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济南市各区九年级一模记叙文阅读汇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桌画线 2023年济南市各区九年级一模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3年济南市各区九年级一模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3-10-07 0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⑩在这里,向往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加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⑪早在二十世纪初,北大校长蔡无培在一次讲座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后来,我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可见,朱先生是认同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的。

⑫朱先生晚年体弱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我的美学老师也是一位美的践行者和传递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

⑬离开了燕南园,我在未名湖边漫步,看古塔倒影,绿阴满池。那位偶见朱先生的女学生,毕业后编剧的电影《青春祭》,为一代人所熟知。她聆听到的朱先生“干扰”式的点拨,后来在北大的莘莘学子中流传,成为名校引以为傲的大师风范的一部分。美学转化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一个润物潜心的过程。不易察觉,却终究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显现出来。

⑭我的一位杭州大学的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全省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她的面容,因心地单纯而显得年轻。我一直想问她:那两堂充满月光的美学课,究竞在你青春时光的美学空白里,涂抹下怎样绚丽的色彩?

(有删改)

1.根据提示,概括事件。

本文双线并行。一条线记述了我的美学老师①_____和②_____这两件事;另一条线记述了朱光潜先生③_____和④_____这两件事。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

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的理解。

4.文章结尾补充叙述那位偶遇朱先生的女学生和我在杭州大学时的同学的故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2023·山东济南历城区四校联考·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车谣

①此“谣”专为父亲的小车而作。

②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所谓的“小车”,其实就是普通的农家推车,胶轮木体,平板铺成,农村称她(由于它在我的心中地位很重,故称其为“她”)为“平车子”。她是在“备战备荒”年代里由生产队为修战备路而配发给父亲的,跟随父亲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吃苦受累,无怨无悔,为我们一家的生计乃至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虽人车分离,车条亦生出些许锈斑,但她仍风骨犹存,精神矍铄,上手一推,依旧发出“轱辘””轱辘”童谣般的响声。

③小车走进我家,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那时我的老家——鲁西北的一个农村虽然整天笼罩在“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广播声中,但实际上赤贫得很。尤其是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生活更是过得贫困。父亲为了多挣些工分,多分些粮、柴,推着小车推土运肥,多装快跑,出尽了力气,累弯了筋骨。乡下的习俗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父亲和小车常常是“凌晨加太阳”“白天加月亮”。尤其是一到冬天,灶里就缺了烧柴。每天鸡叫五更,父亲便推着小车出了家门,到荒坡里、河堤上捡些枯枝败叶、野梗荒草推回家。当“轱辘……轱辘……”声传进院内,我们往往还没起床,坐在被窝头上往外面看,只见父亲和小车不是满头露水,就是满脸雪霜,不是浑身尘土,就是两腿泥巴,此时我们心里都是内疚的,眼里一阵阵发潮。

④过了冬天,春回大地,按说正是放飞心情的季节,父亲却总是为全家口粮发愁。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就把家里分得的小麦、玉米推到公社粮站,换回多一些的地瓜干,以填充肚皮。那个年月物流很不发达,父亲推着小车起早食黑做些贩运白菜、萝卜之类的活计,赚点小钱买些口粮。听说章丘的大葱与家乡的差价较大,父亲便趁着腊月农闲,推起小车往返于章丘与家乡之间。家乡距章丘有200多里地,当中还隔着黄河。父亲推着几百斤重的车子,头上顶着严寒,脚下踏着坑洼,谁能想象出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过黄河时,为了省下几个摆渡钱,总是负重从冰上辗过。有一次,父亲在傍晚时分推着一车子大葱来到黄河南岸,抢头一望,黄河的冰层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父亲深知冰雪下面埋藏着许多炸鱼人留下的冰洞,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去连人影也找不着。可是上摆渡吧,20元钱能买100斤口粮啊!一阵思量,父亲眼一瞪、心一横,弓腰绰起车子“轱辘轱辘”地推向雪冰。小车似乎也通了人性,辗在湿滑的冰雪上竟然身不晃、轮不偏,一鼓作气直去黄河北岸。等父亲推上一个路坡,回头望一眼看不到边的河面,顿时心生后怕,一身冷汗湿透了棉衣。30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至今想来仍毛骨悚然。

