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及路径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及路径探索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及路径探索

2023-03-13 1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程是保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 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文秋芳[1]认为, 外语课程思政是以外语教师为主导, 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 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高校外语界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 本文拟分析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 并以武汉科技大学的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 (一) 教育政策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为此,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性文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2]。2017年12月, 教育部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要求大力推广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2018年9月,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 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 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2019年10月,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2020年4月,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提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 (以下简称《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明确的素质要求: “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社会责任感, 人文与科学素养, 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 以及学科基本素养”。蒋洪新[3]指出, 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版)也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徐锦芬[4]认为, 从思政教学角度来看, “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不能仅限于词汇、语法或者语言的整体使用合乎特定社会规范和文化, 还需强调语言的使用合乎道德。

从上述宏观政策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外语课程思政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 也是外语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5]。

(二) 外语学科属性

语言与思想紧密相联。马克思[6]认为: “意识形态(思想) 注定要受语言这样的‘物质’的‘纠缠’,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教学是一种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关联的社会、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行为[7]。任何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 表达或内含一定的价值标准[8]。Stibbe[9]从生态哲学观角度区分了“破坏性话语” (destructive discourse) “有益性话语” (beneficial discourse)和“中性话语” (ambivalent dis-course)。

因此, 外语教师要善于从学科视角挖掘语言背后隐含的价值标准, 甄别这些价值反映的是何种价值、谁的价值, 是破坏性话语、有益性话语还是中性话语, 以便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进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 培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鉴发展。

(三) 外语教育现实需求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杨金才[10]认为, “就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而言, 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 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在外语教育中,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潜在的侵蚀风险, “外语热”可能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因此, 在外语教育中, 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西方文化, 吸取西方文化精髓, 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安全观, 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堂, 加强价值观教育。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日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此, 外语教育肩负着一个新的使命, 即赋予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然而, 外语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 教师课堂授课的重点也大都放在英语文化上, 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 在外语教育教学中, 我们需要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 把中国文化作为外语课程思政的基点, 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坚定“四个自信”。

二、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一) 创建校院两级组织保障体系

开展思政课程建设, 高校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在学校层面, 武汉科技大学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 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宣传部多部门齐抓共管、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压紧压实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 激发全体任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活力。

在学院层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成员由院长、书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系部主任、支部书记组成。该中心对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总体设计, 规划指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分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将党支部的支部生活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起来, 组织党员进行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理论学习, 确实提高支部党员的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同时, 充分发挥学院团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价值观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保驾护航。

为从制度层面确保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 学校、学院都出台了课程思政相关文件, 比如: 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五个思政”实施办法等。学校、学院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评先推优、职称评审挂钩, 有力地提高了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 按课程分类挖掘思政教学内容

外国语学院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 根据课程类别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1) 公共基础类课程。此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第二外语等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针对全校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大学英语”是一门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外国语学院针对全校学生开设了京剧艺术欣赏、西方礼仪文化、西方文学与文化经典之旅、希腊罗马神话选读、电影101、跨文化交际等二十多门公共选修课。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 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 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专业核心课程。此类课程是体现外语专业人文属性和专业特质的课程。《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对专业核心课程描述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 改变传统以语言技能为驱动的理念, 强调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其二, 注重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其三, 突出核心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1]。专业核心课程是外语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课堂, 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外国文明, 并对外国文明和中华文明进行比较分析, 提升人文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面以“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中国文化概要”两门课程为例, 说明不同课程承载不同的思政内容侧重点。

文学教学无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的移情作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和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在“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中, 任课老师要求学生用跨文化视角反观本土文化, 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思考和评判外来文化, 从而培养思辨性思维。学生分组完成相关认知任务、价值塑造任务, 实现“一课一得, 一课一德”, 通过“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文化概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文学传统有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扩展文化视野, 丰富文化内涵。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用英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3) 专业方向课程。《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建构,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使学生形成外语学科和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人才。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设置了英语教育、商务英语两个方向。在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中, 我们从学科方向或行业特色入手,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育、商务英语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了解英语教育的规律和现状、了解国际商务话语实践共同体的规则和惯例。

(4) 实践教学环节。该类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等。

英语类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笔译、口译、商务实训实践等。这些课程的思政重点在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口笔译实践通过思政教育保证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更应注意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声誉; 同时还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政治热点问题, 传播好中国声音, 并培养学生的翻译使命感, 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商务实践中的思政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遵守商业道德, 在商务实训中引导其分析国际商务案例, 特别是针对中兴、华为、TikTok、滴滴等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境遇, 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案,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种赛事为依托, 让学生“敢闯会创”, 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定社会实践计划, 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能力。在国际交流活动中, 我们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毕业论文环节的思政教育体现在: 论文选题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 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学院教师团队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特点挖掘其不同的思政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 例如: 1)思辨能力培养导向的“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设计; 3)基于“制度自信”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设计; 4)基于“文化自信”的“典籍翻译”教学设计; 5)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文学选读”教学设计; 6)基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外语实践类课程教学设计。

(三) 融课程思政于外语课堂教学全过程

外语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育人规定, 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 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 贯穿于课前预习、课程教案、课堂教学、教学研讨、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学习、实习实训等外语教学各环节。教学过程中注意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基因式的融合, 而不是僵硬地把教学内容讲完后, 再单独划出时间进行思政说教。

