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人民日报改版:从版面结构到印刷出版都有哪些变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读者杂志排版要求标准有哪些 全面解读人民日报改版:从版面结构到印刷出版都有哪些变化

全面解读人民日报改版:从版面结构到印刷出版都有哪些变化

2023-08-22 0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1月1日

对此此次改版,微信公众号金台新声刊发题为《重磅!人民日报改版的台前幕后》,并配发一条长约13分钟的视频,从版面结构到版面设计,从印刷到发行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次改版是人民日报创刊以来的第15次改版。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每一次改版都是全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对全国新闻界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此,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刊发李康乐的署名文章《《人民日报》 今日改版!》,对人民日报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改版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如下:

改版是指对报纸定式的、规律的、常态的版数、版式、版性等既定制式的改动。在人民日报的发展史上,每一次改版都是为了回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顺应媒体生态的发展变化,依据受众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的变革,在充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调整。改变的是报纸的既有定式和样貌,不变的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和使命,是人民日报始终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初心。

《人民日报》历史上重要改版回顾

人民日报前14次改版情况(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注:“一张半”是指对开4版,另附一份4开4版可单独订阅的《北平新闻》)

一、1956年改版

这一年元旦,人民日报由直排改为横排,在此之前已有几家中央媒体进行了尝试。人民日报改版以后,全国开始响应,从此横排成为报刊文字编排的主流。

(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1版竖版与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1版横版对比)

1956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国内外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这一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读者的信息需求等,与建国之初有了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在新闻体制的发展转变中,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学习苏联《真理报》的种种弊端,比如文章呆板,缺乏创新,版面呆板,报喜不报忧,说套话,报道模式千篇一律等等。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时间,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成为科学界、文艺界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要求报纸有所反应,而且要求报纸改进工作,贯彻执行。“双百方针”为人民日报改版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改版,版面由每天6个版改为8个版,除了个别重要社论、文章外,一律排六号字,新闻、文章容量大大超过了以前。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致读者》社论,向数百万读者宣告了这次改革的三个方向:一、扩大报道范围。二、开展自由讨论。三、改进文风。这次改版是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起点和标志。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改版后,版面上新闻的数量大大增加,头版头条的新闻突出了国内经济建设;社论文笔犀利,消息、通讯也经常通过配发评论、漫画等形式,对社会不良倾向进行批评,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报纸上的文字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

二、1995年改版

1995年,人民日报再次扩版。这是继1956年7月1日以来,人民日报第2次扩版,也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次重要改版,版面从原来的8个扩大到12个。

(1995年1月1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时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信息浪潮席卷全社会,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加,需要有更多传播渠道来承载充分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告行业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多样,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从思想上提供了支持。

面对这样一个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社会,新闻数量的不断增多与报纸版面的不足成为经常困扰人民日报编辑部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满足读者的需要,1995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由8个版增加到了12个版,全年共增加144个新闻版面,信息量大为增加。版面调整后,人民日报在报道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内容的服务性、趣味性以及报道的思想性。同时,报道题材更为丰富多彩,政治经济、民主法制、科技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题材均得到拓展,新的报道话题如假日生活、时尚、消费、信息产业、旅游行业等成为报纸版面的重要内容。

三、2003年改版

2003年1月2日,人民日报进行改革开放后第2次重要改版,由12版扩为16版。一版左下角刊登的“敬告读者”中对改版进行阐释:“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这次改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使报纸更好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能作用。

(2003年1月2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就举世注目,传媒产业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全国党报改革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时期,在这次风起云涌的改版、扩版浪潮中,党报都把增加新闻版面、扩大信息量作为自己的诉求,很多党报都推出了以深度报道和热点新闻为主的专版。

此次改版后,人民日报推出了视点新闻版,一个专门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专版,以社会热点、群众话题、基层新事为报道重点,把深度报道作为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抓手,通过这种尝试来不断凸显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党报独特的传播优势。

四、2009年与2010年改版

2009年7月1日,人民日报由原来的16个版扩为20个版,周末仍为8个版。此次扩版,增加了一个要闻版,一个社会建设新闻版,一个国际新闻版,同时,每周增加1个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2010年1月起,人民日报再次扩版,版面由20版扩至24版,周末每天仍为8版。此次扩版,每天增加1个要闻版、1个国际新闻版;每周增加1个观点版、1个新兴媒体版;周刊和副刊的版面也有所增加。此次扩版被视为是2009年扩版的延续,至此,人民日报形成个相对集中的板块:要闻版、国内新闻板块、周刊及专刊板块、国际新闻板块,报纸整体感进一步增强。

(200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此次扩版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国际新闻板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也不断提升。但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媒体占主导地位,阻碍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日报为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开启了由“中国第一大报”向“世界著名大报”迈进的步伐。2009年改版新增一个国际新闻版,2010再增一个国际新闻版,至此,21至23版形成国际新闻板块,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和实效。

另外,改版增加的观点版体现了人民日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的诉求与担当。而新媒体版则反映出人民日报对于媒介形态发展变化的高度敏感和持续关注。

改版中的不变与坚守

一、始终不改党报底色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是其立报之本。纵观人民日报历史上的15次改版,无论是增是减,都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都是为了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每一次改版都是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基础上进行的,正如1956年改版的《致读者》中所说,“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靠着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好。”读者提出的很多宝贵意见都被报纸所吸纳,用来改进我们的工作。