⑤熬过了“动乱”年代的寒冬,拥抱着改革开放的春潮,父亲和小车犹如焕发了青春,责任田里滚滚向前的欢快代替了碾轧泥土的沉重。父亲发挥着会做生意的潜质,从责任田里推出了瓜果、棉花等比粮食卖钱多的农产品,推回新的农具、衣物,还盖起了四间新房。值得称道的是,我们弟兄三个的新婚蜜月都是在这四间新房里度过的。盖房的这个当口,二弟和三弟相继考上了大学,家中的负担又重了起来。可是父亲一扫过去艰苦生活的愁闷,充满信心地从责任田里“刨”出钱来供两个儿子上学。父亲明大理,深知有农村的好政策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两个儿子上大学,就不愁日后没有好日子过。果然,两个弟弟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也随之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当看到这幸福的生活,我和全家都很感谢父亲和小车,是他弯腰驼背推出了全家的幸福生活。

⑥此时此刻,耳畔又仿佛响起“轱辘轱辘”的童谣,父亲身扛家庭生活重负推车的背影和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推车的笑脸又出观在眼前。父亲用他的小车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要开创未来!

——选自《济南时报》

5.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父亲与小车的相关情节及“我”的情感。

①小车陪父亲辛劳几十年,为我们家的生计乃至生存立下汗马功劳。我很重视小车,感激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改革开放时期,父亲推着小车用劳动创造财富,盖婚房,供儿子们读大学,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很感谢父亲和小车。

6.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的加点词语。

她是在“备战备荒”年代里由生产队为修战备路而配发给父亲的,跟随父亲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吃苦受累,无怨无悔,为我们一家的生计乃至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一阵思量,父亲眼一瞪、心一横,弓腰绰起车子“轱辘轱辘”地推向雪冰。

7.请你谈谈对第⑤段画线句“父亲和小车犹如焕发了青春,责任田里滚滚向前的欢快代替了碾轧泥土的沉重”的理解。

8.本文以小见大手法运用精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23·山东济南历城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会有些特别的颜色。比如那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闪入眼帘,亮在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剪纸仿佛成了陕北人的精神食粮。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呢?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啊。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有删减)

9.作者说“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剪纸中蕴含了哪些“奥妙”。

10.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

比如那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闪入眼帘,亮在村道上。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啊”的理解。

12.请你为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2023·山东济南高新区·统考一模)麦子回家

布衣

①六月,南风给漫山遍野涂上了摄人心魄的金黄,一株株籽粒饱满的麦子,热切地期待,期待跟随农人疲惫的身子,一起回家。

②天色未明,父亲就披着月色,和镰刀一起下地,露水泅湿了他粗重的呼吸,他双膝匍匐于地,朝觐般的虔诚与郑重。父亲的手臂,轮成阔大的半圆,揽入麦子,像揽着自己的孩子。千万株麦子归顺,镰刀咔嚓咔嚓,发出电光石火般的啸叫。父亲的背后,渐渐隆起一座座小山丘。

③正午,恶毒的阳光爬上父亲的肩头,舔舐裸露的肌肤,针扎一般的疼痛,父亲却浑然不觉。镰刀巡视般划过整片土地,父亲周身如洗,无数颗汗珠子,摔成碎末,归于尘土。受到汗水滋养的麦穗,沉甸甸的,低眉颔首,朴拙可人。歇息时,父亲吧嗒吧嗒地抽起烟锅,用温润慈爱的眼光抚摸这一季的收成,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

④之后,在我的帮助下,一簇簇麦子填满箩筺。父亲抖抖肩,一支扁担,像愚公移山般坚韧,挑起麦子,引着麦子迁徙到打麦场里去。沉重的麦子,近乎残忍地以重量勒紧父亲的肩膀,让它红肿隆起。

⑤打麦场中,唱了千年的碌碡,再次吱嘎吱嘎唱起古老的歌谣。高温和碾压下,麦蒂噼里啪啦爆破,麦粒从壳子里应声剥离,成为纯粹的麦粒。父亲大约像麦子一样不怕热吧!要不怎么太阳越毒,他越是要站在太阳地里,任太阳把他的臂膀涂成古铜色。

⑥年景不好时,麦子干瘪着身子,黑丧着脸,无精打采,这让和它们打了ー辈子交道的父亲,颇有些尴尬沮丧。雨水丰足的时候,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无论如何,父亲最终会满心喜欢地赶着麦子,哄它们回家。也不知是麦子征服了父亲,还是父亲征服了麦子,麦子老老实实,躺在麦囤里熟睡,让宽敞的房屋不再空荡。

