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谚语算不算俗语 惯用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惯用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2024-07-11 0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七个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一般惯用语多是从口语发展来的,口语化强,而成语来源较广,且多用作书面语;  (2)惯用语的语义单纯易懂,而成语的语义丰富、深刻;  (3)惯用语使用随便,可分可合,如“吃大锅饭”可以说“吃了几年的大锅饭”,中间可加字,而成语使用要求很严格,中间不能加字,不能拆开使用。  举例: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谚语  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三、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四、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五、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举例: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举例:成语之最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一日三秋  最昂贵的文章-一字千金  最快的流速-一一泻千里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用群众熟悉,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