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思想史”,收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读中国地理的收获与感悟 读“中国思想史”,收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读“中国思想史”,收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2024-07-14 16: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福利前置 当当优惠码 有效期 11-08 00:00/11-11 23:59

UXPDUY 400-80

MY7YZF 299-60

WVE4UP 150-20

相关阅读:

未来一百年,中国思想有什么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钱穆《中国思想史》与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何异同?

“顿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比七世纪前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什么不一样?

从远古到七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

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有哪些深刻的观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中国人到底怎么想?——2022年“中国思想史”专题(第15期)读书活动

本期读书活动你收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

[3队副][S573]梁海波-厦门

历史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不论是古早的巫史祝融,抑或百家争鸣,乃至经久不衰的儒释道,在历史长河中都源远流长的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在这些痕迹中,在中国的思想历史中,无疑都在解答或者寻求宇宙人生,向外求救、向内和解的答案。而正是这样一种寻求与探索,铸就了我们中国人思想深层的韵味。思想或许没有那么容易破解,但生活仍需继续。正如王鹏程老师所说: 「在不确定的时代,让我们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引现实生活之路,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

@

[1队][S415]义民-武汉

(1)从优秀作业到亮点作业,改变的不只是两个字。以往是选优,容易对号入座:上了就是优,不上就不优。于是会以上优为评价自己作业的标准。但改为亮点之后,跟优脱钩,看到的是highlight而不是the best。那么看到被选上的作业时不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压力,而是破题思路多样性的学习心态。由此迁移到生活中:你说的话和我不一样,但我不纠结对与错,我看到的是一种多元的思路。

(2)累并快乐着才是生活常态。

以前只想快乐不想累,或者只想快乐大于累。但这一期的经历告诉我快乐的结果源于累的过程。

1)做题好废脑,尤其做对比题的时候,真的要做吐了。但是我也不愿意敷衍,就这么一遍一遍地翻,一点一点地抠,有些地方看不懂还要去查一查度娘。累不累,累。但是就因为有这个过程,所以在看到小队复盘中自己的曝光量上升会开心。除了虚名,还有实实在在的提升收获,答题终于不是全部抄书了,也不是抄书加感悟的模式,现在就是理解多少写多少,写下来的就是自己赚到的。(所以快乐加倍)。

2)如果不读书,我是不是就不累了。读书熬夜是身体累,不读书是心累(有时间胡思乱想了)。而且按照自己的德行,不读书省下来的时间也不会全情投入到备考中,心累加倍。所以,想要精神上的快乐,那就只能去经历脑力和体力上的累。累并快乐着才是生活的常态。

@

[12队][S173]小燕子-武汉

感悟1:中庸思想。以前我对中庸这个词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我一直以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它提倡我们保持平庸。但通过思想史的读书和学习我才真的理解了中庸思想真正的涵义。中庸是融合兼并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引进道佛的思想为己所用,在融合和兼并的过程中获得新生。这种思想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中间状态,我们其实可以试着去寻找兼容的角度和方法,在遇到冲突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感悟2:周期思想。当我们作为一个后来人回头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思想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周期的规律不断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盛极而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自古以来传递给我们的态度就是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学会低头。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也告诉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时保持警惕,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滑期都能情绪稳定,持续向前。

感悟3:历史的必然性。思想史的读书进入到清末的这一段,人其实是有些压抑的。我回看这一段屈辱历史时,总是在想我们国家在不断地试探中走了上百年才找到出路。如果自己能回到那个年代,在已知这段历史的情况下,我又能做点什么呢?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教训能保证自己在未来遇到新的冲击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吗?S老师其中一道题就问了这个问题。回答时我其实是矛盾的。后来听了大课的讲解,我才真的理解到我自己的思路出现了问题。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更多的是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没有人能决定自己永远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选择大于努力的说法更多是知识付费给我们造成的影响罢了。其实选择永远不可能大于努力的,即使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也可以尝试去走上正途。历史有必然性,没有人能改变历史,所以我们纠结也没有用,无论做出哪种选择,我们需要的都是努力的走好接下来的路。所以其实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和道理,底层的原则其实很简单,我们要的就是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应对选择的后果!

@

[6队][S176]欧元-瑞士

最大收获是读了一遍多这几本本来应该到退休时期才可能打开的书,以及在答题过程中锻炼的概括能力。

@

[5队副][S48]贝氏弧线-广州

只有更加深度的参与活动,并过程中不断的去达成目标,然后提出更高要求和标准,“跳起来摘桃子”一定是会有进步,新玩法一定会自己长出来。我曾经认为小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已经是比较成熟了,应该是玩不出新的花样了吧?但是随着这一期我再次加入新的运营小队,和不同的小伙伴搭档,我发现其实是我自己狭隘了,是我缺乏想象力和投入不够深入;这一期我们在小分队的协作和同桌Flag活动运营的比较不错的,和以往小队的经验也是大有不同。我现在更加相信的是只要我们深入参与了,一旦达成一个目标之后再给自己提高要求和标准的话一定会有新的玩法出现的,而不会停滞不前的,只有那些假学习、不愿投入的人才会觉得无聊才会觉得无法提升的。这一期我特意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往期想要但是没有做到的目标:读作业,作业社交,通过每一期的同桌Flag计划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我就产生了要在以后读书活动我都可以每一期给自己定一个自己做不好的目标,通过不断的投入资源,我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一起起活动的认真参与我一定能够搞出新的玩法,让自己的知识得以扩展意外,也能够不断的扩展自己的技能。这个S老师常常讲的“ 方法会自己长出来”,这也是自己的个人成长的一种顿悟。

@

[4队][S578]宝玉-成都

1、 人永远有预设(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观念,还是视角),我们使用的人造物也充满预设(语言,器物),我们所在的逻辑空间也建立在某种预设之上(国家,民族),关注预设。预设中某一部分对我们行为影响最大,孙中山先生说是信仰,王阳明先生说是知,因为这些都能驱动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们需要从我们的想法和行动中反向梳理它们,理解它们的重要性,然后改造他们。

2、 没有思想会自然的发展,都是靠环境激发人的努力,在努力过程中推动其变化,所以我们要乐于接受好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也要理解最终在世界上产生痕迹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好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佛教想生存就要改变,儒学想要成为意识形态就要改变,改变是常态,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就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适合。

3、 所有的立场,视角,都可以在更高一级融合,所以不需要去那么在意差异,跳出来一层去看共同点,强调共同点更容易和别人形成合力。比如佛教都出家了还可以强行把它解释为是更深层次的孝道,强调自己对社会的好的引导作用,也算保全了自己。

4、 所有的道理都是一种判断,是一种观念,而不是绝对的真理,所以吸收和使用都需要我们自己来进一步判断,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择善从之。

5、 古往今来,大家存在的问题,可能依然是那些:

a) 自我修行提升:

i) 知和行的问题。两边如何平衡,如何知,哪些知更重要,知是不是真知,知能不能指导自己的行,是否潜意识和表意识的知合二为一,知行是否一致。知行方面最合理的安排是什么(知道就去做到,而不是追求全面的知,以为知可以替代行)

ii) 外力与内力的问题,怎样借助外力,但最终要依靠内力。

b) 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和责任,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责任(儒家在社会环境中体现价值,庄子在自己内心体验超越感受价值,轻视社会价值)

c) 如何调节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

d) 如何解决社会当下存在的问题(关注道德层面,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

e) 和思想中的某种缺陷对抗,比如唐之前是儒家和道家,唐之后是儒家和释家,让我想起了之前的林毅夫先生的经济学和国外的休克疗法的对抗。

@

[10队][S1011]环佩叮当-孝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读书活动并不是参与了,就会收获满满,收获与否,收获多少,是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努力的程度有关。有的人只是保证达成三个全面,不掉队。他们会有一定的收获。有的人是写作业质量逐步提升,积极参与小队交流与讨论,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秀作业,参与小队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全面锻炼自己。这样下来,读书的收获是非常巨大的。这次活动中,通过别人的作业,我看到有很多收获巨大的人, 比如养由基,吴风静,超超,Joyce等。他们的作业质量稳定,花了很大的功夫去读书去学习,认真写作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风格和亮点。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

[5队][S600]许知淮-烟台

关注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事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从小到大接触的东西已经被当作理所当然的,其实很多都是日用而不知的,其中包含了很多思想的因子,很多我们平时觉得理所当然、日用而不知的事物,背后也许有一代一代的积累和努力才得来的。比如,我们的小分队讨论中,Amay分享了文明办的创城经历,从一个更高的视角为我们讲解了创城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路面整洁,还改善了公共交通,得到了很多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成果。其他方面,还有我们总是理所当然享受的亲人为我们默默的付出,也是“日用而不知”的,且行且珍惜。

@

[9队][S196]超超-台州

越行动,越投入,收获得越多,而且行动系统越来越持久,越来越稳定。收获是结果,但是一开始上来就说如何能轻松、快速获得结果,那可以残酷地告诉你“从没有轻松快速可以获得的结果,如果结果能轻松快速获得,那这个结果也会轻松快速地消失”。本期活动除了正常早起答题,自己还做了这些动作:回听大课课程和认真笔记、看小伙伴的复盘作业和笔记、对标亮点作业、参加了两周左右的小队海报或对标亮点海报制作。这些行动是自己的主动投入,而收获最多的是自己。当改变在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感知可能不一定那么敏锐。就像股票在上涨还是下跌,我们是在事后才看得清清楚楚的。如果问我这些行动会有什么影响,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目前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书中的内容理解更深,而随着一次次行动,我的行动系统越来越持久了,也越来越稳定了,而日毕渐成了这个系统的信念、底层逻辑,任何事都不能动摇。

@

[9队][S675]李娟-北京

中国思想竟然能如此具体呈现在我的面前,中国思想之博大精深需要每个中国人去仔细品味。在参加本期读书活动之前,对于思想以及思想史是完全没有认知和概念的。思想在我的观念中是一种特别虚的东西,这种这么主观的东西怎么能够去捕捉呢,思想会是什么样子呢,思想史的历史和历史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我读书之前的困惑。但随着书一点点的读,作业一道一道的写,周会周复盘每一次的开展,思想史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了具体的呈现。

@

[12队][S122]旺仔-哈尔滨

最大的感悟是原来我是一个巨婴,哈哈哈哈。赤子之心,是成人经过洗练后获得的真诚纯一的心态。需要经历看山是山(天真无知),看山不是山(世事磋磨),以及看山还是山(内心通达澄明)的境界。儿童因为没有习得符号系统,因此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看到表象就以为是真实。而踏入社会后,人们的符号系统被迫成熟,他们能够察觉到在言语背后隐藏的深意,因此感受到世事复杂。有些人简单地认为,人就是复杂的,也变成了一个模糊的人,而有的人在历经世事沧桑后,冶炼出金子般的心灵(保尔柯察金)。而透过这一个观点,我突然对于巨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巨婴是成年后却仍然具备儿童天真烂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情绪,心思都直接的摊开,同时也只接受别人表面表现出的心态。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单纯,天真,直爽,可能也说明这个人没有成长出符号系统。我们应该做朋友的人,是那些经过磨练后仍然选择纯粹的人,而非那些未经过历练的人。今年,我终于意识到我是一个未成长的巨婴,不会成熟的控制自己的想法,在经历挫折后变成了一个只会像别人发泄情绪的人。而之后,我希望我能变得成熟,隐忍,逐渐向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发展。

