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例6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例6篇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例6篇

2024-07-11 1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1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摘要: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技能目标的设定,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以专业课程延伸的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上三者有效融合,构建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http://

关键词 :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 (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 (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 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 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 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http://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2

一是教师缺乏紧迫感,工作中没有激情,对课程改革根本不重视。教师工资高了,干劲小了。特别是一部分骨干教师职称到顶了,不需再努力了,干多干少都一样,使一大部分教师对改革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二是教师缺乏责任心。一部分青年教师只看眼前不想长远,更不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对改革只搞形式主义。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学习,不专研教材,在业务上没有追求,满足现状。

三是教师中存在着应付思想,怕课程改革影响了质量,一部分老教师仍旧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不深入,只停留在点和面上,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就必须彻底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有效的工作机制,再好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得到落实到位。那么,采取怎样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大潮之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呢?通过我多年的教改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实行教师职称动态管理,激活教师活力,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没有有效的工作机制,再好的课程改革方案,也难以保障落实到位。要使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就必须激活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改的动力,必须实行教师职称动态管理。因为部分教师职称已经到了终身制,不需要再去努力了。按吉林的改革,副高级约占小学教师队伍的百分之一,因而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获得中级职称也就基本上意味着职业生涯中职务晋升的终结。教师专业化成长严重缺乏动力,出现高原现象。而更有甚者,在许多学校,还存在着职称评审“排生”现象。只有熬到一定的资历,才能有机会晋升。这就更进一步压制了教师的成长动力,严重钝化了教师的进取精神,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实行教师职称动态管理。也就是说在教师职称管理中,实行三年进行一次评聘,让教师的工作热情始终处在兴奋之中,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让优胜劣汰在教师中成为可能。这样就能促使广大教师始终产生奋发向上而有持久的强大动力。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可以加快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年轻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在学习中提升素养,敢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年长的教师永葆旺盛教改斗志,积极参与教改,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和引路人。同时,也要照顾差五年离退休的老教师,对他们的职称不实施动态管理。

二、实施绩效工资,让教师勇挑重担勇于改革

温总理曾经在2008年就提出了教师要实行绩效工资的宏伟设想。目前,我省还没有得到落实。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企盼的一件大事,它必将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助推器。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落实。目前,各学校的现状是人员严重超编,工作量不均,分工不平等,出现了干多干少干好干不好都一样的现象。并且骨干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不仅工作量大、责任大而且又不多得。即使去做这项工作,也有部分教师热情不高,存在着工作推着干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各地教课程改革只浮在表面,只在点上做文章,没有深化。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获得成效,就必须实行绩效工资,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在一线教师中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深入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取得实质的成效。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公平公正是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学校要深化课程改革,不仅要实行教师职称动态管理和绩效工资,还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使之公平公正落到实处。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眼下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教师中讲奉献的少了,注重眼前利益的多了。只有将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掘教师最大的潜力,否则课程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话。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3

关键词:名师空间;工作任务;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一、改革背景

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空间教学的如火如荼,采用网络空间学习成为当今学生的主要方式,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它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网络学习,最大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测量性、开放性等优点。当前,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应用转型关键期。如何探索出一种以空间授课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年近来,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了部分课程的试点性教学改革,如采用手机进行教学,加大空间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VR等虚拟现实技术等。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式已明显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对相应课程的教学需求,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所以,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运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践效果,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打造新型信息化教育平台,推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革命的前进提高了实践经验。

