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专家深度、全面解读“说课”】说课全攻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说课教案的基本步骤 【一线专家深度、全面解读“说课”】说课全攻略

【一线专家深度、全面解读“说课”】说课全攻略

2024-07-17 0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可以更好的吃透教材

教师在备课中,虽然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还是比较表面浅显的。而通过说课,进一步从理性上审视教材,这就可能发现备课中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过程。

2. 可以提高理论水平

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来做,这就迫使教师要认真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要认真去思考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

3. 简便易行,共同提高

4. 提高概括表达能力

四、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说课要求“六说”:即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过程、说板书。

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科素质的途径;过程则是将以上内容综合展现的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板书则是教学流程的浓缩与凝聚。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根据的全过程。

(一)说教材

说课首先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实质上是分析教材,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说课的重要内容。说教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介教材(主题和艺术特点)

2、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首先,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如:语文出版社初中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篇是冰心的《忆读书》,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开始,作者是有用意的。因为这篇文章生动地回忆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而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所以它在初中语文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就是在于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善于读书,对他们开始初中语文学习起到良好的牵引作用。

3、说教材的教学目标。

4、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点。

教学难点,是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要具体分析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5、说怎样调整教材。

调整教材要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处理:①教材内容、观点及例子滞后于当前形势,如何处理。②为使教学取得更强的实效性,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增加有关知识。

(二)说学生

主要是分析学情,即分析教学对象。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情况。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上、中、下三类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都应根据学情而定。但这是常规备课中最薄弱的一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精英教学,喜欢从高点来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何。说课,把“说学生”提出来,就是为了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老师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作用在全部学生身上,收受实在的课堂实效。

具体包括: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3、说学法。说学法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即学法指导。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解题、绘图、实验等方法。在一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方法规律全都教给学生掌握,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出其中一至几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说教法,就是说这一节课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理由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说教法时,首先说出这一节课将选择哪一种方法为基本教法,理由是什么。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问题不在于什么方法最好,什么手段最简便,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教学设备的情况等,来选择。有些教法从理论上讲不一定是科学的或合理的,但是有选择运用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所以说教法的选择,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情的分析。

这里,要特别注意要贯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就“自主”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到: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③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再说“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见,“探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目的,求知识求规律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过程,是“求”的实践活动;第三句讲的是特点,即以“疑”贯穿“求”的全过程。核心词是学生主动地“求”,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

再说“合作”。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和中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有一套独到的价值观和管理办法。现在很多教师将它简单化了,形式化了,最起码要有组织、有任务、有程序,有管理。

因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教法和学法同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还要说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说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对教学工具(含传统教具、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

1、要说明这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手段。例如教哪些内容需要挂图或实物展示,哪些内容用投影、课件等教学手段。

2、还要说明是怎样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设备条件、教具的功能等来选择这些教学手段的。

另外,教具的选择一是忌多忌滥,使用过频,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或课件的展览;二是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得到展示教学内容及其重点的效果;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仅仅是作秀。

(四)说训练

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说明训练的目的,训练方式和训练题目的设计。就是说这一节课设计了哪些东西在课堂及课外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要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为目标而服务。训练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①形成型训练:主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定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②巩固型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③能力型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科素养,并能举一反三。

在设计时,还要根据所掌握的学生情况,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得。

(五)说过程

说教学过程就是介绍说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明应如何导入新课,如何传授新知识并组织训练,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进行德育渗透等有关内容。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反映了说课者的教学思想、教学功力与个性;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因此,说课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

教学过程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2、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依据。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补充说明设计的理论依据。

3、说各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要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方法等说出时间安排的依据。如需要几课时,如何划分内容。

4、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预测,既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自我把握程度。教师在说课时,要处处对学生的认知、智力开发、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养成、身心发展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可能的预测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六)说板书

说明板书设计及其依据。主要介绍这堂课的板书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等?什么时候板书?板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的展现形式是什么?等等。

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浓缩,要展现教学的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纲举目张,注意知识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要准确、简洁。说其依据,可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特点等加以解释。(如室内有黑板,请在黑板上写出)

五、说课稿标准化体例

(一)说课稿:课题名称

(二)说课人所在学校、姓名、学科、教龄、职称

(三)说教材

1、简介教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对教材的调整

(四)说学生

1、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2、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层次差异。