@

[8队][S364]Zoe-济南

① 最大的感悟是你可以底子差,可以不聪明,但是不要不努力,不要浪费自己的脑细胞,去绞尽脑汁地想,去真正地践行“动脑子”的“动”是怎么动的,不要躺平,还能再怎么差呢,公安局又不找你。

② 换一个思路或模式或视角,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多读书、读好书)如果不读葛老的书,大概率会一直以为思想史就是精英思想史,会一直对这些伟人产生既膜拜又自卑的情绪。看到葛老的思路,才发现自己也是思想的搬运工、实践者。我们周身环绕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里,不要气馁、不要焦虑,我们有的已经很好了。再比如,葛老、钱穆先生对王充、董仲舒的不同态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定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的。所以以后看待问题不要那么极端,不是非黑即白的,要试着接纳不同的想法,海纳百川。

@

[11队][S890]凯瑟琳-厦门

在此次读书活动之前,我对读书的态度基本上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对保险学不感冒,但为了做作业,也认真地跟下来了;重视教育学,于是教育学读得很开心有趣。而在读中国思想史之前,正是我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时候,这源于孩子的学习。之前一位厦大学哲学的校友,每次在家长群里疾呼孩子要多读文史哲,要背古诗、学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文化要了解和熟知。我当时不以为然,我浅薄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学时所学的历史和电视剧中的所知道的。当孩子上了一年级后,发现语文原来是最难的学科,我惊呼原来学语文是要有底子的,语文学不好,会拖累其他学科,不阅读不思考就没有思想,于是那时下决心和孩子一起学习文史哲。然后S老师的《中国思想史》就来了,心里真是充满了期待。随着阅读的深入,深感吃力,身边的小伙伴也在一边喊着难,一边坚持着,看了很多优秀的作业,读了一个个的人物,感受到了伟大的思想和高贵的灵魂。葛兆光先生评价董仲舒是真正重建儒家学说、为儒家奠定庞大的理论框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人。可是董仲舒之后的两百多年,儒家学说才在东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而董仲舒的晚年也是孤独和凄凉的。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才铸就了历史的长河。思想是伟大的,人物是渺小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今生该追求什么呢?踏踏实实的生活,认认真真的学习,是学习中国思想史最大的感悟。

@

[8队][S259]purplegreen

对佛教的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前对佛教的理解一般是通过周围朋友的谈论,和对一些寺庙的印象,想不明白为什么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会在国内这么兴盛。通过葛老师的叙述,了解到佛教东传的历史,佛教在三国两晋时期吸引了大批信仰者兴盛的原因,在唐朝时有受到打压的低谷也有被尊崇的高光时刻,佛教转型为禅宗的历史进程,在晚清被当做抵挡西学的工具等等。看到佛教征服中国的同时,也被纳入中国思想体系;看到佛教面对优越感的汉文化,如何“曲线救国”,利用先跟后带的坚定温和的表达方式,先承认汉文化价值,然后强调异族文化也有符合汉文化传统的卓世之秀,委婉地回避中国民族情绪的强烈对抗,并融入中国思想界,佛教不是征服了中国,而是中国使佛教思想发生了转化。更加理解国家提出的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更加爱国。

@

[10队副][S489]Joyce-北京

战胜了对知识的恐惧和不自信。这期思想史是我知识领域的薄弱一环,加上葛老和钱穆抽象深邃的语言、相对松散凌乱的知识点,最开始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驾驭思想史四本书,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没有信心。但是也没有多想,就是要求自己做作业的时候认真思考,每天多看看其他人作业的思路,定期听S周末大课,从别人的思考和逻辑中发现自己思考的不足和漏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对知识的“不自信”在慢慢消除,不论是平日的提前读,还是写作业的过程,对思想史不再抵触,而且是越看越有味道,甚至能从前人的智慧中得到当下做事的启发。之前不懂历史,也对古代文化不感兴趣,最不愿意去的就是博物馆,现在去博物馆竟然有种兴奋感,愿意去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物,甚至看到一个具体的文物,都会不自觉地思考其背后代表了什么思想意味。从对知识的恐惧,到和知识的“亲密接触”,这种难得的体验让我体会到挑战硬核知识的乐趣,持续行动的魅力,以后接触全新的知识领域也不会那么抵触和害怕。

@

[1队][游学]瑞瑞-北京

拖延症是可以改善的!本期读书活动,虽然没有完全治愈我的拖延症,依然有拖到凌晨踩点提交的时候,但相比于2年前的管理学读书活动,我提交作业的时间、自我的掌控性,还是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在8月份,读书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余粮充足,也在假期中,前面两周都是白天提交作业,且上午就提交的占了4/5,经常是早上七八点就提交了,那种一早就完成了作业,轻松一整天,到了晚上其他人都在赶作业而自己可以云淡风轻啥也不用担心的感觉真好。虽然后面由于开学后早上送娃、白天忙工作等原因,提交作业的时间不能那么早了,但 我经过这三个月的实践,已经建立了更多的信心,对于下一期如何让自己完成作业更有掌控感,有如下心得:

一是提前阅读,保证充足的余粮。看第二遍时答题,才能节省时间,进行深加工,答题快速有质量。

二是一早看题目,提前酝酿、做好准备。一早就看题目,对于题目数量、难以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并启动大脑对该题目的后台加工。

三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参考同学作业。在排队、等电梯等碎片化时间中,可以查看其他同学作业,拓展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是更加重视,提高写作业的优先级。早上先写作业再工作,看书写作业也是对大脑的一种启动,更有利于专注到工作上,可以克服“不务正业”的羞愧感,用这种积极的思路去辩证看待写作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刚上班时其他同事也可能在刷手机呢,写会作业怎么了。自己把握好平衡即可,认真高效地完成工作。再就是,先完成作业再娱乐,若拖到中午未完成,那就先写完作业再刷视频,把娱乐作为完成作业的奖赏。

五是接受时间限制,保持合理期待。不必完美主义,追求每次作业都高质量,有时候这一天确实安排太满,那就适当降低期待值,比如字数写少一些更精炼概括些,但不要脑子太放水,该思考的还是要思考,将思考如何答题的事儿拉长时间,弥漫到半天到一天的时间里。

@

[12队][S332]颜丽-无锡

1、跟上社群读书的速度,成长速度呈指数原理,参与越多,你会发现可以做的越多,收获越大。每期的选书都很优秀是无疑的,一期大概3个多月,100来天。如果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能力强,并且勇于承担,可以做的事情相对多,收获也会较大;如果自己完成作业都放水,那么只能在结束的时候问下一期什么时候开。

2、思想是连续的、变化是连续的,你的成功、家庭幸福、失败、水作业、失业所有的行动都是连续的。

3、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观念的改变,有时候需要一些其他外力被动因素,比如晚清时期的大炮。

@

[10队][S143]欧喵-广州

暗示。暗示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商业广告卖房宣传文案里与温馨生活照,暗示你买房在这里后会有很好的生活,买车暗示身份的提升,现在的朋友圈也能找到暗示,朋友圈看到发看育儿书籍她的教育方式,发孩子参加某比赛的照片,文案里提到用了哪些产品、上了哪些课后变得这么好,别人看到也会跟着做,这样就顺便带货。以前会觉得看完心里怪怪的,看完暗示才懂得怪在哪里。

@

[6队][S520]瑞敏-鄂尔多斯

1、我克服胆怯,坚持下来了读“枯燥乏味”,"死板无趣”的思想史书籍,跟着大家一起共读,就算是“水”也比自己读要强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打翻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打脸“我以为无缺乏味”,最后居然妥妥被钱老的《中国思想史》吸粉,写的真好,非常有趣,我居然被这类理论性的书感动,不再是过去被故事类书感动。

2、读《中国思想史》后,我的想法改变了, 变得能“容”人更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存在,心中多了一分“允许”,各类的思想都允许存在,我不再是接收到某些思想就立马跳起来反应,比如和家人沟通时,和工作中的客户沟通时,有思想上不同的点,大多数呵呵了,不去尝试改变他人的想法,允许存在。

3、佩服葛兆光老师和钱穆老师的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能力,学无止境,对一项思想或是事物能研究那么精、深,思考的角度是立体的多维的,非常好的榜样!反观下我的专业和工作,哪怕是再用心一点都会很好的。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这次读书应该有5-6遍多,把书从完全陌生到有点模糊印象,再到能记着点,再到答题时回顾翻书,讲题时忽然明白书中所讲,是一步一步的积累。一点一点磨,克服读书的犯困、脑子停止转动、晕晕乎乎的不明白到逐渐清晰,开始读书后的磕磕绊绊的复述,再到答题作业有了些许自己的思考,感觉这期读书一路艰辛。

@

[4队][S25]吴风静-武汉

收获来自于两位作者认识、研究、撰写中国思想史的方式:

1.连续性的眼光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思想史要用“连续”眼光,站在更高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人”的故事。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观点碰撞,理解当时人的困境和抉择,将帮助我们去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思想中的预设当我们用连续性的眼光分析现象,就会自然而然不断向上追溯,去追问一切思想的起点,去观察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预设,理解观点和认识的一般背景,这样才能真正还原“思维活动”的本来面貌,帮助我们理解先贤的思维模式、逻辑体系。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把“预设”作为思考分析的切入点,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不断追问和反思,追求“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也将帮助我们养成“问题导向”的习惯,说话、做事不要停留在表层,而是要抱着“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行动。

3.“中国”的立场两位先生都强调,其研究的不是哲学史,而是思想史,不能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回到中国的文化土壤和生活情境中来研究思想史。这个观点正契合“连续性”的视角和追问“预设”的思路:中国思想来自共同生活的代代传承,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所以我们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时,必须要回到“中国”的立场,去看看自己文化的血脉来源,去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信、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明心见性,理解自己的生活,照见未来的道路。

@

[4队长][S49]苏罗-昆明

行动上:

(1)提前读要一直跟上;

(2)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排解和接纳,但不能摆烂;

(3)想做的时候就马上去做,拖延只会越来越耽误事。

思想上:

思想和文化也是一种治理的工具,文化可以滋养人,也可从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的武器。

@

[2队副][S361]Cindy秋香-襄阳

本期读书活动最大的感悟是:越来越清晰自己的读书和写作能力的不足,同时又越来越明确自己应该继续用实实在在的、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的去读书去写作业去行动去提升自己的不足之处。

@

[4队][S88]Hannah-承德

其实本次读书活动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 以少积多的力量。看到8万多字的书写,让我知道3个月我可以写很多东西,哪怕自己再怎么水作业,这些字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证据,让我知道其实不管是读书也好,学一项技能也罢,都是可以以少积多的,就是看自己愿意不愿意了,主观意识是否强烈,每天是否有给自己安排工作,是否可以做完自己该做的事。也让自己产生相应的紧迫感,减少玩手机的念头。

