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言学构词法clipping 《英语语言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语言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24-04-29 09: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英语语言学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英语语言学基础                        课程编号:050242

英文名称:  Foundation of English Linguistics    授课对象: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语音、语法

学    时:54 学时                               学    分:3

 

课程简介:

介绍当代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理论,以英语为例,解释语言学中的普遍性理论,比较中英语言的异同和了解语言学习理论,将语言学习理论运用于语言学习和今后的语言教学中,解决语言学习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选用教材:

戴炜栋, 何兆熊. 2002.《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 杨信彰. 2005. 《语言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Yule, G. 1998. The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胡壮麟. 2002. 《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

[4] 何兆熊.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 1993. 《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70%(考试)+ 20% (平时成绩)+ 10%(考勤)

执笔人:王慧颖

编写时间:2014年1月1日

 

 

 

《语言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英语语言学基础》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其目的是揭示人类深层结构,对语言和语言交际做出客观、科学描述。现已形成了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一系列分支学科。该课程以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英汉对比,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语言的共同规律;了解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促进语言学习。

《英语语言学基础》英语语言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与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如语音、词汇学、英美文学、文体学、语法、教学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系列课程内容涉及专业技能课(语音、语法)、专业知识课(语言学、英美文学、词汇学、文体学、教学论) 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测试学)。语言学理论指导着语言学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连接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理论纽带,课程缺少了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就好比缺少了灵魂,因此,语言学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或与语言有关的其它工作能力奠定坚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此课程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学基本理论,力求贯通;

(2)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普通语言学有关语音、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基本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3)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理论解释语言现象;

(4)掌握语言学研究和理论的最新动态,熟悉国内外专业领域的理论和成果以及语言学分支的发展趋势,以及语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学会从学术角度来分析实际语言问题,为更深入地独立研究语言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各个分支流派的基本理论和语言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实际语言问题;

(6)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质量的掌握丰富语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且具有竞争力的外语专业人才。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次

章 节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理论

实验

实践

第一章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语言和语言学)

6

 

 

第二章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语音学和音位学)

6

 

 

第三章

Morphology and Lexicon (构词法与词汇)

6

 

 

第四章

Syntax (句法学)

6

 

 

第五章

Semantics (语义学)

6

 

 

第六章

Pragmatics and Text Analysis (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6

 

 

第七章

Language Change (语言演变)

2

 

 

第八章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语言与社会、文化)

6

 

 

第九章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ought (语言习得与思维)

6

 

 

第十章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4

 

 

合    计

54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语言和语言学)(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对语言和语言学进行了基本的定义。

1.了解和掌握有关语言的知识点:语言的特性和本质;语言的定义、结构特征;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起源;书面语的发展;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或其他人工符号系统地区别。

2. 了解和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点:语言学的定义;微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语言学中几对重要概念的区分,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2)共时性与历时性(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3)口语与书面语(speech and writing);4)语言与话语(langue and parole);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The Nature of Language(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learning

2.  Th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1)任意性(arbitrariness);2)双层性(duality);

3)能产性(productivity);4)移位性(displacement);

5)文化传承(cultural transmission)

3.  The nature of language

4.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5.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第二节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1学时)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Gener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2.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2. Features that make human language differen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

3.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 language and other systems of artificial signs

第三节 The Origin and of Language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Some theories as to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 The Divine- Origin Theory

b. The Invention Theory:

c.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2.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Pictograms;Ideograms;Logograms;Rebus writing;Syllabic writing;Alphabetic writing)

第四节 What is Linguistics?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2. Major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1)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2)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3)speech and writing;4)langue and parole;       5)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第五节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Branches of Micro linguistics (Internal Linguistics):

(Phonetics;Phonology;Morphology;Syntax;Semantics;Pragmatics)

2.    Branches of Macro linguistics (External Linguistics)

    a. Sociolinguistics   b. Psycholinguistics   c. Applied Linguistics

(三)主要考核内容

1.有关语言的主要考点:

语言的定义、结构特征、功能,要求能准确区分和辨别某实例为哪种语言特征或哪种语言功能,并且能够准确、简洁、清晰地举例说明。

2.有关语言学的主要考点:

1)语言学的定义

2)语言学中几组重要区别,每组两个概念的含义、区分及其意义。

3)普通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各自的研究范畴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二章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语音学和音位学)(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音学(phonetics)和音位学(phonology)的定义及其一些基本概念。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了解和掌握有关语音学(phonetics)的主要知识点:

