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三国演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谁能打得过貂蝉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三国演义》?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三国演义》?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三国演义》?|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为好看。

极品

我敢说绝对是极品!---周星驰《喜剧之王》

无论构思包括人物设计和剧情安排还是呈现包括动感紧凑等,三国演义都是小说之佳作,这是其深入人心广受爱戴的原因。

换句话说,大家喜欢看三国的故事。原因很简单,就是戏剧性很强,故事很有意思,那当然好看,这是人之本性。

任何艺术,本质上都关乎心理学。

红楼梦可以用推崇来形容,比如研究红学的人很多,还设有博士学位。但是,显然它没有三国好看,就是戏剧性不强。有人可以一口气看完三国演义,比如我曾经花了28个小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但红楼,你不可能,即使是专业研究这个的也不行,这就是人的天性使然。

再来说说,它的戏剧性好在哪里以至于这么多人喜欢看喜欢聊!

其实三国演义的骨架也基本都是从三国志而来,早期的名字也叫《三国志演义》,而且由于罗贯中精湛的技术使其关于历史小说的虚与实都(大多数)处理得很好,实就是历史大事件或人物为骨架不可改,虚就是插入有血有肉充满艺术想象的处理使得整体融会贯通,显得既真实又好看。

三国的好看,精妙甚多,我仅从剧本或者小说的角度聊聊个人鄙陋之见。

首先是人物鲜明。

比如刘关张三兄弟,性格鲜明。刘-仁,从他哭得最多便知,而且陶谦让徐州,以及与吕布在徐州所作所为相对比更加清楚,还有后面的荆州,益州等,他的仁是一贯的;关-义勇,从曹归汉,过五关斩六将便知;张飞-猛而躁,义且偶能用智,从三兄弟一贯的言行便知,比如最早的怒鞭督邮,以及后来对吕布曹操等人的态度等等。

诸葛亮-智忠,曹操-奸雄,董卓吕布-两个贪利好色暴虐嗜杀鼠目寸光的早期炮灰等。

人物之间还有层次感。比如,曹操,袁绍,袁术,这三个是发小,但他们的性格能力品行是很有层次感的。从前到后,能力,智商,坚毅程度越差,野心却越大。袁术被孔融视为冢中枯骨,曹操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曹操是公认的枭雄,诸侯说他最多的是奸。

还有孙坚三父子,孙坚孙策-勇谋躁,孙权-稳能纳谏。

人物对比比比皆是。诸葛亮-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诸葛亮-徐庶-庞统;曹爽-司马懿;刘备-曹操-孙权,等等,还有一大串武将对比:吕布-黄忠-关羽-赵云-马超-张飞-孙策-太史慈-程普-黄盖-徐盛-许褚-徐晃-张辽-张郃-李典-乐进等等。

处处都是人物对比,使得人物更加鲜明。

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除了人物性格对比,还有创业战略对比。(曹操占天时,最先创业独占鳌头献帝刘协,孙权占地利,长江天险,刘备只能宣传人和,因为三方根据自身条件都选对了战略,导致都强,所以谁也没法独掌天下,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举个例子,说明刘备和曹操的对比。

张松本是益州刘璋的别驾从事,带着益州地图来许都,本来是要献给曹操的,结果曹操以貌取人看他丑就没理他,中间杨修试探一番智力后还力荐,曹操还是入不了眼

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途中回益州,对比就来了,刘备先是派大将赵云在路上等着,拉张松喝酒,又走了一段到荆州,关羽又来拉喝酒,第二天没走几里路,让龙凤诸葛和庞统都来接,又拉到刘备那喝酒,一路款待,绝口不提图谋益州,直到张松临走还哭着说舍不得人家。

松辞去,玄德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玄德举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叙三日,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听教。”言罢,潸然泪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这里表面写张松献图,实际上是刘备和曹操的人物对比。这是最重要的小说和编剧技巧之一。

有人会说三国演义是占了历史的便宜,因为历史上这些人本身就很有意思。这话只能说一半一半吧!