⑦总有一些狡黠的麦子,有时散落在泥土里,叛逆得像离家出走的孩子,在田野里四处游荡,哪怕风霜雨雪。父亲很仔细,眼光要扫过每片土地,以及路旁的每一处可能的藏身之地,让麦子无处逃遁,乖乖回家。

⑧麦子变成白花花的面粉,滋养了一家人的生活。麦子还能给我换取学费,让我学业有成。但麦子偷走了父亲的精神和体力、青春和汗水。一场麦事下来,他黑瘦了一圈,腰背佝偻得再也直不起来。

⑨光阴荏苒。如今,背叛父亲的不是麦子,而是我。我背井离乡,像父亲钟爱着的一颗麦子,却难以归顺。幸亏父亲还有土地,如今每年六月,他还会精神抖擞地忙活在山村里,循着古老的程式,招呼麦子回家。

(选自2020年10月《散文阅读》)

13.文章以“麦子回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14.按要求回答问题。

(1)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歇息时,父亲吧嗒吧嗒地抽起烟锅,用温润慈爱的眼光抚摸这一季的收成,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雨水丰足的时候,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

15.请写出你对“如今,背叛父亲的不是麦子,而是我”这句话的理解。

16.阅读链接材料和第⑧段的划线句子,请你写出这两段文字描写方法和作用的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2023·山东济南天桥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盲盒与孩子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看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把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一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后,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枇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平台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一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让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鸟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

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开出了希望之花。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7.通读全文,请依据文章内容和已有提示,填写下表。

人物

事件

品质

老祝

下岗后种植枇杷致富

自强不息

在微信上卖枇杷盲盒

重视精神生活,支持孩子的梦想。

“朱导”

自编自导自演戏剧

自制叶笛模仿鸟叫

1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

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照见了,窃笑不已。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⑨段画线句“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开出了希望之花。”的理解。

20.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老祝为什么会帮助“朱导”。

(2023·山东济南长清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那年头,我五岁半。

②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④很想再看一次。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洋洋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⑤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着磨:“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等洗完衣服,头也不回地径自走了。我仍不死心。

⑥午后,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⑦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⑧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

⑨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⑩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⑪《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⑫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⑬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⑭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⑮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看戏时我热泪盈眶——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

(《光明日报》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故事和情感变化。

①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京戏《失空斩》,我感觉玄妙神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转到西南门从木门缝隙里等着看戏却被挡住了,我很无奈。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半个世纪后我再次去老剧场看戏,我热泪盈眶。

2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

我站在后面哼着磨:“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

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2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⑮段划线句“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的理解。

24.文章第⑪段看似啰嗦实则颇具匠心,请你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2023·山东济南济阳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请用一场雪款待我

①在冬天,没有比下一场鹅毛大雪,更有趣、更好玩、更美妙的事情了。一个没有下雪的冬天是枯燥的、乏味的。难怪保罗·策兰会说:“你可以用雪款待我。”

②冬天,下雪是大事。即便下不了一场大雪,下得小一点当然也好。但既然是一场可以称得上下雪的雪,起码要有那么一种氤氲、一点密集,有那么一种让人应接不暇、顾此失彼的纷纷扬扬,有一点仰面就有雪落于脸颊的冰凉感觉。那种才飘了几片、刚刚让人想作欢呼、转眼却杳无踪影的雪,多少会叫人黯然神伤。

③这个冬天,我早就在等一场银白的纷纷扬扬,等着那雪的梦幻之舞。雪是什么?是长了翅膀的水,玲珑,精致,其行款款有致,带着一种形容不出来的优雅与深情。雪的翅膀不同于鸟。无论大雁还是麻雀,鸟都是凭着两只翅膀,上下扑扇,方成千里之行。雪特聪明,干脆把自己整个儿都变成了翅膀,看上去似乎摇摇晃晃,把那场严肃的高空飞行变成了游戏。其实它深思熟虑,飞行得稳稳当当,不然,怎么会有“冰雪聪明”一说呢?那智慧源于水的渴望。智慧从来都源于渴望。水已渴望了许久,它一直在低处流,俯身于大地低处时间太长太长,偶尔也会渴望跃上高空万里长天,清醒明白地看看它走过的山山岭岭,看看江河畔的住户人家。

④在那之前,水尝试过结成霜。那当然也是水的一种美丽变身,够轻盈,够精致,只是不能挪动,行迹难远,只能就近趴在某片庄稼地里、某片屋瓦上、某个窗台上,一动不动,直到晨光初临,融化成水。