3、学法指导

(五)说教法

1、基本方法、辅助方法及理由

2、教学手段的选用及相关训练

(六)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七)说过程

具体说明课堂教学各环节,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意图等。

(八)说板书

1、 板书类型,板书时间,展现形式及其理由

2、 请在黑板上写出具体内容,

六、说课要求

1. 严格依据说课稿体例(不得遗漏其中一项),撰写完整的说课稿,打印一式三份,于说课前交给评委。

2. 同时上交电子稿,说课时要有PPT演示文稿。

3.说课在25分钟之内完成。如时间不到25分钟,请朗读课文。

4. 说课时声音洪亮,表情大方。

5.严禁抄袭,特别是从网上转载。若引用部分超过20%,则视为抄袭。

七、说课准备

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因此,要说好课首先就要备好课,备课是说好课的关键之关键。

首先要通读。包括阅读新课标、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及练习册,特别是新课标中的有关条目,如对初中议论文阅读,课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十分清晰;对初中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这就给我们初中议论文的阅读写作提出了明确的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就要实现这最基本的目标。有些老师从来不看课标,这是十分错误的。

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一般须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懂,就是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有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等都要弄清楚、弄懂,不能留下一点疑惑。

透,就是要透彻了解教材的主旨和结构、内容和形式、重点与难点,能整体把握,举纲张目,体察入微,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化,就是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将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训练、板书等研究都融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完成了这三个阶段,就形成了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动笔写说课稿,就方便了。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对其过程的要求,即: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系统设计。笔者认为,这12个字里面有大学问,是衡量一个教师教研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说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中读懂、吃透教材是基础,是教学之本。

一些教师因为备课不够认真或功力欠缺,在读懂、吃透这点上犯错误。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四年级《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纪念叶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老给他批改作文并请他到家作客、使他受益终生的故事,文中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文章题目也叫《那绿绿的爬山虎》,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教参上说得很简单:“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不少教师教到此也只是略过,而这却是文章构思立意的关键!作者在这里用了以景喻情的手法,他笔下的爬山虎葱绿茂盛,生机勃勃,热情向上,不仅比喻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且比喻当时正受到叶老教诲、受益无穷而积极有为的自己,藉此歌颂了叶老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扶掖!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这课教得就索性无味了。

又如六年级课文《一面》,前面用大量笔墨写自己因为穷缺钱买书。有教师在教学中以为这是废话,一带而过,其实作者用意很明确,就是说那个黑暗岁月里,国家太衰弱,人民太穷苦,青年工人连一本书都买不起,所以正需要改造它,而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者!这里是为下面对先生一一伟大的斗争者描写作背景辅垫的,而教师看不到这点真是苦了作者的用心。

又如《看云识天气》中第一段结尾道:“云就好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是全文内容的总纲,也是对下文内容的提示。而一些教师视而不见,使教学失掉了重心。

后面两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对文章的层次及其联系弄不清,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将文章分解,再逐层研读,循序渐进,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也就是按照课文内容的段落层次逐步推进研读。我们之所以强调四步流程(语文343教学法),即:“整体感知(粗读)——研讨课文(细读)——探究深入(精读)——整固拓展(运用)”,其原因就在此。现在有人说不需要分析文章的层次大意了,搞的是碎片化教学,这是完全错误的。

也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及重点词句吃不透吃不准,一下子影响到全课教学的不明确。如小学三年级《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文中有个点明主题的句子:“只要一个人活得诚实,就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应该指的是精神财富,而教师却忽略了对这个词文中义的解释或讨论,其结果,课文主人公为讲诚信而放弃了一大笔彩票奖金的行为就不好理解了,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进行“探究”。又如《散步》一文结尾写道:“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些教师忽略了此句,实际上它是全文的主旨,就是说,世界最需要的是责任感和爱,而这家四代人共同做到了这一点,这一场面也就成了美好世界的象征。

“深入浅出,系统设计”最见功力。它讲的都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更是说课稿的问题。

深入浅出,强调一个“浅出”,不容易,即要把教师研读教材的经验认识转化成一个易为学生操作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流程。这个“浅”有多重含义,这里主要指的是:准确的,简明扼要的,循序渐进式的,操作性强的,有重点的等等。如我们对《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板书设计,就将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简明地演示给学生。

