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会出一位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诸葛亮预言后有刘伯温 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会出一位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会出一位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2023-11-06 1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在人们心中一直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而提起同为“奇才”的刘伯温却鲜有人知。

诸葛亮帮助蜀汉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下牢牢占据西南,六出祁山差一点就完成了入主中原的夙愿,而刘伯温却是帮助朱元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淮右布衣”,一步一步走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一统天下的明太祖。

与诸葛亮不同,刘伯温在历史上充满了神秘色彩,掌握军事和治国大才的同时,对阴阳术数同样精通,最后却也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然而他的死因就和他的升平一样,被历史套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生前算尽天下事的刘伯温在临终前给子孙留下了一则遗言,短短的一句话却在百年之后得到了应验。

他究竟说了什么?刘伯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一段传奇?

横空出世的少年天才

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却也是最为传奇的一段时间,如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辈出,徐达、常遇春等名将熠熠生辉,而在文臣阵营,刘伯温就是最为闪耀的那颗星。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据说在刘伯温年幼时便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能,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年仅12岁便考上了秀才,这在当时是绝对的天才,要知道多少古人穷极一生都难以博得一个秀才的名头。

考中秀才2年后,14岁的刘伯温来到当地府学读书,当时儒家经典《春秋》是府学的主要教材,但碍于其晦涩难懂,即便是学富五车的大能也不敢说能够对《春秋》进行完全的解读,因此当时的府学仅仅只是教学生朗诵这部儒家经典。

但天才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天才,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刘伯温就是绝对的天才,入学没多久的刘伯温便凭借着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将整部《春秋》倒背如流,让所有人大为惊讶。

然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年仅14岁的刘伯温甚至能够对《春秋》其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解读,阐释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那个年代这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府学的老师不相信一个孩童能解读流传百世的儒家经典,于是专门对刘伯温进行一对一的考核,结果却是刘伯温不仅给出问题的答案,还能够举一反三地和老师进行探讨,至此所有人都相信,刘伯温是妥妥的奇才。

成年后的刘伯温离开府学,开始了自己云游天下四处拜师学习的历程,这段时光对刘伯温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几年时间里他遍访天下名士,博览群书,诸子百家学说无一不精,程朱理学方面的造诣更是惊人。

而刘伯温最感兴趣的还是阴阳术学,对天文地理和兵法的钻研尤为深刻,这也为日后他成为大明的军师决胜千里之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伯温21岁那年,他再次凭借高中进士创造了奇迹,要知道当时的科举考试规定只有年满25岁才能参加,为了检验自身所学,刘伯温虚报年龄参加了科举,并一举中第,再次证明他远超常人的聪慧。

然而入仕后的刘伯温却并没能迎来自己想要的一展抱负,此时的大元王朝已经处在大厦将倾的穷途末路,官场的黑暗让刘伯温深感无力,索性辞去官职隐入深山,一心钻研学术。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群雄并起的明末元初注定会是刘伯温施展胸中抱负的舞台,虽然隐居山林但刘伯温一直关注着天下大事,终于让他等来了自己即将效忠一生的明公,群雄逐鹿的唯一赢家:朱元璋。

有朝一日乘风起

建立大明王朝后的朱元璋常常自称“淮右布衣”,白手起家的他实际上在尚未从军之前,只是个被强行赶出寺庙的乞讨和尚,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朱元璋最终还是走上了起兵之路。

虽然朱元璋是个没念过一天书的粗人,但他对知识分子却极为尊重,起兵后的朱元璋礼贤下士,对前来投奔的文人常常以礼相待,其中就包括后来写下《劝学》的明代大儒宋濂,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刘伯温的好友。

宋濂和刘伯温年少时是同学,后来一同入仕一同辞官,两人之间感情极深,在宋濂投到朱元璋帐下后,自然忘不了这位身负大才的至交好友,而朱元璋同样对刘伯温有招揽之心。

但朱元璋深知此类文人雅士将气节二字看得高于生命,因此多次主动派手下的知识分子请刘伯温出山,最终在宋濂的努力下,刘伯温决定再次和好友齐心协力,帮助朱元璋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刘伯温初见朱元璋时便送上了一份“见面礼”,他结合当今天下大势和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写下了十八项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基本方针,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时务十八策》,也是被朱元璋称为帮助自己“勘定天下”的雄才伟略。

在这十八策略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先汉后周”之策,彼时的中原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位枭雄虎视眈眈,既要面对元朝的官兵又要提防二者的背刺,朱元璋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而刘伯温的献策让朱元璋有了主心骨,他听从刘伯温的建言,将实力最强同时也是敌意最大的陈友谅作为优先解决的一方,把固守江南的张士诚放在第二位,集中全部的力量优先解决最危险的敌人。

事实证明刘伯温虽然隐居山林多年,但洞察天下大势的眼光却不曾出错,在刘伯温的统筹谋划下,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继而挥师挺进江南让张士诚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多年的群雄逐鹿。

然而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还包含了他结合儒家传统制定的治国方针,实行什么样的法律政策、如何推行等等包含在内,在朱元璋击溃大元建立大明王朝后,依然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刘伯温的治国方针。

在刘伯温追随朱元璋时,后者不过是天下诸多枭雄之一,但刘伯温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将建国后的治国思想都为朱元璋制定好,可见刘伯温的智慧已经近妖。