@

[1队长][S35]张毕涛-成都

(1)关于带队的感受。这期带队的感受就是设计一个好的机制十分重要, 一个好的机制可以让大家能够获得更好的读书体验,从中也能获得更多不一样的读书收获,真正感受从读书中,从作者思想之中获得乐趣。同时也可以降低队委带队工作量。

(2)关于队员的感受。这一期关于队员的感受就是大家都非常优秀,作业质量都比较高,跟前面几期相比,能力都上升了一大截,肉眼可见地整体水平的进步。同时 大家的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厉害,从大家的作业和复盘之中也让我收获很多。

(3)关于读书的感受。这期读书把整个中国几千年思想发展过程过来一遍,各个重要流派思想都踏入门槛窥探了一下,当然还有很多流派思想没有涉及到,但是仍然可以对中国思想有一个整理的轮廓,这样以后我可以从中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进行深入,同时现在对于其思想产生的过程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我想以后理解其思想应该会容易一点,看待问题的视野也会更加宽泛一点。

@

[5队][S189]陶陶-宁波

“知行合一”,做当下你的良知认可的事情,不计较利害得失,不担忧做得好与不好、是否达标,心无旁骛,不纠结,专心致志地去做。每一刻都过得充实且纯粹。

@

[10队][S828]黑白丫-武汉

人的思想本身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种思想都有它的合理性。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整个人觉得包容淡定了很多,尤其是与家里的老人相处,和谐了不少。以前与老人相处,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育儿上,都有很多摩擦与矛盾。当我读完思想史,我知道了老人的思想其实在他那个年代,是相当正确的理所应当,只是随着世界的发展,现在科学认知之下,我们觉得他们有很多错误与不足。他们在与孩子们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本着关心孩子的初心,可能会给出一些不合时宜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是源于他们的人生观。老人的认知很难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他们不过是想努力跟孩子们聊一聊,沟通一下感情。然而他们能聊的话题有限,大多只是家长里短鸡毛蒜儿孙辈的事他们插不上手,本身就只是想给孩子们分享一个趣事。我们阅读《中国思想史》,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往大了说,是回溯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历程,往小了说,也可以是主动去链接长辈们成长背景,了解他们的思想底色。面对他们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减少家庭矛盾。 当他们无法融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那我们偶尔回头去看看他们曾经的世界,去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给予他们多一些的包容与倾听。

@

[4队][S281]Gray-北京

关于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事实的叙述,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嘴上哪怕说的都是事实,抛开了具体时间和具体的场景之后再去考虑,其实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更主要的是只要是把时间给忽略掉,或者是忽略掉当时的时间,按照提前或者是事情发生之后的时间来算,很难会发现叙述的问题。有些分析或者是叙述,事前或者事后都非常的正确,但是真正的到了事情正在做的时候正在发生的时候,反而就不是那么正确了。就算正在发生的事情,在现在时的情况下,也有一般的思想和精英们的思想。也是要具体的情况具体进行分析的。

@

[5队][S379]小金金-上海

1.真切地走过了中国的历史:与曾经的历史课不同,时间、事件、人物三大要素怎么记也记不住的苦闷,脑中“雁过不留痕”相比,从思想入手,而且不单单是割裂的每个时代的思想,朝代有更替,王朝有兴亡,但是思想无绝断,绵远流长。思想能给人带来切肤的体感,从而让我对每个时代、每个社会背景有了身临其境的感悟,哪需要什么死记硬背?“VR实景”体验一番,穿越一次,就什么都记住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再突出的时代,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曾经,再默默无闻可忽略不计的年月,也曾印刻下岁月的痕迹。历史不再是历史,历史是我的“走马灯”。

2.真实地站在遥远时空中鸟瞰今日的身处:思想史唤醒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唤醒在遥远时空中,我们终于可以在现世中站在远处看自我的风景,我们现在的社会,身处电子信息时代,我以为的就是真的是我以为的吗?我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我接收到的就是我偏好的吗?现在看看实则未必,我以为的并不一定是我以为的,可能是我身边人的思想输出、我血液里流淌的秩序要求;我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我看到人们的不合时宜的做法,其背后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思想的“流传”吗?不合时宜或者只是在我的认知当中不合,又或者只是在时代的价值观当中不合,难道以后的日子也是不合吗?我接收到的也并不一定是我想要的,而是别人让你接收的,比如当初乔布斯设计苹果手机,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不要给人们需要的,要告诉人们他们需要什么?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例证”?现在我们的世界都被各种大量的电子信息所充斥,更加给了“外人”“可乘之机”,我们接收的可能是别人设计的,我们只是被“告知”了。

3.真心地与曾经的“大佬”“牛人们”感同身受:虽然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但是能“被记录在案”的、能“有知识流传”下来的,都已经不是“泯然众人”的普通人,放在如今的时代,每一位都可以称之为“学者”“思想者”,甚至说不定在喜马拉雅、抖音、b站等等这些平台当中会累积相当多的一众“粉丝”。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想必是诡辩,但是也有人爱“杠精”,魏晋士人的“手执麈尾口谈玄”想必也是风度翩翩,令人羡煞。他们就是这样真实的人,真实的“大佬”“牛人”,他们有内心的苦楚,内心的愤郁,他们又和我们普通人一样。

@

[7队][S154]蓝色小确幸-苏州

改变了以往自己的很多成见。以往对书中所提到的思想史的一些事件,包括人物是带有自己很多偏见的,正是因为带着这样的偏见去做了预设,那么对于这些事件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也是抱着很排斥的态度。比如说,对于朱子的反感,对于佛教的反感,对于西洋之学的反感,导致我在读到与此相关的观点时,首先就已经抱着挑错,倒打一耙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之下,只会更加歪曲对方的观点,更加觉得厌烦,加深原有的负面印象。这也就是我们理解新事物,往往是从我们原有的先前背景出发入手去理解。既然我之前的背景知识是错的,就导致后面再遇到类似的新知的时候,依然是抱着错误的观点去理解的。结果就只能是错上加错。其实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他们的观点本身肯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被有心人利用牟利,又干卿底事呢。盖棺定论之后,被后人如何评说、如何使用,又与他们何干呢?还是我自己的认知不到位,因为自己的偏见和反感,讨厌吃鸡蛋,就恨上下蛋的鸡,这又是哪里来的歪理呢?

在读了本期书籍之后,尤其是葛兆光教授的这一套书,包括最前面的思想史写作部分,都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自己的狭隘。无论是“世界就不再是世界本身而是绘制者对世界的叙述,叙述的世界与实存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有了偏离,正因为有了偏离,地图具有了思想。”,还是“预设”的解析,都让我清楚明白了我的预设有错误,基石有错误,建筑在其之上的观点和认知,必然也是错误的。

到了后期读到佛教、朱子等章节时,也就越发体会到了自己的过于主观。任何一种知识和思想,或许出现的时候并没有错,只不过被打着旗号侵害他人利益,便成了帮凶和工具。其实工具并没有错,错的是有心人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自己的心态也淡然了很多。还是那句老话,先看屁股再看脑袋,看它的立场如何,再判断这个观点本身,有时候立场改变了,相同的观点也会沦为相逆的观点,大相径庭。

时刻告诫自己,头脑想保持清醒,就必须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偏不倚,精神百倍。

@

[7队][S448]沧海-崇左

1、对于思想有了较之之前不一样的认识。以前想到思想,脑海里的第一反应都是各时期各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读书活动后方知平时日用而不知的一些知识、信仰等都是思想,都影响着我们,我们的行为也会影响思想的发展,所以我现在看国家、社会的一些政策、行为,总会下意识地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做出一些预判,待后期进行验证,锻炼自己的预判能力。

2、串联和分清了中国由古至今的历史。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不可避免地以时间为轴,以前最多清楚部分阶段的历史,这次思想史学习则是梳理了自己对历史轴线的认识,加深了印象和了解。

3、改变了自己的一些第一反应,以前对于各类思想和观点基本上都是无差别接收,读了中国思想史后,对于各类思想都是先思考它产生的背景,再了解其内涵,再结合自己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对这类知识有了自己的“意识”。

@

[3队][S299]yogi歆歆-大连

对于“思想”重新理解, 在梳理前人的思想历程的过程中,也是我不断认知自己思想的历程、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部思想史,我们会不会也有“日用而不知”的思想,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精英阶层”的思想,比如张口闭口的谈论“三人行,必有我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系,随缘”等等。但真正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往往并不是那些知识付费展示在朋友圈和短视频里的“三句半”。就像成长会一直提倡的“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假使你从未真刀真枪的参与一次三个全面的读书活动,你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实的行动力和真假学习的水平。

@

[8队][游学]Safer-广州

遇到挫折,充斥着悲愤与痛苦的情绪是正常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只是很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试图摆脱情绪,试图否认现实,然后期望自己能够轻装上阵。晨课上,S说:“其实情绪是难以抚平的,因为情绪的产生是来自于事实的巨大差距。面对事实的巨大差距,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这个事实,而面对这个事实就一定会产生情绪,所以必然是带着情绪上路,没有什么轻装上阵。轻装不了,你身上就是扛着这个压力,你说怎么轻装上阵?轻装不了。当事实没有改变,去改变解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会随时跳出来告诉你,这个差距存在。”在听S说这段话之前,我还在纠结,我自己不能够“轻装上阵”。我像个迷途的羔羊,还想试图找到“轻装上阵”的方法,试图摆脱现在的环境。其实参加本次读书活动的原因之一,是我自己期望能够在《中国思想史》中找到一些“解惑”的词句。那天,我突然明白,我试图寻找的所谓“解惑的词句”都是用来抚平情绪用的,情绪抚平了,不行动还是没有用。于是,我主动行动了,与合作的课题组推动课题,之前因为人手问题无法顺利推进课题,我不再纠结,而是主动跟主任申请资源,没想到主任立马答应,我原本设想的困难,原来在行动面前根本不是困难。上周虽然临床工作很忙,但是课题一样也在推进,跳脱开“纠结的漩涡”,我突然感受到了行动的力量。同时复盘了男朋友的课题进展,他的课题前期也是遭遇重重阻碍,但是他一直在主动找资源:经费不够就跟人合作;实验室设备不够就跟别的课题组交换;没有大鼠就找其他课题组借。总之就是行动力爆表,遇到困难都是积极行动来解决。对比之下,突然有点自惭形秽,当然也越来越欣赏他。要说这次活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就是 感受到了“行动的力量”。

@

[7队][S165]卸妆-北京

如果只能说一点,那就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思想的独特力量。学生时代读过一些西方哲学的书,和我语文和历史课上(半吊子的)学过的中国古代思想一比,就觉得中国思想浅薄、立场含糊、并且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中庸”、“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思想内容只被我当作口号随意理解一番,就觉得假大空,扔在了一边。还屡屡因为中国社会极其重秩序、讲人情,孕育不出科学精神,而怒其不争。看完葛老和钱老的书,才知道浅薄的、无知的是自己。不说先秦诸子的各放异彩,也不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宇宙论终极依据持续的思考和追索,更不说思想家们对于人生界种种关系的破解、参悟;只看那些思想跌宕的高峰时代里,思想家们你来我往的精彩互动和思想之间的交织、融合,只看佛教东传后最终以本土化的禅宗落地,只看每一种思想从边缘走向中心基本没有裹挟着太多血腥的味道,只看我们被长枪大炮打痛了之后,思想背景中的民族主义和“心同理同”的世界主义同时被激活的奇特景象,就能知道中国思想浑厚的根基和博大的包孕力及融合力。之前听到挖掘传统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总觉得故纸堆里能有什么好东西,不过是寻一些心理安慰罢了,但真的沉下心来看,才知道,好东西真的很多,尤其是对于人生界的解读,中国思想自有其浑圆深厚,且每每给人越看越妙的感觉。钱老说: “若我们真能了解自己,则自己方面必然有值得崇扬处”。他还说, “我们该懂得许多过去的道理,一样还可以是今天的道理”。深以为然。

