题;第三步,根据提出的问题,缜密地思考一番;第四步,通过思考,明辨是非、优劣;第五步,将认识付诸于实践。这个学习步骤是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的,也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步,大量地阅读具体文章,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第二、三、四步,通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活动,对文章的内容及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所领悟,认识由感性阶段提高到理性阶段;第五步,把领悟到的东西再运用到实践中去,身体力行。

宋人朱熹在《朱子学的》中把阅读教育的序列归结为12个字,即“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意思是说,先让学童大量地读,然后再少而精地读;先读比较浅显易懂的,再读高深难懂的;先读内容与学童比较接近的,再读与学童距离较远的。他认为做到这12个字,“乃得其序”。

阅读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的学童阅读教育,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做法上,内容极为丰富。今天阅读教育中使用的方法,大多是从古代传下来的。

(1)熟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说明“熟读”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方法。古人认为书不能单用眼睛看,还必须大声诵读,并且要读得字字正确。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精思。古人强调多读、熟读,并不是主张糊里糊涂地读,而是要把读书跟思考结合起来。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出于口”只是把握了语言的表层,而“出于心”才达到了语言的深层。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实现。

(3)讲解。古人认为,在阅读教育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古人主张,讲解以简约易晓为好。《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4)背诵。古人不仅重视“读”,还要求“背”。在学塾里,常常要求学童当堂背诵,下次上新课前,还要检查学童旧课背诵情况,背得不熟不上新课。背诵时,教师还要认真指导。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说:“学生背书,必须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

(5)圈点。阅读时,在书上画上符号叫“圈点”,指导学童圈点,是培养学童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清代教育家尤其重视。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使学生圈之抹之,乃是切实工夫,工夫有进步,不妨圈其所抹,抹其所圈,不是圈他抹他,乃是圈我抹我也。即读经书,一有所见,即写之书眉,以便他日涂改。若所读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6)评注。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或说明写在书眉叫“评注”。唐彪强调评注的重要,他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读文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阐发题前,映带题后,发挥某节,发挥某句,发挥某字,及宾主浅深、开合顺逆之类。凡合法处皆宜注明,再阅时,可以不烦思索,而得其中详悉,读文之时,实有所得,则作文之时,自然有凭借矣。”

四、作文教育

在古代的学塾中,作文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学童学会作文的方法。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的学童作文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

作文教育的原则——词意并重。

传统的学童作文教育,主张“词”和“意”并重,这与阅读教育中“文”和“道”不可偏废的原则是互相联系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所以,传统的学童作文教育,既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重视思想内容的训练。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其理,妍媸好丑,人见之者,不约而有同然之情,又不关于所载之理者,即文之理也。”这说明尚质也要崇文,两者并重。崔学古在《少学》中提出训练学童作文的要求是:“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透明,笔气要清顺,此为行文要务。”

作文教育的步骤——先放后收。

在作文教育中,首先鼓励学童大胆地写,放手地写,不挫伤其兴趣和信心。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炼和严谨,即所谓“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其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宋人谢枋得曾编过一部阅读课本,叫做《文章轨范》。这部书的前半部为“放胆文”,后半部为“小心文”。编者在前半部引言中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矣。”

3.作文教育的方法——多作多改。

传统的学童作文教育,很重视多作多改。有人问苏轼:“学文如何?”他回答说:“前辈但看多作多而已。”欧阳修也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看来多读多作虽是“笨”方法,却是行之有效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作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他认为:“人之不乐多作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规律的。多改,不是指教师在学童一篇作文上修改的地方多,而是指学童自己要多方面、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所谓多方面修改,即对内容与形式进行方方面面的修改。“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如此多方面地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多次修改,即指反复改。“文章初脱稿时,弊端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这种放一段时间再改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经验。

(4)作文教育的途径——大胆模仿。

古人认为,学童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他们学习写作之初,都经过模仿练习这一阶段的,就是在他们有了很高的写作水平的时候,为了学习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模仿。白居易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就是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化而来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点化而成的。

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古人的一些主张是值得重视的。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模仿名家名篇。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大率古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杜撰的,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的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研究历史上大作家成“家”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总是学了前世名家的文章,吸取其所长。另一条是不袭古人诗文。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所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拘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矣,所谓师其神,不师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模仿古人,不袭古人,这是学习古人的正确路子。因为古人写的是彼时彼地的人和事,而学生写的是此时此地的人和事。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今天的内容,文章是自己的,而抄袭古人则是毫无意义的,也达不到练习作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伯棠.小学语文教材简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5]白金声.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6]徐梓王雪梅.蒙学须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7]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2018)

1

2

3

编辑:泡泡糖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文本来源:白金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