所谓“系统设计”就是将教学设计或者说课稿当做是一个系统来考虑。也就是我们要把“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板书”这诸方面的研究统统纳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优质课的系统。也就是说,必须把教学中的诸要素有机地合理地组合起来,才能实现任务效益的最优化。如果不成系统,支离破碎,或者有所遗漏,或者简单处理,这个说课稿必然不得成功,那堂课上起来肯定效益低下。笔者所创导的“34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个优秀的系统设计,大家想必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八、说课稿样本案例

初中语文第9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刘人云撰稿

▲自我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鲁迅的《且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这是一篇“驳”、“立”紧密结合的驳论文。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也就是说失掉自信力的仅仅是中国人中的一小部分,从而批驳了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6课。对初中议论文阅读,课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十分清晰;对初中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在第四单元的“序”中,提出的要求基本相同。在该单元的知识短文《议论文的阅读(之二)》中简单提到了驳论的方法:“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在本课导言中,要求:“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可见编者意图是:初三年级学生在熟练掌握记叙文,说明文的阅读写作及初步掌握简单议论文写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了解驳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这属于较高难度的要求。本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有“驳”有“立”,语言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在初三学生学习、了解、鉴赏以及运用驳论文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需要精讲。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了解到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及掌握简单的驳论文写作,为今后进一步鉴赏和写作驳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音形义,并能运用。

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意(难句,修辞)。

增强阅读(信息筛选、辨析)能力,把握阅读驳论文的方法,学写简单的驳论文。

(2)过程与方法:

343教学法,质疑法,诵读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也可根据343教学法,制定学习目标为:

(1)正确理解课文,学习鲁迅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内容)

(2)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知识。通过对驳论结构的解读和语言学习,掌握本文主旨和表现形式。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式)

(3)学习体会鲁迅杂文犀利、深刻、辛辣的语言,理解仿效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语言)

4、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A、驳论的基本结构;B、本文驳论、立论相结合的写法;C、杂文语言(仿效,比喻)②难点:A、作者是怎样逐层批驳敌论的;B、关键词句和仿效、比喻修辞手法。

二、说学生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例如,本班学生由于家境不佳,缺少阅读,语文水平较差,在同年级处于中下游,特别是接触议论文较少,对驳论文更是少见,因此学习本课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补充驳论文的知识和介绍时代背景。

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例如,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打篮球。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教学中,更要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说学法。

由于学生水平较弱,特别是对驳论文又接触很少,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法,按课文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以便温习。343教学法本身就是面向中等程度的学生设计的。

三、说教法

1、基本方法、辅助方法及理由

主要采取343教学法(三个目标,四步流程,三种训练),重在讲读、质疑、探究、练习、运用,逐步深入,因为此课难度较大,内容较深,语言较难,学生水平又较弱。特别是要补充有关驳论的基本知识,并使学生理解运用。

具体说,对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要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2、教学手段的选用及相关训练

课件一定要有。因为学习的容量大,靠板书时间远远不够。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大作文为能力型训练重头。对中考资源处加强训练。如课上同步安排以下训练: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一段,完成1—4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有哪两点?

3.下列有关“中国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三处加点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而无法自信。

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话的人们。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4.请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重大的历史事件做事实论据,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示例:①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②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3.B

4.略。(言之成理即可,选用的论据要能论证观点的成立,例如:北京奥运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天宫2号上天,举办杭州G20峰会等)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对大作文中的优秀作文大力表扬。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研读文本

第三课时:第三部分深入探究、第四部分巩固拓展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会和G20峰会,屠呦呦和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天宫二号上天,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黑暗社会的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做中国人的要义和写驳论文的方法。

(导入新课紧扣学习目标的要点:爱国和驳论文)

(二)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学习鲁迅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内容)

2、通过对驳论结构的解读和语言学习,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式)

3、学习体会鲁迅杂文犀利、深刻、辛辣的语言,理解仿效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语言)

(二)写作背景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今年,已是9·18事变85周年纪念,但鲁迅先生的教导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必须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学生对那个年代缺少认识,突出“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 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此文批判的对象)

(三)题目分析

1.分析句式,读出语气

——反问,表示否定愤懑的情感

2.讨论题目中“中国人”的含义。(根据文本找,齐读答案:第二自然段)

指全体中国人——敌方立场

(本课题目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敌方论点,也是鲁迅本文批判的靶子,句后加问号,正标明了鲁迅的否定态度。)

(四)驳论知识介绍

1.示例:

小明:我听说,今天要下雨。

小玲:你说错了,今天不会下雨。

小明:早上,我看到朋友发来的微信,说要下雨。

小玲:那不可靠,我看的是深圳台昨晚播放的天气预报,说是天晴。

小明:电视台也会出错。

小玲:但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你不依据气象台发的消息,是不科学的。

小玲说的就是驳论。用的是驳论据和驳论点的方法。

2.要点: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方法: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打靶子)

直接反驳——破 间接反驳——立

(3)得出正确结论

3、口头练习:同桌两人合作商议,仿照小明的例子,说一段驳论,驳论点或驳论据都可以。

(必须给学生介绍驳论的基本知识,先讲驳论点和驳论据,并通过举例和仿练,让学生对驳论有个明确的认识。这里是对难点的突破,可以多花一点时间。)

(五)积累生字词,集体朗读课文。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 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kuāng 哄骗

搽chá涂抹

脊梁jǐ 本义指人体脊骨,文中比喻为国家的栋梁或国民党的本质。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

二、研读文本

(一)结构分析

根据树靶子、打靶子、得结论的次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树靶子(1——2)

打靶子(3——8)

得结论(9)

(这是非常必要的一步,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增长了能力,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明白,由此学生可对课文内容和驳论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研读第一部分(先集体朗读)

1.找出敌方错误的论点(课文中找,划出来)

2.找出敌方论据中的四个关键词(具体表现)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3.第二自然段中的“中国人”本义指全体中国人吗?如果是,对不对?

——是。不对,实际上,只是一部分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4、再带着感情朗读此段。

(用质疑法培养学生辨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第二部分(先集体朗读)

1.这部分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可分成哪两层?

——第一层:直接反驳(3—5自然段),破;

第二层:间接反驳(6—8自然段),立。

2.第一层里鲁迅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仿拟修辞手法。

鲁迅笔下的仿拟,决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现成的词语格式变动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用法。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书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因而仿拟修辞格为鲁迅杂文广泛使用。

如仿拟出的“他信力、自欺力”这两个词,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自欺欺人的反动本质,尖锐泼辣。

(集体读此段)

3.间接反驳中,鲁迅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鲁迅举了多种“中国的脊梁”作论据,请从你的知识库里,各列出几个代表人物。

——“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人民。如毕升、李时珍、詹天佑、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司马迁、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杨靖宇、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包拯、海瑞、彭德怀、王岐山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玄装、谭嗣同、方志敏、江竹筠、胡耀邦等人。

5.在当时,“中国的脊梁”鲁迅暗指什么人?(根据文本分析,注意相关词句:“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6、再带着感情朗读此部分。

7、做中考训练题。(见“说训练”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关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有过中考题,加强朗读。继续用质疑法,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其积极性。并增加了相关中考训练题,,当堂完成,及时巩固。)

(四)第三部分研读(先集体朗读课文)

1.“脂粉”“筋骨和脊梁”各比喻什么?

——脂粉,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表象;筋骨和脊梁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

2.“状元宰相”又比喻什么?

——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3.这三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自欺欺人、投降卖国的丑恶本质。

4.“地底下”比喻什么?

——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5、再带着感情朗读此段。

(重点是对比喻句的解读,弄清了,文意也就清楚了。)

(五)总结

本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卖国投降论调,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们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浴血苦战,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脊梁”们还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2016年又是中国的自信点!中国繁荣了!中国强大了!中国主持召开杭州G20峰会,标志着中国正式登上世界大国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一定对复兴中华充满信心,并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总结很有必要,即概括了全文的思想内容,又展开了它的现实意义,对学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深入探究

(一)语言辨析:

1、学生当堂完成课后练习二,集体订正。

2、补充: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鲁迅杂文风格初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以小见大,揭示本质,入木三分。

2.语言泼辣尖锐,多用修辞手段。

3.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过程:读——思——辩,重在体悟)

四、巩固迁移

(一)课后练习一思考题,当堂口头完成。

——答: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二)练习三,片断作文,课外完成。

(三)该课的同步训练题,课外完成。

(四)大作文,以《日本能将钓鱼岛‘国有化’吗?》为题写一篇驳论文。

(练习一是对文章内容及思路的自我梳理,同步训练起巩固本课所学的作用。练习三片断作文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拓宽,并有课外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大作文则是学习写作驳论文的实践,最有意义。)

六、说板书

采用图表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

在黑板上画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谢谢大家!2016/9/26

(作者自负文责。欢迎转载,但须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