⑤水的另一种形态选择是结成冰。如果霜是一种细碎且并不板结的冰,真正的冰则是一种更坚硬、更坚挺、更紧致的选择。有时它甚至是锋利的,锐不可当。那样的选择必须预先做好准备,下定决心——作为冰,可能结在江河湖海,也可能结在高山峻岭。如果是结在海拔很高的崇山峻岭上甚至是北极南极的永冻层,一滴水估计是绝望的,因为它只能永远是一粒沉默的冰。

⑥如此看来,成为一片雪是一滴水最为浪漫的选择。它比霜轻盈、洒脱,成为一个自带翅膀的飞行器,又比冰柔软、丰盈,无须经受千万年的冻结。雪的一次飞升和降落,估计也就几小时,一两天就可以完成。一滴水在这样一次旅行般的变身中,体验到的是从滴水到片雪的万般美好。

⑦人也一样。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是现代人期待的相遇。日子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内心却一直在期待着一种轻盈、一种飞扬、一种洒脱。而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好符合他们那点渴求。

⑧那也是我内心的渴求。回乡两年多,头一个冬天一直说要下雪,却一直没下。第二个冬天又盼雪,有一天突然预报次日有大雪,至少是中雪。我高兴坏了,做好了去那场纷纷扬扬的雪里疯跑一下、重温儿时快乐的准备。

⑨儿时,每下大雪,父母高兴不高兴,我不知道,反正我是高兴的。早上去上学,吱呀一声推开木板门——哇,在残夜依然的黑色背景下,漫天皆白,雪花在天大亮前的熹微里闪闪烁烁。早起卖烤红薯的街边摊,那个圆滚滚的烤炉口上,红光流溢,薯香飘飞。我和妹妹一人两分钱,先去买烤红薯。我们只要小些的红薯,那样能买好几个,显得多些,揣几个在衣兜里,手里捏着一个,就出发上学。路上早就有了深深浅浅的脚印,我们不沿那些脚印走,专挑铺得完好丰厚的地方去,留下我们自己的脚印。

⑩但去年那场雪最终悄没声儿地下在了夜里,下在了远离城市的地方,以致我只好开车跑出去几十公里,去看那场雪洒落在路边红梅上的“余烬”。雪学会调皮了,真冰雪聪明!

⑪有那么几年,我也曾埋怨过雪,以为一场大雪虽然造成了一片大地的美景,却遮掩了大地上的种种肮脏丑陋。臭水坑、垃圾堆什么的统统不见了,一夜间大地变得晶莹剔透。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雪的过错——那些肮脏丑陋来自人间,并不来自雪,为什么要去埋怨雪呢?在这一点上,人甚至比不上大地。真正渴望经受一场大雪款待的,是大地。“瑞雪兆丰年”是先贤总结出来的,是对那个希望最古老的表达。按照现代的观念,一场大雪还是对消除各种疫病的最好助力。如此,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不仅让人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更是对大地和大地万物最好的洁净与滋润。

⑫但直到现在,春天已近,雪还没有来。下一场春雪会不会太晚了呢?我还是在期待着,期待着一场雪的款待。

(选自《解放日报》,作者汤世杰,有删改)

25.通读全文,依照作者的行文思路,完成填空。

请用一场雪款待我

水的选择

(1)

水选择结成冰,坚硬紧致,永远沉默。

水选择变成雪,轻盈洒脱,柔软丰盈。

我的期待

头一个冬天,一直说要下雪,却一直没下。

(2)

去年,雪在夜晚下在了远方,我开车去看雪的“余烬”。

26.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字词语。

那种才飘了几片、刚刚让人想作欢呼、转眼却杳无踪影的雪,多少会叫人黯然神伤。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雪学会调皮了,真冰雪聪明!

2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日子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内心却一直在期待着一种轻盈、一种飞扬、一种洒脱”的理解。

28.文章写作者对雪的期待,但却用大量笔墨写“水”选择成为“雪”,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提示:可从写作手法、内容和结构等角度作答)

29.(2023·山东济南市中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春的脚步

赵丽宏

ㅤㅤ①谁能阻挡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天空飞来的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是流水中鱼儿唼喋,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ㅤㅤ②寒风还在呼啸,春天的脚步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响起。此刻,我窗下的两棵腊梅正在开花,金黄的花朵吐出一缕又一缕幽香,在料峭的春寒中飘荡。绽开在严寒中的腊梅,是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

ㅤㅤ③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

ㅤㅤ④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录。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

