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0岁才回国的海归现在怎么样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赵烨打架 过了30岁才回国的海归现在怎么样了?

过了30岁才回国的海归现在怎么样了?

2024-07-15 1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赵烨与妻子在美国结婚、买房,两人各在硅谷拥有一份薪资丰厚的工作,职业前景一片光明,4个孩子都已经上小学。回国意味着放弃安定的生活,重新建立起生活网络,还要为合适的工作机会和孩子的教育问题奔波。但长期留在美国并不在赵烨的选项内。牵引他的那根线始终是家庭。“过去几年父母去美国的次数比较多,他们明确了不会在美国养老,”赵烨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出去10年回国一看大家都老了,再待个10年20年,可能人都不在了。”今年春节探亲期间,家中的变故让赵烨下定决心回到国内。

赵烨的选择并不是孤例。根据《2019年瀚纳仕亚洲海归报告》显示,在促使海归回国的原因中,几乎每一个从海外回国的人都无法避免家庭对自己的牵绊,其中70%的海归表示“离家更近”是回国工作的重要动机,甚至,宁愿牺牲掉一部分薪酬。

赵烨同样在回国后接受了一份比原来薪资低的工作,这在他的预期之中,“找工作之前就做好了这种准备,美国回来普遍都会降,但相对而言,国内的生活成本较低,所以没有什么落差。”找工作的过程出奇地顺利,从他辞掉硅谷的工作,到他在国内找到新工作,整个过程不过一周。

根据《2019年瀚纳仕亚洲海归报告》,中国海归对回国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并没有太乐观的预期,参与访问的海归中,有47%希望薪资能与国外相当,有33%的人愿意或者接受略微下滑的薪资。

此外,报告也显示,“发展并开拓职业生涯的机会”以及“祖国或家乡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样是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原因。

对于30岁以上的海归来说,在国外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并不是难事,尽管家庭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他们同样也很重视自己在国内的职业未来。回国对于他们而言,从来不是逃避,相反,不少海归正是看中了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机遇。

“我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诉求,回中国是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苏雨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工作了10年的中国人,苏雨在咨询公司做到了项目经理,职业道路一直都很顺畅。但她明白眼前的顺利只是暂时的,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在今年选择了回国。苏雨所在的金融科技行业,中国已经走在许多国家前面,“在中国市场我能接触到更多实战案例。”另一方面,在熟悉的文化及生活环境里,也更有利于建立人脉和资源。

于是在接到猎头电话后,苏雨决定回国试一试。

苏雨的选择颇有些未雨绸缪的意味。“在国外,30岁前后仍有晋升空间,但到了40岁可能就真的有瓶颈了,到时候我的人脉、资源跟英国同事比都会差一截,提前一步考虑,事业上会有更大空间。”回国头几个月,苏雨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但与在英国相比,显然要容易得多。

回家的代价

苏雨原本打算在英国读完研究生就回国,但因为工作一直很顺利,于是一待就是十年。现在回过头看,她认为如果一开始就想清楚不在国外定居,还是越早回来越好。

越早回国,意味着需要放弃的东西越少。30岁以上的海归不比应届生,即便在海外没有家庭,回国也要付出代价。

对赵烨来说,这个代价是降薪、与家人分居。“我已经算回来得晚的了。如果再晚几年,我可能就需要将自己连根拔起,各方面都会不适应。”

不光在国外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处理,回到国内,教育、户口、限购……这些都成了摆在赵烨这样的海归面前的门槛。

“最麻烦的还是小孩上学的问题。”赵烨有3个孩子,最小的已经开始上小学。他算过一笔账,在不降低教学水平的前提下将4个孩子送到国内的学校,一年成本将近100万。这还不能保障教学质量以及孩子的学习状态不会下降。

除了教育成本,如果4个孩子都带回国,生活成本也会正比增加,这对于刚回国还未站稳脚跟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