@

[9队][S422]Veronica-长沙

1.免费的东西最珍贵。以前有理解空气、水等是免费宝贵的东西,读完葛老的思想史后才意识到一般民众的普遍思想的宝贵。这种思想是潜移默化出现在各自的文化背景里,自己以前忽视太多,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来源,所以这点很启发我去珍惜免费的思想背后的意义。

2.读书的重要性。其实以前s有分享过,但是看到钱老和葛老的书,可以说他们通过这两本书教会我读书的重要性。看他们书籍资料的信手拈来,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个很好的启示,即要读书,读书要做笔记,要读原著,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时候,普通人只能读书。

3.转换角色感受多样性。这次小组里我是普通队员,也分享了ppt,同时还尝试了临时队长的工作。这三个角色的切换,让我更加全面的感受s老师在阅读学习小组里的设计,让我能更换位思考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意义。

@

[9队长][S308]Steve-昆明

1.从行动过程来说,直观感受,自己在慢慢成长。不管是读书答题,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之外,还有在整个小队运行的过程中,除了对接好多重角色(队员、三个副队、组长、早早),还要面临多重任务,但首先自己是队员,其次才是队委的帮手,最后才是队长。时间和精力管理,情绪管理,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想说再见,但是难说再见。想说再见是到了结尾了,难说再见是因为在过程中投入的这些,有点不舍。

2.打破刻板印象。

(1)对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某些习俗,不会在以简单的封建迷信贴标签看待,而是更加包容和理解,只有当自己了解这些风俗习惯产生的渊源,对于这些内容才不会简单贴标签。在这个层面,更加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2)对于佛教开始有了个初认识,以前一直都觉得宗教不好。但是当有了认识之后才发现,但是佛教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和禁忌,也有一些积极方面,比如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空”,不着相,对于我们当下调整自己心理状态就很有借鉴价值。

(3)另外,了解了天人合一以及古人的传统观念,也会对很多东西产生了敬畏之心。比如生死、祖先的祭拜。可怕的是,不知而无畏。

(4)思想史涵盖的范围广泛,可以成为我们其他学科的历史背景,结合其他专业知识在进行细化。

3.从读书内容来说,

(1)能体会得到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自人的内在心性、人生和社会(人生界)、宇宙及自然(宇宙界),从内而外延伸,人在最内环,最内环又是人的内在心性和品德修养。人通过自我努力和自我修养,从内向外,击穿这三个界限,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立德、立功、立言”。所以为什么中国人的思想向内,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2)长时段的视角。当前芝麻绿豆的纷纷扰扰,以长时段的视角来看,都不叫事。“哪有难题敌得过时间”,放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将无我。印象中能延续的东西也将不存在。这会让人多一种坦然和踏实。但是也别忘了微小的改变,借助时间的作用,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3)时空转换。不管是看书时候,对这个问题很困惑,S老师和小伙伴都在热心解答,还是书中提到的时空相互转换,时间距离可以转化成空间距离。

(4)史地不分家。历史的诞生,需要有地理环境作为土壤。所以要看得到历史和地理之间的联系。

(5)语言影响思维。汉语的形声会意,让中国人习惯以具象的方式感知问题,不习惯抽象。

4.从迁移和答题来看。

只有我们慢慢把知识面和视野打开,才会有“看山不是山”的感觉。同样看待一个问题、一个内容,能发现不同之处。我这次能串联语言学、逻辑学、教育学、系统工程、金字塔原理、经济学,这些都是今年一直跟着S老师一起慢慢收获的。这需要不断坚持读书学习才能带来的体会,目前自己跟的读书活动还不够多,还想接着跟下去。

(1)比如看待“名”与“实”的问题,出意者和言象者,我思考了语言学的任意性和二重性。

(2)比如看待明辨之学的时候,“白马非马”我就切换了“芝诺悖论”等好多逻辑学视角来思考。在看到墨子的逻辑学内容,立马联系上了亚里士多德。佛教三句义,对比理解了笛卡尔的怀疑主义。

(3)比如在看待“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己教育学纽曼“理想的大学”关联思考。在看待西学入侵的时候,为什么以传统知识和思想资源来解释,用教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思考。在转读唱诵部分帮助佛经理解,我想到了教育学的流畅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

(4)比如自己抽象看待西学带来的冲击,我看到了生理学的免疫系统。并且我切换成了系统工程内容来思考,传统思想为应对西学先有了很强的排斥,后进行内部重组调整,先经学不行,再是边缘的诸子百家,最后是佛学。

(5)看到宋代国家、士绅、民众的互动关系,我看到了一种国家的组织架构类似金字塔结构,上下交互。

(6)自己在经济学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清之后科技就落后了,单从解读中国经济了解到的内容,依旧有疑惑,留的尾巴在思想史中找到了答案。

5.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是力量?

钱穆在孙中山部分提到,“无信仰无力量”,“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我未见力不足者”,力量可以来源于内心笃定的信念,也可以来源于行动。后面和熙小鱼交流过,她给出了一个精彩回答:睡好觉,运动身体,把手头的事一件一件完成。身体产生力量的基础,行动产生力量,笃定的内心也产生力量。

6.学会三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我似乎慢慢明白了如何去分析这种较大事件,从时代背景,事件分析,各方行为及主张。如果要进行思想分析,可以从这种思想的历史谱系、身份地位,理念对比实际行为,事件的推动力量。

第二个工具,不要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应该是对立中把握统一。

第三个工具,三重理论架构,危机意识、瞩望目标、实现途径。提出当下的现状和问题,展望未来和目标,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推出SOP。

@

[11队][S323]小米-郑州

我本期读书活动最大的收获和感悟是: 无用之用也值得持续热爱。这个感悟来自本次读书活动的全面分享,刚开始本期读书的时候,队长和副队问我可不可以第一周做分享,我当时苦恼于看不懂书,脑子里也没有任何思路,说等我想一想,第二周或第三周可以。多亏杨梅副队就提醒我,在问卷调查时,我写的爱好是看考古节目。于是我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找到了以考古新闻为切入口的分享方向。在第二周小队复盘时做了分享,并且很幸运被小队推荐到大群分享。虽然我的分享水平有限,但这次经历让我对这个以往被认为没什么用的爱好有了新的看法。我年纪比较大了,我小时候的社会文化氛围跟现在不大一样,看考古节目的人非常少,连成年人都很少有人喜欢。可以说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小众的爱好了。连我妈妈都很不理解,一个孩子喜欢看这种“老年”节目。这个爱好跟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也几乎没有产生过任何关联,周围也没有同学和朋友喜欢这个,我自己也认为这是个没什么用的爱好。没想到的是,多年后读思想史能排上一点小用场。除了这次我自己的分享,平时我看小伙伴们分享知识和书中的一些知识点的时候,时常能够感觉到一些能从脑子里面自动蹦出来的东西或者一些没来由的似曾相识。所以,再后来的读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我思想的障碍就主要集中在我能不能看懂的问题,而不会去纠结学习这个有没有用了。努力是没有白费的,知识会自己找到合适的时机起作用,就像孔子做的那样,只管去投入努力,剩下的不用我操心。无用之用也是值得持续热爱的。

@

[1队][S160]懒虫猎人-上海

1.儒家思想最终能成为意识形态,佛教思想从传入、发展到被人认可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思想的形成和积淀非一日之功。

2. 之前总有人和我说国人是没有信仰?看完思想史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毛病在于他并不理解中西方的思想差异,中方的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文教,更多的向内求。现在提的人类共同命运体、人民就是江山不正是新时代的人文教的信仰。

3.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佛教不能人人都信仰,原来佛教原有的思想与儒家人文思想相有很大冲突,禅思越来越自然且逐渐融入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佛教思想也曾想在政治方面抢夺话语权,通过对佛学的传入、发展历程了解也明白为什么并不是人人都信仰的缘故。

@

[12队][S395]竹千-荆门

是 不要把自己遇到的委屈放大。在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流传所经历的打击,放弃自由,为了能“存活下来”把思想“藏在考据学中”面临危机的各种尝试面前,把自己遇到的委屈放大,然后陷入情绪的行为,实在有点low了。其次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这里我说的自己的想法,不是我想做什么,我想反抗别人的诋毁那种“想法”,而是确定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是自己觉得舒服的,自己觉得礼貌,礼仪很重要,生活中想有点仪式感,这些都是可以的,即使周围的“另类”总是会“持续输出”ta们的想法,比如这有什么用,搞这么多干嘛,有距离感等等再出现,我也不会动摇自己的想法,比如“我是不是该改?改成ta们的样子?”。

@

[9队][S646]Oli-贵阳

发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藏,以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局限于学生时代学过的古文和学过的历史了,看不到传统思想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演变,但是现实中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在历史上答案。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曾经报告过中国高考制度的教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但是历史上正是因为考试的制度让士这个阶层崛起。学到唐朝那段思想,读书人拼尽全力去科举和我们现在又有多少相似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千年的思想积淀也印刻到了现代。昨天我们小队的养由基进行了一个分享,他说他从小就被背诵了很多古文,受国学的侵染较深,这些积累让他的语文和外语成绩都很优秀,这些传统文化的底蕴一直让他受用至今,我想这也是他作业如此优秀的原因。所以, 传统文化是宝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我也准备带着我的孩子一起去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四书五经都慢慢安排上,趁机去提升一下古文能力。

@

[4队][游学]沈落-浙江

上过S老师的写作课,当时老师说的就是要多看多思考,这次的读书活动对这个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钱穆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对于中国相同的历史内容,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内容就会有很多的不同观点。当我们看他们的书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从他们所要展示给我们的视角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加上自己的思考,确定你自己需要知道的是什么,在从中去挖掘这些对你自己有用的东西。学习知识需要有自己的见解,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之后,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以前参加活动就是做听者,很少有像这次读书活动的机会,参加统计日毕,对亮点作业的评选等,增加了自己的参与感,也 让自己更加自信,这点收获还是很大的。有机会需要多多多锻炼,对自信的培养很有好处。

@

[2队][S115]恐龙-郑州

学者,是最具全局性、最直接和文化打交道的群体。一个优秀的学者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是馈赠给这个社会和时代的礼物。以前基本没有关注过“学者”这个职业,更别提阅读研究。但是通过本次中国思想史的学习,通过阅读葛兆光和钱穆两位学者的著作,使我荡魂摄魄,惊为天人。钱穆被学术界尊为国学宗师,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历任8所大学的教授,出任过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创办新亚书院,晚年还专注于讲学和著述。葛兆光,北大毕业,清华复旦任教,还著述研究宗教、思想和文学史,从1986年始,笔耕不辍。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学者对于学术的精益求精,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博大精深。幸好,跟着成长会看到了两位大家的著作。

@

[8队][S350]阿达-沈阳

一个思想从萌芽到形成,会有自己各个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野蛮成长期,野蛮生长,没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到逐渐清整和自我调整时期,不断的适应最新的发展需要。包括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适应自身传播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等。再到蛰伏期:由于统治阶级统治的力度不断扩大。对于文化和思想的控制力度空前大。士人思想的空间受到严格的压制。思想进入蛰伏期,开始通过考据学等边缘的方法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上是我感悟的思想的周期性,人和国家文明又何尝不是那?