ㅤㅤ⑤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露水在花蕾上闪动,早霞照在花枝上,一片玫瑰色的殷红……花枝敲窗,是什么美妙的预兆?……我起床,开窗,让结满蓓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ㅤㅤ⑥1977年,高考恢复,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1978年春天,背着行李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著,在教室门外走廊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晚上,在宿舍里就着手电筒的微光看书,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写诗,写散文,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在两张废纸上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

ㅤㅤ⑦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一首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文史楼下的报栏前,只见很多人围在那里看。长诗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很醒目。

ㅤㅤ⑧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我想,并不是这首诗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ㅤㅤ⑨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有一棵大樟树,不管春夏秋冬,树冠总是绿意荡漾,不时有我不认识的小鸟飞到树上鸣唱,有时还会飞到窗台上,隔着玻璃窗,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窥视坐在书桌前的我。人类有树木花鸟作为朋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ㅤㅤ⑩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头,在春天的脚步中萌动了,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无羁的奇思,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一棵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杨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在世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爱,也见识了大自然对生灵无微不至的关照。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ㅤㅤ⑪小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鹂在树上歌唱。且让我用这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有改动)

(1)文章以“春的脚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品味语言,回答下而问题。

①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的理解。

(4)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说说④——⑧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23·山东济南平阴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背后的眼睛

⑴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了老人和羊。

⑵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位双眼失明的老人。一把木椅,一支竹杖,斜倚在门前晒太阳。而那只羊,就拴在老人左手边的柿树上。柿子树上挂满了熟透的红柿子,一个个,像欲望的眼。

⑶他的目光被那只羊牵引。那是一只多么健硕的羊啊,强健的四蹄,肥嘟嘟的屁股,宽阔的后背,无不彰显着它的肥美。这只羊足足有五十多斤重,若牵到自由贸易市场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⑷那是个明媚秋天的午后,正是乡下最忙的季节。庄子里的大人孩子几乎是倾巢出动,大人割稻捆稻,孩子在田埂上剥豆角或跟在大人后面捡拾散落的稻穗。田野里一片喧腾,所以整个庄子反倒显得沉寂空旷。“城里忙腊月,乡下忙八月”,这时的庄子没一个闲人。

⑸这个老人让他看出了端倪。老人身材瘦弱而佝偻,苍白的脸色透露出大病初愈后的虚弱。特别是那双眼睛, 空洞、无神。此时正值“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太阳依然耀眼刺目,但老人看向太阳竟没有半点的躲闪与不适。这个发现让他惊喜。

⑹他蹑手蹑脚,迟疑着,向老人和羊走去。

⑺咳咳……

⑻剧烈的咳嗽让他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看到老人咳得缩作一团,他险些有上前帮忙捶捶后背的冲动。

⑼原本他是到舅妈家借钱的。舅妈操着擀面杖说,一家不知一家难,一边把 50块钱掖到他手里。他咬着嘴唇没再说什么。自从五岁那年爹娘外出做工双双遇难,他就习惯了和年迈的阿婆一起相依为命。这次阿婆意外摔倒住进医院,让他瞬间塌了天。这生命之重,让十四岁的他如何能承受?

⑽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那张催款单据,单据已被汗水浸透。若再不交医疗费,明天阿婆的治疗药水会全部停掉。他知道,停掉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隔壁山子他爹就是这样走的。

⑾不能没有阿婆。他心骤然收紧。屏住呼吸,风一样无声无息走到拴羊的柿树下。只要他一伸手,就可“顺手牵羊”。

⑿他偷瞄了一眼,老人已经停止了咳嗽,咳嗽引起的潮红在脸上还未散去。他依然半倚着门,脸仰着,眼睛茫然望向高远的天空。天空上,有灼目的太阳和棉朵的云。

⒀他稳了稳神,抖抖索索解开了羊绳。羊异常温驯,跟在他的身后,浑然不觉将要面对的宿命。只要牵羊走五里山路,他就可到达清水镇的自由贸易市场。他和山子多次去那里捡过别人扔掉的鸡肠和猪下水,那里的犄角旮旯都被他们翻遍了。只要到了那里,阿婆的医疗费就有着落了。

⒁“是家里遇到什么难事了吧?”背后传来老人温和的声音,但对于他无异于炸雷惊响在头顶。

⒂“你……你的眼睛?”他错愕地转身,全身的血液凝固。他睁大了惊疑的眼睛。

⒃“你猜得没错。瞎子,俺老头子是瞎子。”老人缓缓说道,“老天收走了俺的眼睛,却给了俺两只灵敏的耳朵。这大概就是天无绝人之路吧。你听,你脚步的迟疑与犹豫俺老头子都能听得见。俺今天没喊,是想你肯定遇到难处了。再说,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阳光打在老人的脸上,有耀眼的光。

