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的背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背后

刘备托孤的背后

2024-07-16 0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祸起萧墙

历史上权力的交接之所以凶险异常,关键在于权力交接时内外各种势力虎视眈眈。有人认为刘备是在吴国威胁下仓促托孤的,这并不符合实际。

蜀汉之危,不在东吴,而在萧墙,这其实是三国政权共有的问题。三国均是博得地方大族的认可和支持而建立起来的突出的军事政治集团,曹魏之于中原,孙吴之于江东,季汉之于巴蜀,莫不如此。在蜀汉内部,长期以来潜伏着蜀汉本土势力与刘备荆州集团的对抗和摩擦,这构成了蜀汉政治的基本主题。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已经规划了刘备集团的基本发展路线,那就是“跨有荆益”,等待变局便兵分两路,北上逐鹿中原,恢复汉室。然而,荆州丢失,关羽殒命后,刘备集团的根本就落在了益州。对于益州,刘备及其部属等“新人”是外来者,不得不尊崇益州名士法正、许靖、董和、黄权和李严等“旧人”,安定蜀地百姓、将士之心,争取一切势力的支持以图谋中原;而蜀中旧人,同为刘璋旧属,有人在政治上公开反对刘备,更多的则是潜在暗中,等待时局变化。

夷陵之战前,蜀地名士法正、许靖、董和等人已经去世,黄权迫不得已选择降魏,此时真正能够代表蜀中势力的关键人物只有重臣李严。李严不是蜀地的世家大族之后,归降刘璋之后却因才干而备受蜀地臣民信任。刘备托孤,诸葛亮与李严并受遗诏辅政,丞相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这一安排包含着尊重新旧双方利益,安蜀汉文武之心,以图共渡难关的用意,实在是高明的安排。

“君可自取”

在托孤安排上,刘备所言与当年的孙策托孤有异曲同工之妙。建安五年(200),孙策遭到刺杀,临终之前传位其弟孙权,托孤东吴名士张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因而有了孙权以张昭为长史,以周瑜为中护军的政治安排。

严峻的内外形势令孙策担心孙权幼小,无力支撑江东的危局,故而允诺张昭可以自取以稳定形势。尤其是当时孙氏集团内部存在着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的冲突,这与刘备临终时蜀汉的政局何其相似!刘禅即位后以诸葛亮为丞相,以李严为中都护,如此文武格局,恰与孙吴相同,可见刘备的苦心安排与孙策的安排其实颇为相似。

孙策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而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则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都是对新君的基本估量,还没有到让辅臣决定新君的地步。

故而所谓“君可自取”,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求辅臣未来评判新君,而是极而言之所做的最坏打算,是在内部不稳,不测事端发生之后的终极应对方案,充满了忧患意识。吕思勉先生读史至此,便不禁感慨:“势之所迫,虽圣人将奈之何哉?”

“两朝开济老臣心”

在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中,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臣属占据多数,权势并不在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之下。刘备为了安抚两大势力,煞费苦心,第一步就是联姻。在入主成都,平定益州后,刘备为了取得益州士族集团的支持,迎娶吴懿的妹妹吴氏为妻,这位吴氏正是刘璋的嫂子,代表了蜀中本土势力。

刘璋之父益州牧刘焉与吴懿有旧交,其人早有不臣之心,听闻吴懿之妹有富贵之相,便让儿子刘瑁娶之为妻,可是刘瑁早死,吴氏寡居。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娶吴氏,立为汉中王王后,其兄吴懿也归降刘备,成为蜀汉的名将。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之后,立吴氏为皇后。

刘备称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许靖本为刘璋部属,如此任用安排正是使新旧制衡。夷陵之战后,许靖病逝,平衡被打破。故在刘备去世之前,选中了李严来代表蜀中本土势力。李严必须要用,否则不能维系旧人以辅佐刘禅,但其一旦权大,也可能凭借威望引发异动,所以又要防范,能够牵制李严的只有位高权重、威望素重的诸葛亮。故而刘备托孤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一正一副的辅政地位,同时还要赋予诸葛亮特别的权力,以便控制李严而不被其掣肘。

“君可自取”的政治许诺在虚实之间,诸葛亮与李严如果同心则是“虚”,两人相互牵制,共同辅政。一旦李严滋事,煽动蜀中旧人发难,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君可自取”就可成为“实”,诸葛亮身为丞相无能为力,就只能走向前台,甚至可自取帝位,应对可能的一切事端。

从以后诸葛亮与李严的博弈来看,诸葛亮对刘备的安排心领神会,相当默契,证明了刘备临终安排的成功。《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中有记载,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晋爵为王。自王莽篡汉以来,加九锡已经成为人臣篡位称帝的必经之路,曹操正是加九锡晋爵为王,招来了天下议论。

李严对诸葛亮如此劝告乃是非常之言,是极为大胆的政治试探。对于李严的试探,诸葛亮大胆地回信说: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信中的意思可谓大胆,直言九锡之受不是不该,而是时机未到。

诸葛亮不顾君臣大忌和僭越之嫌,慷慨陈词,正表明了他和李严同受托孤的政治局面。正是有刘备郑重其事地做了政治托付,诸葛亮在李严的试探面前才能不拘泥于君臣名分。李严试探,基于刘备之语,诸葛亮回应,同样是基于刘备安排,两人彼此都心领神会。诸葛亮特意说“与诸子并升”,实际也是在安抚李严。

诸葛亮与李严两人合作之初,关系还比较和谐,能够同舟共济。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新旧派系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滋长,敌视旧人者嫉妒李严拥有的权势地位,不服新人者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两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势必要集中体现在诸葛亮与李严的冲突上。

建兴八年(230),关中魏军有进攻汉中的态势,诸葛亮遂命李严领两万人赴汉中镇守,以李严之子李丰留守江州。李严抗命不从,还要求开府,想要获得和诸葛亮一样的开府执政大权,这是二人冲突第一次公开化。次年,李严为祁山蜀军督运军粮,要求正在北伐的诸葛亮退军,终遭罢废。诸葛亮旋即又夺李严子李丰的兵权,江州的军政权皆入其掌控,蜀汉内部新旧之争遂告一段落。

通观三国大势,汉家更命,黄天当立的政治预言已经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黄初,孙权登基,建元黄武,只有蜀汉一直坚持着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得不通过北伐彰显自己的政治正当性,这是刘备选择诸葛亮的根本因素,也是日后诸葛亮贬斥李严的原因。李严遭到贬斥,部分蜀汉士人离心离德,其中有一人,就是日后撰写《三国志》的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陈寿感慨道:

[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位出身蜀汉的史官,给了诸葛亮这样的评价,指出了白帝城托孤的无奈和蜀汉国运的衰败,令后人生出无限遐思。

摘自 | 《领导文萃》2023年8月上

稿件来源 | 《历史的荣耀》

本文作者 | 历史研习社

责任编辑 | 曙祥

微信编辑 | 又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