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乔艳: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的现状与变化(201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贾平凹拼音解读大全及翻译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乔艳: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的现状与变化(2011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乔艳: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的现状与变化(2011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乔艳: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的现状与变化(2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篇小说英译的增加是近十年来贾平凹作品对外译介的重要变化,除此之外,贾平凹小说英译中还有一些情况值得关注:

1. 译者的变化

从上述作品来看,贾平凹作品的英译者数量进一步增加,除了翻译过《浮躁》的葛浩文以外,还出现了韩斌、罗鹏、胡宗峰、姜夔夫等多位译者。译者是文学跨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使文学最终能够面对异文化读者的实现者。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探讨中,翻译的重担由谁担任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之一。一般说来,母语译入的方式更受肯定,即由目的语的译者来完成翻译,此类型的译者更了解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因此其译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也有人认为,“中西合璧”的模式更好,双方合作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缩小文化差异,从而促进传播。在以往的翻译中,贾平凹作品的译者主要有两类,“熊猫丛书”中的篇目常为中外合译,但译者身份并不突出,《浮躁》《古堡》由国外汉学家翻译完成。而在最近几部长篇的翻译中,译者身份更多元化,既有来自英、美、加等国的母语译入者,也有国内的母语译出者,既有国外知名翻译家和汉学家,如葛浩文、罗鹏、姜夔夫,也有职业译者如韩斌,还有国内大学教授与国外译者的中西合作模式。如研究者所言,不同类型的译者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多个译者的存在也许会导致该作者在异文化中显现出的风格不够稳定和明确,但在文学跨语言传播中,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某个作家的作品始终由固定的译者完成是十分罕见且理想化的,大部分作家在某种语言中的译介都会出现多位译者,当代其他作家如莫言、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英译都是如此。而对贾平凹作品译介而言,在译介不足且读者对作品较为陌生的情况下,多种类型的翻译风格也意味着多种尝试和探索,对文学传播应该是更有利的。

2. 出版模式的变化

出版社也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文学英译本的出版社主要有三类,一是国内出版社,多由中国政府资助翻译并对外出版,如之前的“熊猫丛书”,但因为出版社对外影响有限,这类出版物难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二是国外的大学出版社,如曾出版《浮躁》的路易斯安那大学出版社,这类出版社多为学术服务,其长处在于关注学术价值,不以营利为目的,可能是一些虽不畅销但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的唯一出版渠道,并具有长销优势,不会因为销售不佳而销毁书籍。此外因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其影响更深远。缺点是发行数量少,且常推出价格昂贵的精装本,除了大学书店以外,其他地方很难买到,也难以被广泛阅读。三是商业出版社,这类出版社面向普通读者,发行数量大,但出于商业价值考虑,翻译文学在其业务中占比很小,中国文学也很难进入编辑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如美国学者指出的,“中国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美国出版公司非常必要”。[2]在近年来贾平凹6部长篇译本的出版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政府和国内出版社的影子。《带灯》入选政府“两个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计划资助项目,由国内出版社翻译出版,美国大型商业出版社Amazon Crossing和英国ACA Publishing Ltd.都与国内机构或出版社合作,《土门》英译本也是由英国独立出版社Valley Press和国内的西北大学出版社推出,是二者合作的“陕西故事”系列作品中的一部。

3. 版本形式的变化

《老生》

The Mountain Whisperer

Jia Pingwa

Sinoist Books

2021

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本的研究与接受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译本数量太少,一度成为制约作品传播和接受的瓶颈。加拿大汉学家杜迈克在1990年发表的文章中感慨:“要方便地得到中文小说的英译本却是当前从事中国研究的师生们面临的最大问题。”[3]在这种背景下,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的不断增加无疑会推动作品的传播。在英语世界中,对贾平凹作品的阅读与接受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术研究,如相关著作和论文;二是发表于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书评;三是普通读者的阅读。三者各有特点,学术研究面向专业读者,范围较小,但因为很多研究者身处教育体系,有可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书评一般由专业的评论家或学者做出,一些知名媒体和著名学者的评论会极大影响普通读者的购买欲望,并形成其阅读的“前理解”;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常见于各类网站,虽然零散但可以见出读者的直观感受,对于了解作家作品的接受具有最直接的意义。