⒄羞愧、懊悔、害怕一起涌上心头。他像迷途无措的羔羊,结巴着,“爷……俺婆……对不起……谢谢你……俺……”一面不知所措把羊绳塞到老人手里。

⒅“走吧,‘顺手牵羊’的坯子不可有。今天权当俺瞎老头啥也不知道。走!”老人用劲挥了挥手。他飞也似的逃了。

⒆二十年后,他已是一名优秀的警察,国内许多神偷惯犯都栽在他手里。在一次省表彰会上,记者追问他走上警察之路的原因,他当着省市领导的面讲述了十四岁那年发生的故事。他说,改变他一生,让他毅然走上警察之路的原因,是背后始终有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最后他加重语气说,其实,每个人身后都有那双眼睛。只要你有良知,那眼睛就无处不在。

30.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补全括号里的内容。

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发现了老人和羊→(①__)→蹑手蹑脚,抖抖索索解开了羊绳→(②__)→老人体谅他,让他牵走自己的羊→(③__)

3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⒃段画线句。

阳光打在老人的脸上,有耀眼的光。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⑽段中加点的词语。

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那张催款单据,单据已被汗水浸透。

32.文章第⑼段能不能删去?结合内容分析理由。

3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文章以“背后的眼睛”为题目的妙处。

34.(2023·山东济南章丘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秘密

范春叶

①最近,我总是思念过世多年的父亲。思念是从一位自称是父亲老战友的人联系上我时开始的。

②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妥帖地向后梳着,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腰板挺拔、硬朗。陪同他来的人称呼他为“郭老”。郭老先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然后问我是不是他的家人。

③我踌躇着,不好回答。

④因为我连父亲是否真的当过兵都不十分清楚。即便我的母亲,如今已是银发闪耀荣升为姥姥的人了,提起父亲当年,她张嘴就骂,就像戳中了她心里那颗怨恨的钉子:“你父亲他就是个骗子!上门提亲的时候,说他哈尔滨军工学院毕业,毕业后当过几年兵,退役前还荣立了二等功。可等我嫁他后,翻开他那二等功授奖证书一看,‘主要事迹’一栏空着,问他怎么回事,你父亲支支吾吾,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嗳,谁知那几年他混哪儿去了?骗了我一辈子,末了也没跟我讲句实话。”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对郭老说:“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您有什么事情?”

⑥郭老一怔,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哀叹一声:“来晚啦。”说着一行浊泪滚了出来。

⑦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看着他,长时间沉默。

⑧片刻过后,郭老问起我的母亲。

⑨我说:“我母亲倒还健在,只是腿脚不方便,走路需要拐杖。”

⑩郭老又是沉默,随后,他说:“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带我到你父亲的墓地看一看。”

⑪郭老的声音悲切,我犹豫片刻,说:“好吧。”

⑫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郭老在父亲的墓前待了好长时间,春风飒飒刮过,他的白发、他的身体在风中颤动。陪同他来的人将他搀起,他拭了把眼泪,戴上眼镜。走过青黄交接的草坪,安坐于墓园的长条椅上,问起我父亲的生平过往。

⑬我说:“打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造船厂上班。前些年退下来后,就四处奔忙去当最美志愿者。其实作为小辈儿,我宁愿父亲像别的退休老人那样遛鸟逛公园。母亲也劝他‘人老啦,不能由着性子来’。父亲不听劝,总说自我奉献让他感觉快乐。后来,在一次志愿服务回家的路上,他突发脑溢血,就这么过世了。”

⑭郭老叹息一声,远望着肃穆的墓地、悠远的天空,像是想什么事情。好半天,他说:“我觉着我还是应该见见你的母亲。”

⑮我沉默。心里盘算,该不该让郭老跟母亲见面呢?我想,母亲见到郭老,想起父亲又会伤感的。不让郭老见我的母亲也许会避免许多的麻烦。

⑯我说:“您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跟我说,我会转述给我母亲的。”

⑰郭老严肃地说:“我来,本是想告诉你父亲一个特大喜讯:我们当年军队的秘密已经在年前‘解密’了!”

