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喊“喏”,清朝说“喳”或者“嗻”,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诺是什么意思 汉王朝喊“喏”,清朝说“喳”或者“嗻”,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汉王朝喊“喏”,清朝说“喳”或者“嗻”,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2024-07-11 02: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喳”本意是鸟一样叽叽喳喳声

早期人们把“嗻”混用成“喳”,是有特殊原因的。“喳”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张开的嘴,右边是太阳在树枝的下面,意指鸟在夕阳的树上小声鸣叫。所以“喳”字本意是小声的象鸟一样叽叽喳喳声。引申意为奴仆答应主人差遣时,小心翼翼发出的声音。

“嗻”字出现的时间较晚,通常是指守护庙门的两个鬼,其中一个称“嗻”,另一个称“唓”(chē)。只有清朝时, “嗻”字才有了“是”的意思,但特指的是奴仆、下人对主人的答应之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喳”或者“嗻”都是指应诺之人,身份极其低下,类似于奴仆、奴才。

3、“喏”字和“喳”或者“嗻”区别是什么

看了上述的字意解读,其实应该大体知道它们的区别了:“喏”字表明了职位的不同,是下级、下属领命行事时,向上级直至皇帝的唱喏之礼。而“喳”或者“嗻”表明了身份的不同,是奴仆、奴才的回应之礼。

前者是职位不同,人格是平等的;后者是不仅职位不同,人格也是不平等的。这就是两种应答之声本质区别。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实,这源自于汉文化对于君权的理解。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尽管古代时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威是不可挑战的。但是,起源于周礼的并由儒家文化所光大的君臣之礼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有礼,臣尽忠,这是君臣之礼的核心。

到孟子那里,对于君臣之礼则有更深刻的解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王对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对待君王会如腹心;君王对待臣下如狗马,臣下对待君王会如平民;君王对待臣下如尘土和草芥,臣下对待君王会如强盗、仇人。

先秦时臣下见君用稽首礼:下跪,头触地;君王需回敬空首礼:下跪,双手撑地,头触双手。稽首礼、空首礼商周时就已流行,是君王和诸侯、士大夫见面时的主要礼节。西周时,周天子面对卿、士等臣下时则要行揖礼,即后世所称的拱手礼。

君臣之礼在中国传承千年

春秋战国时,臣下可挑选君王,君王面见重臣时甚至要施下阶、迎立宫门等礼仪。汉朝独尊儒术后,对于周礼的继承十分重视,刘邦立国时为了不出丑,专门请齐鲁儒生教研习君臣之礼。后世的两晋、唐等均树立有明确君臣之礼价值观。

两宋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核心思想的鼎盛时期,臣下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断臣下的论道。宋神宗时,有大臣从午后论道至深夜,两个人饿着肚子商谈国事,大臣不说停,贵为皇帝也只能舍命陪君子。

清朝入关,传承千年的君臣之礼荡然无存,皇帝可以直呼臣下之名,而直到明朝,皇帝称臣下“字”而不呼“名”。臣下的自称,无论亲王还是将军一律为“奴才”,张嘴称“嗻”,举止则是“三跪九叩”……果真是“君之视臣如土芥”,而清朝在灭亡之际“则臣视君如寇仇”,无人为之殉国。

三跪九叩

“喏”,是汉族王朝君臣之礼的一种体现。“喳”或者“嗻”,则是清朝君至高无上,臣下只配当奴仆、奴才的一种表现。

也许,通过应答之礼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如同辜鸿铭当年所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喳”或者“嗻”可以彻底休矣!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