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谈谈你对人力资源的看法 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2023-05-26 2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多年来,我国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适应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现有的人才在结构分布、市场匹配、创新能力、创新贡献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未能有效衔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提升人力资本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长远谋划,积极应对。

一、人口红利逐步减弱,人力资本红利亟待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力资本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背景是人口结构的转变和人口红利的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结构的转变使得我国人口抚养比下降1/3,由此带来的人口红利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达1/4以上。2003年以来,我国15-1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长量开始下降。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劳动力数量转向有限剩余。“十一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总体保持同步增长,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单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

上述变化表明,中国正在经历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开始消失的刘易斯拐点;第二个是以人口抚养比的止降反升为标志的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和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变化拐点显著(参见图1)。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劳动力成本进入周期性上升的阶段。以资源要素和物质资本大规模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战略重点,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提升“人力资本红利”,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支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图1 世界主要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

 

二、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普及和公平方面进展显著,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财政教育投入比重、人口识字率等指标均明显提高。到2011年底,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普及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02年的36.8%提高到2014年的6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4年的86.5%。在经费投入上,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了4%,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达到1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于国际可比指标测量,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综合水平在全世界、OECD国家、中等收入国家、G20国家、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排名分别为第59、34、22、13、2位。总体看,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居前,在发展中人口大国中领先,仅低于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

虽然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仍然以获取知识为主,强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导致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创业创新能力总体偏低。按照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我国总体竞争力指数位于世界第28位,但教育指数排名靠后,其中“高等教育及培训”指数列第65位。“十三五”时期,相对于提高经费投入、扩大发展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人力资源总量世界领先,人均产出效率总体偏低

近几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研发人员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根据科技部2015年《科技统计报告》,201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10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943万人,相当于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按人头数计算,2013年我国R﹠D人员总数为501.8万人。按全时当量统计,2013年我国R﹠D人员总量为353.3万人年。以上述两个口径计算,我国投入研发活动的人力数量规模均已达到全球最高。根据4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其科技投入合计占全球的99%以上),中国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数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从2009年的18.4%上升到2013年的21.3%。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优势显著。

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我国还不是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人均产出效率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来看,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研究人员数增长较慢,从2010年的15.4人年/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19.3人年/万人,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值普遍是中国的4倍以上。从人均产出效率来看,2012年,我国劳均GDP(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5868美元,列世界第57位,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的劳均GDP分别为4263.4美元、23344.4美元和17942.3美元,分列第55位、55位和56位。

数据来源:科技部《科技统计报告》(2015)

 

图2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四、人才结构问题突出,高端研发和技能人才短缺并存

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劳动者具备相应的教育水平和经验技能,要求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与之相适应、相匹配。创新驱动意味着产业发展朝着价值链的更高端攀升,将对劳动者的技能和创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问题较为突出,高端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最大掣肘。

从高端人才情况来看,根据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雇佣的价值,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以IT服务行业举例,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支撑,我国IT服务业总收入中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5%。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瓶颈。

从技能人才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1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仅为25.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通常超过35%。我国2.67亿农民工中有近80%未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67.3%未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根据麦肯锡报告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3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3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

人才结构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未能有效衔接的问题,表明教育和科技之间、科技和产业之间的对接有待加强,从而确保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不足,影响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

在经济实践当中,实际作用的人力资本并非全部的潜在人力资本,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实人力资本的提取主要取决于体制环境对个体努力程度的激励,激励程度越高,真实的人力资本水平离潜在的人力资本水平越近,进而更能发挥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我们在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机机会的大量存在抑制创新动力。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外部投机机会大量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企业调研情况显示,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赚快钱、利润高,而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税负重、风险大等问题,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转虚投机”之间选择了后者。在实体经济经历转型阵痛的同时,投机炒作却花样迭出、旺火难消,不仅挤压、侵蚀了实体经济的空间,并且助长了“一夜暴富”的浮躁社会心态,加大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困难。

2、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抑制创新动力。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对市场资源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国有企业的垄断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抑制了创新动力。与以往由技术人员驱动的技术创新不同,当今的创新越来越显现出创业者驱动的特征。初创公司对一个国家整体创新的作用越发重要。根据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数,2008-2013年间,我国的营商环境指数一直徘徊在80-90名之间,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创新动力。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有企业反映,“产业链上游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高度垄断,下游行业过度竞争,制造业发展环境不佳,转型升级艰难。”另有企业反映,“一些垄断性行业或企业,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存在‘创新环节不挣钱、不创新也能挣大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生产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各种制度约束阻碍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在人才流动较为开放、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人们会有更多机会寻找自己的定位,通过多种渠道发现自身的价值,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如果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与分割、个体流动受限、信息闭塞,则个人的自我配置能力会由活跃状态转入休眠甚至关闭状态。据统计,美国有80%左右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相比之下,我国有很大部分科技人才集中在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过多地分布在企业之外,远离市场。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2.8%。全国研发人员中,博士毕业的只有13.4%在企业,占企业研发人员总数的1.1%。这一方面体现了人才分布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与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高度相关。我国人才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存在收入、福利、激励手段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体制内的人才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创新动力不足,体制外的人才缺乏创新资源导致创新能力发挥不畅,体制内外之间的制度性障碍则制约着人才的流动和最优配置。

4、科研激励不足抑制研究人员的创新动力。科研激励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贡献,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目前的政策将研究人员的收入同课题经费联系起来,调动了科研人员争取项目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有限。尽管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额大幅度增加,创新成果的增加却不明显。

总之,一国的人力资源必须和科技、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创新动力和企业家精神需要有效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才能充分激发。惟其如此,潜在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进而支撑经济长期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