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对不对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

2023-07-21 1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  

——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刘宏宝  

   

   

下篇 金融过剩的危机  

   

“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资本主义“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它们正在寻找避免生产过剩的良方妙药。  

   

寻找避免生产过剩的良方妙药。  

从形成生产过剩的原因中寻找避免生产过剩的方法有:1.销毁存货,降低产量;2.输出存货,增加货币量;3.降低价格,减少库存量;4.科学管理,有比例生产;5.消除贫富分化,增加消费量;6.储蓄转化为投资、公共福利;7.财政赤字,扩大支出;8.金融信贷,负债消费。  

消除贫富分化是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较好方法,20世纪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避免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虽然生产不足的短缺经济存有种种弊端,但是比19世纪的欧美经济仍要发达许多倍。从1811年到1895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发生了20余次,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拉斯·特维德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P293页)这100年的时间里,经济最为涤荡,社会最为动荡,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起,“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P250)正是这个“幽灵”迫使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地进行局部自我微调,以缓和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高涨的革命行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一位替《星期六晚邮报》写文章的人问英国的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他回答说: “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人民深受其害,却不知为何,这是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同点。有人认为“时势”,有人认为“懒惰”,有人认为“工资”,有人认为“政府失灵”,有人认为“市场失灵”。  

柯立芝繁荣带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40%以上,但是工人的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  

1929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计算过,一个家庭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须品,每年需要2000美圆的收入,但是当年60%以上的美国家庭达不到这个收入。  

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卸任总统赫伯特·胡佛醒悟当年:“这边为数不过几千人……却占有大部分的生产成果;……那边是占20%的人口,却分到那么一点点东西。”所以,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威廉·曼彻斯特 《光荣与梦想》P24页)20世纪20年代,收入最高的1%人群占总收入(资本收益除外)的比例17.3%,收入最高的10%人群占总收入(资本收益除外)的比例43.6%,大萧条前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度的贫富不均贯穿始终,从未动摇。”(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P12页 中信出版社)  

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拯救?于是,历史的舞台上走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933年初,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 3月18日 ,第一次“炉边谈话”:“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不到一周,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业,罗斯福新政从拯救金融开始。  

罗斯福新政主要措施有: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输出生产过剩。  

  2、复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以提高农民收入。  

  4、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5、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政府制定《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退休工人养老金制度,失业工人保险金制度,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  

8、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促进经济复苏,提高就业率。  

 1933年3月9日 至 6月16日 ,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特别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1935年建立《公平劳工关系法》。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 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 1700万下降至 800万,1936年,国民收入增幅50%。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完成了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的转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  

戈丁和马戈两位经济史学家把“大萧条”后美国收入差距的缩小称为“大压缩”。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杜鲁门以一定的方式成功地促使收入与财富急速被再分配到社会下层,经济不但没有因为这场再分配而遭到破坏,“大压缩”给经济注人活力,引领经济逐渐走出萧条。  

在收入分配发生重大变化时,在贫富差距发生具大差距时,经济学家总是习惯于从市场方面寻找原因。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不平等状况会发生自然的周期变化,这一自然周期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看不见的手使利润自然下降,工资自然上升。如果谁相信了这条曲线,恐怕穷人早就成了“直线”。  

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罗斯福新政与经济学教给人们不同的理念,政策、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小,市场的力量也没有那么大。通过国家的力量,用消除贫富分化的方法避免生产过剩的危机,虽然不是最优,但至少是帕累托改进的次优,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决问题的一种路径。  

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拯救?于是,历史的舞台上走来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想提高国民收入,增加政府投资,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有效需求不足的总量分析中,以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危机。此时此刻,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已经取得了成效,事实证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本无任何干系。后来者用凯恩斯理论阐述了罗斯福新政,使罗斯福新政的实践有了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新政以文章而传世,文章以新政而扬名。现在,凡是一提起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好象是凯恩斯主义的功德和所为,实在是经济学界的误区。于是乎,反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者纷纷起来要埋葬凯恩斯主义。殊不知,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历来是主权国家职能的主要体现,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干预,而在于是以何种方式干预,是不是正确的干预。  