@

[11队][S434]懂懂-聊城

找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里应该有的状态与姿势。钱穆先生说:“庄子之藏,是把此有限人生,妥善地藏在无限的大宇宙中。孔子只是藏在人生中,所以是道德人生。庄子则藏在宇宙中,所以是艺术人生。”不管是孔子还是庄子,都赞同把自己藏于界中。 我理解的这个“藏”,是我应该融入进去,进入自己的角色,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不放水、不偷懒。如果你是个学生就要把学生的角色演绎好,可以成为三好学生,可以成为特长生也可以成为后进生,这些都需要你尽力把这个角色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来。而不是我知道我是谁,但我却什么也不想做,只是在等一个时机切换到下一个状态。当我们脱离当下的角色定位时,我们就有可能会成为这个角色类别里特别显眼的那一个,这样我们就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各种内外矛盾。耗能过大时,首当其冲受到消耗的就是我们的身体,革命的本钱都没了,哪里还能更好的生活。所以,把自己藏在宇宙中、藏在人生中,我们都需要先演绎好自己,不给自己的人生放水,尽可能的降低能耗,我们才有更多的精力与体力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我给自己的人生姿态找到三个字的定位“敬、静、净”。

敬,是我对待自己,也是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论语》中有“修己以敬”就是要让人用严肃恭敬的态度来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然后推己及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做到“敬”。

静,庄子讲“心兵不动”,是在人的内心中,随时会有矛盾乱流,理性和情绪始终在内心争斗着、内战着。这样的内耗,会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如果内心是平静的,内耗减少,我才有更多的心力去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

净,就是让我戒掉种种情绪和欲望,从而达到摆脱烦恼的境界。少玩手机、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不攀比,减少执念,豁达轻松的活着。

@

[3队][S299]娜娜-北京

那些看起来很高深的思想,最早其实也都是来自于人的生活需要,并且会随着人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思想一直放在高高的位置上去崇敬,而可以了解它的背景,真正把它融入到生活中。

@

[3队][S164]火花-上海

回顾阅读历程,思想史带给我的感悟还是挺多的,特别是底层的、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了一些改变:

1. 从追求一个正确答案,到不再执着于对错。可能是学工科出身,一直以来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文科思想抱有不耐烦的情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点让我无所适从,因此干脆不听。现通过思想史的阅读看到了远古到近代的思想演变,深刻意识到真理不是绝对的,对“道”和“人性”的理解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时代的发展,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会促成原本的“是”转变为“非”,也看到保守不一定就是错,改革也不全是对。思想、文学、管理、历史、教育等人文领域的不同观点本质上是一种意见和建议,并不具有西风压倒东风,甲说服乙的绝对性,也不是要把其中一个观点搬过来成为自己的预设,所认为的正确观点或所相信的真理也只是一家之言。因此,不同的思想观点展现了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是帮助我们打开思考视野的重要资源,但观点对错与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评论家。

2. 关于出发点的思考有改变。回看历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站在现在的视角审视过去的不足或错误,但这就代表了那个时代政府的“坏”或者那时人们的“蠢”吗?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不能用结果去臆想出发点,不能用简单的表现来下结论。很多形势非人力在短时间内所能扭转,即使在腐败的封建王朝,制度规则的出发点仍是为了稳定和发展,并不是自己所想象地那样黑暗腐败。

3. 关于割裂地看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前认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是与过去的封建社会或民国时期是不同的,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新的,不需要理会过去已经过时的知识和思想。现在发现不管生活在什么年代,过去发生的事,体验到的情感,迸发的思想火花,形成的意识共识都对现在的我们产生影响。我们生活的土地没有变,民族没有变,想要变强的期望没有变,每一个人都有过去才会有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无法与过去割裂。基于这样的底色和视角,我们才能谈历史发展观。

4. 关于思想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往的自己看不到思想的底色,总认为思想要不就是形而上的,要不就是个性化的,感觉没什么用。现在发现原来思想和信仰的力量大到可以重建一个国家,可以凝聚一个社会的力量。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个人思想体系的建构,有活力的,积极向上的知识与思想系统将指引一个人避开生活的深渊,无惧风雨,不断前进。

5. 发现思想不同很正常。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思想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身临其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都有逻辑自洽、智慧圆融的体系支撑,都是合理、正确的思想,但当跳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各领风骚数百年,并没有一种思想是真理。站在上帝视角上,万物平等,但指导实际社会问题有限;聚焦“性“与“心“则容易导向向内的个人理想主义,忽略了外部的身世事功。既然思想不同、有差异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想法分歧还会生气、焦虑和愁苦吗?我们还需要急着去辩解,去较真吗?不涉及利益问题的时候,淡定一些,没必要费力去统一思想,我们亲近观念相近的人就好。

@

[9队][S190]Meng-宁波

学习的效果可以用长时段来进行衡量,并且会发现自己有进步的。在长时段的回顾下,发现自己从最开始要做的就是完成三个全面,那时候注意力都在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让自己形成写作业交作业的习惯,如何保证能完成三个全面。把这三个全面比喻成学习的姿势,或者是攀爬的架子,几期下来,发现完成三个全面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要求,自己已经知道该如何摆好了学习的姿势了,而且一开始参加读书会这个姿势就会自动开启。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学的更多,理解的更多,写的作业更有质量,迁移实践的更多等等。而几期读书活动下来,自己从一开始没有小队内优秀作业到有,再到被选入晨读课,再到被选入公众号。这也是说明自己开始有思考,并且一点点的获得了认可。 短时间的收获是很让人心动,但是长时段下的收获才更加真实踏实。

@

[4队][游学]Ella-深圳

从内心里破除了对鬼神的恐惧,虽然一直都在说要相信科学, 反对迷信, 但是对一些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还是抱着恐惧和敬畏的心理,比如刚毕业那会儿我妈一定要去给我算命,大早上的排几个小时的队,都说这位先生算得很灵, 神乎其神, 但是几年后算命先生的卦在我身上是失效的。此时我内心的想法是这也只能说算命先生不是百发百中,卜算还是会在我做选择的时候占据一定分量。在读了中国思想史, 知道祭祀卜算的根源及其依据是大数据的累积而生成的概率性事件后, 感觉好像脱掉了自身的某种束缚,更相信通过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不是命运要我怎样,所以我要怎样,我可能会怎样这种脑回路。其次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不开灯睡觉也没有觉得那么害怕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如果一个人睡觉,一定要开夜灯, 不然睡不着,睡着半夜一定会醒,醒来发现一片漆黑就瞬间清醒,然后失眠。思想史读完后, 我可以慢慢适应不开夜灯睡觉了,几千年前的鬼都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先辈,同根同源,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

[1队][S967]Helen-湘西

人到中年,其实我根本不会读书。一直以来,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比较爱看书、比较会思考、比较会迁移的学习型社畜,对于看书基本上是比较自信的。上半年参加教育学读书营,虽然答题质量不高,我宽慰自己说是第一次参加没有经验,再加上刚刚换了新工作,工作密度太大,也就把自己糊弄过去了。但是经过了这一次的读书活动,我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垮了——原来我根本不会读书。葛兆光老师的书知识密度太大了,而且都是历史知识,需要结合很多当时的情境去理解,我连那些知识点都梳理不清楚,就不用说把那些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学习路线,然后进行答题。每次答题都内心焦灼不安,根本找不到答案。这种文学式的科普性、研究型文章,我压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文章脉络关键点。尤其是佛教和禅宗那块还有宋明理学部分,我到目前都还没有弄懂是个怎么回事。回答相关的问题,不想糊弄却又带上来,但是又不能不交作业,那种内心纠结和无助实在是太难受了。来来回回看书看了几遍就是找不到答案的焦躁反反复复着,又因为时间有限,更加静不下心来。

@

[11队长][S307]熙小鱼-北京

第一,在读书方面,我的付出与我的收获成正比。我认真对待每一道作业题,几乎每道题我都写了答题思路,作答时候尽量做到结构清晰,论述有逻辑,建立关联。有两次大复盘作业(读完葛老的《中国思想史》和现在的总复盘),除了抄写金句,我都做到了不看书答题。我获得的回报是:作业多次被小队评选为亮点作业,有一次被S老师选为亮点作业,还有一次上大群分享。而最令我开心的是,我实现了加入小队时写的小目标 - 可以不看书讲5分钟的中国思想史。上周我给同事讲佛教如何融入中国社会,居然讲了10分钟,觉得还能再讲会儿。当然,对应的付出就是投入时间和精力。每天晚上,除了必要事情外,就是写作业读书和小队工作了。

第二,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断去做困难的事情。S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读书,读思想史,读文言文,难不难?难。但是,读完之后,我反倒产生了一种带着沙袋跑步之后脱下沙袋继续跑步时的“轻松感”。每次选择轻松的事情,爽一时,却为后续埋下了隐患。每次选择困难的事情,难一时,过后却会功力大增,面对新机会时会更从容不迫,因为自信有了重力加持。

@

[11队][S376]emily-东莞

在S老师及小队的带领下, 啃完了大部头专著,而且还越啃越香,收获了读书信心,增长了知识,还收获了与小队小伙伴的互动链接。在开始读思想史之前,我几乎对此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最多就知道几个传统名人,如孔子、老子之类的,至于他们的思想主张之类也不了解。在读书活动开始之前,要写1000字的读书感想,翻了葛老的书,不大清楚讲的什么,内容也艰涩难懂,厚厚的两册书让人望而却步,不知道怎么下手。后来选了钱老的书来写感想,同样也比较难读,都是古文,最后就选了最熟悉的孔子写了一点感想。虽然开始比较艰难,但对S老师比较有信心,就等着S老师揭开那层读书面纱,窥探其中的奥妙。本期读书比较用心,大部分都是打印出来仔细地读,虽然有很多古文,没那么多时间查阅,但也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在小队小伙伴的鼓励下,跟着大伙的脚步一直往前走,虽然过程稍被动,但小伙伴在过程中的催促、邀请、帮扶,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让我更配合,更积极主动。在最后做复盘时,回头去看读过的书,书的内容不再陌生,每一章倾注了当时做作业的心力,再回顾时就像老朋友似的,无比熟悉和亲切。

@

[10队][S801]骋云-梧州

本期读书活动收获最大的是 日用不知这个理念,以前没有考虑怀疑自己接触的事情,认为都是对的,不可能是错的。就算是自己的记忆,都有可能是错的,只是用得多了,也就没有考虑过是否存在错误的发生。

