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寨古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只用榫衔接,矗立数百年依然不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贵州古寨哪里最好看 贵州侗寨古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只用榫衔接,矗立数百年依然不倒

贵州侗寨古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只用榫衔接,矗立数百年依然不倒

2024-07-17 05: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当进入侗寨,侗族小伙和姑娘们都非常热情到大门口迎接,还要喝拦门酒才能进入。每座侗寨都有其民居特色鲜明:房屋基本上都是依山傍水修建,很多房子都是干栏式吊脚楼这样一种形式。

我们走到寨子里看到大多数的吊脚楼楼下都是做为猪、牛圈,顺着木楼梯走到二楼上是他们的起居室。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阔五间、高三四层的庞大民居比比皆是。

据说,侗寨一些高大宽敞的楼房,如果家里有能歌善舞的“姑娘头”,自然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坐月”的场所,人称“月堂”。有些侗族民居修建在水塘上,楼上住人,楼下养鱼,若家有来客,揭开楼板,鲜鱼伸手可得。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令人羡慕呢?

最有特色的民间建筑:侗族风雨桥

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桥都是历史悠久的,就例如赵州桥,经历百年风霜依旧耸立不倒。桥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人们的交通通途,其实在我国有一种既可以做交通要道,又可以休息的桥,你知道在哪吗?

在贵州黔东南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始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如果说鼓楼是侗族人民的中心所向,犹如太阳般存在,那么,侗族的风雨桥则是其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姑娘在风雨桥上化妆,准备为游客跳起欢快的《踩堂》舞。

奇特精巧的风雨桥,高大雄伟的鼓楼,别具风格的民居,和四周映衬着的青山绿水,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风俗画卷。

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林溪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茶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河边水库,缓转灌溉。

我是学建筑设计专业的,为什么这些木制的结构梁、柱都是这么细小还能够支撑整个建筑物体?带着疑问,去请教寨子里建造师傅,他说,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原来如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被我们奉为经典的论述,我们的祖先早已实现过。

侗寨木结构居民房的建筑特点

侗寨的居民住房以鼓楼为中心,逐层扩散开来,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建筑群,民居是完全生活化的空间,以实用为考虑根本,故没有鼓楼或风雨桥那样多的装饰和复杂的结构。侗族的民居建筑从最早的原木"巢居"到原始的"棚屋",到家庭公社共居的公房,最后发展到今天普遍可以见到的干栏式木楼,其间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当我们走过侗寨,风雨桥横卧溪河,是侗乡的重要交通设施,也是侗民祈福护寨的精神寄托。

跨过福桥,是一片郁郁葱葱、古木参天、翠绿如海的风水林,被侗民珍视为龙脉的崇拜图腾物。你会看到有一条蜿蜒曲折、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连接侗寨。寨寨都有寨门。

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征是"倒金字塔"形状,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60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这是侗族人利用空间的一种办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空间。

侗寨民居层层出挑,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房子上面都建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栏板上开凿圆形孔洞,供看家狗伸头眺望,成为侗寨一景。

据说,侗寨的房屋都是建两座,一座住人,一座装粮食而且离住的地方比较远,万一有火灾了,不会连粮食都没有的吃。

侗族同胞还在住房附近的鱼塘边,利用杉木搭建楼梯形“禾晾”,修建吊脚楼粮仓。粮仓建在鱼塘上,有利于防火、防鼠、防盗和防潮,同时也是“鱼米之乡”的标志。

侗寨的房屋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为适应迎宾送客、对歌交友的需要,许多侗寨在村头寨尾修建木质寨门,其造型或似牌楼、凉亭,或似长廊、花桥,将风光如画的侗族村寨装点得更加美丽。

侗族村民特别珍惜天然森林,在乡规民约碑中就有保护森林的条款。他们还酷爱植树造林,在当地,修房子、建桥梁、造鼓楼、制家具,乃至打寿木,均以杉木为上乘木料。

传统建筑是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的特色元素,它能真实地反映地方过去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态,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对于传统建筑的,文明要好好保留,它们是塑造地方特色最好的素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