1)语音学的定义

2)语音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

3)发音语音学中,熟悉发音器官、共鸣腔的位置、特点、功能;

4)辅音、元音的定义;掌握英语辅音发音的部位和方式、元音的发音要领,辅音和元音的分类;

5)语音标记,了解语音的正字表怔(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严式和宽式标音(narrow and broad transcriptions);

2. 了解和掌握有关音位学(Phonology)的主要知识点:

1)音位学的定义,音位学与语音学的联系和区别;

2)音素(phone)、音位(phoneme)和音位变体(allophone);

3)音位对立(phonetic contrast)、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和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

4)音位学中的一些规则:序列规则(sequential rules);同化规则(assimilation rule);省略规则(deletion rule);

5)超语段音位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s)--- 音节(syllable)、重音(stress)、音调(pitch)、语调和声调(intonation tone)。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Production of Sounds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The concept of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and speech sounds

2. The definition of phonetics

3. Three branches of phonetics

articulatory phonetics;

acoustic phonetics;

auditory phonetics

4. Organs of speech: the pharyngeal cavity;the oral cavity;the nasal cavity

5.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speech sounds (consonants Vs. vowels)

6. Broad transcription and narrow transcription

第二节 Phonemes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efinition of Phonemes

2.    Phone、phoneme、allophone

3.    Minimal pairs

4.    Distinctive features

第三节 Sound Patterns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Phonetic contrast

2.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3. Sequential constraints:

sequential rules;assimilation rule;deletion rule

第四节 Supersegmental Features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超语段音位特征: 音节、重音、音调、语调和声调

(三)主要考核内容

语音学的定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发音语音学中,发音器官、共鸣腔的位置、特点、功能;辅音、元音的定义;辅音发音的部位和方式、辅音的分类;基本元音、元音的分类;语音标记,国际音标,宽式和严式标音法。

音位学的定义,音位学与语音学的联系和区别;音素、音位、音位变体、最小对立体的定义。音位的对立分布和互补分布、语音相似性区别性特征;超语段音位学;音节、重音、语调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三章 Morphology and Lexicon (构词法与词汇)(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首先将英语的词汇分为两类:开放性词类(open class)和封闭性词类(closed class)。开放性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封闭性词类包括连词、介词、冠词和代词。然后从意义的最小单位—-词素(morphemes)入手,探讨了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s)、派生词素(derivational morphemes)和屈折词素(inflectional morphemes),进而揭示了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本章还探讨了复合词(compounds)的构成规则和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词法的一般规律,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本章的知识点:1.词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语素和形态学(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复合词的构成规则)3.词汇;词汇的特征(idioms,proverbs)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Word and Word Classes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What is word?

2.    Identification of words: stability; relative uninterruptibility; a minimum free form

3.    Classification of words: variable and invariable words; grammatical words and lexical words; closed-class words and open-class words

第二节 Morpheme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Morpheme and morphology

2.    Types of morphemes: free morpheme and bound morpheme; inflectional morpheme and derivational morpheme

第三节 Inflection and Word-formation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Inflection

2.    Word-formation (coinage; borrowing; compounding; blending; clipping; backformation; conversion; acronyms; derivation)

(三)主要考核内容

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概念的定义,并能举例说明。此外,还必须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实际语言现象,从中归纳总结出构词法、句法、形态音位学中的规则。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四章 Syntax (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句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是如何被组合成句子的,以及支配句子构成的规则。本章主要通过介绍英语中的一些最为常见的词的范畴(category),以及支配这些范畴组成更大的结构单位的简单规则,探讨句子的构成。

1.    短语范畴

2.    短语结构规则: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ons, 即存在结构的核心成分,分为主从和并列结构)、离心结构(exocentric constructions, 即结构中没有核心成分,如介词短语);

3.    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

4.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转换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并能运用有关规则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如画句子结构树形图(tree structure))。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Sentence Structure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What is syntax?