三、始终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人民日报每次改版都是对“新闻本位”的回归。新闻媒介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传递信息属性。人民日报历次改版都注重扩大报道范围,增加新闻信息容量,增强新闻可读性;注重改进言论,减少空话套话,注重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注重办好副刊、改进文风和作风,使版面活泼生动,便于读者阅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新闻客观规律的遵循,也是每次改版都能获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新闻工作是常干常新的工作,创新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词,人民日报的改版始终紧跟时代、勇于变革、回应受众,在常变常新中,努力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肩负起党中央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的职责与使命。

改版是指对报纸定式的、规律的、常态的版数、版式、版性等既定制式的改动。在人民日报的发展史上,每一次改版都是为了回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顺应媒体生态的发展变化,依据受众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的变革,在充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调整。改变的是报纸的既有定式和样貌,不变的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和使命,是人民日报始终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初心。

《人民日报》历史上重要改版回顾

人民日报前14次改版情况(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注:“一张半”是指对开4版,另附一份4开4版可单独订阅的《北平新闻》)

一、1956年改版

这一年元旦,人民日报由直排改为横排,在此之前已有几家中央媒体进行了尝试。人民日报改版以后,全国开始响应,从此横排成为报刊文字编排的主流。

(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1版竖版与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1版横版对比)

1956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国内外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这一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读者的信息需求等,与建国之初有了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在新闻体制的发展转变中,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学习苏联《真理报》的种种弊端,比如文章呆板,缺乏创新,版面呆板,报喜不报忧,说套话,报道模式千篇一律等等。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时间,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成为科学界、文艺界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要求报纸有所反应,而且要求报纸改进工作,贯彻执行。“双百方针”为人民日报改版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改版,版面由每天6个版改为8个版,除了个别重要社论、文章外,一律排六号字,新闻、文章容量大大超过了以前。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致读者》社论,向数百万读者宣告了这次改革的三个方向:一、扩大报道范围。二、开展自由讨论。三、改进文风。这次改版是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起点和标志。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改版后,版面上新闻的数量大大增加,头版头条的新闻突出了国内经济建设;社论文笔犀利,消息、通讯也经常通过配发评论、漫画等形式,对社会不良倾向进行批评,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报纸上的文字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

二、1995年改版

1995年,人民日报再次扩版。这是继1956年7月1日以来,人民日报第2次扩版,也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次重要改版,版面从原来的8个扩大到12个。

(1995年1月1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时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信息浪潮席卷全社会,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加,需要有更多传播渠道来承载充分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告行业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多样,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从思想上提供了支持。

面对这样一个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社会,新闻数量的不断增多与报纸版面的不足成为经常困扰人民日报编辑部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满足读者的需要,1995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由8个版增加到了12个版,全年共增加144个新闻版面,信息量大为增加。版面调整后,人民日报在报道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内容的服务性、趣味性以及报道的思想性。同时,报道题材更为丰富多彩,政治经济、民主法制、科技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题材均得到拓展,新的报道话题如假日生活、时尚、消费、信息产业、旅游行业等成为报纸版面的重要内容。

三、2003年改版

2003年1月2日,人民日报进行改革开放后第2次重要改版,由12版扩为16版。一版左下角刊登的“敬告读者”中对改版进行阐释:“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这次改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使报纸更好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能作用。

(2003年1月2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就举世注目,传媒产业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全国党报改革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时期,在这次风起云涌的改版、扩版浪潮中,党报都把增加新闻版面、扩大信息量作为自己的诉求,很多党报都推出了以深度报道和热点新闻为主的专版。

此次改版后,人民日报推出了视点新闻版,一个专门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专版,以社会热点、群众话题、基层新事为报道重点,把深度报道作为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抓手,通过这种尝试来不断凸显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党报独特的传播优势。

四、2009年与2010年改版

2009年7月1日,人民日报由原来的16个版扩为20个版,周末仍为8个版。此次扩版,增加了一个要闻版,一个社会建设新闻版,一个国际新闻版,同时,每周增加1个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2010年1月起,人民日报再次扩版,版面由20版扩至24版,周末每天仍为8版。此次扩版,每天增加1个要闻版、1个国际新闻版;每周增加1个观点版、1个新兴媒体版;周刊和副刊的版面也有所增加。此次扩版被视为是2009年扩版的延续,至此,人民日报形成个相对集中的板块:要闻版、国内新闻板块、周刊及专刊板块、国际新闻板块,报纸整体感进一步增强。

(200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1版《致读者》)

此次扩版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国际新闻板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也不断提升。但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媒体占主导地位,阻碍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日报为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开启了由“中国第一大报”向“世界著名大报”迈进的步伐。2009年改版新增一个国际新闻版,2010再增一个国际新闻版,至此,21至23版形成国际新闻板块,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和实效。

另外,改版增加的观点版体现了人民日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的诉求与担当。而新媒体版则反映出人民日报对于媒介形态发展变化的高度敏感和持续关注。

改版中的不变与坚守

一、始终不改党报底色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是其立报之本。纵观人民日报历史上的15次改版,无论是增是减,都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都是为了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每一次改版都是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基础上进行的,正如1956年改版的《致读者》中所说,“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靠着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好。”读者提出的很多宝贵意见都被报纸所吸纳,用来改进我们的工作。

三、始终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人民日报每次改版都是对“新闻本位”的回归。新闻媒介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传递信息属性。人民日报历次改版都注重扩大报道范围,增加新闻信息容量,增强新闻可读性;注重改进言论,减少空话套话,注重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注重办好副刊、改进文风和作风,使版面活泼生动,便于读者阅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新闻客观规律的遵循,也是每次改版都能获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新闻工作是常干常新的工作,创新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词,人民日报的改版始终紧跟时代、勇于变革、回应受众,在常变常新中,努力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肩负起党中央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的职责与使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