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之心本自有,息下狂心当下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起心动念的意思是什么 菩提之心本自有,息下狂心当下证

菩提之心本自有,息下狂心当下证

#菩提之心本自有,息下狂心当下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佛教经典中,越是看上去通俗易懂的佛经,越是具有更深刻的人文内涵。譬如《妙法莲花经》,可以说即使不识字的人,只要有人念给他听,他也能够听懂佛经的表面意思,然而,就《妙法莲花》的实际而论,他也许是丝毫没有触及到的。《妙法莲花经·信解品第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人年幼,舍父逃逝,驰骋四方,以求衣食,经数十年,自为穷子。其父巨富,金银财宝,车马牛羊,其数无量。穷子游历,偶遇父舍,遥见其父,踞狮子床,宝几承足,童仆臣佐,恭敬围绕,真珠璎珞,壮严其身,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与我无分。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其父见子,心大欢喜,即遣使者,急追将还,穷子惊愕,自念无罪,而被囚执,转更惶怖,闷绝倒地。其父见之,知子志劣,不堪承担,遂令使者,告诉穷子,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尔时长者,欲诱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隐匿威德,徐语穷子:今有作处,倍付工值。穷子问之:令作何事?二人告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也共汝作。穷子闻之,欢喜随来,执除粪器,除诸粪秽,净诸房舍。

一日长者,亲近其子,后复告言,汝常此作,勿复余去,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更予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料理家务。大富长者,年老有疾,自知不久,死时将至,即聚亲族,及诸大众,对众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实其父,所有财物,皆归是子,先所出纳,我子皆知。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

《妙法莲华经》上的这一段文字,如果从表面上来看,人人皆知其义。然而,如果从内涵上来看,却不是人人皆知的。今试分析之,以见其真义。

大富长者,象征着觉悟了的人,也就是悟了道的人;穷子,象征着众生,也就是迷失本心的凡夫。穷子见到庄严的家舍,认为与己无分,所以,迅速离去。象征着自甘劣小,认为成佛作祖,与己无份。

大富长者,设立方便,秘遣二人,化装成穷子的同类,与穷子同事,做除粪事。这段经文象征着:方便化度,自净其意。

穷子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料理家务。这段经文象征着:勤除贪嗔痴,渐修戒定慧。

后来,穷子继承家业,一切财富归属自己。这段经文象征着:诸人之起心动念,语默动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不是自心本性中的事。

长者宣布,此是我子,我实其父。此时,穷子自肯承当。这段经文象征着:穷子明心见性,自做主人公。

以上这两则故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人心浮躁,迷己逐物。推销产品的商贩,抢买商品的人潮,开足马力的车子,擦肩磨背的人流,胡思乱想的作者,这是一个多么浮躁而狂乱的心灵世界啊!

我们的心灵需要宁静,我们心灵需要智慧,我们需要找回我们自己。真实的自己,并不在别人那里,也不在释迦佛那里。真实的自己,永远在我们的当下。佛教的教义,其根本的意旨,不在别处,只在诸人如是识得自己。释迦佛曾用一个生动的典故,说明了佛教的根本意旨。

一位富有天下的老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长大的儿子。老富翁心想:把这庞大财产留给儿子,反而会给儿子带来祸害。与其将财产留给儿子,还不如让他自己去奋斗。

老富翁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成家的经历。富翁创业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于是他发愿:如果找不到宝物绝不回来。

老富翁的儿子,建造了一艘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之下,出海寻求财富。青年渡过了许多险恶的风浪,经过了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达十余公尺,在这片热带雨林中,只有两株。青年砍下这两株树木。经过一年时间,树皮腐烂掉了,只剩下沉黑色的木材,散发着一种无比的香气。当青年把木材放在水中的时候,青年发现,这种木材与其他木材不同,并不漂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青年心想:这种木材,与众不同,一定是无比的宝物。

青年把香木运到集市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香木。青年感到非常烦恼。在这位青年的摊位的旁边,有一位卖木炭的人,他的木炭总是卖得很快。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以为然。可是,日子久了,青年动心了,他想:既然木炭卖得那么快,我为什么不把香木烧成木炭来卖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了木炭,挑到集市上,很快就卖光了。因此,青年非常高兴。青年烧成木炭的会发出香味的木材,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木材——沉香,只要切下一片沉香木,它的价值,就能超过一车的木炭。世人求道,也是如此。最初发心,求做圣贤,可是,时间长了,便退失了初心,随波逐流,与人较劲,争心顿起,斗心炽盛,结果是,迷失了自我,障蔽了心光。

因此,佛陀说:一个人战胜别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也就是说,战胜敌人的是英雄,征服自己的是圣贤。英雄把自己的烦恼交与别人,圣人试图担起天下人的烦恼。英雄向外追求欲望的满足,圣贤向内契合自性的清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