2.    Constituents

3.    Sentence type:

structural approach; functional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第二节 Syntactic Function and Category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Categories:

1)    word-level categories;

2) phrase-categories and their structure

2.    Phrase structure rule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s; exocentric constructions)

3.    XP rule

4.    Xˉ Theory

第三节 Transformational Rules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Phrase elements: XP    (specifiers) (modifiers) X (complements) (modifiers)

2. S-rule

3. Transformational rules:

1) Deep Structure & Surface Structure

2) Transformation Rules

  a. Passive transformation;    b. Indirect object transformation;

c. Particle movement transformation;   d. ‘I’ transformation (auxiliary movement);

e. Do insertion/ wh-movement

(三)主要考核内容

    各个基本概念的名词解释。向心结构(即存在结构的核心成分,分为主从和并列结构)、离心结构(即结构中没有核心成分,如介词短语),以及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实例分析,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以及树形图分析句子结构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五章 Semantics (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重点讨论了意义(即所指理论,词汇语义,意义关系)、成分分析、句子意义,其中句子意义是整个语义学的核心部分。要求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语义学的定义、“语义三角说”、Leech的七种意义类型、意义种类(传统、功能、语用)、词汇意义关系(同义、反义、下义等)。另外,还要识别各种实例中,词与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蕴含、前提、会话含意、同义、不相容、语义矛盾、语义反常等意义关系。用成分分析法分析同义词、反义词,句子意义的区别等。反义词的种类及举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Approaches to Meaning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What is semantics?

2.    Meaning of “meaning”

1)    The referential theory

2)    The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3)    G. Leech’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4)    Ambiguity of meaning

5)    Three approaches to meaning

a.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ory of the semantic triangle)

b.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c.    The pragmatic approach

 

第二节 Semantic Field and Semantic Relations (3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Semantic field (lexical field): definition of semantic field

2.    Semantic relations

1)    synonymy;  2) antonymy;  3) hyponymy vs. meronymy  4) prototypes

5)    homophony;  6) homonymy; 7) polysemy; 8) metonymy; 9) collocation

3.    Intersentential semantic relations

1) entailment;  2) presupposition;  3) implicature

第三节 Semantic Analysis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Semantic analysis:

1)    semantic features;

2)    semantic roles

3)    componential analysis

    2. Tautology and metaphor

 

(三)主要考核内容

语义学的定义;“语义三角说”,Leech的七种意义类型;意义种类(传统、功能、语用);词汇意义关系(同义、反义、下义等);识别各种实例中,词与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蕴含、前提、会话含意、同义、不相容、语义矛盾、语义反常等意义关系。用成分分析法分析同义词、反义词,句子意义的区别等。反义词的种类及举例。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六章 Pragmatics and Text Analysis (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涉及语用学的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会话蕴涵理论的合作原则、原则的违反和蕴涵的特点;以及后格赖斯理论发展,主要涉及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Speech Act Theory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efinition: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2) pragmatics vs. semantics

2. Context

3. 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4. Speech act theory

  1) constatives and performatives

  2) speech act theory 

a. Austin’s model of speech acts

     b. 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c. Speech act theory and indirectness of speech

第二节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Paul Grice (1967)

1)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Violation of the maxim

3)    Summa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2.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theory ------ Brown and Levinson (1978)

第三节 Presupposi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poken Text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Presupposition

2.    Exchange and adjacency pair

第四节 Cohesion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Reference

(Reference theory ---- Post-Gricean development)

2.    Substitution and ellipsis

3.    Conjunction

4.    Lexical cohesion

 

(三)主要考核内容

    言语行为的定义、种类以及实例分析;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的内容,实例分析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七章 Language Change (2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讲述了语言的变化、语言变化的趋势和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的变化主要涉及语音变化、形态和句法变化和词汇变化;语言变化的趋势主要涉及英国英语的影响、非正式化英语的影响、以及科学和技术的影响;语言变化的原因有词汇增加、借用、语法简化、复杂化等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Changes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Phonological Changes

2.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al changes

3.    Lexical and semantic changes

第二节 Some Recent Trends and the Causes of Language Change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Some recent trends

a.    Moving towards greater informally

b.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English

c.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The causes of language changes

  1).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needs

    3). The way children acquire the language

     4). Economy of memory

        5). The desire to be intelligible

 

(三)主要考核内容

本章讲述了语言的变化、语言变化的趋势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八章Language and Society, Culture (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关于语言变体和社会语言的研究途径。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定义、各种语言的变体、语域、标准方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以及双语和高低语现象。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两者的关联、语言使用的社会属性,语言在社会语境中作为交际工具的多样性,以及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2、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联,重点是语言相对论和 Sapir-Whorf 假设,以及语言在文化中的差异;重点掌握语言文化差异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起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2.    Speech community and speech variety

3.    Two approaches to sociolinguistic studies

第二节 Varieties of Language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ialectal varieties

1) regional dialect;   2) temporal dialect;   3) sociolect;

