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者如何自我救赎?《中国青年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谈谈网络的功能特点以及如何控制上网成瘾问题的看法 网瘾者如何自我救赎?《中国青年研究》

网瘾者如何自我救赎?《中国青年研究》

2024-07-15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用文献:苏文亮,方晓义.走出沉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2):94-97.

一、研究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访谈内容的分析,共得到55种改变方法(一级编码)。其中“参加其它活动转移注意力”、“意识到危害”、“上网后自责”等方法被提及的次数最多。经过对这些一级编码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将它们划分到以下8个类别:

1.危害觉察

危害觉察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经历,认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危害。访谈示例:“我现在已经收敛很多了,已经意识到一些。我马上就大四了,要毕业找工作了,这样下去没有前途。其他很多大学生也有像我这样大学四年沉迷电脑的,荒废了学业,现在还没有就业。我看到、听到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A5)

2.情绪唤起

情绪唤起是指因为上网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引发的担心和负面的情绪。访谈示例:“让自己感觉很不好,反正最后就是感觉很不好。事该做的,也没做成,耽误事,心情还受影响。”(A12)

3.决心信心

决心信心是指个体做出改变的决定以及对实现这种改变持有的信心和希望。访谈示例:“以前没有信心,但现在有信心,因为现在快期末考试了,加上自己又做了一些计划什么的,感觉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所以还是对自己有信心吧。”(A1)

4.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访谈示例:“每天打开电脑上网前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必要上网,上网做什么,事先列出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以前上网一般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做,我希望能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A4)

5.回避刺激

回避刺激是指认识到容易诱发上网的情境,并主动避开这些情境以减少上网行为的发生。其特点是在不改变自己上网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规避。访谈示例:“看书的时候不在宿舍看,而是在自习室或图书馆看,这样效率比较高,也会远离电脑的诱惑。”(A7)

6.阻断刺激

阻断刺激是指主动将容易诱发上网的刺激物、条件或线索进行消除,使其难以产生作用。访谈示例:“我曾经在大一下学期考试的时候,那十几天把电脑封上了。我有个屏幕套,把屏幕套上了,在上面贴个大十字叉。考试前封。那十几天没有玩,考试顺利应付下来了。”(A12)

7.替代行为

替代行为是指通过参加其它的活动来替代原来的上网行为,转移对上网的注意力,达到去条件反射化的作用。访谈示例:“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多参加其它活动,把兴趣转移。我现在喜欢的运动是乒乓球,去参加这个运动就可以离开电脑。”(A5)

8.他人监督

他人监督是指让父母或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或者制造一种容易受到他人制约或约束的上网环境。访谈示例:“如果几个人一块儿上网也比较好控制,比如两个同学相约上网,约定一会儿就回去,这就比较好控制,如果自己一个人就觉得无所谓,再上一会儿。我有时候还尽量把上网位置选在离门口最近的,即离公共视线最近的(地方),可以督促一下自己,效果好一点。”(A8)

讨论

1.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普遍存在自发的认知或行为的改变方法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些改变方法可以划分为“认知方法”和“行为方法”两个核心类别。认知方法包括危害觉察、情绪唤起、决心信心等三个方面,行为方法包括时间管理、回避刺激、阻断刺激、替代行为、他人监督等五个方面。根据多阶段改变理论的观点,成瘾者在改变的早期发生阶段通常会以认知方法为主,到了中后期以行为方法为主。

经过分析发现,在访谈的15个被试中除1个被试没有使用过任何改变方法外,其余的大多数被试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认知或行为的方法。其中,“替代行为”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11个人提到),其次是危害觉察和决心信心(8个人提到),使用最少的是阻断刺激和他人监督(6个人提到)。由于这些被试都没有接受过上网行为方面的专业心理辅导,因此说明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也会自发地对自己的上网行为做出一些认知上或行为的调节。但是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除了少数被试认为有效果外,大多数人认为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也有的被试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想改变,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这就说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缺乏专业辅导的情况下,其自发的改变方法往往效果不够理想,或者处于有意改变但束手无策的状态。

