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改革:清代两次重要改革运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谈谈康有为 迟到的改革:清代两次重要改革运动

迟到的改革:清代两次重要改革运动

2024-06-11 0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千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上清帝第二书》是一份系统的改革蓝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国御辱,但与洋务运动相比,有更深一步,在师夷长技的同时,也学习西方其他方面的长处。

1.洪亮吉的改革主张

改革是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伊始,各种各样的改革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可见,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进程。古有秦国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度在秦得以确立;到了近代又有戊戌变法运动,尝试着对维持了两千余年封建制度进行改变。

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二书》洋洋万字,上陈时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主张,在政治上提出了迁都的主张;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文化上则提出了引入西方的教育制度,这无疑对传统社会构成了挑战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反应出了近代是中西文化相争相融的时期。相比康有为的大名,洪亮吉可能很多没听过。洪亮吉在嘉庆年间以大胆敢言闻名,提出了大量的改革主张,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改革,整顿吏治,革新政治等等。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其改革主要是对原有封建专制制度的小修小补,改革主张仍然束缚在封建君主专制度的框架之内。洪亮吉提出了当时政治领域的三大弊病“一则处事太缓”、“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 一则进贤退不肖似尚游移”。这三条弊病是古代政治体制下的通病,因此古代社会的盛世必须有赖于明君的出现,从这个角度上讲,洪亮吉的改革主张更多地是对皇帝个人的道德要求。不过即使皇帝采纳了洪亮吉的建议,仅仅也是给污浊的官场风气带来一时的清风,不在体制上加以改变,改革的最后结局是回到起点。

康有为的改革主张更为彻底,要求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农商并重,要求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要求做一些颠覆性的改变。与洪亮吉改革的改革目的不同,介于当时中国面临仍由列强宰割的局面,康有为企图借助于欧美国家成功的经验,希望实现独立自强,“大雪国耻,耀我威棱”。康有为说“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这无疑都是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如果说洪亮吉改革是纯粹中式的话,那么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就是对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进行中西结合式的治疗。

2.《上清帝第二书》的改革主张

《上清帝第二书》痛陈签订《马关条约》的危害,“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之民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进而又提出了迁都的主张,认为“吾之款和输割,皆为都畿近海之故”,此外康有为也指出了训练新兵,装备新式武器的重要性。以上“皆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所以康有为提出了系统的变法主张,这一部分也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精华所在。自强之策,富国为先,“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百姓匮乏,国无以富,康有为又提出了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微言大义,例如恤穷,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中,恤穷之法分为移民垦荒,教工和养穷。由此引申到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

洪亮吉

与洪亮吉的改革主张相比,改革的目的不同,改革的方向各异,所面对的阻力也就完全不同。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对比两份迥异的改革蓝图,我们可以看出,从结果可以看出,康有为式改革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很难推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二书》中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迁都,详细具体的陈述了迁都的理由,包括北京近海,难守易攻,成为列强要挟的资本,以及“疑其地气当已泄尽”等等,将迁都摆在了重要位置。

康有为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不过变法的许多主张到现在仍能引起共鸣。比如,古都北京经过几十年地快速发展,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地双重叠加使得北京越来越难以承受,千余万人口的巨大城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交通拥挤,水资源短缺等等,或许可以将首都前往西部地区有利于西部的经济发展。

再如康有为的富国六法中,就有修铁路一条,认为铁路“便于运兵,便于运械,便于赈荒,便于漕运,便于百司走集,便于庶士通学,便于商贾运货,便于负担谋生,便于通言语”,近年来高速铁路发展方兴未艾,铁路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提出了广泛修建铁路的建议,今天铁路建设依旧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现在的铁路运输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安全、舒适、高效。一百年前,康有为提出“恤穷”,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一个世纪已经过去,我们仍然在努力一点点地建成和完善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3.蓑翁说

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草草收场,但历史以将它铭记。无论如何,公车上书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西方的冲击之下,中国缓慢开启了自己的近代化过程,前途并非一帆风顺,戊戌变法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开始。慈禧太后能够阻止得了戊戌变法,但阻止不了中国近代化的大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上清帝第二书》

2.洪亮吉:《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客》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