二、改革内容

1.空间内容搭建。教师通过大学城云空间平台,创设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创建空间课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企业与学校、教师与职教专家、学生与学生群体的所有界限,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工学结合,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引导式进行空间开放课程建设,搭建好任务提交栏,在线考试栏,咨询答疑栏,学习导航等,确保学生任务的提交,搭建学生在线考试,以考试反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加深印象,以及从空间课堂中获取更多的实践资源和教学案例。2.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情境设计中,以名师空间课堂为载体,充分采用互联网+名师空间课堂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课程单节理论知识的考核,适时采用手机进行教学,特别是针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描述,通常都是借助课件实现,或利用虚拟软件对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正,从而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也有效的将手机转变为学习工具。3.教学方法改革。借助名师空间将学习资源可以先放到平台上,引导学生运用空间课堂,学生可以提前自学,其次就是充分运用“五步法原则”,在课程上合理安排90分钟时间,先由老师按照每个任务书的要求边做边讲15分钟,学生再按照老师演练方式和要求操做30分钟,在做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课中休息10分钟,再由老师讲解20分钟的难点、理论点和补充知识点等,学生再做20分钟,即通过过程考核(截取评分图像),通过操作演练的学生为该任务考核合格,不通过取具体分数(有评分系统),最后5分钟学生上传任务结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了加他们对新技术、新器件了解。4.课程任务分解。首先是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工作中实施会计电算化企业的情况,充分了解当前会计岗位对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的要求,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结合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的要求,重新组合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学习模块和任务。将基本技能整合为13个具体任务,将必备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融于这13个任务之中,将13个任务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每个任务都是按“教、学、做”的步骤进行设计,每个任务相互结合,又循序渐进,学生从简入难,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技能。5.考核方式改革。为了配合“基于工作任务的名师空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课题组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推行全程化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教学、完成任务情况、工作态度、创新等内容作为考核基本要素。特别是将每个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方面。考核过程不仅包括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考核,也包括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考核,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核、过程考核、分层次考核、在线考核等多种模式相结合。

三、改革成效

通过近一年半的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充分的表明采用这种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学业成绩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52.2%,学生满意度从2015年的87%,上升到2016年的99%以上。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教学,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一是运用“五步法原则”,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加强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觉,觉后做,即在做具体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明白,在明白之后再去做,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参与互动效果上升,教师有效控制了教学课时的90分钟。二是引进仿真教学和考试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训练、都有独立任务,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感受。

四、结语

本次改革一是有效革新了教学理念,实现了由传授理论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强调了技能的培养;二是有效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把工作任务作为能力训练的载体,参照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的适岗能力,三是强调了信息化的融入,有效的将名师空间融入到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信息化运用能力大幅提升;四是取得了更大的改革成果,该课程成功立项2016年湖南省职业名师空间课堂。总的来说,基于工作任务和空间教学的方法不仅影响学习动力和态度,也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量,课程改革良好的教学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实际应用效果,在当今新形势下,尽管网络教学法并不能解决课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至少对课程质量的提高是有益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牛传明.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新突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78.

[2]刘琼.基于云空间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229.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4

关键词:OBE;课堂教学;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学习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单向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1],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教育思想力量,基于OBE教育理念进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可将高职教育改革推向纵深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诸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职教云等智慧教学平台和腾讯会议、微信、QQ、钉钉等师生跨空间互动交流工具,为OBE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但很多教师对OBE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知不够,也缺乏与此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导致对OBE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提升。因此,开展OBE教育理念的内涵、作用和价值研究非常关键。

1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

1.1OBE的起源

自1981年美国学者Spady在其所著《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中首次提出OBE这一术语以来,美国大部分州的学校相继应用OBE理念进行教学改革,试图改善教学效果;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逐渐应用和推广OBE理念,取得了很好的实践反馈;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为提升大学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中,就包含推行基于OBE的课程改革要求;2005年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就开始系统实施基于OBE的教学改革。2006年我国开始构建与国际实质等效,同时与工程师评定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倡导并实施OBE的基本理念;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国后,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更是大量应用了OBE理念[2]。我国在本科和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应用类专业与学科中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1.2OBE的内涵

