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O2.7相关资料和部分推测(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经改写成散文 FGO2.7相关资料和部分推测(中)

FGO2.7相关资料和部分推测(中)

2023-08-26 04: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考古学和天文学意义上的分歧点

大致其分歧时间点可能比较古老,因考虑到异闻带深度的A++,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正规玛雅或阿兹特克神话里的五太阳纪,而是这个世界一开始就是因陨石的撞击错误而诞生的冥界纪元。因其发生的地点在于南美,且存在着昂首阔步的巨兽(疑似地球原始时代里的恐龙或者是第一太阳纪里的巨人)以及所谓的日益膨胀的太阳。目前,本人对于日益膨胀的“太阳”这里有两种想法:

1、红巨星(晚年恒星)

指的是在恒星(天体)步入晚期时,恒星演化的膨胀过程【膨胀的太阳】。虽然恒星之间的质量不同,寿命不同,有些甚至可从数亿年至百亿年不等,而它们在红巨星阶段也仅存在数百万年。其中有些质量更大的会被称为红超巨星,再大的则被为红特超巨星。按照恒星不同的规模最终会朝着白矮星—黑矮星—黑洞的这个方向发展。处于红巨星的状态时,恒星的内核因为其内部的强大引力战胜了反向的辐射压而开始收缩、外壳却反之因为温度和压强的剧烈提升开始膨胀。也就是恒星内部的氦核向内收缩并开始变热,但其外壳则向外膨胀并不断变冷,这使得其表面的温度迅速地大幅度降低

2、另一种则是类恒星【Quasi-star】,也被称为黑洞星。这是一类在宇宙早期形成时,就拥有极大质量的【假想恒星】。而且这颗恒星与现代恒星依靠核心内核聚变不同的是,类星的能量源于恒星体内已经坍塌的核心—黑洞。根据理论模型,当一颗核心足够大的原恒星在坍缩成黑洞时,如果恒星外壳足够大可以吸收坍缩产生的能量爆发而不被吹走(类似现在的超新星),该恒星就会成为一颗类星。由于类星需要抵消恒星坍缩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因此类星需要有着【巨大的体积与质量】。一旦原恒星内部的核心已经坍缩成黑洞,黑洞就会从恒星外部物质中产生大量额外能量。大量的能量将抵消恒星本身的巨大引力,产生类似现代恒星核聚变的平衡

1•木星与太岁

1.木星与小行星带

作为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也曾经被某些科学研究者认为在太阳进入生命末期后形成第二颗太阳。(而且木星的运行轨道并不完全绕着太阳运动,而是木星与太阳同时围绕着两者之间的共同质心在运动)。但因为它自身的质量问题(质量太轻),这就导致了木星内部的质量没法产生足够的压力,没有足够的高温高压这一条件,那它也没有办法形成恒星内部的热聚变(核聚变)反应,所以木星永远也没法成为太阳系内的第二颗【太阳】。按照中美洲神话体系的五太阳纪元来说,那就是想要成为太阳(神)的木星(候选人)还不够这个资格

但也有理论假设:除非有一个自身质量为木星七十九倍及以上的行星进入了太阳系,并且恰好与木星发生大碰撞。此时木星与行星将在巨大的爆炸中进行融合,木星内携带的氢被点燃,然后在新形成的行星内部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高温高压条件达成),开始在内部发生热核聚变并最终形成第二颗恒星。

但与此同时,木星也凭借它的强大引力吸引了很多小行星和彗星避免进入地球轨道。比如著名的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事件。如果第七异闻带的主题包含了太阳系内的小陨石带、玛雅神话与外星文明(其中也包括了克苏鲁神话)、金星、火星以及木星相关,那确实可以假设一个和木星等各国行星神话传说有关的一个极为特殊的异闻带(融合了神话传说、科幻小说、神秘学、基督教和美洲萨满教以及天文学等成分的聚合体)

约瑟夫•普尔弗的小说《噩梦使徒》中,克苏鲁另一位配偶是旧日支配者卡索格塔(表现为许多互相缠结的灰蓝大蛇,周身笼罩着一层不断变幻的灵光),为克苏鲁诞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尼克托萨(Nctosa)以及尼克托鲁(Nctolhu)。卡索格塔后来被囚禁于麒麟座的一个黑洞里。而它的两个女儿则被藏在木星的大红斑之中

而木星的镜像假想天体—太岁星君(即太岁神,在中国神话传说里被认为是殷郊)在地球上被认为是菌类复合体—太岁,而太岁又被称为肉灵芝(曾被视为菌类)。而菌类又联系到了菌类传承,提到菌类又可以联想到共生体【symbioticsystem】。共生体一般指的是内共生体(菌类)经常生长在特殊的宿主细胞中,并且能够从母体传到后代,而这种共生体的传承现象据研究可持续近几百万年。假设羽蛇神等外星神明就是以外星细菌的形式伴随着(尤卡坦)等陨石的撞击来到地球,通过几亿年的不断更换宿主获得记忆以及经验,那么它们确实是一本活着的、而且不断在更新的云生物数据库

(1).联想衍生—Type:Jupiter【木星UO】

(木星UO的体内有一个模拟太阳的核,很难不联想…)

黑色的亚里士多德。《钢之大地》中,应濒死前的星球意识【盖亚】号召出现在大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全长可达数十公里的纯黑色的巨人。形态极其接近人类。本体是黑色光子气体的集合体,理论上来说可以膨胀为无限大。其气体的中心有一个只能说是【模拟太阳的、但却实体不明】的核。其身体即光子气体似乎就是由该物体放出