1. 学界的声音

虽然近几年贾平凹长篇译本显著增多,但英美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还没有明显变化。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从事此类研究的学者是汉学家或相关领域的学者,本身精通汉语,对英文译本的依赖性不大;二是英文译本增多虽然有助于学生阅读和相关教学,但从学习到研究还需要时间,贾平凹新译长篇出版时间较短,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并没有显示出来。目前英美学界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总量仍然较少,专论不多。比较突出的有罗鹏《虱子与男人:贾平凹〈带灯〉的批评性阅读》,其中分析了《带灯》与其他作品中对昆虫的描写,并对贾平凹作品中人与社会政治、生态和文学集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新评估。有学者注意到由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电影《高兴》,认为“电影将作家的现实主义转变为充满幽默和狂欢的西区故事式音乐剧”[4],其中可见阿甘在中国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Getting Electrocuted": Media and the Author in Postsocialist China中,作者Suher, Dylan考察了改革后期(1989-2012)中国作家所面对的来自媒体(电视、电影)和中国文学制度的挑战,论文第二部分将贾平凹《废都》置于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著作权法》颁布的背景下,以此阐明后社会主义时期盗版、审查和真实性之间的逻辑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贾平凹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构成了英语世界贾平凹研究的重要部分。Neohelicon、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等杂志都可以见到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周敏《贾平凹中的垃圾与拾荒者的文化与政治》(2021),彭庆龙《贾平凹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2021)、何伟华《最后的“英雄”与贾平凹中的生态关怀》等讨论了《废都》等多部小说,王宁《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世界文学的多元化》(2011)、杨金才《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2012)等也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王宁曾指出,“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的缺席也是阻碍中国现代小说走向世界的一大瓶颈”,[5]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英语学界的“发声”正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

2. 书评

“面对美国庞大的书籍出版量,很多本土读者借助书评搜集所爱,完成购买和阅读行为。”[6]美国专业评论人Alice Stephens在访谈中指出了书评对普通读者阅读的影响。由于美国出版界对译作普遍缺乏兴趣,相关的书评数量并不理想。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译作增多,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贾平凹小说的书评数量日渐增多,其中又以《高兴》最为突出。2017年《高兴》译作出版后,美国各类报纸、杂志上出现了多篇书评,Publishers Weekly上的一篇评论认为,通过讲述令人感到乐观同时又令人心碎的刘高兴的生活故事,贾平凹再次探讨了中国快速工业化、农村工人的前景迷茫和阶级不平等加剧等现象,他敏锐抓住国家所经历的改变并指出这种改变所带来的代价。Kirkus Reviews发表的书评则认为,《高兴》的主人公虽然深受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剧变的影响,但他们接受困境,“这不是一部尖锐的政治评论小说,这部小说易懂但是平淡”。[7]电子书、有声书的出现也带来了书评的变化,library Journal先后刊出两篇《带灯》书评,一个围绕韩斌译本,认为这部由《废都》的作者——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完成的作品,将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将其与《阿甘正传》对比,认为它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的读者,但寻求轻松娱乐的人可能会觉得很享受。稍晚登出的另一篇书评则评价了《高兴》的有声书,认为制作者的声音堪称典范,并体现了高兴和五福的声音和性格差异。2018年,《纽约时报书评》也发表了对《高兴》的书评,文章指出这部作品取材于现实,主人公经历了堂吉诃德式的冒险,韩斌的翻译丰富而生动,但最后指出该书虽然容易读,却很难读完,因为结尾有些乏味。

2016年葛浩文译《废都》出版后,《纽约时报书评》也曾发表书评,认为作品中“对历史的怀旧之情远比性更为强烈”[8],同时也指出这部小说与中国古典作品有相似之处,并且它似乎独立于现实,不受政治干扰,这些都是该作品令人震惊的品质。曾有论者指出书评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中国文学作品英译除非赢得英语读书界有影响书评家的正面评析及解读,几无可能在英美读书话语网络中引起广泛兴趣及议论”。[9]英语书评的增多意味着贾平凹长篇小说在英美读书舆论中受到一定关注,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其他作品如《带灯》《土门》《极花》以及最新的《老生》译本都未见到有影响力的书评。