根据凯恩斯的定义:  

收入=产量的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拯救的方法是:储蓄=投资  

正是从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当货币被储蓄并退出流通和消费领域,破坏市场出清的均衡价格时,必须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并且必须储蓄=投资,非危机的理论才能成立,生产过剩的危机才能避免。  

然而,凯恩斯的整个理论在于说明:由于投资未必能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所以资本主义才出现危机和失业问题。这样,储蓄又不等于投资。到底是等于还是不等于呢?正如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比例关系一样,凯恩斯的定义——储蓄=投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乌托邦,是均衡经济学的乌托邦,而不是经济运行的现实。现实是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探讨的对象总是在不断变化,消费的不足和过度,决定储蓄的过高和过低,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储蓄或大于投资,储蓄或小于投资,如何把握?这是经济学的难题。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使储蓄和投资尽量接近均衡,但永远达不到均衡。因而,随着生产过剩的量变的不断积累,系统总是表现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国家干预有了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有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光环。  

凯恩斯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挑战了建立在传统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萨伊定律,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成为资本主义的“圣经”,开始近四十年鼎盛历程。  

   

饮鸠止渴的过度消费信贷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从此凯恩斯主义枝茂叶繁,成为当时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为战后二十多年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增加了有效需求,消化了“生产过剩”。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正面效应走到了尽头,负面效应暴露无遗。赤字财政和扩大信贷的长期推行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在消除过剩的存量之时,形成了过剩的增量之始,新的“生产过剩”出现了。生产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投资逆行发展急剧缩减、生产停止、设备老化、产品积压,美国从1969年——1973年物价以每年5%的速度上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走向“滞胀”。同时,20世纪70年代后,政府废除了1949年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与通用汽车达成的《底特律条约》,收入的“大分化”导致不平等的加剧。1979年前收入最高的1%家庭的收入是中等家庭收入的10倍,到了1997年上升到23倍。(保罗·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经济迷失的背后》P151页)实际工资增长的停顿和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的乏力,严重制约了作为美国经济重要推动因素的个人消费的增长,劳动者被压榨的那部分劳动报酬增加了资本家再投资的规模。随着过度的投资和扩张,源源不断的产品被制造出来,为防止生产过剩的危机,解决消费瓶颈,在资本家不愿意“均衡”资本和劳动收入的情况下,于是,一种“消费信贷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运而生,今天没有钱,可以借贷未来的钱,成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消费主流。贫困的工人阶级可以借贷未来的货币购买房屋、购买汽车、购买所需要的一般消费品、奢侈品,私人赤字并驱公共赤字。生产资本通过生产剥削劳动得到最大利润,金融资本通过信贷获得最大收益,有效需求不足通过消费信贷解决,真是聪明绝顶的方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使美圆取得了得天独厚的霸权地位,为过度消费信贷奠定了货币基础,第一大经济体又确立了美国政府的信用。  

为此,美联储大幅度减息。从2 0 01年至2 0 0 4 年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低到过去近50年来的最低点1%,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从1984年的10.08%到1995年的4.6%,2004年为1.8%,2005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吹起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信贷消费使美国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比从1990年的87.22%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107.89%,以后这个比例更高。到2006年左右,美国居民消费已经占到美国GDP的73%。但是,这种没有实际收入增长,仅仅依靠借贷实现的虚假的消费繁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而这种虚假的消费繁荣破灭之时就是经济危机之始,2007年2月次贷危机这根导火索点燃并酿成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极其相似,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重要原因正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纽约股市1929年崩盘后,市场上流动性奇缺,此时美联储不但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反而收缩广义货币达三分之一。“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联邦储备体系都有足够的力量来结束通货紧缩的惨剧和银行业的崩溃。回顾起来,假如联邦储备体系在1930年后期,1931年早期乃至中期有效地行使这些权力,那么几乎可以确定,这场以持续流动性为显著特征的紧缩是可以避免的,货币存量也不会下降,或者说事实上可以上升至任何理想水平。本来可以采取行动缓解紧缩的严重程度,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终止危机,然而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采取措施。”(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P5页)  

