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篇章语用研究综述(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言学研究范围以及重要区分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篇章语用研究综述(三)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篇章语用研究综述(三)

2024-06-13 2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语用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在基于真实自然对话的研究发展壮大的同时,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合作原则的语用学也继续着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言语行为视角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以言行事”是语言重要的功能。对语句所做的言语行为的识解就是听者对言者说话意图的理解。言语行为的传递有些可以从字面上直接识解,也有些则是间接的。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言语行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有9篇。考察特定语言形式可用于实施何种言语行为,是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刘晨阳的《从“看我(不)VP”句看间接警告言语行为的规约化》(《汉语学习》第1期)指出“看我(不)VP”句在适切语境下从字面承诺义中分化出警告功能,间接实施警告言语行为。利用关联理论,该研究分析了该句式肯定和否定形式警告义解读的关联推理过程,指出假设关系的凝固化在该句式规约化为警告言语行为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王峰的《言语行为视角下的小句对举功能探析》(《汉语学习》第4期)从言语行为的分类出发,考察了小句对举所实现的“性状陈述”“状貌描写”“性质评价”等表述性言语行为和“讲道理”“摆条件”“表不满”等指令性言语行为。徐晶凝、许怡的《“啊”字是非问与纯语调是非问》(《汉语学习》第4期)基于对话语篇中的分布,考察了两类是非问句所实现的言语行为,并分别探讨了两类高频行为——求确认行为和示态行为中两类问句在疑问程度和立场一致性上的差异。

  除了具体的语言形式,言语行为本身也是重要的切入点。麦胜文、宗世海、何自然的《汉语自贬的语用研究》(《外语教学》第1期)讨论了自贬言语行为——说话人降低对自己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物、事的评价,从会话角色、对话语篇中的分布以及语用功能三个维度对自贬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交互分析,揭示出自贬行为的使用特点。面子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敏、吴东英的《自我导向与他人导向的社交媒体面子行为研究》(《现代外语》第2期)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和言语行为分析方法,对社交媒体话语中的关系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自我导向”与“他人导向”的面子行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比统计中美名人社交媒体话语的面子行为,该研究揭示出两种语言在关系管理中的共性与个性,支持了双重导向分析框架在社交媒体面子言语行为研究中的普适性。此外,言语行为还被引入到历时材料的分析中——周小渟的《历史仪式礼貌视阈下晚清奏疏恭维言语行为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探讨了《出使奏疏》中仪式框架下的恭维表达、语用策略及关系内涵。

 

  (二)意义层次的阐释

  2021年,还有一些研究着眼于意义层次的进一步探讨,体现在对语义/语用的争论、会话含义以及元语用几个方面,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层次作细致的分析阐释。

  意义的确定以及语境在语义理解中的作用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黄乔、刘利民的《语义最小论与语境论之争再探——从语境的角度看》(《当代语言学》第4期)考察了“语境”这一概念本身的意义,从而说明两派学者争论的症结;并区分了外在语境和内在语境,对两派观点做出进一步评述,阐释了概念与语词的不对称对现有语境论提出的挑战。对语境的考察涉及到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陈新仁的《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接口研究——界定、目标与议题》(《外语研究》第4期)针对两门学科的分工与交叉做出了思考,尝试界定两门学科的接口研究,并提出其主要目标和重要议题。

  对会话含义的分析阐释也是语用学的焦点问题之一。左思民的《含义、显义、隐义与潜义之辨》(《当代修辞学》第6期)提出,关联理论的提出的显义(以及对立面的隐义)不是言者直说的意义,应该归入所界定的“潜义”(implicitness)范畴, [ 参看  J-O. (1986) Pragmatics as implicitness. An analysis of question particles in Solf Swedish,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passive clauses and the language of persuasio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I. ] 属于“言所含”(what is implicated),是意义推导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取消。薛兵的《内嵌含义:会话含义理论研究的未解难题》(《外国语》第2期)指出基于合作原则推导而来的后命题会话含义可以内嵌在句子逻辑词范围内,对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挑战,指出语法解释与语用解释两条路径则在含义生成上各有不足,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实证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语法-语用互动解释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深化内嵌含义阐释。

  元语用涉及言者对命题信息的评价、介入情况、投入程度,或传递当前信息话语与前后话语之间的关联,体现言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语言学理论》第二十九辑推出了由陈新仁主持的“言语交际的元语用探索”专栏,就元语用问题做出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其中,陈新仁的《身份元话语:语用身份意识的元话语表征》对人际互动中交际者的语用身份意识及其元话语表征作出考察,阐释了身份元话语的概念和类型,并结合驻美大使的访谈实例,分析了其使用的身份元话语类型,探讨并说明了身份元话语的使用动因以及背后的元语用意识。此外,何荷、李梦欣的《网点店主自我身份建构的元语用意识探究》,孙莉、严静霞的《控诉类广播节目主持人自我角色凸显的元语用研究》,金颖哲的《发话人元话语的形象管理功能》,以及解月、任伟的《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段落连贯元语用能力研究》,通过元语用的视角或是分析元话语的使用,分别对不同专门领域的话语进行了探讨,丰富了话语语用研究的维度,拓展了元话语的研究空间。

 