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网络也成为新的书评载体。诞生于2007年的Paper Republic(纸托邦),是近年来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站的主要译者韩斌和Dylan Levi King等人都曾发表针对贾平凹作品的评论,尤其是后者在网站上发表了多篇关于《极花》《暂坐》的评论,他指出《暂坐》是自《高兴》以来,贾平凹第一次将写作视角重新投向城市。在《极花》问世后,贾平凹被打上大男子主义的烙印,而Dylan认为贾平凹近期作品中的女性富有同情心,且人物刻画更为谨慎。除此之外,Dylan还评价了《土门》及其译本,他认为,《土门》是《废都》之后促使贾平凹重获新生的作品。然而,该作品却未能在国外产生更大影响,甚至很难从出版商处得到译本。除了作家的介绍和作品评论,纸托邦也提供图书推荐,如David Haysom 在2017年中国好书推荐中提到贾平凹的《游戏人间》,认为贾平凹的非小说和他的小说作品一样非常有名。

3. 读者的声音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书店的读者评论以及专门的书评网站的出现,使本来分散化、私人化的读者感受能够集中体现,并有了统计的可能。大众书评日益发展壮大,有时甚至取代专业书评成为读者阅读的风向标和参照系。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影响最大的书评网站是Goodreads,此外Amazon号称世界最大的书店,其读者评论也有很大的代表性。

从Amazon的销售数据和评论来看,《废都》的销售排行最高,其次是《极花》和《高兴》。而《高兴》的读者评论最多,可见目前该作品在英语读者中的传播更为广泛,有100多位读者给出了五星好评,其中赞同人数最多的一条评论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是人文学经典的粉丝,那么这本小说是一个罕见的珍宝。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可能很难完全读完。除此之外,还有读者提到文笔很好,人物塑造很完美等。很多读者将贾平凹作品看做理解中国社会的途径,但这也构成了阅读障碍,一些读者认为作品情节过长,不了解中国社会的话很难读懂。

在Goodreads的评论中,《高兴》仍然是最受关注的,从中也可以看出电子书的影响,许多评论者指出,很开心通过Kindle 下载这本书,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的文化。有人觉得该书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但是人物形象更加充实,文章有笑有泪,值得高度推荐。差评则主要源于对于文章结尾的不满,认为情节推动较慢,这一感受与《纽约时报书评》的结论类似。在其他几部作品的评论中,很多读者感受到贾平凹作品与现实的联系,认为读这些书需要中文基础并且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一些读者对于贾平凹推进情节的方式不习惯,认为情节联系不紧凑,也有人对翻译做出了评论。

《土门》

The Earthen Gate

Jia Pingwa

Valley Press

2018

贾平凹长篇小说译介变化的原因

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当代作家之一,贾平凹作品的译介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现状,而文学对外传播是一个复杂工程,其中既有作家、译者,也有出版、发行、读者等,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近年来贾平凹作品对外译介尤其是英语译本显著增多,从中也可以看到多种因素的作用。

1. 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增多。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大,有越来越多的组织、个人希望了解中国,而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也由此受到了更多关注。在Goodreads和Amazon的读者评论中,有很多读者提到希望借助小说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小说描绘的现实有时让他们吃惊,但中国显然已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读者的关注自然会影响到翻译与出版,一些致力于中国书籍翻译推广的出版社相继出现,如前文提到的ACA publishing Ltd.(英国查思出版社,亚洲),该公司曾出版畅销多年的Chinese Business Handbook,2014年以来和中国著名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多部国内作家的小说,除贾平凹外,还包括苏童、史铁生、周大新等。

2. 中国政府、学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政府很早就有意识地向外推介中国文学与文化,早期的《中国文学》杂志、“熊猫丛书”都是这方面的实践成果,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传播效果并不理想。2011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被定为国家战略,该工作的开展力度进一步加大,措施也更加多样。一方面,仍然注重以“我”为主体的输出,如发行《人民文学》英文版辑刊Pathlight,建立研究中心和网站,开展国际性翻译大赛,鼓励国外译者关注并从事中国文学翻译,韩斌最初译介贾平凹,就是由于翻译《倒流河》获得了2013年中国国际翻译大赛英语组一等奖。出版方面主动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如“CCTSS-亚马逊”中国当代文学精品翻译合作项目,中方(中国文化译研网)推荐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外方则根据海外图书市场和读者阅读习惯遴选出版。

学界对于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对外推广也功不可没,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World Literature Today合作推出英文杂志《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该杂志每期推介一位当代优秀作家,向英文读者介绍该作家的基本信息、主要作品等,同时刊发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文章,还推出英译丛书,《废都》英译本就是该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除此之外,国内学界聚焦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对外传播,分析现状与问题,考察媒介与渠道,探究策略与途径,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也做出了贡献。