举几个例子,比如三国演义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的曹操,曹操在宋元以前的形象一直都是很正面的,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直到宋元杂剧,以及明初因为政治需要,北伐驱狄,才把刘备塑造成汉族正统,而把曹操写成奸雄,这是符合政治和百姓舆论的需要的,所以才会风靡,罗贯中正是在这样的群情下,顺势而为,加上其文学才华,曹操奸雄之形象从此深入人心,又加后世戏曲再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成多部作品,单常常演出的京剧就有20出之多,如《捉放曹》、《战濮阳》、《战宛城》、《许田射鹿》、《青梅煮酒论英雄》、《击鼓骂曹》《赠袍赐马》、《官渡之战》、《徐母骂曹》、《文姬归汉》、《长坂坡》、《横槊赋诗》、《赤壁之战》、《华容道》、《战渭南》、《左慈戏曹》、《阳平关》、《曹操与华佗》、《曹操与杨修》等,曹操奸雄形象从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我们看看正史以及演变过程。

《三国志》,桥玄说曹操是命世之才。三国志是陈寿写的,那个时候三国刚归于晋不久,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写完的。。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到了南朝刘宋的临川王刘义庆(403年~444年),编写《世说新语》的时候,才出现奸雄之说。

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世说新语识鉴篇

《后汉书》的许劭列传,写到曹操威胁许劭(当时主持月旦评),许劭不得已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是南朝刘宋范晔(398年~445年)写的。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后汉书许劭列传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世说新语不是历史,里面很多街巷传闻这是后世学者所共识的,其实你只需要多读点历史加上逻辑水平还可以都能自己判断出来,不一一列举了。三国志说的是桥玄评论曹操,而且没有说奸雄,世说新语和后汉书都说有奸雄,只是前一个说是桥玄说的,后一个说是许劭说的。刘义庆和范晔都是南朝刘宋人,从出生年份看得出是同时代人,而且只差五岁,至于他们有没有相互抄袭,读者自行判断。

到了北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选了最接近世说新语的说法,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宋元的三国志平话以及杂剧都是从《资治通鉴》里抄的,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当然也是从这里抄的。

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三国演义第一回

其实,不管许劭有没有说曹操奸雄,从曹操一生来说人家都是正经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演义引入有争议的奸雄这一人物设定的做法,从小说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是他懂得借用舆论造势。这个做法就像现在,比如女性题材很热门,那编剧在用某个真实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甚至戏曲作品为蓝本改编的时候,一定会对人物进行改编,成功的例子有电视剧《梦华录》,《知否知否》等。

第二个更重要的是,罗贯中在定下奸雄这个战略设定后,要给曹操加故事(就是行动)。先让他去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途中遇到陈宫解救,陈宫弃官跟他一起逃亡,中途遇吕伯奢一家,吕招呼家人杀牛宰羊招待他,自己摸黑去打酒,结果曹操误会杀人全家,吕折返时不知情中又被曹操干死,然后陈宫责问,曹操说了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三国演义第四回

就这件事一出来,奸雄形象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372年~451年),东晋及南朝刘宋时期人,他说这是出自世说新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世说新语,不过这篇已经遗失

又说那句名言是出自孙盛(东晋人)的《异同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首先,我觉得曹操不太可能杀对方,因为他此时的战略是逃亡聚兵创业。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三国志武帝纪

而且也不可能说那句名言,因为他是政治家,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大旗招揽人才,怎么会说这种话来破坏自己的金字招牌呢?而且历史上,曹操就是回老家招兵买马而已,也没有遇到陈宫。

罗贯中之所以这里选择陈宫同路是因为历史上陈宫的确叛曹从吕。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说回小说,罗贯中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同路见证人设为陈宫有两个好处,一是要给曹操的行动一个目击者-工具人,这是小说创作手法,小说人物说的话,比作者或者导演凭空跳出来说的话更可信,也更容易让读者入戏(不少导演编剧到现在还没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没有读过福楼拜的文学书简等),二是作为一个伏笔,等到曹操败吕布捆来陈宫的时候,两人对话更加让人感慨命运,更引读者唏嘘。曾经亡命天涯的同路人,如今一个枭雄,一个沦为阶下囚。这都是艺术技巧!