@

[8队][S678]Sora-绍兴

在事上练,练得要扎实才有效。这个感悟,一方面是从《中国思想史》的作者,葛老的写作上得出的感悟,看他的书有种引经据典随手拈来的顺畅感,总会边读边发出“这是真文化人呀”这样的感叹。如此长的历史,对同样的话题,讨论“心和性”,历史长河中不同人的观点,要清晰表达出差异和共同点,没扎实的研究肯定出不来这么精彩的书。一方面是从我们8队的小伙伴[S74]陆象河身上看到的,她工作忙碌的情况下,每天花至少3个小时在读《思想史》上,她的笔记我们有目共睹,正因为清晰的笔记梳理,她现在可以做到随时把书上讲到的人和观点拎出来用。在前期考研、工作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读思想史这个抓手和契机,她克服了过于关注细节而缺乏框架的毛病,打通了逻辑框架关。我也是这类细节患者,所以非常能体会她在读思想史上练习搭建框架和知识库获得成功是件多好的一件事,非常值得学习这种扎实做事踏实读书的精神。

@

[2队] [游学] Carmen-阳江

1.思想认知方面。

本期读书活动让我对“预设”,“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这几个词印象深刻,平常中也会常常思考。我们与人交往因各自预设的不同造成误会,我们习以为常的有时并不就是正确的,我们日用而不知的这些观念是有哪些。特别是关于预设这个词。刚开始对这个词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就是听别人举例子,觉得明白,但让我举例又说不出来,后来即使在工作中领悟到这个词的意思,但是让我讲什么是预设还是讲不出来,而当我现在再回过头看葛兆光老师里描述预设的内容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就懂了,那些无法串联起来的词语就瞬间关联起来了,同时想到了我们之前作业讨论过的“顿悟”,或许这就是一次小小的顿悟吧。

2. 输出复盘方面。

现在发现复盘对于自己并不像刚开始那样不知道要写什么,就是会从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然后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真正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直至今日,复盘对于自己不再是一件繁琐的事,而是一件有益于提高自己的行动效率的事情。当然,复盘不是越多越好,刚开始不知写什么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天做的事情写下,然后逐渐的自己进行精简总结,把问题点里出来,自己能够做什么,哪些需要别人协助,然后接着就开展行动,不断的调整,直到问题解决。不要觉得每天做的事情简单就不写,你觉得简单不写这就是你的一个问题点,有时候你习以为常的习惯会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好的习惯还没什么,但是坏的习惯,你自己却不知,就好像身体病了没有什么症状,你就觉得是没问题,但你的判断只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并不代表就是事实,所以定期体检,目的就是及早发现隐藏的疾病,尽早治疗。

3.执行力方面。

我一直都有很严重的拖延症,虽然知道不好,但是就是改不了。这次的读书活动把我的拖延症减轻了,以前我的思想和行动就像两个独立的个体,大家各做各的事,思想想改变,行动无法同频,但是现在思想可以吩咐行动去做事了。就好像我以前总让忍不住刷抖音,但是现在当我的思想告诉我不能刷,还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时候我不会感到痛苦烦躁,而是确确实实的放弃刷手机,去做必须要做的事,甚至会主动想各种办法去完成。反而这个过程中虽然身体疲惫,但心却没有多大的波动。

@

[2队][S698]一言-杭州

1、 你以为的困难的都是暂时的,反观思想史的发展:道教整顿、佛教传入、中体西用等,经历了各种困难,最终还是在不断地延续发展着,所以个人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在经历的时候确实很痛苦,但是自己只要扛得住,熬过去,最后都有结果,所以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心态,把握好当下。

2、 对于身边人有不同德思想理解更深,看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面对外来颠覆的,大家都面临很痛苦也还不愿意全部改变,我觉得这一点对我的冲击还剩蛮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当下出现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大家的评判和观点都不同,之前只是知道人的多样性,其实理解并不深刻,我觉得不管是思想史还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都要保持自己的观点,能够认识到我们的统一性,不能轻易的跟着别人的观点走。关于自己的生活,不能被互联网信息蒙蔽了双眼,而导致自己陷入内耗和焦虑,形成何不食肉糜的心态。(PS:自从看了中国思想史和听了9队的养由基同学的“穿越回唐朝,我也当不了王爷”的分享后,我现在就再也看不进去当下的这些穿越剧了,感觉都是编剧和导演也意淫)

@

[7队副][S191]Saru-杭州

对我来说,思想本来是一个悬在高阁上的概念,通过本次读书,我开始正视思想这个概念,它不再是一个离我遥远的东西,我总觉得自己缺乏力量,在读书活动的几个月里,我的其他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我心中不那么清晰的部分,正是需要思想来支撑的部分,我开始把我的一些期待放在它上面。在这个基础上,思想和历史融合而成的思想史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选择偷懒,将思想的发展过程局限于那些在历史上声量很大的名家,但葛老选择一条更难的路:通过史料、考古以及其他信息来重建一个更加客观的思想史,于是,我有机会看到思想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迭代和发展,进而影响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其他方面,我也有机会看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动荡如何在荒芜的思想世界中孕育新生。我佩服葛老有能力做出这样的成果,也看到他的成果和导论的描述存在着差距,不由得感叹要客观而全面真的很不容易。在上礼拜,读完了钱老的书,则感受到“性情”的能量,意识到思想追求的东西不仅仅是客观而全面,它也包含对性情的深刻洞察。当思想变成思想史,多出来的时间维度可以让我们看到前人的局限性,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前人的创造性。知道局限性,我们能更真实地认识自己的弱小,知道创造性,我们能从中获取灵感。原来,我一直觉得理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看了思想史之后才发现,这只是理学的一部分,演变成“存天理,灭人欲”多少混入了后人的误读。我相信这种事情在世界上一遍又一遍发生着,该如何面对呢?我还没有答案。原来,我不知道儒家和祭祀有关系,看了思想史之后才发现,儒家对秩序的强调可以和祭祀繁杂的流程挂钩。在看诸子百家的内容时,我看到了儒、墨、道对同一个议题的不同答案,见识了名家们的创造性。世事一直在变迁,思想也一直在流转。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复杂到可以让人失语,复杂到可以让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其中的运行机制,复杂到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呢?这个答案绝对不是“要有思想”这么简单,在思想之前,我们还得处理很多事情:肉体、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外界的关系。读到现在,我觉得思想的独特之处还是在于它的超越性,它让身而为人的我们能够往另一个境界发起探索。

@

[3队][S791]吾爱嘉-安徽

对一件事情有没有时间去做,去完成,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如读书完成作业,你把这件事放在与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件事同等重要,那么你很难去忘掉或不去做,毕竟孩子不可能因为大人懒,就不让其去上学吧。

@

[9队][S480]Luffy-宁波

规则的引导胜过人的引导。我以前当副队的时候,发现大家评选作业时总是选同几个人,这样不利于集体水平的提高,于是倡导大家对答题好的小伙伴要求严格一些,有进步才评选,多关注其他小伙伴,有进步也可以评选,但是现状没有改变。这期咱们小队在这方面就比我做得好得多,设计了根据亮点,一题选四位不同小伙伴的作业,然后第二轮再从其中筛两位,这样大大提高了优秀作业覆盖率,丰富了大家选取作业的角度,能带动更多人提高。看来规则的潜移默化比个别人的言行带动要有效地多。

@

[7队][S132]茶茶-石家庄

1.提高了事情进度的掌控感。原先每天能完成作业是能完成,但是自己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但是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达到了我的目标就是我能够在我设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而不是拖到最后一刻。这个事情也应用到了日常的工作中。

2.打破小透明活动,看起来就是轮流分享一次。其实内含乾坤,分享做多了,我发现在打破小透明,链接自己不认识的人方面,更有胆量了。在工作中,敢说也敢做,遇到问题也敢于挑战。

@

[9队][S386]千弘-天津

最大的感悟就是有了疑惑,怎么才能在工作中将“人文精神”发挥得更好。在读思想史之前,我们团队以拍摄“人文”风格的片子出家的,也自诩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心得。可是在读完思想史之后,我对“人文”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以前,我们能做到让拍摄嘉宾放松,说出真心话而非场面话,再配上好看的画面就能出一条不错的片子。也就是说以前我们对“人文”风格的片子的理解就是:人物真实、真诚、接地气,画面好看。现在我就在想,如何将“仁爱”“肯定人的价值”“品德”等人文精神嵌入在片子中,让整个片子更有态度。还有个疑惑就是,如果我要拍葛兆光的纪录短片,我该怎么拍,才能在满足客户需求基础之上,拍出他的风格、精神。

@

[6队][S492]学前丹丹-九江

① 对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了一些认识。以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只是一句话而已,是别人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其实对于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读完中国思想史,对于这句话的深意稍微有了点认识,不在是一句口头禅。

② 对于西方文明的侵入有了一丝的觉醒。以前很多的思维方式或者说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以西方思想为唯一的思考维度而不自知,总以为以西方的标准对待的事物都是科学、文明的,是唯一正确的。看完中国思想史,才发觉,任何思想都有看待世界的一整套逻辑体系,没有孰优孰劣,只是角度不同。同时也不能以某一思想为唯一的标准进行世界一切事物的评判。

③ 对于生活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以前觉得是”封建残留“的文明,看完中国思想史再去看这些残留,会有不同的心态你。”残留“不一定是残留,也可能是几千年来人们认识世界留下来的痕迹,是有着几千年的人类共同思考与努力的结果。

④ 对于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有了新的认识。整个思想中,士阶层,也即知识分子阶层起到的作用士非常大的。不知什么时候知识分子变成一个褒贬不一的词,但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知识分子阶层从来都是以思想为武器来对抗皇权,这个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但不管失败与成功,知识分子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争斗,牢牢的把知识的武器握在手中。所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看完思想史后,这句话我觉得是有失偏颇的。

@

[5队长][S341]幻想-上海

对不了解的事情,不要先入为主。读完思想史后,过去的一些对佛教的不太好看法都有很大的改变。还记得刚开始对禅学是很抵制的,感觉这东西有啥用,而且看到葛教授还有一本书专门谈这个事情,感觉有些“不务正业”。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就真的感觉到佛教、禅宗还是有点东西的,他们说的是真的看不懂。彻底打破了之前的认知。我以为的可能不是事物的全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还真是有道理的。

@

[1队][S541]Yao-北京

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真的”中国人了。

1.看中国思想史之前:如果问我中国思想的发展,我可能只能说出儒家思想,只知道诸子百家名字,只知道《论语》《大学》《中庸》等现在被称为传统文化经典的书籍,所有的知识点是散落的,所有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

2.看中国思想史之后:我大致了解了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知晓了现在依然影响我们的思想的来源,有意识地去注意那些日用而不知的成语、谚语、圣人言。所有的散落的知识就像被编织成一张网,脉络一下就清晰了。

3.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思想:从政府公文到人们日用的语言,从政治制度到人们行为规范,从媒体内容到自我思考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思想。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要了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应该要有意识的注意这种思想的变化。我想如果给外国同事介绍中国人的思想的话,应该是有些可以聊的了;如果育儿给孩子看传统文化经典,应该也能说出一二三了;如果看历史相关的展览、影视剧,应该也能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状态了。所以我感觉自己从原来的无知识、无意识到现在有些知识、有些意识了,我更理解中国人是怎样思考的了,我成了一个“真的”中国人了。

@

[4队][S8]杨杨杨-广州

坚定不移地准备提前量,每一天的任务量可以少一些,但是需要不间断,也就是业务中的安全库存,它是一个固定值,只能大于等于这个数据。

@

[5队][S424]大侠-杭州

最大的感悟是 要尽可能地全身心投入其中,花心思、不偷懒,尤其是小队的协作、分享和讨论,而不能只是自顾自地看书、写作业。前一期读书活动,我是在同桌的“淫威”下按时打卡、参与集体活动,主要的沟通对象是同桌;而在这期中,相互作用的范围扩大到了一个小分队,五六个同学一起,接触到的人更多了之后,就感受出了大家在读书中、在协作中的不同个性。作为小队最拉胯的一员,当我在小队协作事务上有过受到大家支持、却很少支持同伴的多次经历后,就越发地遗憾和后悔当时没有奋力再挤出一点时间、以回应大家的付出。我想,其实读书活动不仅仅是阅读书本内容,期间经历的种种其实都会成为自己的收获和财富,也许是更加开阔的眼界、也许是逐渐流利的谈吐、也许是与外界沟通却不再畏惧的勇敢,假如短短三个月就可以实现这些的话,那么就算从功利的角度说,在活动中多付出一些不是也非常值得吗?