关于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弗里德曼几乎完全转回了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宣称就连‘大萧条’的原因也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他的论证左支右绌,而且在我看来有违背学术诚实之嫌。(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P89页)”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争论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被综合,政府大量注入流动性,美联储首当其冲:  

 2008年9月7日 ,美国政府正式接管两大房贷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  

 9月14日 ,美国银行以约440亿美圆的换股方式收购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  

 9月18日 ,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有158年辉煌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  

 9月16日 ,美联储宣布向陷入困境的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圆紧急贷款。  

 10月3日 ,7000亿美圆的救市计划在美国国会两院通过,并在总统布什的签署下成为一项法律。  

 12月19日 ,美国政府从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资金中拨出174亿美元的紧急救援款救助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商。  

美国政府双管齐下,凯恩斯主义的奥巴马新政实施弗里德曼主义的货币政策,结果如何呢?  

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9.1%,2011年将扩大到10.9%,超过3%这一公认警戒线;美国政府净债务余额占GDP比例72%;美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例94%,超过60%这一公认的警戒线,属于超过90%的“高危阵营”。对于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率已达90%的发达经济体而言,降低此比例几乎不可能,除非忍受剧痛大幅降低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王家春 《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大困局带来大冲击》第一财经日报  2011-09-13 )到2011年底美国债务总额将超过16万亿美圆,将首次超过GDP。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今年6月份写给国会议员的信中透露,目前美国政府每花一美元,其中就有40美分是借的。众议院议长博纳近日讲话中把这一数字提高到42美分。  

 2011年8月6日 上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AAA至AA+,这也是标普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金融动荡。从1986年开始,美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并逐渐完成了国家垄断资本向金融垄断资本的转变,这一时期正是货币主义走上经济学神坛呼风唤雨之时。  

用过度消费信贷的金融方式避免生产过剩的危机,虽然短期有效,但终究饮鸠止渴。  

金融过剩的逻辑:为避免生产过剩——从商品到低端制造业输出过剩——消费信贷拉动需求——美圆霸权泛滥发行货币——低利率宽松政策——过度货币信贷——货币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沐高涨——金融衍生品泛滥——虚拟经济脱轨实体经济——金融过剩危机。  

2008年的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美国经济进入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最大衰退期,至今尚未走出低谷,实体经济殃及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又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美国政府万亿美圆救市,各国央行联袂重重出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圆,增速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实体经济出问题了,虚拟经济也出问题了,实体经济的问题是生产过剩,虚拟经济的问题是金融过剩,这些事实正好说明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用金融过剩的方法来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用市场的方法和政府干预的方法来解决危机,终究还是不能避免危机。因为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是内生的禀赋,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干预只能减轻危机的伤害,缓解危机的烈度,平缓危机的峰值。烫平危机的狂欢只能是一种梦境,西方经济学上的主义之争应该回归西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应该摈弃意识形态的偏激,虚心向马克思学习,向科学的《资本论》学习。  

   

结束语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规律从未改变。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投资拉动有效需求不足,旨在解决生产过剩,货币主义主张消费信贷拉动需求,旨在避免生产过剩,方法手段不同,经济危机的结果相同。西方经济学的各派理论和学说,只能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有性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内含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当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的时候,商品的两重性,就孕育了一旦分离时的货币危机,金融过剩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另一表现形式,是生产过剩危机的货币表现。  

“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资本主义社会决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避免金融过剩的良方妙药。“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资本主义社会从它诞生之日,就从繁荣走向危机,又从危机走向繁荣,周而复始。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一定会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一定会出现在世界的地平线上,取而代之。

   

   

参考书目:  

周志 《过剩经济学》 哈尔滨出版社  

保罗·克鲁格曼 《经济萧条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信出版社  

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  

高鸿业 《译者导读》 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李江涛 《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慎明主编 《美圆霸权与经济危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拉斯·特维德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中信出版社  

威廉·曼彻斯特 《光荣与梦想》 海南出版社  

   

   

 2011-9-14   

   

   

相关文章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宋鸿兵 高祖贵:美元“绑架”世界 中国如何脱身?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