回国只是第一步,赵烨计划慢慢将全家都带回国内。但现实情况比他预想得要难。

赵烨的妻子也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但好机会来之不易,如果两个人都降薪,生活水平将大大下滑。赵烨心里最坏的打算是这样与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可能还会持续两到三年,“分居对我们来说算一种挑战但不是灾难,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苏雨暂时还不用考虑孩子的问题,但回国后,她需要放弃已经习惯的工作方式,重新适应国内的职场规则。比如国内的工作节奏比国外更快,职场人际关系也比国外更加复杂,身边的人更加焦虑。不过在苏雨看来,这些都是预料之内的代价。“现在的状态不是100%符合我的预期,但我的主要诉求,职业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其他的负担我能接受,因为回国就是要付出成本的,要看你最想要的东西实现了没有。”苏雨说。

《2019年瀚纳仕亚洲海归报告》显示,在成功获得工作的海归中,40%对现状比较满意,36%不太满意,非常满意的占比只有10%。除了家庭因素之外,“不满意主要来源于对薪酬和工作内容的预期差距,此外海归回国后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去适应国内的职场生活。”瀚纳仕大中华区执行总监Simon Lance说。

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

回国两个字说出来并不轻松,有代价,亦有收获。其中的得失,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和取舍。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赵烨对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诉求很明确,可以降薪,但一定不能996。他并不想一回到国内就一头扎入高强度的工作当中,他需要借助第一份工作熟悉国内互联网的环境,建立起国内的生活圈子,以便规划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出于这些考虑,赵烨拒绝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高薪offer,选择了一家硅谷公司的中国分部。

很多海归发现,在国外建立起的一套工作习惯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的企业文化。比如在国外,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在国内公司,与各个岗位上的人打交道几乎不可避免。此外,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也是部分海归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大部分海归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通常会选择外企作为过渡。

“61%的海归会选择外企,尤其是管理层以上的职位吸引力更大,”Simon Lance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相对国内企业,外企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路径更加清晰。”但一个趋势是,国内企业与外企的薪资、福利差距正在缩小,尤其是制药及互联网行业,通常能开出不低于国外的薪资水平。这对海归来说是一个吸引力。

回国后,赵烨会经常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尽可能多的跟人打交道。国内职场与国外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在美国,赵烨接触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同行,但在国内工作,同样的岗位上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人际关系更为多样。这是他所乐于接受的。

虽然与家人暂时分居,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赵烨在职场中的优势,因为暂时的“单身”状态,他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支配。“跟我一样有时间的人可能没我经验多,跟我经验一样的人十有八九在带小孩。”

事实上,雇主所看重的30至40岁海归的优势正是这些“软技能”,比如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和对队员文化的包容性。“过去十年,国内的人才市场和教育体系都提升了很多,海归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但在中层以上的职位,这些软技能才是雇主最重视的。”Simon Lance说。尤其对于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对于有海外工作经验、精通语言又熟悉海内外市场环境的中层管理者的需求非常大。

赵烨已经下定决心留在国内,苏雨则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国。“我本身职业要转型,又一直觉得空间受限,碰到好的工作机会就想尝试一下,试了不行还可以回去,代价不会太大。”苏雨说。对于海归来说,在哪个城市生活或许差别并不明显,工作机会才是决定他们去哪里的最大牵引力。而年龄超过30岁的海归,出于周全考虑,会给自己留条后路。因为离开一个地方放弃的是一段人生状况,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如果在国内发展受挫,则随时做好”归海“的准备。

不过,考虑得再周全都不如付出实际行动来得有效。回国这件事可能是每个海归心里的一根刺,每个人都想过把它拔出来,每个人也都会犹豫。

赵烨时常在网上看到渲染海归焦虑的文章,他发现往往把海归写得越惨,点击量就越高。他并不否认回国后的确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所谓的“不幸”只是生活的一个切面,“在美国有美国的困难,回国有回国的困难,美国没有雾霾,但也没有外卖。”赵烨说。过了30岁,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归与不归,是时候该有一个打算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赵烨、苏雨为化名)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