@

[10队长][S312]小艺-上海

(1)用行动去战胜困难,面对《中国思想史》这个大部头,文学素养基本为渣渣的自己拿到书的一刻就开始焦虑不已,除了提前读,反复读,认真写作业,持续推进学习进度,别无他法。这种专心致志反而让我开始收获了学习中国文学的技巧和乐趣,从恐惧害怕到兴致盎然除了持续行动,真的别无他法。

(2)集体学习进步多,本期活动第一次担任队长,收获了新的问题视角和感受。首先是拥有更多的权利去实践变好的想法,比如优秀作业学习小组,是队委们的一次全新尝试,将学习优秀作业好处的“知”,通过完善的制度贯彻下去,让小伙伴们在持续的行动中逐渐建立习惯,改变认知。其次是小群发起集体学习,有意识做出表率,这也帮助我改变了自己虎头蛇尾,结尾习惯性灌水的毛病。

(3)应用迁移多思考,一方面是答题的时候,鼓励自己无论时间多少,一定要认真答完一题,并且完善迁移应用的部分,另外一方面就是参加优秀作业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去学习其他同学的答题思路,将对方思考联系到自己的答题中。

(4)相关资料多参考,特别是在读钱穆的最后一本书中,文章中夹杂着大段的古文更难以理解,索性多花点时间去逐一查询译文,作者核心思想和平生等等相关资料,让我对一些思想家的了解更加饱满立体,也能慢慢品味出钱穆先生深刻思想内涵。另外,在答题中应用了一些查询的内容,有几道题还被选上了优秀作业。

@

[2队][S587]Mig-北京

一种思想要大规模推广和普及,最重要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最快捷和有用的方式是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儒家思想并不是比道家、佛家、墨家思想更为先进,只不过获得了统治阶层或上层知识阶层的认可,并通过行政手段强推(科举考试必考),科举考试作为读书人生存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这就使得全国的教育机构都会教育普及这种思想。而当一种思想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须掌握的观点之时,人们就会变得全盘接受,而懒于思考,这就使得新思想不再出现和发展。思想可能是最难改变,又是最容易改变的。当你凭着自己的经验总结感悟的思想观念可能很难轻易改变,但如果某种思想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你可能就变得很容易接受了。

@

[5队][S607]解小福-北京

从思想这一视角理解了历史书中的这些朝代这些名人,我们往往说思想是自由的,但是两本书看下来, 思想又不是绝对自由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受限于当时的经济、科学、政治等情况的,是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的。次大的收获是,我们往往被那些闪耀的精英所吸引,但是精英的出现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庸庸碌碌,而这些恰恰在支撑着社会的持续运转。

@

[1队][S711]梧桐树-西安

最大的感悟是: 不要神话精英,更不能低估普通人。我们的思想观不单是来自于教育,它是来源于中华五千年文化思想的发展,更是来源于生活。不单是来源于我们从小抄写、背诵、刻画的名人名言,更非单一的来源于精英思想家,更是来源于流传于普通人中间的一般思想。

@

[5队][S497]Ercia-深圳

参与的越多才可以有更深的感受。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怎么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并且投入行动才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没有发现变化,就是给自己防水。在本次读书活动,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去抽空去做一些事情,情绪对我的影响变小了。比如,我之前如果没做到某一件事,我会将其责任归为外部责任:我太忙了。但是,现在我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才在时间不充裕的时候做完这个事情。这个想法的转变减少了我的情绪化,也更加客观地看到了自己的情况。客观地从作业质量来看,我这期确实是比较放水,开始时的答题情况比后面的答题情况还要好一些。后面看书也没有前面投入,有点浮躁地草草了事。这让我知道,提前做好准备是多么地重要。如果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不提前做好准备,没有多投入时间去看书、听课,反复琢磨自己的作业、分享、调研和交流,作业质量就一直不会提高。以上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于成长的总结被我应用到了工作上,虽然我在工作上的运气确实比较一般,但是我更加能够沉下心来,去想怎么把现在的事情去做好。事先做好准备,而不是随波逐流地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在工作时的答辩也是做好了准备,并收获了还不错的评价。

@

[4队][S957]昱是一条鱼-杭州

本期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 提前阅读带来的一系列迭代的好处。这一期我提前10天预读了300页,对思想史有了大概的认识,后期正式开始读书时,理解上的困难就少了很多。另外有足够的存量,在心态上非常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毕的达成,在遇到工作和生活比较忙的时候也能比较好地应付。

@

[10队][S504]半夏-南阳

第一个感悟是,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写完作业,好像已经快忘记完了,再去翻看前面作业,有些内容有点“惊为天人”,这句惊为天人是跟自己的过去比;跟小队很多小伙伴比,我的作业、读的深度以及分享内容的整体质量都有差距,但是跟自己比,我的作业变得“有文化”了,是毕业后多年难得流畅、有思考甚至有“文化”在其中的。我看见了进步,也看见了差距,因为有这份经历,现在还能总结一下原因,是在近三个月时间里,或沉浸、或坚持、或克服了一些困难最终读完了写完了作业才有的,那么保持进步就是继续读下去,持续进步就是想办法改善读书质量。第二个感悟是,读书可以作为一个默默修炼的山洞,在低谷期让我们的精神有容身之处。今年两期读书活动,刚好分别有两个总行项目并进,小孩入园引起的全家作息与分工适应、每周末至少一天的总行项目,加上部门减员带来的工作量增加,多数清晨起来读书的那会儿,才会觉得时间和生活还有一部分是在自己掌控的,尤其沉浸在精彩思想中,难免会受触动受鼓舞。一面是惯常的工作和生活,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学习或读书,组成双引擎,在某段难捱时段里,将自己从繁重工作或琐碎生活里薅出来,像救赎,可以缓解很多压力。

@

[2队][S542]阿开-南宁

“做自己”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最初听到“四个自信”的建设中对“文化自信”重建的呼声时是不太理解的,认为这只是为了获得国际认同而开展的“软实力输出”策略。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固然感觉祖先的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但也深深地疑惑到底当代人到底还继承和保留了多少。曾经光辉的文化如今似乎只剩下一层“皮”,而无骨肉。或者更准确地说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骨血的人是在的,但不包括我自己以及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这个时代,西学似乎更像“体”,而传统为“用”,只在庆典和重大场合时拉出来展览一番,增添些节庆的氛围。如今我们意识到了西方标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文化,至少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全盘西化,但是在探索和建立最适合自身的标准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是怎样的文化。读完本期的内容后,我重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众当中存在断代,但另一方面也要庆幸仍有类似葛老的学者们坚守、追问和探索。ta们是真正在从事“为往圣继绝学”工作的人。正通过ta们的描摹, 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了解“中华文化”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传承,也才能思索该如何更好地传承。

@

[9队][S645]小零-合肥

最大的感悟不在于书本上的内容,而在于读书的过程中,就是 你觉得外部阻力很大,它就真的很大,但如果你通过行动来缓解,阻力也不会显得那么大。在这期活动开始没多久,我就因为工作环境的改变不断给自己灌输“这期活动恐怕坚持不下去的想法”,导致中间很长一段时间读书和作业的质量都不高,但是慢慢地克服一些困难后,能够让自己进入正循环的读书状态了,虽然没有完全适应工作环境,却也能够持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不会觉得环境给自己的阻力有刚开始那么大了,所以说改变心态并及时调整状态是本期读书活动最大的感悟。

@

[8队][S97]杨少侠-北京

遇事不决思想史。三个月,历经三千年思想变迁。经过本期活动,已初步构建了中国思想框架,平时看到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时,都能想到思想史的知识点。从古到今,思想一直在确立天地、社会、个人心灵的秩序,而思想史构建了思想的秩序。利用思想史的框架,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关联起来,将过去脑中杂乱的、无法安放的知识和念头都秩序化。内心的秩序化,可以让人平静、烦恼更少。先贤说「即心即佛」、「万物皆备于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是给人莫大的自信,这是我参加读书活动没有料到的。不用听那些成功学骗子胡吹乱说,不用买鸡汤大师贩卖的假大空经,不用吃老板画的虚空大饼。以古之先贤为师,自强不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网文小说里经常有金手指,不是给主角一个系统,就是给主角一个随身老爷爷。我想,阅读思想史,就像是拥有了一个金手指一样。

@

[4队][S855]魏雨钊-北京

对“史”产生的兴趣:以前对诸如哲学史、文明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主要是认知不足,认为没必要向前看,看现在的最新内容和未来的预测会更有用。如果看,看看历史就可以了。通过本期读书活动中对中国思想史的阅读,对XX史有了重新的认识。史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记录,要看其发展的历程以及具体的原因,不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会对某项具体学科历史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读一门XX史,如果用心的话,会沿着这门学科的主线,阅读出“百科全书”的味道。现在对XX史不仅感兴趣,还愿意主动学习,刚刚购买了吴军老师的《世界文明史》。此外,对于自己以前购买的一些课程,诸如《史记》、《资之通鉴》等,因有了本期读书活动等积淀,开始学会听门道了,而不是听热闹了。现在突然发现很多书籍和课程的内容中都有思想史的影子。

