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何泛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外辅导班协议 李彩霞: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何泛滥?

李彩霞: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何泛滥?

2023-08-13 0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久以往,必然造成愈来愈多的家长寻求校外的辅导,助长校内教育的松懈。但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辅导班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绝不能代替教学教育。究其根本,辅导班和培训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对资本和利润负责,而非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因此很少会依循科学的教学规律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辅导班的教学套路也不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脉络和体系,难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即使是一些声称已“发展出了独特的教学体系”的培优机构,在挑选教材上,也往往只是简单地引进一些国外的教材,也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难以与学校教材相比,是否适合中国学生,也尚无定论。更甚的是,学生有可能因辅导班教材与学校教材脱节而无所适从,家长也无从知道学生在辅导班学到什么程度。结果是孩子的学习负担更重,却没有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辅导班泛滥,造成校内校外教育失衡,更会扩大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显然,家庭经济收入更高的学生会比家庭经济收入更低的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辅导班,且选择的层次和范围更广。也就是说,孩子上什么样的辅导班,实际上比拼的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而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每一个国民的保障性、公益性的基本教育,以公平为基本价值。

可见,如果愈来愈多的家长寻求校外的辅导,致使学校教育松懈,甚至课堂教育可有可无,那必然会扩大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拉大经济和社会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学生与优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差距。

二、家长选择辅导班的动因分析

在我国,小学到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育部及省市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要实行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小升初不可以组织升学考试;学校的课程也是众多研究人员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经过科学研究、实践检验设置,是全面和系统的,为何家长却仍然充满焦虑,纷纷主动给孩子加压,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

1. “抢跑”以应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尽管国家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教育资源在各学校之间、各区域之间仍然分配不均,很多家长深知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子代未来的重要性,在教育出路前景高度分化的现实下,为争夺终端性优质资源(即重点大学),做出的反应大大提前,甚至提前到幼儿园,通过连续不断争夺过程性优质教育资源来保证达成目标。

因此,如今教育,最常见的比喻是跑步竞赛,出现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点”等口号,为了提前“抢跑”,众多父母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便开始让其孩子接受辅导班教育。

再者,小升初与参加辅导班的相关性很强。目前,大部分城市小升初采取按地段对口入学、小学对口直升或电脑派位摇号等方式入学。由于各个行政区域甚至不同居住区域周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一升学制度一度催生了“学区房”的升温,但对于资金相对有限的家长来说,尤其是在近期政府“学区房”的政策管控下,更为稳妥和性价比更高的途径便是在辅导班学习,提高孩子自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分数上),期望在小升初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进阶。

2. 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家长多元化的诉求

学校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对于统一的课内教育,可能一些学生觉得不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却觉得跟不上,“吃不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学校中得到解决,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或者市场化教育解决,而市场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辅导班。

再者,辅导班如今的面貌更加多元,除了以“补差”为目的的补习班,还有以“培优”为宗旨的“培优机构”,后者目前更是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培优型的辅导班大多实行小班教学,讲究“同堂异步”,从而似乎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强调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等,因而也能引起主张“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兴趣培养、拓展思维的家长的青睐。

同时,自从国家实行中小学“减负”政策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校外闲暇时间,但是家长的空余时间并没有增多,这之间的空白很多家长只能在市场上寻求解决,这也是课外辅导班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同辈压力

笔者周围的家长,当被问及为何给孩子报辅导班时,相当一部分都回答说,是因为孩子的同学都在上辅导班,自己也就报了。有研究也指出,“参加辅导班成为了中产家庭维护阶层优势、进行阶层再生产的途径之一,而同阶层的教养文化,对参加辅导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总能有意无意地获取到市场化教养的信息,并形成了巨大的信息网络与压力,因而很难在同期群形成的“亚文化”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6]。

也就是说,一方面,父母很难抵得住周围家长的压力,而不给孩子报辅导班;另一方面,当孩子的同班同学中有一半甚至2/3都在上辅导班时,那孩子很可能也会主动要求父母报辅导班,否则会觉得跟同学 “没话题”。

李一的调查指出,“参与辅导班已经悄然成为儿童间的身份认同。家长通过消费,获得的不仅是教育服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儿童之间认可的群体‘标识’。缺失参与辅导班的经验,让儿童觉得被排挤” [7]。亦即,报辅导班已俨然成为一种“消费攀比”,不上辅导班反而成了“异类”。

以上种种,造成家长学生不问效果、盲目跟风去参加辅导班的态势,或被裹挟着加入到辅导班的大军中。

三、讨论与建议

辅导班可以弥补校内教育的空缺,但如果造成校内校外教育失衡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应当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同时对校外辅导班进行疏导,发挥辅导班的补充作用。

国家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就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登记、收费、广告、反垄断等监管工作”;家长要“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当前,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切实落实《意见》的规定,具体说来:

(一)课内时间打造高效课堂,课后做好服务,减少对校外辅导的依赖

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方面,《意见》中已经有具体的要求和指示,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里就能够学懂、学好,这里主要强调,对于学生已经在辅导班学过的内容或类似的内容,老师还是要讲,但是可以换一个方式,比如把原理讲透彻,或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知识,打好扎实基础;而且这样才不会忽视没有上过辅导班的学生。