OBE又称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育系统的组织和运作都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考虑资源的合理聚集和使用,以学习产出作为动力,整个课程活动和学业评价活动聚焦并被定义在每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成功展现上,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OBE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教育产出效果作为教学评估主要导向的教育模式,具有明确的学习成果预期愿景、深入互动的教学活动、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成果评价等特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中,首先要求教师对各个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学习成果有较清晰的预期,然后以成果为导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达到这些结果,从而主要解决如下4个问题:(1)学生在毕业时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2)学生要取得这些学习成果的原因;(3)学生如何能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怎样判断学生已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1.3基于OBE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两个层面。在专业建设层面的教学改革,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应覆盖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作为学生预期产出的能力指标,并将每个能力指标的达成分解到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这些能力指标来确定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适切性,使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相一致,从而促进学生成功达到能力指标的要求,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教学是由每一堂课组成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OBE教育理念,以此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让教师依据能力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并通过对学生形成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多样化评价,来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然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达成情况不断动态改进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达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学习目标。因此,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教师“教了什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效,强调每个学生都是有才能的;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应有的学习成果。

2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2.1成果导向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利益相关方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反向设计的原则,即从教育利益相关方需求或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打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鸿沟,将行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进行无缝对接,构建支撑结果达成的课程体系,使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出来的若干条具体、明确、可直接或间接检测的毕业要求的每一项,均在课程体系中有明确的课程支撑。因此,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此时需要把这些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堂课中,由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来支撑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每一堂课的有效学习,获得这门课程预期的学习成果,当完成课程体系全部课程的学习后,就能具备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从而达成专业预期学习成果目标。

2.2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论教,把高职院校的教师定位成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者,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学生的成功学习和成长肩负责任。需要预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根据其智能结构和类型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内容结构,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成果;需要充分开发和设计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从而使成功的机会惠及所有学生;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预期取得的最终成果为起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反向教学设计,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从而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学习成果上;需要以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为起点,来制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学生,主要关注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学生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对于达标学生的数量和比例等不设限制,从而为高职学生人人成长、人人出彩保驾护航。

2.3持续改进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持续改进提升。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跟踪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要根据毕业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教学质量影响要素着手,考虑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要根据课程性质和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来优化设计每堂课的学习成果,注重由简单到困难,层层递进,保证整体成果覆盖初级成果,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获得这门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最终达成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毕业要求);要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反馈调控、诊断改进的“闭环”质量改进机制,让授课教师明确地聚焦于最终希望学生能学会做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质量监测的反馈情况[3],不断优化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要让行业企业与授课教师全程参与从课程体系设计到教学环节把控的整个过程,并建立持续畅通的反馈机制,通过客观、全面和有效的反馈,从根本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获得不断进步和更好的学习成果。

3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

3.1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预期能力的养成为导向,多维度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营造环境和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灌输的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整体的灵活性。可在课堂中合理设置问题难度鼓励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贯彻差异化教学,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及内容;可增强整体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通过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依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定分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梯度任务来动态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4]。可依据学习预期达成的目标规划课堂教学,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领会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形成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结合的复合性能力而努力。可采用多元和分级评价标准来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对记忆能力的考查,给予学生明确的期许与动力,使其获得努力的方向,从而强调自己要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由于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将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群体期望的能力作为学校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设置的活力得到激发的同时,更能促进毕业所需的学习成果的达成,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持续提升。

3.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既是教师教的客体,又是自己学习的主体[5]。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是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具有充分的主动权和灵活性,可以参与者、构建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能“开处方”的“医生”,可以通过学习成果的产出判断学生可能在某方面存在的弱点与不足,然后相应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力投入、教学资源投入的成效,是用学生的成果产出来反观和检验的,包括学生要获得怎样的成果,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成果,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效获得这些成果,如何证明学生已经获得这些成果等,因此需要教师从投入产出来强化投入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依据投入产出来改进投入方式和过程,这种改进不是短暂和一次性的,是不断改进并持续伴随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而这个改进的过程,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6],这种以成果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指向与要求,将形成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制度力量,自始至终规范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成为教师专业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动力。

3.3有利于整体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质量是指高职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情况,往往落脚于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当今教育强国改革政策的重要取向是将高职教育质量定位成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获得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宗旨。我国提出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办学和教学资源条件、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水平和突出的协同创新能力,而这些为OBE理念在高职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毕业生的强竞争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社会的高认可度、对地方和行业的高服务能力,是基于OBE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OBE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从教育质量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达成[7]。因此,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契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抓手,从而将OBE不仅作为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而且转变为教学模式落实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门课程的每一节课堂中,从而整体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典,田文君,陈桂香,等.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8):26-31.