好了,说回罗贯中的人物设计,无论如何,他给曹操奸雄的人设是很成功的,除了杀吕伯奢的剧情,后面还有打仗的计谋都突出其奸,实际上也是谋,比如杀曹军的粮官王垕,用于平息缺粮的众怒,尤其跟刘备逃亡也要带着百姓一对比,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说了这么多,我要说的就是,恰恰罗贯中不是依照正史,而是根据社会观众的心理需求,利用精湛编剧技术,虚构巧妙设定人物性格,才使得三国演义这么好看。

因为人物特质深入人心而成为佳作的概率是极高的,不过塑造出精彩人物本身是不容易的。这样的佳作还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遥远的救世主》-改编成电视剧《天道》,《士兵突击》,《活着》,《琅琊榜》,《堂吉诃德》,《阳光小美女》,《阿甘正传》,《legal high》等等。

其次是剧情曲直且合理,戏剧冲突强。

个人最喜欢三国演义的地方是貂蝉的艺术处理,这部分也是历史小说之虚所在。小说写王允和府中歌妓貂蝉设计,一女先后许吕布董卓,再从中挑拨离间,导致董吕父子反目成仇。

这段戏的起点是董卓收吕布为义子,终点是吕布杀死董卓。这里体现了罗贯中对剧情构思的精湛技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我反复看了五六次。值得无数编剧和小说作者反复学习。

为什么说处理得好呢?

先说下难度。一是,历史之实,即历史真实大事不能更改。比如董卓大权在握,吕布归附董卓等不能改,你不能改成吕布正义爆发,为大汉江山社稷,怒杀董卓等等。二是,这是一个大长篇,人物性格必须前后统一,逻辑顺畅,要是一个人一会儿料事如神一会儿又傻不拉几那读者肯定受不了。所以这段戏不能影响董卓,吕布整体的性格设定,尤其是吕布。三是,最重要的要好看,戏剧冲突合曲折且合理。

貂蝉这个名字不是罗贯中首创,却是在罗贯中笔下大放光彩的。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也就是《三国演义》的雏形,在这部书中,貂蝉第一次出现。还有元杂剧《夺戟》中貂蝉原名任红昌,在宫廷里负责掌管貂蝉冠,因此有了貂蝉之名。

貂蝉

在平话和元杂剧中,貂蝉本身就是吕布的妻子,把吕布杀董卓变成了夺妻之仇,这反而给吕布增光,给貂蝉抹黑,这对上述第二条而言是不成功的。

我们来完整看看三国演义这段戏(第八回)的剧情逻辑点,就能欣赏到罗贯中的技术了。

1.交代背景与灾难:董卓只手遮天,社稷将倾,勇猛吕布为董卓义子。

命吕布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百官失色。不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百官魂不附体。

2.主角貂蝉(加王允)出场,简短人物刻画以及接受任务离间董吕父子。

貌美

允潜步窥之,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

忠义

允曰:“汝无所私,何夜深于此长叹?”蝉曰:“容妾伸肺腑之言。”允曰:“汝勿隐匿,当实告我。”蝉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上级王允交代任务,欣然接受。

允跪而言曰:“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分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皆汝之力也。不知汝意若何?”貂蝉曰:“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

3.在王允府中,主动送秋波,计划实施第一步:勾引吕布许婚约。

勾引吕布

貂蝉送酒与布,两下眉来眼去。允佯醉曰:“孩儿央及将军痛饮几杯。吾一家全靠着将军哩。”布请貂蝉坐,貂蝉假意欲入。允曰:“将军吾之至友,孩儿便坐何妨。”貂蝉便坐于允侧,吕布目不转睛的看。

