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角|沂蒙壮歌 生态文明“活化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费县几个镇经济实力比较 文学角|沂蒙壮歌 生态文明“活化石”

文学角|沂蒙壮歌 生态文明“活化石”

#文学角|沂蒙壮歌 生态文明“活化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文学角|沂蒙壮歌 生态文明“活化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

原标题:文学角|沂蒙壮歌 生态文明“活化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老幼皆知。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论语》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不捕射归巢的鸟,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譬如许多乡村成立封山会、禁山会、 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鼓励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警示其不干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愚蠢事。

这次我专程跑到沂蒙山区有村在花中、人在画中之称的“紫藤山庄”——费县大田庄乡周家庄村,一睹紫藤树的风采。

我们步入年近70岁的张宝华老人家,见到了他家院里那棵紫藤树。粗壮的干和枝蔓架满院子和院墙,那婀娜多姿的紫藤花串,如一条条淡紫色的瀑布从空中垂下,遮住了小院,甚为壮观。

费县大田庄乡紫藤山庄(王勉励/摄)

据介绍,石马子自然村紫藤园的紫藤花,数量和品相都非常好。花朵鲜艳硕大,品种珍稀多样,花穗普遍能长到60—90厘米长,最长者甚至可超过150厘米。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旺起来,紫藤花蔓下摆起了桌椅,农家菜肴喜迎八方来客。美化环境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心情好了,便会自发出去,看看花、摘摘果,享受幸福安康。“最多的时候一天得来两三万人,院子里、路上都是满满的人,车一堵堵好几个庄。”

1980年春天,看山的老人从蒙山南玉皇顶上的玉皇庙旁的山坡上拔下一棵小苗,送给了爱倒腾花草的张宝华,他便将其栽到了自家院子里。张宝华像照料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这紫藤树真争气,很快长满了院子。不久,酷爱养花的张宝华便成为村民争相效仿的对象。路上,我们遇见他的兄弟,他正忙着修剪门前的花草。他指着正开放着粉红花朵的“金达来”说:“去年冬天太冷了,但它还是第一个报春。”

泰安市新泰市石莱镇白马寺,一说寺居山中,而山像白马引颈长嘶而得名,又传是《西厢记》中的白马将军杜确镇守的关隘。寺内有三棵古银杏树,呈鼎立之势,中间那棵最为挺俊,冠如华盖,繁荫数亩。据专家考证,此树有2800多年历史,传说圣人孔子曾在此品茶乘凉。

万亩银杏森林(王勉励/摄)

郯城县是著名的“银杏之乡”,建有万亩银杏园。那棵3000多岁,被当地人尊称为“老神树”的银杏树,至今枝叶茂盛,耸天矗立,巨影婆娑。《北窗琐记》载有关于老神树的诗:老树传奇十八围,郯子课农亲手栽。莫道年年结果少,可供祇园清精斋。我们几个人按风俗绕树一圈,我问:“这树怎么个神法?”他们告诉我:“其中一神就是发芽比同类树提前半个月,落叶比同类晚一个多月,且是三四个小时内一次性落尽,场面十分壮观。”据统计,郯城县100年以上的银杏古树有2万多棵,300年以上的有1500余棵。

莒县“银杏王”

说到生态,必然想到位于沂蒙山区东部、黄海之滨的莒县的浮来山上的那棵“天下银杏第一树”。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资料记载,这棵银杏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株银杏树——俗称“银杏王”,1990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年四季,这棵银杏王景色各异,美不胜收。尤其是深秋黄叶凋零时,天空中犹如有无数黄灿灿的蝴蝶飘飞舞动,地面上铺满黄叶地毯,唯美惊艳,堪称奇观。黝黑粗大的树干皮上时常能看到几叶簇一果,这树老枝干上不长枝条,叶子竟然能直接结果。传说,莒县这棵银杏树是母树,郯城那棵是公树。这对“老夫妻”,相距150公里,几千年遥首相望,照常“生儿育女”,家族越来越兴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生生不息,而莒县这棵银杏王已顶天立地陪伴4000年。原因在于,此树脚下土壤深厚,水肥充足,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独特的气候环境和沂蒙人民的精心呵护,使其免受天旱、虫灾、雷击、火烧、人为破坏等天灾人祸,因而其龙盘虎踞,稳如泰山,成为守护绿色生长的活标本,诠释着生态文明的恒久答案。