[2]常志英,崔维淼.国内成果导向教育研究主题及脉络演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5):59-67.

[3]陈春,徐颖惠,康芸英,等.论基于学习成果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9,10(3):12-15.

[4]王坚.成果导向教育对建设我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7(18):11-18.

[5]周亚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七步走”校本模式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252-253.

[6]陈兰云,郑朝灿,邵建东.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与管理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03-106.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5

[关键词]高校;办公自动化;考试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84

[中图分类号]TP317.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办公自动化考试改革的方案

根据学校教学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我系申报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本学期我系将“Office 2010核心能力教评系统”引入到该课程的教授和考核中,全面调整了本课程的讲授形式和考核方式,以国际能力认证为授课指导,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实现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目的。

2 指导思想和改革形式

考试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此次办公自动化课程考试考核的改革与课程行业证书(BAP认证――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相衔接,选择使用“Office 2010核心能力测评认证系统”实现上机考核。该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有机模式,通过学生账号登录,监考教师时时监控的方式自主完成考试全过程。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题由系统随机抽取,共30道,满分1 000分,考核达到700分以上达标,知识点覆盖了课程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相应考题操作后,即会显示课程考核成绩,并由系统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导入并存储在服务器上,以便教师查阅和统计。

3 原有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3.1 考核形式环节繁琐

办公自动化是我院自2013级新增的一门公共分类必修课,初始阶段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考核也是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但由于没有引入考试系统,使得以往的上机考试采用“试卷+上机操作=提交考试文档”的模式考核,导致考试环节、试卷的评阅环节相对繁琐,人工耗费量大,且容易出现失误。此外试卷出题知识点涵盖不全,内容比较老旧,不能反映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2 阅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原有的上机考核,阅卷时需要任课老师逐一核对学生提交的完成文档,结合参考答案批阅,往往导致教师工作量大,评阅环节繁琐,出错率高,不能体现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达不到教学效果的要求。

3.3 考核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

没有考试系统的前提下实施上机考核,会加大学生的考核操作难度,不能体现其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依据

根据课程改革情况,选择使用“Office 2010核心能力教评系统”实现上机考核,能充分全面衡量和检验出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参考考核方式的依据如下。

学校大力提倡教学考试的改革,将对具体概念的要求较高,转变为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上来,凸显教学特色。

办公自动化课程为分类必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并将应用技能到实际情况当中,这其中就强调灵活应用,而不是单一的记忆,通过引入的“Office 2010核心能力教评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完善的教学系统开展讲授和上机环节,进而通过该系统的上机考核模块完成课程考核,达到教学要求。

办公自动化课程本就是注重基础及应用的,也并非只是简单的实际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如何利用Office办公软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符合教学考核要求。

5 考核结果评定依据

5.1 平时成绩

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学生上课考勤、回答问题、平时上机作业列入考核范围,并在考核分数中占期末总成绩的40%。

5.2 期末考核

采用“Office 2010核心能力教评系统”通过上机考试的形式考核,题目的评阅按照系统已设置好的评分标准和操作步骤全部由系统完成,成绩在学生考试完后就能立刻生成,保证了上机考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同时避免了人工阅卷的错误情况。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

6 课程考核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办公自动化课程期末测评成绩和学习效果的反馈,按照企业的评价标准,同学们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两个试点班级的106名学生中有20余名同学取得了满分1 000分的优秀成绩,高于800分的有91名同学,期末上机考核及格率到达了92.45%。此次考试成绩数据图表如下图2所示。

