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火燎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 看“新”火燎原

看“新”火燎原

2024-07-10 2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情感体验

探究方法

赏析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七年级的学生,因儿时的冒险经历很容易引发类似的调情感体验,加上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他们具备读懂文章的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句段的赏析往往还停留在修辞手法的赏析层面。因此,想让学生做出个性化解读,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读、赏、析中获得面对困难的感悟和启发,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

接下来,请看两位青年教师如何施展“新新”魅力,用“新”火燎原。

教学实录

1

1

1

杨蕊老师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安东尼《小王子》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老子《道德经》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实现理想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再艰难的事,只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

(展示PPT关于作者的简介)

师:好,大家看“莫顿•亨特”的身份,除了作家还有什么身份是让你很好奇的?

生:心理学家。

师:对,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心理学家写的文章在描写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好。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开火车,哪一组开始?

生:(举手)

师:现在默读课文,找到“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四分钟,现在开始!

师:现在大家结合记叙的六要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生:在七月的费城,“我”跟五个小伙伴去爬悬崖被困,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爬下悬崖。

三、分析课文,深入理解:

师:在这句话中,“悬崖”一次出现了两次,悬崖对我来说是什么?

生:是困难。

师:对,是困难,是险境,大家可不可以用“险”字来组词,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可以。

师:“游戏玩厌,去爬悬崖。”是什么?

生:冒险。

师:“被困悬崖,进退两难。”是什么?

生:遇险。

师:“父亲指引,爬下悬崖。”是什么?

生:脱险。

师:默读并圈点勾画,完成表格,思考冒险、遇险、脱险的起止段,分析我的心理及原因,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生:(完成表格)

师:好,时间到,谁能说一下“冒险”部分的表格。

生:我认为起止段是一至七自然段,我的心理是犹豫。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而且妈妈警告过我不能冒险。

师:他只是犹豫吗?有没有很想去爬悬崖?

生:他还渴望,他渴望像自己的伙伴一样勇敢和活跃。

师:好,把这两个词写到白板上,那遇险呢?

生:起止段落是第八段到第十七段,“我”很担心,害怕。

师: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我的伙伴又是什么样的?

生:我体弱,悬崖几近垂直,我的伙伴嘲笑我,抛弃我,所以我很害怕,很无助。

师:除此之外呢,时间什么样?

生:时间已经很晚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我很害怕,很无助。

师:夜幕降临了,我等待得很漫长,我很无助,很好,请坐。最后脱险呢?

生:脱险是在第十八段到第二十八段,当时我有了成就感。

师:一开始就有成就感的吗?

生:不是,爸爸引导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点点下来,我从最开始的大哭怒吼到最后的走下悬崖有了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小组讨论,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让当时大哭怒吼的我平静下来,最终走下悬崖的?

小组讨论流程(时间:5分钟)

(1)划出父亲的言行。

(2)分析父亲的引导方法。

(3)分角色朗读感受。(“我”、父亲、旁白)

小组展示要求:

(1)组长介绍成员,分角色朗读。

(2)小组分析父亲的引导方法。

(3)其他小组补充或点评。

师:(经过投票选出获胜小组)好,感谢这两组的展示,也感谢其他同学的精彩点评,现在和老师一起看一下“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过程:

1.最初: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2.继而: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萌发)

3.随后:再一次,我做到了。(信心大增)

4.最后: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骄傲) 四.感悟全文,交流所得

师:本文中作者的感悟是在哪一段?

生:最后一段。

师:好,大家齐读一下,看看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悟。“此后”一二起~

生:(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大家看板书,最后呈现了一个什么“字”?

生:“人”。

师:(播放背景音乐)对的,一个“人”字,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险阻,温家宝在汶川地震中说:“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点小小的爱心,乘以十三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人生如同攀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战胜他,关键看我们的毅力和方法。我们要坚信把大困难化成小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一定会成功!同学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悟。好,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教研组评杨蕊老师的课

优点:

1、教学流程很完整,时间控制得很精准!

2、学生的参与范围广,小组的展示有对比性。

缺点

1、文本深入不够,重点是心理变化过程让学生找出来后要落实到字词上去。

2、感悟部分让学生顺理成章出来即可。

1

2

1

左抒杭老师

向往美好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阶梯。

一、原题切入,从心出发

师:同学们,谁知道咱们今天这篇课文的原题目叫什么?

生:《悬崖上的一课》。

师: 很好,说明同学们预习的时候非常仔细。划好课下注释1。既然作者曾经将这个故事命名为《悬崖上的一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悬崖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复述概括,刨根问底

师: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生自读勾画)谁来概括一下?

生1:“我”和小伙伴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因害怕而呆在悬崖上不敢动,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经过努力脱离了危险。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那么这个事件的主要情节有哪些?

既然这篇文章是围绕悬崖展开的,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动词加上“悬崖”给文章的主要情节概括一下?

生1:爬悬崖、下悬崖。

师:(贴板贴)在他爬上悬崖和下悬崖之间没有别的情节了吗?

生2:趴悬崖。

师:是他愿意趴在那里的吗?

生2:不是,他不敢下来。

师:那用什么样的动词能反应出他的不情愿?

