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者逸,自任者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意思是 任人者逸,自任者劳

任人者逸,自任者劳

2023-11-23 1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任人者逸,自任者劳

【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揆,度也。舜举八凯以度百事,百事时叙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纳”,入的意思。“揆”,度的意思。“八凯”,高阳氏颛顼的八个才子,称为“八凯”。“时”,和“是”相通,间于宾语提至动词前的句子中,使“百揆”作为动词“叙”的宾语。又把舜纳入总理百官之事,揆度百官事务,政事都有次序。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计划管理。舜从高阳氏的后人中选出八位贤能的人,世称“八凯”,计划管理各种事务,事事都有条有理。这说明舜选拔人才,管理众事,做到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并不是他自己事必躬亲。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魏徵大人所选的夹注特别好。为什么《尚书》中的夹注很多?因为不做这些夹注,很多意思是读不出来的;他把夹注放上去之后,读者才能够体会出舜到底是怎样成功的。

现在都说“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际上魏徵大人编《群书治要》这本书,首先他选编的内容就是“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在诸多的注解之中,他又选择了最有境界的注解、最恰当的注解,所以《群书治要》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确实并不夸张。比如《尚书》,历史上有很多注解,对同一个字、词,都有不同的理解。因为魏徵大人是社稷之臣,他有真正治国理政的经验,所以他选出来的注解特别允当。

魏徵大人所选的注解告诉人们“ 舜举八凯以度百事,百事时叙”,舜是通过选举人才来管理众事,并非自己事必躬亲,这就是《群书治要·慎子》中所说的:“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臣相处的道理和原则是什么?百官各司其职。臣,就是属下,要去做事;君主,就是领导者,不用做具体的事。“ 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君主应该安逸,臣子勤奋工作,臣子要尽智尽力把事情做好,而君主不需要参与具体事务,仰仗臣下的成功就可以了。这样,国家政事没有治理不好的。

君主任何事情都亲自去做,而且务求比臣下做得好,这是代替臣下担任责任而承受劳苦,臣下反而安逸了。君主如果喜欢抢在臣下之前先把事情做好,那么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做好事情。因为如果臣子都把事情做好,君主心量不够大,还会起嫉妒之心。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国事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反而会反过来责怪君主。这是臣子背叛君主、国家出现祸乱的做法。

君主的才智和群臣相比未必是最贤明的。君主不是最贤明的,还要自视为最高明,从而掩蔽臣子之谋,就会力不从心。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但是仅凭君主一个人的智慧,而把臣下的智慧全都掩盖了,也会导致过于劳累。劳累过度就会使身体产生疲倦,身体产生疲倦也会使才智枯竭,才智枯竭又会回到力不从心的道路上去。

所以,君主就是领导,臣子就是属下,君主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不必去做事了,这就等于君主和臣子交换了位置。君主本来应该是决策的,很清闲;臣子应该是做事情的。如果君主事必躬亲,那么下属反而安逸,无事可做,这是“ 君臣易位”,即君主和臣子的位置交换、颠倒了,这样就会导致混乱。

“ 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君主如果放手将具体实事都交由属下去做,而不必事必躬亲,臣下就会尽职尽责地去做事,臣下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聪明智慧也得以发挥。这是君臣和顺、治乱区分的大事,君主不能不明察。

这就是“ 任人者逸,自任者劳也”。如果任用人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领导者就会安逸;如果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领导者就会劳苦。舜能够把百官之事都计划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不是他自己事必躬亲,而是因为他懂得君臣之道,能够选贤任能。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