从获取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可见,此次上机考核的得分情况,整体分布符合课程考核的正态,且情况优异。反映出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通过配套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全面,教学效果良好。其中通过考试的98名同学中共有72人获得了“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证书,实现了课程教学考核与行业认证的无缝对接。

7 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推进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直观获取学生对此次教学考核改革的反馈信息,我系于第九周考试结束后,结合此次教改设置了问卷调查表,通过网络填写和座谈会现场填写的方式,收集了学生课程学习后的反馈信息,

图2 办公自动化课程考试成绩分布图

此次问卷调查共设置10道题目,共完成了107份问卷的回收和统计(包含2013级营销、2013级人力资源全体同学和一份测试问卷),内容涵盖了学生对考核方式、教学改革方式、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后续课程等方面信息的获取。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此次教学改革整体情况比较满意,91.59%的同学认为此次教学改革模式新颖,增强了学习兴趣;97.2%的同学认为此课程授课内容对于Office办公能力提升有较明显的效果,数据图表如图3所示。

图3 调查问卷反馈数据图

通过问卷反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普遍掌握了Word、Excel、PPT这三个Office核心办公软件的应用,并偏重于Excel技能的掌握,对于教学模式改革中引入的视频演示环节,学生最为满意,满意度占到了80.37%。98.13%的同学认为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应用到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同时95.33%的同学认为现有32个学时不太满足课程教学,建议增加课程课时量。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6

【关键字】高中语文 新课程 困境 反思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改革也在快速的发展,其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就会对高中语文以后的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通过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的革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重新编排教材、制定新的评价标准方面,还是在课堂学生组织和学生的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面临的困境,只有对这些困境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够让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的道德负荷与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和一些近代才出现的学科相比较,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般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它也是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人文性学科。我国社会具有很强的道德倾向,这样就使得语文教学在不自觉间就背负上了道德负荷,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在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中道德负荷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困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主题,然后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接受教师确定的这个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将那些属于文艺性质的问题变成道德问题,导致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其实只是教师的体会和理解而已。比如在对契诃夫的《套中人》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文章先对沙皇统治的反对性进行探讨,然后在通过文章内容来批判以套中人为代表的小人物,从而揭露出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进行论证。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体会去理解文章中小人物的特殊性,去感受作者在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带有很深的同情。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对文章以及文章中任务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辨证分析,但是又怎么样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成为了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困境。

二、学生能力的评价滞后与反思

语文教师是造成语文教学道德负荷最直接的人,而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在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相关的体系出现严重的滞后情况。在对高中语文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中,建立一个对学生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主要的手段还是考核,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考试的手段来进行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它存在的一些缺陷,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这样就不能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则主要表现出的是它的人文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再是对学生的字词句的考察,主要是对文章、社会以及人物的鉴赏、判断和评价。面对相同的问题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标准答案却只有一个,语文的阅卷老师为了方便进行判断和打分,基本上都是采用踩点打分的方式,甚至还有将错就错的情况发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公平。所以考试也就成为了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往往就会去猜测出题老师的意图,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去鉴赏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是很不利的,新课程实施也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的资源缺失与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因为受到道德负荷和评价体系滞后的影响,使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同时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资源比较缺失。

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课本和教师讲解以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语文是一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的综合学科,它不仅存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同时它也应该要投射到社会中,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个性特性的人才。所以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非常有限,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够的,所以就需要在课堂外去补充自身的知识。但是现在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补充课外知识,同时教师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这样学生在面对很多文章的时候也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加不能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在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高中语文新课程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这些存在的困境并不是不能够克服,在西方教育以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史当中都有很多比较成功的事例,关键的就是要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和教师能够有一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学环境,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真正的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从而促进我国高中语文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贡如云.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贡如云.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02:56-59.

[3]王绍林.语文新课标与高考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83-188.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