@

[9队][s751]风筝-北京

在通读思想史之前,我会有非常多的焦虑和迷茫,我在面临人生选择的重要节点、要思考和决策我未来的第一站,同时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局势变幻、及其伴随的各种观点的碰撞,整个人简直是重压之下一点就着,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影响。葛兆光在导论中提到知识史和思想史的关系, “知识的变动带来了思想的变动”,在通读思想史、粗粗领略了我们远古时期到近代的各种思想发展之后,我关于思想的知识变动了,我的思想我的心态也随之变动。我没那么焦虑和着急了,因为我看到了各个朝代、各个时代的思想,有的接续发展、有的就此消失,我一个小萝卜头着什么急呢。我曾经想了无数方法来稳定我的心态, 事实证明技巧层面的提升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它永远敌不过知识量提升带来的心态“质”的飞跃。而且我也与自己的焦虑和解了,说到底我只是这个时代的底色,不用过于认真,也不必替这个时代太操心。

心态转变了行动也会有不自觉的变化。我能观察虽然事情种类变多,但我做事情的步调越来越稳,能顶住压力同时推进多件事情,这都是被困难的思想史作业的日毕锻炼出来的哈哈。那天同学跟我说,感觉我效率很高、能同时做很多事情而且都有进展,我回头一看,好像确实这样,我每天还是容易陷入焦虑和暴躁之中,但这份当下的短暂的情绪很难干扰到我的整体心态了,也就难以干扰到我做事的步伐。我这个时刻暴躁,让我暴躁暴躁就好,然后下一个时刻就继续推进事情,整体步伐并没有太大影响。

@

[4队][S956]jenny_qiao-北京

一、原来一般知识思想也是有价值的。历史的记载总是掌握在史学家手中,他们对历史不断选择和诠释,史书成为精英思想的思想史,史料不断经典化,但离真实的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但是随着考古的发现,一般知识思想开始得到呈现,原来一般知识思想由于没有纳入史学家的修编范围,反而更真实更有价值。

二、原来诗词歌赋是思想匮乏时代的产物。科举制度的建立,虽然使更多贫民子弟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但是由于士人进入权力中心后,就成为统治阶层的代言人,从而也就丧失了独立思想,在思想匮乏的年代,人们就转而追求写作的形式和华丽的辞藻。

@

[2队][S349]连小喵-厦门

最大的感悟是 对“传承”一词有了新的理解。去年读保险学讲到了财富的传承,一些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积累了大量的资产,但无论他们怎么设计这些资产的传承,如果后代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他们的财产总有一天会以各种形式消耗殆尽。但思想的传承却不容易灭失。当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记录下来并用这种思想来教育他人,一大批人都拥有了这种思想的财富。并且这些思想的财富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腐朽,反而当一代一代学者学习了这些思想之后,对这些思想进行重新解释、补充、扬弃,使过去的思想穿越时空在学者们所处的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穿越千年,留存下来的宝物寥寥无几,流传下来的思想却仍然熠熠生辉。这种感悟让我又重新思考了“我们究竟应该给下一代留下什么?”这样的问题。如果为生活打拼和教育孩子能够兼顾,那当然是一种最完美的选择。如果为了生存不得不减少教育的时间或是把教育这件事“外包”给其他家人去做,那是没有选择之下的无奈之举。但是如果为了更高的薪水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选择放弃自己教育孩子,也许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知识和思想能够带来财富,可财富却不一定能带来知识和思想。

@

[执行组长][S125]小玉儿-泉州

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只要大量的练习,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的学习问题。刚拿到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时,一翻开目录,当时是有被惊吓到的,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很长,每个章节下面还有非常长的内容备注,我当时就特别好奇,中国思想史是讲什么的?但是只看目录又看不懂,等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仅仅看1遍是无法解决独立答题的问题,所以在前期读书活动还没开始时,我就以边阅读边用自己的理解输出文章的方式储备提前量,而后我发现只阅读1遍就要写总结有点难度,因此增加了阅读次数,1遍不够就2遍,2遍还理解不深入就3遍,3遍还抓不到重点就4遍……总之,每一遍都能看到更多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就是“看见”的过程,重复阅读就相当于在进行大量的训练,不要再说自己看不懂了,看不懂仅仅是因为你没有花时间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

[2队][S893]Sibyl-深圳

读完葛老师的思想史感触颇深。 第一次见到有作者把导言部分写成了一本书,而且在书中事无巨细地介绍了自己要写的主题,前人或者同行的写法,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自己未来写书的计划和打算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惑。这一点非常受震撼,能感受到做研究的学者们对于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付出的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榜样力量。有热爱可能就会有力量吧。在读一二卷的时候,这种感受更深。没想到葛老师写的更其他人写的完全不同,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是一条小溪流,但是葛老师的文字像大江大河,从各个入口涌入,让读者沉浸其中。所以葛老的治学精神让我十分佩服。除此之外,看完思想史,也让我意识到要跳出具体框架去理解一件事情的难处。如果不知道一件事情从时间和空间上,多角度多维度的具体细节,是非常难去做出评价的。所以不要妄下结论不要乱贴标签, 做人还是保持开放心态,谦卑谨慎一些更好。

@

[6队][S506]潇简-深圳

理论历史不见得都是进步的。有这个感悟是因为看到了佛学、理学、心学的历史。禅宗追求的终极境界从清净到适意,接着到自然,然后是自由,发展到了放纵,导致了狂禅之风盛行。最后在百丈怀海为代表的南禅宗力挽狂澜下,禅宗才从放纵回归到清规戒律。程朱理学在宋朝是一种理论体系,元之后却变成了钳制思想的工具,造成了人心与天理的紧张,这种紧张直到王学的出现才有所缓解。陆王心学在初期解放了人心,在后期却走上了自我放纵,随心所欲的自然主义道路,而王学后人就此不断调整理论表述。

我的感悟:

(1)历史走下坡路。从这个三种理论的历史可看到,历史确实有进步之处,但是随着历史的延续,进步之处慢慢变形,扭转成为了另一种不适宜的存在,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这时候的历史就不能说是进步的了。

(2)历史并不是直线进化。我可能过去会觉得理论发展的历史是步步高,每个历史都是在前一个历史的肩膀上发展出了新的先进成果,仿佛历史就从来没有过失败。但是事实上,佛学、理学、心学的发展路径改变了我的认知。而我之所以感觉到理论发展的历史是直线进化,主要在于,我所看到的历史全都是精英经典,而那么非进步的存在已经被人为地做减法了,所以我眼中看到的理论的历史全部都是优秀的,自然也就生成了一种错觉。

(3)历史感知与生活的脱节。如果是看待一个人的话,那么就会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进步的。但是看待历史,这种脱口而出的知道就消失了。我认为造成对两者评价的差别在于,人很清楚自己的劣根性,所以能看到非进步之处,但是人并不清楚历史,所以会受到历史叙述的影响,对历史抱有想象的偏差。总之,理论发展的历史在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这条道路可能是上坡进步之路,也可能是下坡退步之路,但是无论走哪条路,历史最后都会走到一座又一座的山顶。可是,如果只认为理论的历史走得一定是前进的路,那么就忽视了历史的另一条路,形成偏见。

@

[9队][S106]葉子-广州

在当队委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第一次,这是之前从未体验到的。第一次在路上挤时间开每周队委例会,只有当下觉得有时间可以用上,就会填补。如果换作以前,会觉得这样的时间是不应受到其他事情干扰的。 第一次加了队里所有小伙伴的联系方式; 第一次制作开营海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一次复盘会做到全勤,还帮忙统计考勤; 第一次自己研究制作统计图表; 第一次主持复盘会,还能和小伙伴们默契配合;还有偶尔会在群里吐槽跑招聘和工作的事情等等。这些回想起来都挺难忘的,感恩遇到了这么棒的团队,让我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主动分担我的工作。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怎么喊口号,有时候还不如多倾听内心的想法,休息一下,或许效率就能有很大的提高;也让我认识到,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群人的力量,真的能量满满!

@

[4队][S550]AQ-珠海

最大感悟: 跟着读完思想史,对思想这种摸不着的东西没有那么慌了。我是偏无神论者,所以,每次遇到信神、信佛、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有点慌,怕被他们洗脑,所以大多数是敬而远之的。但是现在明白他们是怎么样的源头、起始,好像有底气能够直面他们,不心慌。而且可能还能更他们探讨一下他们的仪式、主题等等。

@

[4队][S584]悠悠-杭州

想法和行动可以分开,坚持就是最大的胜利。之前S老师有发过一个人的文章,主人公陷入到情绪中,觉得考研很难,决心先解决情绪,找了很多人,结果他决定先解决自己的情绪,暂停考研。我在看到这个事例的时候感觉这个人有点傻,但细细回想,以前我也做过很多这样的事,立了一个flag,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情绪不好,怀疑自己,于是放弃行动,这样的事情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发生。经过了这几期读书活动,我真切地感受了行动的力量,就像孙中山先生说的“不知亦能行,能知必能行”,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才有言论的,先去做,做完再复盘情绪。

@

[11队][S170]Stephanie-杭州

本期读书我们小队都做了全员副队,工作任务不是特别多,而且每个步骤都写得非常清晰,总体来说不是特别难,但是需要极强的责任心,不要忘记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事。但是想到如果每天都要做这些事情的话就会觉得非常繁琐,所以再次感概每个小队的队委都很厉害!其次,本次读书活动我的分享部分花了较多时间修改,虽然没有达到上大群分享的水平,但自认为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方面是自己想要看看能做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在队委们的不断“压迫”下出来的结果,像是回到了读书时候写论文,被导师逼的修改了N轮论文一样。其实,如果有有想要做好的心,而且端正自己的态度,很多事情都能做好,虽然不是说完美,但是及格分肯定能拿到,而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之所以无法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答卷,总是因为自己并没有那么努力,所以, 不要埋怨各种外因,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

[9队][S1197]阿棋-惠州

最大感悟,就是 在自己没有改变的时候,不要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去改变其他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

[2队][S580]江柳-三亚

这期读书活动,特别是葛老师的书,感受到的是读书人的思想,那些所谓的精英的思想,能够懂了“尽信书而不如无书”。在精英思想里面,书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书中的道理是为人处事的标准和准则,但是那些普通平民的思想是决定了这个社会底层基色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有书,但不能够照着书去生活,因为书中讲的道理,在现实当中是没有那么多道理可以讲的,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生活,做区分开的。

@

[8队][S72]Zuza-北京

我一直奉为圭臬的东西,放到思想史中去看,其实也就是一个思想流派。这句话和S课上讲的差不多,他说多年来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放到思想史中去看,也只是一个派系。而按照钱穆的说法,思想界的种种思想,归根到底代表的就是一种意见。思想有那么多种,每一种思想都想拥有尽可能多的接受者,形成足够大的势力,才不容易消失,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这就需要思想提出者和其追随者的努力。思想的产生,一般会受到思想者所处时代的制约,也就是说这个思想会比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果一种思想不符合其诞生时期的时代特点,那么就是另外两种可能,落后或者超前。当我们穿越时光去追溯思想的历史时,会看到不同的时期都有人为自己相信的东西而努力。有些思想我们会赞同,有些我们可能并不认可,但这也只是部分人的意见而已。所以 面对不同的意见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说服不了对方也用不着生气。

近期活动

0、英语听力训练活动《 2022年最后一期——第 22 期 ScalersTalk 听力训练营启动 》即将启动。

1、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上市啦,欢迎选购。 《来了! 新书预售启动!》 ,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搞一本。

2、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 《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

↓ 个人微信fscalers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