⑱我愕然。什么秘密?前些日子我刚在电视上看到民族资产解冻大骗局。现在联想到一块儿,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

⑲只听郭老缓缓地说:“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成功,导弹从甘肃双子城基地发射,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我们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而你的父亲,作为这次试验的加注技师之一,荣立二等功。但由于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

⑳我的泪水喷涌而出,我说:“郭老,请让我带您去见见我的母亲,她需要这个秘密,来拔掉心里的钉子。真正认识我的父亲。”

(摘自《小说林》)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围绕“我和郭老”叙述的相关情节。

①询问父亲信息,“我”踌躇不答;

③了解父亲过往,郭老一声叹息;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

郭老一怔,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哀叹一声:“来晚啦。”说着一行浊泪滚了出来。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

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

(3)结合文章内容,写出对第⑳段画线句“郭老,请让我带您去见见我的母亲,她需要这个秘密,来拔掉心里的钉子,真正认识我的父亲”的理解。

(4)这是一篇虚构的小说,文章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你认为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分析。

35.(2023·山东济南莱芜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飞鸟到我窗前唱歌

肖复兴

①我读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泰戈尔。有一天,到学校图书馆翻书,盲人摸象一般,摸到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郑振铎翻译。书很薄,文字清浅,每一小节只是简单一两句。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这样的句子:“夏日漂泊的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②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美好的诗句,都是从日常微小事物的观察中引发出的诗情和思考。那些诗情与思考来自朴素而美丽的大自然,是那样真切动人。我真的很佩服泰戈尔,痴迷泰戈尔。

③高一那年暑假,我在西单商场里的一家旧书店,看见一套十卷本的《泰戈尔全集》,整整齐齐插在书架中间的一层上。那时候,我对泰戈尔只知道一本《飞鸟集》,并不知道我国还翻译出版了这样一套《泰戈尔全集》。一时有些兴奋,仿佛从一朵花一下子看到了蔓延一片的从未进入过的花园。我抽出全集中的第一卷,硬壳精装,像树皮一样棕色的封面上,印着大胡子的泰戈尔头像。扉页上,一幅泰戈尔的彩色画像,若隐若现,有些梦幻般的色彩,很吻合我对这个大胡子泰戈尔的想象,我决定买下这套全书。

④这套书前两卷是诗,后面七卷是小说,最后一卷是剧本。诗里面,我一眼看见了曾经读过的《飞鸟集》,而且,就是郑振铎翻译的,忽然有种很亲切的感觉。我又看了看书最后一页打上一枚红方印的定价,这是旧书店重新定价的:八角钱,每本都是八角钱。心里算着,十本都买下来,一共是八元钱。现在看来,真的不贵。但六十多年前的那天,我的兜里都不够八角钱,连《泰戈尔全集》中的一本都买不成啊。再如何爱不释手,我还是得将翻了一遍又一遍的《泰戈尔全集》,一一放回书架上,从旧书店走出来,垂头丧气地乘车回家。

⑤一路我在想,怎么筹钱买《泰戈尔全集》呢?我并不奢望将这十本书全部买下,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和父亲要钱他不给,写信和在呼和浩特工作的姐姐要会耽误时间,可我还能朝谁要呢?我忽然想到好友小奇,她会帮我吗?

⑥就这样胡思乱想着回到了家,脑子里全是泰戈尔和那一本书的八角钱在打架,到底泰戈尔也没打赢。到家已经天黑了,闷闷不乐地吃完晚饭,早早就倒下睡了。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心里老是惦记着那套书。

⑦第二天,我依旧闷闷不乐,脑子里依旧盘桓着大胡子泰戈尔,想的就是如何凑足钱买回“大胡子泰戈尔”。书架上那一套十本《泰戈尔全集》棕色的封面,纷乱起一团棕色的云彩一样,在我眼前飘来飘去。心里不住算着兜里的钱,只有等着下个月家里给的三块钱了。如果买了月票,剩下一块钱,加上兜里这个月剩下的钱,能买《泰戈尔全集》中的两本;如果不买月票,一共三块钱,加上现在兜里的钱,可以买四本。可是,那要等到下个月呀,那套《泰戈尔全集》能有耐心等得到下个月吗?就这样按下葫芦浮起瓢地瞎想,煎熬了一上午,也没有想出个究竟。

⑧下午,小奇来了我家。我们之间的友情,从小学到高中,按照当时贺敬之刚刚发表就走红的长诗《雷锋之歌》里说的,是“青山不倒,大树常青”。那天,她很快发现我聊天不在状态,便问我:怎么啦?我把昨天去西单旧书店看到《泰戈尔全集》,对她讲了。她听后立刻问我:差多少钱?我没敢说买十本的钱,能买前两本就念佛了!就厚着脸皮说:还差不到一块钱!她一听就乐了,说道:我还以为差多少钱呢?一块钱,我有!说着,她站起身来,对我说:走吧,快去买吧!别回头你那泰戈尔让别人给买走了!