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刘伯温是朱元璋幕后谋划一切的军师,神出鬼没的兵法和决胜千里的判断力帮助朱元璋君临天下,建立了绵延数百年的大明王朝。

而在大明建立之后,刘伯温又化身治国能臣,王朝政权交替让百姓苦不堪言,大明初立时社会秩序混乱,法度形同虚设,这给了刘伯温大展才能的机会。

精通儒学和程朱理学的刘伯温帮助新生的大明重建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严格推行到地方,社会秩序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百姓生活的稳定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刘伯温用自己毕生所学帮助大明这驾马车逐渐地走上了正轨。

然而和带兵治国之道相比,刘伯温最擅长的还是阴阳术数和天文地理,果断追随当时尚且弱小的朱元璋和为其献上的《时务十八策》,无一不证明了刘伯温惊人的判断力。

俗话说“过慧易夭”,在苦难时期刘伯温的智慧是朱元璋最倚重的利剑,但当朱元璋穿上龙袍成为君临天下的洪武大帝时,身边仿佛能够洞察一切的刘伯温就变成了他提防的对象。

过慧易夭

飞鸟尽,良弓藏,历史上开国皇帝屠杀功臣的事情屡见不鲜,学识过人的刘伯温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朱元璋显然没打算放过这个曾经为他谋划一切的奇才。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时间和其他人比起来虽然不长,但他起到的作用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比拟,对此朱元璋是最清楚的,但在分封开国功臣论功行赏时,却把刘伯温排在了第36位,远远低于他口中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历代帝王对权衡之术都是天生的专家,朱元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朝堂上他不行于色地给刘伯温制造以李善长为首的政敌,后者也明白朱元璋的深意,时常对刘伯温进行刻意的打压。

所有天才都有傲骨,更何况刘伯温这样历史上少见的奇才,某次朱元璋挑选了几名官员询问刘伯温对他们的评价时,刘伯温毫不避讳地将几人的优缺点通通指出,虽然句句在理,却给自己日后的死亡埋下了祸根。

因为在朱元璋提到的那几名官员中,有一人被刘伯温抨击地最为厉害,这些话后来也传到了他本人的耳朵中,从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这个人的名字叫胡惟庸。

神算天才的结局

洪武四年,在大明朝建立还不到五年的时间,刘伯温这位和“开国第一功臣”功劳伯仲之间的从龙之臣,被朱元璋赐还故乡,或许是念在昔日情分,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对刘伯温起杀心,只是卧榻之侧不容这么一个聪明人酣睡。

回到故乡的刘伯温并没有安享晚年,此时的他或许认为,朱元璋还是那个曾经的明公,处江湖之远却不忘忧其君,刘伯温时常给远在京城的朱元璋上奏,对天下民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刘伯温忧虑国家的心在朱元璋看来却是另一番光景,不在京城却依然能时刻掌握天下动态,可见刘伯温势力之深厚,本就多疑的朱元璋在此刻才渐渐对刘伯温这个天字第一号聪明人动了杀念。

此时在朝中掌权的正是曾经刘伯温“得罪”过的胡惟庸,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的转变,再加上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已久,胡惟庸抓住机会撺掇一众官员对刘伯温进行不断的诬陷,此举无疑让曾经君臣的二人之间猜疑加重。

没过多久,朱元璋一道圣旨撤销了对刘伯温告老还乡后的诸多待遇和俸禄,这让向来洞察力敏锐的刘伯温察觉到了异样,但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选择,刘伯温回到了京城。

聪慧过人的刘伯温此举是想将自己放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以此自己绝无二心,却没想到自己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将命丢在了京城。

此时的胡惟庸已经坐上了左丞相的位置,不断对刘伯温曾经的门生故吏多加打压,刘伯温有心帮忙却无官职在身,眼看国家命运被奸佞小人把控,急火攻心之下重病缠身,卧床不起。

据《明史》记载,在得知刘伯温重病后,胡惟庸专门派了一位医生来给他看病,在吃下医生所开药后没过几天,这位百年一遇的奇才便一命呜呼,这也正是刘伯温的死因为何充满谜团。

多年后“胡惟庸案”爆发,根据同党交待,当年刘伯温之死正是胡惟庸一手造成,那位大夫是受了胡惟庸的指使,暗中害死了已经病重的刘伯温,然而这背后究竟有没有朱元璋的暗示,历来众说纷纭。

历史上有无数的真相被淹没在了时间的尘埃里,或许刘伯温的死只是因为生的重病,又或许是胡惟庸受到了朱元璋的暗示下毒,真相也许只有历史和时间这两位见证者最为清楚。

虽然死因成谜,但刘伯温的学识、聪慧、敏锐的洞察力和果决的判断力,早已让他和诸葛亮一样作为智慧二字的代名词流传后世,尤其在他临终前给子孙留下的遗言,百年后更是得到了应验。

刘伯温在临终前曾特意交待,后代子孙切记不要走上仕途,但刘家却不会随着自己的离去而中落,百年之后必将再次兴盛,这就是著名的“九世而兴”。

事实却是,百年后的弘治二年,刘伯温第九世孙刘瑜被任命为指挥使,后来更是承袭了刘伯温曾经的爵位,官拜提督,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刘伯温的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刘家再次因为刘瑜兴盛起来。

从与朱元璋对谈时的“烧饼歌”到后代“九世而兴”,刘伯温生前做出的预言在身后一一得到了应验,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旷世神算和命运的奇妙,也无愧于后世对他“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高度评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