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趁着的意思是说 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2024-07-17 2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什么守拙才能慎?因为他知道自己“鲁钝”,所以才尤其害怕出漏子、捅娄子,而加倍小心。人最容易在自己擅长和有把握的事情上栽跟头,所以才会有那句俗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曾国藩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处世和做事上借鉴,他说:“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矣。”又说:“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成功,正是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的最好证明。但凡照着此路子,尽力去做到,人这辈子就算是有谱了。而世人尤其是那些聪明人,却往往是胸有傲人之志、手无缚鸡之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骄傲轻浮、疏忽怠慢。曾国藩十分重视人在小事和细节上的态度,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的真实心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曾国藩守拙而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鲁钝”与聪明、谨慎与疏忽的区别,而是对自己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所在。守拙而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依靠。

守拙,才能韧

曾国藩读书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因为有一颗守拙之心,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子:“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这背后正是一股韧劲儿,读书就需要如此。何为韧?是忍,是耐,最后则落到恒。对于这三点,曾国藩曾用一句话说透:“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尤其对“恒”字,曾国藩强调更多:“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人们常说“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这和曾国藩的恒可谓异曲同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这份忍力、耐性、韧劲、恒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人生巅峰。这背后,同样是守拙的作用。“鲁钝”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鲁钝”的人从小历尽挫折,因此抗打击能力更强;“鲁钝”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相反,那些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世间聪明亦成功的人也不少,根基稳固、不留遗弊的却不多,常常是风光一时,最终凄凉。所以曾国藩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这句话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

曾国藩的“大巧若拙”,说白了就是做事踏实,他用自身经历告诫人们,要想成就功业必须踏踏实实做事。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