⑨这天下午,她陪着我坐22路公交车,来到西单旧书店。一进旧书店,就看见书架上那一排十本《泰戈尔全集》还在。我买下了第一卷和第二卷,兴冲冲地走出书店。

⑩那天下午,我们没有坐车,从西单走到六部口、天安门、前门,一直走回家。走进我们住的那条老街的时候,天已经擦黑,路灯亮了,有些暗淡的橘黄色灯光洒在我们的肩头。我们一人手里拿着一本泰戈尔的书。一脸大胡子苍老的泰戈尔,和我们两个十六岁的高中生,这样神奇地连接在了一起。他的诗如飞鸟衔来阳光,温暖了我们整个高中时代,也温暖了我的一生。

⑪这两本书成为我中学时代的珍藏,一直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至今,六十年就这样如水长逝。不知为什么,想起高一暑假这桩往事,总忍不住想起《飞鸟集》中的第一行诗:“夏日漂泊的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根据相关文章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①~⑨段“我”买书的过程。

①发现《飞鸟集》,“我”开始迷恋“泰戈尔”;

②________;

③惦记《泰戈尔全集》,“我”盘算买下全集;

④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一时有些兴奋,仿佛从一朵花一下子看到了蔓延一片的从未进入过的花园。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语。

第二天,我依旧闷闷不乐,脑子里依旧盘桓着大胡子泰戈尔,想的就是如何凑足钱买回“大胡子泰戈尔”。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他的诗如飞鸟衔来阳光,温暖了我们整个高中时代,也温暖了我的一生”的理解。

(4)文章多处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教室停电后,继续在月光下讲解 小腿受伤后,依然坚持授课 劝学生不要读自己的译著,要读原著 晚年以花送路人

2.(1)示例:动作描写。写出了老师受伤后,虽动作艰难却依然保持优雅姿态,表现了美学老师给学生美的启示的同时,也进行着道德引导。

(2)示例:“沉浸”是沉醉、全神贯注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朱先生送花的场景让我沉醉其中,表现出我对这一场景的向往之情。

3.示例:两位美学老师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美,传递着美。美学老师在月光下授课及朱光潜先生晚年奉送路人玫瑰的场景同时浮现,这种美是沉静和雅致的。运用比喻(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两位老师的敬佩与仰慕之情。深化主旨。

4.示例:补充叙述了两位学生的故事,与朱先生偶遇的学生成为被一代人熟知的编剧;我的杭州大学同学成为当地受欢迎的礼仪美学传播人。表现了两位美学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与影响着学生;学生实现了美学的传承。两个故事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与前文相呼应。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选文第③段“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静美”概括可得:教室停电后,美学老师继续在月光下讲解;

第二空,结合选文第⑤段“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她小腿绑着石膏,掩在裙下,虽不像以前一样走动,却也婉约”概括可得:美学老师小腿受伤后,依然坚持授课;

第三空,结合选文第⑦段“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可得:朱光潜先生劝学生不要读自己的译著,要读原著;

第四空,结合选文第⑧段“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可得:朱光潜先生晚年以花送路人。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由“无法触及地面”“依然站着”“靠讲台来支撑”和“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美学老师虽然腿受伤但依然优雅地给我们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了美学老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2)“沉浸”意为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结合选文第⑩段“在这里,向往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可知,“沉浸”一词指朱光潜先生给他人送花这一场景令我沉醉,表现出我对这一场景的向往。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由“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可知,将美学老师和朱先生分别比作月光和玫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美学老师和朱光潜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二位老师给予我美的感受和道德的引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两位老师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点明文章主旨,呼应文题。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内容上,结合选文第⑬段“那位偶见朱先生的女学生,毕业后编剧的电影《青春祭》,为一代人所熟知”、第⑭段“我的一位杭州大学的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全省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等内容可知,与朱先生偶遇的学生成为被一代人熟知的编剧;我的杭州大学同学成为当地受欢迎的礼仪美学传播人。由此可看出两位老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学生们从两文老师那里学会并继承了美学;结构上,两则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与前文内容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完整。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记叙文答案可加作者微信付费8 yuan获取

vx:276433452

全套打包价40 yu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