莒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棵巨大的银杏树提供了丰富的生命营养。莒县入选我国第一批千年古县,文化灿烂,镌刻着历史文化的恒久年轮。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已愈百岁的宋平曾题词:“莒国文化源远流长。”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浮来山属莒文化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的校经楼就闻名遐迩。郭沫若亲题“校经楼”和“文心亭”。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与这棵历经沧桑的古银杏同辉共荣。银杏树端直、刚劲、生命力强,象征着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据传,当年孔子过莒之南隅,路遇孩童在路中用土筑城墙,孔子主动下车避让,并说:“孩子筑的土城也是城呀,理应避让。”坐北朝南、朱门红墙的“三教堂”香火兴旺,殿堂内供着儒、道、佛三教始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塑像,不同信仰,同堂礼拜,任何人的愿望都能在这里寄托。1929年,中共莒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浮来山校经楼上成立,自此点燃红色革命的火种。据了解,当地人把“银杏王”当作神灵一样仰慕敬奉,精心呵护与保护,使其免受天旱、虫灾、雷击、火烧、人为破坏等天灾人祸。抗日战争时期,曾有西方商人想花巨资购买回国展览,被僧人和翻译巧妙劝止。“文革”时期,那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将不敢动大树一根毫毛。树下上演的故事与传奇不计其数......银杏王,是传承民族血脉的图腾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美丽中国的靓名片。

家家银杏,户户金甲(王勉励/摄)

愿纯粹充盈于每一刻寻常时光,也愿幸福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温暖之花时时处处绽放芬芳。

2021年2月3日,恰逢立春,山东省人代会上,代表们心潮澎湃地讨论山东“十四五”规划和新一年的发展目标。当天晚上,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参加完大会主席团会议一回到房间,我就拜访了他,听取他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临沂是革命老区,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定从实际出发,抓紧做实‘三农’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岁末一场洋洋洒洒的大雪,透彻中带着蛮横,覆盖了2020年这个病毒肆虐、世人心焦的庚子年的年轮与记忆,铿锵的脚步顶着几十年不遇的寒冷,气壮山河地抵达2021年的门槛。沂蒙山区的党员干部又背负起沉甸甸的责任,穿行在沟沟壑壑、村村落落,脚步进这门跨那院,精心谋划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正如康德说的:“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连续问了学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们面对日益强大却依然面临诸多困难的祖国,清醒地再次重温这横跨岁月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依然涤荡心灵、振聋发聩!我们庆幸赶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由衷感恩党和人民,倍加珍视难得的人生际遇和干事创业的舞台,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踏碎拦路石,守护好自己的灵魂,在创造和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同时,笃定信心,在人生考场上考出最好的成绩。

中国人一直推崇“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耕读文明也是我国的软实力。古代岁首年尾,皇帝要净身食素叩拜天地,祭祀来自四方的“五色土”。清朝皇帝每逢春天,还要到北京先农坛亲自演示耕作。北京颐和园有个景区叫“耕织图”,陈列着几十块石刻图像,每一块图像表现一种农事活动的一个阶段环节,如种水稻,从育秧、插秧到耘田、秋收,最后到打场、藏粮等。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农史学家称赞该书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结构体系。这部著作很重要的贡献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1909年,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H.金偕妻子考察中国等国农业,写下《四千年农夫》一书,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他在书中这样评价中国农民:“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与‘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岁月刚刚翻过100多年,但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大、太深刻的变化,人类需要反思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大自然造成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回到仅仅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但在新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构造一种新的农业和谐关系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党和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底板,解决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使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防止出现农业衰落、农村凋敝、农民消沉,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城乡同步的问题。简要地讲,其实是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一体融合的问题。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鲜活的事实证明,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点和持久动力源。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繁星闪烁”,从源于自然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再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必然反映?我们既要守护头顶那片璀璨的星空,又要呵护脚下绿意盎然的大地,既爱参天大树的“一枝独秀”,又爱山花烂漫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厉彦林简介

厉彦林,山东莒南人,当代作家,曾历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自幼酷爱文学。坚持业余文学创作40余载,前期诗歌,后期散文,已出版《灼热乡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地气》等作品集十余部。散文作品朴素自然,以情见长,自1988年被选入师范专科学校写作教材,至今已有140余篇(次)入选各种各类语文、思品教材和语文教辅,有30多篇先后被全国多地作为中高考和公务员、老师考录试题。作品数次获奖,组诗《老区沂蒙》获《诗刊》等7单位举办的第三届田园诗大赛一等奖;诗歌《沂蒙圣母》获中国作协创联部等单位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

长篇纪实文学《延安答卷》,2020年入选中央宣传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作品,2021年1月被中央组织部等单位评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优秀教材”。《延安答卷》和《沂蒙壮歌》,被读者称为歌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姊妹篇”。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