生:困悬崖。

师:很好,那咱们这一共梳理出来3个主要情节:爬悬崖、困悬崖、下悬崖。(再贴板贴)接下来请同学们迅速找到三个情节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生:1-7;8-17;18-28。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情节“爬悬崖”。大家先找到时间点。

生齐:“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师:有多热呢?文中有没有更具体的描写?

生:“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师:难道这股热浪穿越时空让我现在还能感受到烫吗?

生:不是,是因为我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

师顺势而问:那热浪是不是天气造成的?那是什么?

生:不是,是心里。

师:心里的什么?

生:儿时的那一件事情让我的心里感到的无比的恐惧。

师:总结的好,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在爬悬崖的过程中,哪些句子属于哪些心理描写?请大家找出来并分析原因。

生1:第四段“我犹豫了。”后面第7段还有“我犹豫不决”……

生2: 第四段剩下的也是。“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也不能冒险。”

师:这是用人物描写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我”不知道该不该跟他们一起去。我“渴望”但又“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除了妈妈对我的警告让我犹豫,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小伙伴们!

生1:“我”最好的朋友杰里说“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然后“我”说“我来了!”

师:非常好,那妈妈的警告、杰里的话和“我”曾经体弱多病属于什么样的原因呢?是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

生:外在因素。

师:那么内在因素是什么?

生:我也想去。

师:大家看第四段第二句话——“我渴望……”,所以,最终我的决定是什么?

生齐:冒险去爬悬崖!

师: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找一找爬悬崖这一情节中作者对于“我”的心理和状态描写相关的句子,并从作者当时的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我产生这种心理或表现出这种状态的原因。(出示表格)

三、小组合作,赏析展示

师:那接下来大家仿照刚才我们寻找心里描写的句子并进行原因分析的方法,请选择第二或第三情节,圈点勾画出其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或环境描写等句段,然后加以赏析,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语段通过情景对话的形式演绎出来。

要求如下:

1、展示方式:大家好,我们是第......组,我们选择第......到......段,这几段话中的第......句使用了 ......描写方法,可以看出“我”当时有......的心理。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接下来,我们组要以......的形式为大家演绎这几段内容。

2、补充方式:

如果你不赞成他们的分析或者要补充,请举手补充质疑。

四、呼应开头,直奔主题

师:大家现在都已经清楚得知道悬崖上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你们认为《悬崖上的一课》好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更合适,谈谈你的想法。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好,因为写的是我一步步下悬崖的事。

师:那《悬崖上的一课》不是更直接的表达出来这故事是发生在悬崖上的吗?

生:但是《悬崖上的一课》没有写出来我是怎么下来的。

师:那是不是可以说,《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悬崖上的一课》的进阶版?

生:它不仅包括了文章的故事内容,还包括了作者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空军飞行员,接到一个任务,要驾驶一辆没有武装力量的侦察机飞越敌军上空,很难不被敌军发现,但这位飞行员勇敢地接受并完成了这个任务,还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与我们分享了他童年的一段宝贵经历。(出示ppt中的作者简介)

我想他的勇敢应该与他当年在悬崖上的经历有关。我们再回到课文,一起看看作者收获了什么?

生: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师:成就感和骄傲来自哪里?

生:来自他成功从悬崖上下来了。

师:那为什么是“类似骄傲”的感觉?直接说“骄傲”不可以吗?

生: 骄傲有点贬义。

生:因为不是他自己下来的。

师:那他怎么下来的?

生:是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下来的。

师:很好,父亲一直提醒我的“先走好第一步、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你能做到”起到了很大作用。那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有分配率,90.9与101相乘,我们需要打草稿笔算才能算出来。如果我们将101变成(100+1),再将90.9与100和1分别相乘之后作和,是不是更简单?

生:点头称是。

师:这是使用了数字什么样的特征?是不是有零有整?那么,当较大的不好算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较小一点的零数呢?

生专注听讲。

师:作者面对一面几近垂直的悬崖时不敢下来,但是当父亲为“我”照亮每一步的时候,“我”是不是照做并成功了?

生若有所思。

师:那我希望咱们同学们也能学会一步一步,“化整为零”地去拆解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下课!

教研组左抒杭老师的课

优点:

1、整节课的设计能从解题开始又到解题结束,比较完整。

2、重点突出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3、对学生的引导较出彩。

缺点:

1、时间控制不到位,最后一组小组展示可以临场撤掉。

2、板书设计要下功夫,清爽一目了然是关键。

教后反思

“新新之火”正在借助新教师们的燃起簇簇火苗。虽然新教师们走上讲台的时间不长,在课堂教学细节方面还显得有些稚嫩,也还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但新教师们有热情、有活力、虚心好学,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让大家看到了这些新生力量在教育教学中强大的发展潜力。

语文组的老教师们在对新教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同时就如何把握目标、解读教材、调控课堂、关注个体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有效指导,让新教师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

通过此次活动,新教师们感受到学校教研团队的团结协作的力量,得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贴身指导,经历了实践舞台上实实在在的磨练与提升。

夯实功底、躬耕不辍的教育梦,就像一粒种子,在每一位新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相信不久的将来,“新新”力量在西湖教育这个奋进的集体中,必将不断努力,快速成长,成为更加鲜艳的一抹抹“亮色”。

本期小编

本期小编

杭州市三墩中学

文理校区

左抒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