  (三)语用理论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一直是语用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语用学的发展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理论多元化和跨领域应用的倾向。2021年,这一倾向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语用理论在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探索。《语言战略研究》第6期设立“语言与健康”专栏,介绍了语言与健康的重要议题,指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从词汇句法、修辞策略等或宏观或微观的视角切入,并了解健康医学的基础知识,推动跨学科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专栏中周德宇、张惟的《语言与健康的关系:标记、媒介与资源》对语言与健康的多重关系以及基于语言学的健康研究做出了理论思考;其余五篇研究论文、译作或笔谈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与技术手段出发,对特定健康领域中的言语交际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比如,黄立鹤、杨晶晶、刘卓娅的《认知障碍老年人语用补偿研究》以言语行为为基本单位,综合分析认知障碍老年人的语用障碍,通过个案分析以及对比,揭示出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言语行为的问题,以及人际层面的话语补偿及个体内部的多模态资源补偿现象。同一课题下,黄立鹤、杨晶晶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篇章语用障碍指标构建及测定问题》(《外语教学》第2期)基于相关研究文献的考察,归并重组了23个类别指标并赋予权重,并对患者在篇章语用层面的表现做出归纳。此外,秦苑、高一虹的《我国情境中的安宁疗护家庭会议——结构、挑战与策略》(《中国外语》第4期)对医患沟通中这一特殊“活动类型”和“话语类型”做出了初步探索。

  互动交际是语言使用的原初环境,基于互动语言学视角对会话序列的考察,可以为儿童语言发展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饶宏泉、李宇明的《儿童互动中的评价表达与知识构建——以4岁汉语儿童的个案研究为例》(《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选取《人生初年》所记录的乳名“冬冬”的汉语儿童4岁时的语料,通过考察其中的评价序列组织和话轮设计,基于评价标准、指称基础、评价手段以及通过评价进行知识协商与共建的方式,描写儿童评价表达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活动的知识环模型(包括对话人1、对话人2、共享评价对象三个主要实体以及评价标准、指称基础和评价手段三个关键环节),为考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评价表达,刻画儿童语用发展特征建立起分析框架。

 

四、文本分析及其应用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语篇文本的分析,秉承语言的整体观和泛时视野。关注文本呈现的互文性、发展性、系统性和语篇内部关系。2021年,基于上述理念的文本分析持续推进,中国知网收录相关论文15篇。

 

  (一)现象考察与理论思考

  文本分析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成果是将系统功能的分析方法与其他研究手段相结合,考察不同类型中语言形式或语篇特征。刘锐、黄启庆、王珊的《汉语学术语篇转述标记的形式、功能与分布》(《当代修辞学》第6期)在对学术语篇中转述标记的形式和功能做出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语料库统计的方法,概括了转述标记不同功能类型的分布及学科话语范式特点以及频次分布与转述标记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杨彬的《基于“注意力视窗开启”的叙事性文本的创造性建构分析》(《当代修辞学》第5期)以儿童创造性语言应用现象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叙事性语料展开分析,阐述了调节注意力视窗开启,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重要价值。车思琪、李学沛的《评价系统视阈下中美企业致股东信情感话语对比分析》(《外国语》第2期)借助情感词典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文本挖掘技术,采用评价系统对两种语言商业文本的情感话语进行了对比考察。于晖、张少杰的《汉语学术语篇的多声系统探究》(《当代修辞学》第6期)指出学术语篇建构的过程伴随着作者与其他研究者、读者等不同声音的对话,描写了多声资源的实现方式,构建了多声分析模式。

  此外,2021年还有3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文本分析的概述性专著问世。苗兴伟、张蕾的《汉语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月)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衔接、连贯、信息组织、语篇结构进行了描写,并阐述批评话语分析及多模态语篇分析等理论与应用。杨雪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月)阐述了该理论的构架、核心概念与相互联系,并利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分别探讨了外语教学实践以及文本分析中的若干问题,涉及新闻体的不同文体特征以及不同话语风格特征等。文本中的互文性也是研究的热点。郑庆君、向琼、张春燕的《汉语新媒体语篇的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0月)阐述了互文性理论的源流与发展,描述了汉语新媒语篇中的互文性现象及特征,并对其形成机制原理进行了探讨。以上专著为系列丛书中的新作,体现出相关理论探索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二)文本分析理论的应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本分析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语法研究,可以为语法问题的解答带来新的视野。袁毓林的《从语言的“多声性”看“假装”句的解读歧异》(《语言战略研究》第5期)针对新闻标题“王思聪假装在奋斗”中“假装”的叙实性,引入巴赫金的“多声性”概念,并用评价理论介入(engagement)子系统中的“借言”及其类型作为框架,分析了新闻文本,对其中多种声音的对话和辩论做出离析,剖析标题中的多种声音及其论辩关系和对话的未完成性,由此进一步讨论“假装”概念结构及其语用上的多域性。

  语言学自身的描写解释之外,基于特定文本的分析还可用于解释不同领域因语言导致的问题,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语言学方案。陈旸的专著《〈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暨南大学出版社,3月)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论语》与其英译文,探讨翻译文本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服务于英文翻译特征、译者翻译目的以及翻译质量评估。应用于翻译的研究还有赵海湖的专著《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1月)。王振华的专著《法律语言研究——语篇语义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3月)则体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法律语言的研究成果。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关注多模态资源在语篇中的使用。张德禄、赵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否需要多模态语法?》(《当代修辞学》第2期)则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法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地位进行了理论思考,并结合实例讨论了决定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否分析语法的相关因素。多模态文本分析的应用方面,张德禄、刘睿、雷茜的专著《多模态理论与外语教学中的多元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月)体现了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以及语言学习者多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索。

 

本篇完 

 

相关链接: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篇章语用研究综述(一)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篇章语用研究综述(二)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