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人文赣州|罗旋:赣江十八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赣州石头 【夜读】人文赣州|罗旋:赣江十八滩

【夜读】人文赣州|罗旋:赣江十八滩

2024-07-11 14: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听了这个故事,早就向往一睹十八滩险境。一九五二年冬,在省城工作的我,抽调参加省土改工作团,来到赣县湖江区,恰好是十八滩所在地域。入村时听老表说,江里有粮船触礁沉没,男子汉都抢救粮食去了。当时不知这礁就是十八滩,以后跟老表熟悉了,才知当地许多男子吃的是“水上饭”,其中不少人以滩师为职业。船到滩前,要拢岸请滩师上船引航。滩师对水下隐伏的礁石,了若指掌,履险如夷。但在风大浪急时,滩师也不敢冒险行船,须下锚等风平浪静才过滩。

那时经常行走在沿江一带,岸上看滩,犹如雾中看花,不甚了然。有一次从赣州出发,乘船去万安,时值枯水季节,滩石毕露,加以滩师指点,得以一睹十八滩真面目。

木船首经白涧滩,只是一般沙濑无险,到了鳖滩,但见乱石罗布,如无数大鳖潜伏水中,一路不绝,中有航道,仍无险象。我以为滩险不过如此,滩师笑道:“还早呢,等着瞧吧!”果然,船行未到界坪,就见水中巨石犬牙交错,木船小心翼翼地在人头石、虎颈石的空隙中穿行。此时心情开始紧张起来,但这只是序曲。过了界坪,来到天柱滩,只见三座石峰潜伏江中,水狭流急,浪涌如山,小船既要度风向,又要审水势,更要察暗礁。越过一柱,眼看要撞上另一柱,船工一个急转舵,滩师同时一点篙,才幸免触礁。连续三次周折,方从天柱中脱身出来。我捏了一把汗,滩师和船工也松了一口气。

接着一路经过茶壶滩、小湖滩、狗脚滩,都不甚险。到了大湖滩,只见巨石如人,横卧中流,阻断航路,这就是有名的石人灞,枯水时大船无法通过,须用小船驳运,叫做搬灞。我们乘的是小船,勉强擦底而过。接下去是落獭、铜盆、青州三滩,到了良口滩,就进入万安县境,礁石如伏龟,沉浮于水际。再经昆仑和晓滩,到了武索滩,有猴子、对鱼二石,比较凶险。过了昂初滩,便是小蓼与大蓼,水底礁石星罗棋布,小蓼有九宫八卦,大蓼有曲尺秤杆,木船似乎进入水中迷魂阵,穿行于斧刃刀丛。再过棉津、漂神二滩,便到了最后一个惶恐滩。

惶恐滩头说惶恐,滩名就使人产生惶恐心理,只见礁石密锁,水流湍急,令人望而生畏。此时江上风起,风推浪高,船不敢过,只得拢岸等候。久等不见风平浪静,打听到离万安城不远,我便登岸步行。可惜功亏一篑,未能见到“轻驶疾如箭,号怒沸若煎”的险象。

上一世纪四十年代读中学时,从报上得知,二战后美国援华有一个在江西兴建大型水电站项目,得拦腰截断赣江,地点就在十八滩。但只有雷声不下雨,迟迟不见动工,最后不了了之。

这个江西人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工程,解放后也经过“三上两下“的坎坷历程,直到改革开放年代,在中央推动下得以实现。1992年,装机50万千瓦的万安水电站终于建成。昔日令人畏惧的惶恐滩,成为大坝坚实基础,化害为利,造福人民。

暗礁险石,尽埋水底,千里赣江成通途;十八滩景观,成为无迹可寻、无法再现的历史。

但是,十八滩虽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仍然存在于世,存在于人们记忆,存在于文史记载。

作者简介

罗旋,一九二九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江西省文联、盘古山钨矿、赣州地委、赣州市群艺馆工作,研究馆员。曾任江西省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赣州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出版作品有《南国烽烟》《梅》《客家谣》《未了情》《活色》等十余部,题材多为红土地、绿生态、客家风。曾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江西省谷雨文学奖。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代表大会,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匈牙利。当选江西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1990年两度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朗诵者简介

熊圣龙

江西南昌人

就读于赣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曾获江西省《我荐赣版书》大型读书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曾获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一等奖等

作者:罗旋

朗读者: 熊圣龙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张雪、李芳

制作、编辑:李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