对于课后服务,由于中小学校下午放学时间比大多数家长的下班时间早,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同,课后服务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与其让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泛滥,不如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优质资源,做好课后服务。

其一,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场作用,利用学校设施、场所,为学生发展特长、开展兴趣活动等提供空间,允许公办学校基于学生课业的真正需求,进行规范适度的“培优”“补薄”教育服务,满足差异化需求,减少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其二,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让学校自行决定课后服务方式,以满足家长的实际需要。

其三,在经费使用上,落实“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等的规定,创造条件为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支持,激励学校做好课后服务。

其四,课后服务的内容不应限于学习,可以开展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已有的资源,如各种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免费或低成本开放给中小学生参观实践。这种课后服务还可以延展至假期。

(二)继续规范校外辅导班管理,多方共育,帮扶学困生

一方面,继续规范校外辅导班管理,严禁超前教学、超纲教学,整顿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严禁学校教师在辅导班兼职,严禁学校委托培训机构组织小升学考试。另一方面,多方共育,助学困生脱困,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一是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学困生进行辅导,在这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温故知新,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当同龄人的“小老师”还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学困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灵感。

二是可以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假期教师志愿者辅导站,志愿者由各校自愿报名参加辅导学生的优秀教师组成,学员则由各校针对学习中最需要辅导的学困生组成。学校给每个学困生建立档案,志愿者则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辅导计划,以辅导没有学好的课程为主。[8]这样的“辅导班”既保证了优质教师资源,又对辅导对象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达到帮助学困生脱困的目的,提高中国学生的整体水平。对这些参与辅导的优秀教师,上级部门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

(三)家长应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克服盲目攀比

第一,要知道超常教育不等于超前教育,有时候,企图“赢在起跑线上”的努力,反而会让孩子在人生这项漫长的竞赛中,提前耗尽自己的潜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Gesell)曾做过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9]

格塞尔博士选取了两名未满 12 个月的同卵双生子(哥哥和弟弟)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两个小家伙去学习爬梯子。

实验结果是,哥哥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第54周时才学会爬梯子;弟弟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爬同样的梯子。先接受训练的哥哥在爬梯子上没有表现出优势;而弟弟不仅学习所用时间短、效果好,还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格塞尔博士如此反复做了上百个对比实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此后几年,他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都得出类似的结论,即对任何一项教育内容来说,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而不是越早越好。

这与“儿童敏感期”[10]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据此,格塞尔博士指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可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顺应规律而行,才是最佳的教育。

第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成才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首先要培养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能力培养好了,不愁成绩上不去。再说未来的社会是我们难以料到的,今天的知识也许过几年就过时,学习能力强才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

其次需要打下未来学习的扎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稳否看地基”,基础是容不得偷工减料、不求甚解的。有些辅导班的教学套路的确能短期内提高孩子的成绩,但追求捷径、直接死记硬背答案并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期来说反而害了孩子。

而且,即便就提高成绩来说,有研究也表明,在学校成绩差的学生(学困生)上辅导班并没有提高成绩或者提高得不明显[11],可能的原因一是他们本身学习能力欠缺,基础薄弱,在辅导班也跟不上;二是他们是父母要求上的辅导班,学习动力不足;三是在辅导班上他们也不能认真听讲,无法集中注意力。

因此,相对于上辅导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力,激发学习动力更为重要。如果缺乏这些能力,只会花钱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但还是没有提高成绩,甚至使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

综上,家长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早越好,如果真的在众多辅导班中充满焦虑,不妨再钻研一下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依循科学规律而行,慢一点不要紧,只要在正确的跑道上,即使输在起点,也可以赢在终点。

当然,正如杭州市教育局指出的,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跟我们国家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状相关的。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包括用人单位,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理念,建立选择性教育的理念,让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辅导班火爆的场面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12]。

参考文献和注释:

[1]李一. 中产阶层家庭参加辅导班教养实践分析[J]. 青年研究,2018(5):19-26.

[2]《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2018-12-12]. .

[3]好未来的前身是学而思,学而思是主要针对小学生、中学生的全国连锁教育辅导机构,进行全科课外辅导。

[4]教育行业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也无风雨也无晴[2020-06-07].

[5]聚焦 | 记者调查: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2017-11-03]. https://www.sohu.com/a/201942578_634722.

[6]李一. 中产家庭教养实践的选择与困境———以参加“XES”辅导班为例[J]. 青年学报,2018(2):76-84.

[7]同上。

[8]孙燕. 假期“辅导班”的影响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21):305-306.

[9] Gesell, Arnold Lucius.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the preschool child . Methuen, 1940.

[10]“儿童敏感期”的概念见:孙瑞雪. 捕捉儿童敏感期[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11]徐润方,贾梦茹.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9(29): 145-146.

[12]聚焦 | 记者调查: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2017-11-03]. https://www.sohu.com/a/201942578_634722.

作者 | 李彩霞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编辑 | IPP传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