2.认知方法与上网利弊认知的关系

在本次访谈研究中,研究者也对这些被试的上网利弊进行了访谈和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中的认知方法通常都跟对上网利弊中感知到的“上网的坏处”有关系。比如认知方法中的“危害觉察”反映了个体对上网带来负面影响的觉察和认识;而“情绪唤起”则是由于认识到上网的这些负面影响而引发的消极情绪体验。“危害觉察”是产生“情绪唤起”的一个先决条件,说明个体对于上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觉察和认识,会有助于其对自身上网状况的担忧和不满,从而有助于其产生改变的动机。

3.行为方法与上网诱惑情境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而言,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诱惑上网的情境[8]。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些情境的诱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发现,回避刺激、阻断刺激和替代行为是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常用的三种应对诱惑刺激的方法。在访谈中发现,多数的被试只会使用回避刺激或阻断刺激中的一种,而替代行为则是被更多被试选择的方式。个体要对刺激进行有效地应对,其前提是要对上网诱惑情境或刺激进行识别。因此,在干预实践中可以帮助个体找出生活中容易诱惑自己不健康上网的诱惑情境或线索,并逐一分析有效应对的方法,这样可以增强个体抵抗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不健康上网行为的发生。

4.本研究对于干预实践的启示

通过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的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根据访谈中得到的各种改变方法类别,将来研究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发相关的行为改变测评工具,并根据测评的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提供更为有针对性和有效的辅导与帮助。如果个体已经采用过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继续鼓励他们保持和坚持下去;如果他们尝试的改变方法效果不明显,则可以帮助其分析原因,并且进行调整或采用新的方法。对于那些有改变意愿,但是不知道如何改变的个体,则可以针对其具体情况提供一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改变方法。此外,如果个体的自我改变动机不强的话,可能需要先从认知改变方法开始,使其觉察到目前这种不健康的上网模式已经带来或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危害觉察”),让其有所触动(“情绪唤起”),从而有决心开始做出改变;当其产生改变的意愿之后再制定行为改变的方法和设置合理的改变目标。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采用在北京各高校张贴广告的方式,招募自认为有上网依赖问题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在校大学生被试。本研究招募到21名大学生被试,经过访谈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筛查,排除明显不存在网络成瘾问题的被试,最后得到有效被试15名(被试编号A1~A15)。

2. 研究工具

访谈提纲。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实际情况,编制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经过对8名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预访谈,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正式访谈提纲涉及的内容包括上网的历史,上网的内容,上网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对现状的评价,曾经使用过的改变方法,容易诱发上网的情境以及心理求助方法等。本文只选择其中的有关改变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报告。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7]。该量表有8个题目,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如果量表得分在5分或者5分以上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者。在本研究中,将3分以下的被试界定为明显非网络成瘾者,不予分析。

 

3.研究程序

访谈员由3名受过质性研究方法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担任。访谈时首先告知访谈员的身份及访谈的目的、意义,强调研究的匿名性和对访谈资料的严格保密,并在得到被试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邀请被试填写一份有关上网情况的调查问卷。最后对被试表示感谢,并解答被试的问题。访谈员在访谈结束后及时撰写访谈日志。访谈完成后由3名心理学研究生将录音资料转录为文本。最后采用计算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5.0进行辅助编码。

网瘾为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百度百科

簡稱網癮,泛指對於網際網路的過度使用,以致影響日常生活。網路成癮問題隨著網路的普及也隨之發展。研究表明,青少年(12至17歲)和成年初期(18-29歲)相比於其他年齡群體,上網更加普遍,與此同時也有更大成癮的風險。

——维基百科

关于网瘾概念的研究。美国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症这一概念;1996年,美国心理学专家、国际网络成瘾康复的顶尖人物,金伯利·杨教授从临床病理学的角度开始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1997年,戈登伯格又进一步将网瘾一词改为病理性网络使用,将网瘾的定义研究从心理学延伸到了精神病学领域。在我国,陶然教授将网瘾视为精神病范畴,认为网瘾是“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中国治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则认为网瘾是一种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非理性行为,并非精神病;目前,国内外针对网瘾概念尚无统一界定。

——邓验.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及其监控机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1):147-15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