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法。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探究学习、互动交流, 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入耳、入脑、入心。在英语听力课程中, 每单元都有大量的新闻听力训练, 课堂上常就同一新闻事件, 如: 新冠疫情、“一带一路”建设等, 选取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英文报道, 让学生听后进行讨论, 让其理解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新闻报道, 帮助其学会从客观、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是关键。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

(1) 优化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 将课程思政纳入外语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培训模式从“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走向“互动生成”的创新模式, 让教师在充分参与、互动、体验、实践与反思中建构新知识, 通过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迁移性, 调动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实践智慧。

(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我们以系、部、教研室为单位, 积极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集体备课。同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老师为我院老师做专题讲座, 提高外语教师的思政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 同一课程的老师组成团队, 共建课程思政资源, 观摩团队教师的外语课程思政授课, 通过讨论, 进一步完善教案, 提高教学能力。

(3) 弘扬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进表率作用。在学院内部挑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精湛、教书育人水平高超、能够把思政元素与外语课程有机融合的优秀教师, 经过培训和集体教研, 将其课程建设成校级、省级外语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再逐步推广至全院各类课程。这些优秀教师在外语课程思政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4) 支持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作为新的教育理念,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其教学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 把教学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加以深入探究, 再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有助于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 我们“以教学为本, 实现科研兴教”。

(五) 健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评估机制

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 考查是否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技能、价值观引领三方面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是否以专业知识为载体,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让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最大化。在教学内容方面, 是否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材, 组织教学内容, 融入爱国情怀、法制意识、规则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要素, 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学策略与方法方面, 要求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效的融合;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结构类型与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配套, 教学过程结构自然流畅, 组织合理。在教学效果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把价值塑造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三、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案例——以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为例

英语听力课程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 武汉科技大学使用的教材为施心远主编的《听力教程》 (第三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课程团队将该教程4册书每一单元根据学院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往年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形成了课程思政教案。英语听力(二)Unit 1课程思政教案(见表 1)显示, 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目标设置、思政教学重点设置、课前任务、课堂教学、课后任务等教学各个环节中之中, 做到全过程育人。

表 1(Tab. 1) 表 1 英语听力(二)Unit 1课程思政教案 Tab. 1 Lesson plan for integra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English Listening (Ⅱ)-Unit 1 教材名称 《听力教程》(第3版第2册) 单元名称 U1:Fast Food & News: China’s New Silk Road 思政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 “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方案, 实现了各国共赢共享发展, 增强学生民主自豪感, 坚持四个自信,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能力培养: 就本单元的主题fast food, snack, new silk road等进行文化对比, 辩证看待中西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人文思辩能力。3.知识传授: 针对选篇中的重点词汇、表达方式, 如sandwich, burger, coffee break, new silk road等, 进行训练巩固, 达成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重点 1.基础要求: 学生能够听懂英语快餐食物的名词并能说出常见中国快餐食物的正确表达, 正确看待中西不同快餐习惯。2.提高要求: 学生能够用英语叙述中国快餐食物里包含的文化内涵, 并能通过新闻China’s New Silk Road了解国家新发展、新格局、新使命, 增强民族自豪感。3.发展要求: 了解“一带一路”的发展,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思政教学设计 课前任务(Before Class) 围绕本单元主题, 布置前置任务, 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1.问题: 请学生收集与“fast food and snack”相关的历史发展及中国快餐名称(Different names of fast food in China), 选出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中国快餐饮食; 思考快餐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2.素材: 提供“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Shared Future)”新闻视频供学生观看, 看后思考为何中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建“一带一路”。 课堂教学(In Class) Step 1:单元主题导入 1.事先把学生收集的中国快餐食物的名称、中西快餐制作成电子海报(e-poster), 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2.基于文本主题, 结合课前的Belt and Road, Shared Future新闻视频, 进行group discussion, 讨论Why do you have snack?What is its impact on your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即Dialogue & Passage主题), What does China’s new silk road refer to?(News主题)并举实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Step 2:教学实施 教学板块 基于课文(Text Based) 拓展资源 & 活动开发设计 Dialogue, Passage and News 资源 & 活动开发设计 语言Language Focus 核心语言知识点: fast food and snack; new silk road “一带一路规划”(来源: 中国日报的双语新闻) 观看“一带一路的大讲堂”视频, 引导学生理解政治语境下的“新丝绸之路”(new silk road)、“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等本单元的新闻词汇。 包含思政元素的其他语言知识点: 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China’s New Silk Road…… 练习设计: 从content questions进阶到extended questions, 再进入interpretation的深入理解 文化Culture Focus ①What is your opinions about having fast food in USA and in China?②How do you think of China’s new silk road? Pair work 观看有关“一带一路”英文视频新闻, 引导学生理解共商、共享、共建、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思维Critical Thinking ①What is a win-win strategy of Opening-up and China’s new silk road?②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win 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Group work 课后任务(After Class) 巩固与加强1.素材: ①学习强国—头条英语播报; ②收听China Daily的新闻播报。2.作业: ①收听一篇“一带一路”的英文新闻并能进行口头复述; ②每天坚持收听“头条英语播报”, 每周听写其中的一篇, 并上交老师批阅。 表 1 英语听力(二)Unit 1课程思政教案 Tab. 1 Lesson plan for integra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English Listening (Ⅱ)-Unit 1 四、结束语

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 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外语教师要积极投身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自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确保高校外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