许婚约

允指蝉谓布曰:“吾欲将此女送与将军为妾,还肯纳否?”布出席谢曰:“若得如此,布当效犬马之报!”允曰:“早晚选一良辰,送至府中。”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

4.王允故技重施,邀董卓府上宴乐,貂蝉献舞引董卓纳妾送相府。

卓称赏不已。允命貂蝉把盏,卓擎杯问曰:“青春几何?”貂蝉曰:“贱妾年方二八。”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允起曰:“允欲将此女献上太师,未审肯容纳否?”卓曰:“如此见惠,何以报德?”

5.王允诓骗吕布说董卓替儿子吕布接貂蝉为给儿子完婚。

允因此准备小宴等候。太师饮酒中间说:‘我闻你有一女,名唤貂蝉,已许吾儿奉先。我恐你言未准,特来相求,并请一见。’老夫不敢有违,随引貂蝉出拜公公。太师曰:‘今日良辰,吾即当取此女回去,配与奉先。’将军试思:太师亲临,老夫焉敢推阻?”

6.吕布去太师府发现董卓貂蝉同眠,貂蝉扮愁状表伤心,董卓心起猜疑。

吕布发现董卓貂蝉同眠

径入堂中,寻问诸侍妾。侍妾对曰:“夜来太师与新人共寝,至今未起。”布大怒,潜入卓卧房后窥探。

貂蝉扮愁状表伤心

时貂蝉起于窗下梳头,忽见窗外池中照一人影极长大,头戴束发冠,偷眼视之,正是吕布。貂蝉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

董卓心起猜疑

卓方食,布偷目窃望,见绣帘内一女子往来观觑,微露半面,以目送情。布知是貂蝉,神魂飘荡。卓见布如此光景,心中疑忌,曰:“奉先无事且退。”布怏怏而出。

7.貂蝉遥指挥泪,再挑董卓吕布父子猜忌。

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

8.貂蝉邀吕布凤仪亭倾诉委屈再挑是非,董卓撞见掷戟刺吕布。

凤仪亭倾诉委屈再挑是非

蝉曰:“汝可去后园中凤仪亭边等我。”布提戟径往,立于亭下曲栏之傍。良久,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泣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己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污,妾恨不即死。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语!”貂蝉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与君为妻,愿相期于来世。”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

===就这个小剧情里还有一波三折,吕布想走又被貂蝉的美貌拖住,罗贯中果然是高手。

布立住曰:“容我徐图良策。”说罢,提戟欲去。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布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两个偎偎倚倚,不忍相离。

董卓撞见掷戟刺吕布

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

9.李儒献计安抚董卓,貂蝉哭泣缠董卓破李计

李儒献计安抚董卓

儒曰:“恩相差矣。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卓沉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当思之。”儒谢而出。

貂蝉哭泣缠董卓破李计

董卓曰:“我今将汝赐与吕布,何如?”貂蝉大惊,哭曰:“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卓慌夺剑拥抱曰:“吾戏汝!”貂蝉倒于卓怀,掩面大哭曰:“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

10.吕布助王允密谋诛董卓

这后面不用引原文了,如果是电影,观众早猜到结局了。这是必然的结局,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得到释放。