3. 作家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贾平凹曾谈到其作品翻译滞后的情况,认为主要由于自己长期居住在西安,与国外汉学家交流较少,在翻译上较为被动,同时他也担心作品地域色彩较浓,难以通过翻译传达。而近年来作家本人对翻译的态度更为开放,与国外翻译家交流增多,也多次邀请韩斌、Dylan Levi King等译者来陕西,以期更了解小说中描写的社会与环境。贾平凹研究院还建设了全英文的“丑石”(Ugly Stone)网站,网站介绍了作家信息,并提供作品梗概和翻译样章,以促进贾平凹作品的翻译和推广。

《废都》

Ruined City

Jia Pingw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6

结 语

尽管贾平凹被看作杰出的中国作家,“不仅在中国有着众多的读者,而且在全世界也不乏知音”[10]。但长期以来,其作品译介都存在名不符实的情况,国外的翻译传播数量不多且严重滞后,在英语中尤为明显。近年来他的多部长篇的英译出版改变了这一情况,而其中译介主体、传播方式、途径等的变化,也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新模式。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贾平凹长篇英译本的增加表明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更多关注,我国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译作只是传播的基础,并且不是每部译作都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其中既有好的经验,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无论从学界研究、权威评论还是读者阅读来看,贾平凹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都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充分利用新媒介,探索新途径,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作家的国际地位。

贾 平 凹

\ 注 释/

[1] 表中的版本形式以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Amazon(亚马逊)网站为参照。

[2] 花萌、白睿文:《多方努力,共促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阅读——翻译家白睿文访谈录》,《中国翻译》2017年第1期。

[3] [加]杜迈克:《杜迈克论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的本质问题》,马会娟、孙志军译,《东方翻译》2015年第1期。

[4] Kuo Shu, Harry. “Forrest Gump Becomes a Chinese Film Director: Idealism, Formalism, and an In-between Audience”. Global Studies Journal . Mar2015, Vol. 8 Issue 1, p1-11. 11p.

[5][10] 王宁:《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小说:贾平凹小说的世界性和理论前瞻性》,《学术研究》2018年第12期。

[6] 花萌:《爱丽丝·斯蒂芬斯:美国书评现状与中国文学英译》,《中华读书报》2017年6月21日。

[7] Pingwa, Jia: HAPPY DREAMS. Kirkus Reviews . 8/15/2017, Vol. 85 Issue 16, p1-1. 1p.

[8] Row,Jess. Ruined City by Jia Pingwa.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3/20/2016, p30-30. 1/3p.

[9] 刘亚猛、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6期目录

名家三棱镜·黄咏梅

黄咏梅|拍案,惊奇还是叫好?

张燕玲|偏偏喜欢你:人与文的人间烟火——黄咏梅印象

荆亚平|小说的“后视”法与情感“放倒”术——黄咏梅小说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

邵 璐|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框架、思路与方法

李平艳|多模态封面翻译研究——以英译贾平凹小说为例

乔 艳|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的现状与变化(2011-2021)

梁余晶| “零距离”英译中国当代诗歌:问题与实践

张伟劼|从中国科幻到世界文学——《三体》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网络文学研究

陈 艳|女性易装与文学想象——论女性向网络小说中的女扮男装叙事

贾 想|沉浸体验、英雄叙事与虚拟物体系——论男频小说的RPG化

孔德罡|传统网文未曾实现的超文本文学形态——从《主播女孩重度依赖》浅谈当代网络“直播文学”

新作快评

刘志权| “秦岭”写作与中国本土小说之路——贾平凹《秦岭记》片论

丛治辰|洋装岂止是洋装 上海背后是中国——论禹风《大裁缝》

思潮与现象

李德南|期刊栏目主持人制的问题与方法——以《花城》杂志“花城关注”栏目为中心的考察

曾令存|“对话”与文学史的“边缘化写作”——对舒晋瑜作家访谈的考察

张淑云|当代文学精神图谱的建构——论舒晋瑜的作家访谈录

作家作品论

王文胜|从几个关键词谈叶兆言抗日叙事中的创伤记忆

周红莉|王彬彬散文的两副面孔

姜 肖|“无穷的远方”与诗学的归途——李修文散文论

余红艳|时代人心与多元诗性叙述——论罗伟章《谁在敲门》

扬子江文学评论

邮箱|[email protecte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