4) standard dialect;   5) idiolect          6) ethnic dialect

7) language and gender   8) language and age

2.  Register

   1) field of discourse;  2) mode of discourse;  3) tenor of discourse

3. Degree of formality

4. Pidgin and Creole    

5. 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

 

第三节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efinition of cultur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3.    Sapir-Whorf Hypothesis

4.    Linguistic evid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1)    Greetings and terms of address

2)    Thanks and compliments

3)    Color words

4)    Privacy and taboos

5)    Rounding off numbers

5.    Cultural-related idioms, proverbs and metaphors

6.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7.    Cultural overlap and diffusion

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四节 Language Planning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Standard language

2.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三)主要考核内容

1. 基本概念的定义

2.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方言变体、性别导致的语言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语域产生的不同语言风格标准方言的定义及特征、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的定义及特征、以及双语现象和高低语、语言和文化的关联、语言相对论、Sapir-Whorf 假设

3. 跨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九章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ought (6学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探讨了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和思维三个方面的有关理论。本章第一节主要探讨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听力受损hearing impairment);思维障碍(mental retardation);臆想症(autism);口吃(stuttering);失语症(aphasia);失读症(dyslexia)和书写困难症(dysgraphia)。

第二语言习得(SLA)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习得母语之后是如何习得一门第二外语的系统研究。本章第二节首先探讨了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然后讨论了一些主要的习得概念和模式,如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介绍了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中介语(Interlanguage);本族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从而揭示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本章第三节探讨了有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本章要求学习者掌握有关语言习得理论的相关知识,并对现实中的语言习得现象实例和外语学习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促进语言学习和教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3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2.    Theories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behaviourist;             2) innatist; 

3) interactionist

3.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4.    Development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5.    Difference between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6.    Understanding the atyp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s language acquisition, such as hearing impairment, mental retardation, autism, stuttering, aphasia, dyslexia, dysgraphia

第二节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Major featur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    Connections betwee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    Contrastive analysis

4.    Error analysis

5.    Language transfer

6.    Interlanguage

7.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8.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put hypothesis

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anguage aptitude,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personality)

1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第三节 Language and Thought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2.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1) The human brain

  2) Language perception

  3) Language processing

  4) Language production

(三)主要考核内容

1. 有关第一语言习得考点: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因素,以及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2.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考点: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学习者在语言能力、动机、学习策略、个性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第二语言学习的模式和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的理解和应用;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十章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6学时)

(一)教学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各种语言学观点(传统语法、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交际能力理论)和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意义;大纲设计(主要因素和类型);语言测试,包括不同的方法和类型、测试内容和形式;分数的标记和解释等;语言学习,包括语法和语言学习、输入和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中介语;错误分析(对比和非对比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An overview of language teaching

2.    The relation of linguistics to language teaching

3.    Language teaching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linguistic theories

第二节 Syllabus Design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Grammatical syllabus

2.    Situational syllabus

3.    Communicative syllabus

第三节 Language Testing  (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An overview of language testing

2.    Basic considerations:

Validity; reliability; efficienty

3.    Types of language tests

1)    The achievement test

2)    The proficiency test

3)    The aptitude test

4)    The diagnosis test

5)    The placement test

    4. Language test development

第四节 Error Analysis (1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Some basic concepts

  1) mistakes vs. errors

  2) types of errors: global errors and local errors

2. Methods of error analysis

  Traditional; behavioristic; mentalistic; procedural

(三)主要考核内容

了解各种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教学大纲的制定;测试类型和要求、测试内容和形式;语言学习中的输入和中介语的产生、错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外协作学习法、课堂呈现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学习为主。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

(一)本课程大纲内容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语言学知识、激发学生从事语言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难点:抽象概念的讲解;理论的具体应用。

    采取的解决方法:

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以及以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2、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运用协作学习和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课堂互动和疑难解答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

4、充分发挥讲座教师的作用,通过学术报告的方式重点讲解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编写课程电子教案,逐步实施课程网络化,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最终实现课程趣味性、系统性、自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6、强化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通过辅导使学生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二)本课程主要特色与创新: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导学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程改变了大学里流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互动式、任务型协作学习,以及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强化导学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愿学乐学、体验的过程。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将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

2.注重情感教学

良好的情感状态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情感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改革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践/学习成果汇报成绩和卷面成绩三部分,避免了学生考前靠死记硬背就能通过的局面,督促学生扎实、主动、积极地学习,尤其是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最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语言使用水平和专题研究水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