我们把原文去掉,只留下剧情逻辑点来看看。

1.交代背景与灾难:董卓只手遮天,社稷将倾,勇猛吕布为董卓义子。

2.主角貂蝉(加王允)出场,简短人物刻画以及接受任务离间董吕父子。

3.在王允府中,貂蝉主动送秋波,实施计划第一步:勾引吕布许婚约。

4.王允故技重施,邀董卓府上宴乐,貂蝉献舞引董卓纳妾送相府。

5.王允诓骗吕布说董卓替儿子吕布接貂蝉为给儿子完婚。

6.吕布去太师府发现董卓貂蝉同眠,貂蝉扮愁状表伤心,董卓心起猜疑。

7.貂蝉遥指挥泪,再挑董卓吕布父子猜忌。

8.貂蝉邀吕布凤仪亭倾诉委屈再挑是非,董卓撞见掷戟刺吕布。

9.李儒献计安抚董卓,貂蝉哭泣缠董卓破李计

10.吕布助王允密谋诛董卓

这是不是像极了一部电影。它的戏剧冲突是有两个层次的。

首先的大结构是正方-貂蝉王允,反方-董卓,正方主角有强烈的愿望要打到反方,原因是反方涂炭生灵,倾覆社稷。可见主角的愿望是为公,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可见主角之善,忠,义,又加貂蝉之美,让观众喜欢的基本条件已经满足,另一方面,反方董卓丑且残暴,让人讨厌的基本条件已成。

貂蝉王允要打到董卓,这是主角的强烈愿望,阻碍是董卓只手遮天大权在握,难度很大。所以第一个大冲突是围绕貂蝉-董卓的对决。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在这里的处理就没罗贯中好,因为他们设定貂蝉是吕布的老婆,这对貂蝉之忠义舍身的正面形象有损,也反倒给反派吕布加了正面光环,报夺妻之仇,明显艺术性稍逊一筹。

第二个层次是,主角貂蝉王允要采取行动,选的是离间计,所以需要另一个工具人吕布。冲突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董卓-吕布的对决。貂蝉先勾引吕布,后在吕布前哭诉被董卓强迫等等其主角都是貂蝉,目的都是引起董卓吕布对决。

阻碍除了董卓的地位,还有谋士李儒等的计谋,都被貂蝉一一化解。

所以剧情合理且曲折,而且也符合一贯的人设,董卓吕布都是贪利好色暴虐嗜杀鼠目寸光之辈,这是离间计能成功的前提。

再说回历史,貂蝉是虚构的,即使没有她,董卓吕布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吕布杀董卓的真正原因,俩人是军阀,是政治矛盾,说白了就是利益。吕布勇猛且贪婪,杀丁原投靠董卓的原因就是利,因为董卓给的更多。董卓也是把他当工具人看,为了稳定朝局,后来局势稳定后也对他爱答不理,赏赐越来越少。这个时候,王允又提高加码,提出杀董后两人共理朝政,极具诱惑,于是联手。

所以董吕矛盾其实是没什么戏剧性的,都是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而加入貂蝉就让白开水般的事情变成九宫格火锅有滋有味。

罗贯中虽然没有看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懂其开头进展结尾的三幕式结构,也不懂符号学的认知理论,但他从故事好不好看本身出发,却与他们殊途同归。

反观现在很多导演和编剧,号称专业人士,熟悉各种流派理论,可就是一点不好,写的故事不好看。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在人物设计和剧情安排两大方面都做得很好,而这也都属于构思层面,也就是写之前就得想好。

再来说说另一方面,呈现。三国演义在呈现方面最大的优点就是动态感和信息量。

其正文,除了台词几乎每隔五六个字就有动作。小说的骨架就是:言和行。无论历史,现实,小说还是电影,要判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做了什么和说了什么。

当然,小说电影之言行的要求会更高,它还必须在设定好的前提之下,以符合人设的言和行给观众演练一遍拟真的人生,这也是小说和电影的魅力所在。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之言行紧凑,导致信息量极大。

94年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豆瓣十几万人评分9.4,最重要的原因是忠于原著,连很多台词都是如此,因为三国演义本身的小说写得好,你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按小说来。

后面的翻拍剧本以为自己比罗贯中更厉害,结果就是自以为是,一败涂地。

所以,无论构思还是呈现,三国演义都是小说或者影视之佳作,这才是其深入人心广受爱戴的原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