八个亚里士多德中消灭最多生命的一个。西方大陆曾经集合全部兵力对抗,将其击退但没有造成损伤。原本对于这个亚里士多德来说也没有【损伤】的概念吧。其后在与被派遣到西方大陆的骑士团之间的战斗之末,被魔剑骑士亚多•爱登的魔剑:斩击皇帝一刀两断。被斩断的亚里士多德的【模拟太阳】失去控制,将西方大陆的地表烧灼殆尽

(2).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

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如今,在被编号的十二万颗小行星中,有将近98.5%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属组成的围绕太阳运动的小天体。因为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多达五十万颗,所以这区域被称为主小行星带,简称主带

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行星前身)形成。木星的强大引力阻碍星子形成行星,并造成许多星子相互间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受到木星的摄动,形成与木星的轨道共振。主带内最早发现的三颗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但是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则是智神星、健神星以及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径都超过四百公里;在主带中只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九百多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尘埃那样大。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该理论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尘埃和气体,因为重力陷缩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太阳系因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丛集,并且使颗粒的大小持续稳定地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够的星子,便可通过重力吸引邻近物质,进而可稳定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气态巨行星

但在平均速度过高的区域,碰撞会使星子碎裂而抑制质量的累积,阻止了行星生成。在星子轨道周期与木星的周期成简单整数比的地区,会发生轨道共振,会因扰动使这些星子的轨道改变。在火星与木星间的空间,有许多地方与木星有强烈的轨道共振。当木星在形成的过程中向内移动时,这些共振轨道也会扫掠过小行星带,对散布的星子进行动态激发,增加彼此的相对速度。星子在这个区域受到太强烈的摄动因而不能成为行星,只能继续绕着太阳公转,因此小行星带也视为原始太阳系的残留物

早期对于小行星带形成的假说认为小行星带是一颗行星被摧毁后的残骸。但这个假说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摧毁一颗行星的能量大小;小行星带的总质量太低(比月球还少);小行星在化学成分上的歧异。虽然曾经也有内行星中有第五颗类地行星的假说,但它轨道是不稳定的,因此会穿越过小行星带。穿越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小行星从小行星带被抛出,然后这颗行星会被太阳吸收或是被抛出太阳系

*莫里亚蒂教授相关:《小行星动力学》【The Dynamics of an Asteroid】

柯南道尔所虚构的一本虚书,作者是福尔摩斯的死敌詹姆斯•莫里亚蒂教授。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原著中,唯一一次提到莫里亚蒂教授是在AD1914年的《恐惧谷》【其背景设定在AD1888年】之中

福尔摩斯提到莫里亚蒂时说:他不就是《小行星动力学》一书的著名作者吗?这本书将纯数学提升到了一个非常稀有的高度,据说当时科学界没有人能对它提出任何批评。因此,曾有人开玩笑地告诉阿瑟•爱丁顿,他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之一,爱丁顿打趣说他想不出那第三个人是谁

AD1809年,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写一篇关于小行星【谷神星】动力学的开创性论文。然而高斯的方法很快就被理解了,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在阿瑟•柯南•道尔进行写作的二十年前,加拿大裔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科姆出版了一系列分析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书籍。而这臭名昭著的纽科姆可能就是莫里亚蒂教授的灵感来源。但除了这个标题之外,柯南道尔没有透露《小行星动力学》的内容。因此,后来很多作者对此内容所发表的推测

例如《终极犯罪》作为艾萨克•阿西莫夫撰写的短篇小说,是《黑寡妇》的第二十四部。讲述的是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一个小故事。在选集《更多的黑寡妇故事》中,该选集收录该系列的第二打故事。这是专门为那本书写的。随后,它再次出现在《穿越时空的福尔摩斯》中,这是由不同作家写的故事集,由阿西莫夫等人共同撰写。这里讲到了莫里亚蒂的《小行星动力学》的内容可能是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的起源来自于过去的星球爆炸。其中,亨利进一步假设莫里亚蒂可能是想通过计算如何以类似方式来毁灭地球以重复这样的试验。他认为这是最终罪行,并因此发现而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

(3).假象天体—法厄同星(Phaeton/Phaëton/Phaethon)

过去被认为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一颗假想的行星,它的毁灭被认为是导致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前苏联的陨石学家—叶甫根尼•克林诺夫用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法厄同命名了这一行星。在民间科学中,在有关不明飞行物和通灵术有关的来源中,法厄同星还被称为马尔杜克(苏美尔神话里的神王,杀死了迪亚马特)。这颗被假想出来的行星是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子法厄同的名字命名的,他曾经试图驾驶父亲的太阳车,最终因失控而被宙斯击毙

基于目前已被证实为并不可靠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当时有一部分人相信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另一颗行星。作为这一定则的提出者之一,约翰•波得便开始寻找这第五颗行星。当小行星带最大的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目前被认为是一颗矮行星)被发现时,它正好位于预测中第五颗行星的位置,因而当时就有许多人认为谷神星就是这颗缺失的行星。然而,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奥伯斯在与谷神星几乎相同的轨道上发现了名为智神星的小行星

奥伯斯提出这些新的发现都是一颗曾经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的碎片,他还预言更多的碎片将会被发现。之后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发现的婚神星和奥伯斯自己发现的灶神星都支持了他所提出的这一猜测。这一假说认为是一颗假定的第五行星的毁灭从而导致了小行星带的形成,该假说目前通常被称作分裂理论(disruption theory)。它认为在太阳系中曾经有一颗主要行星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但由于某些原因最终被摧毁了。

其原因可能包括:

1)、它运行到离木星过于靠近的位置,被这一气体巨星的巨大引力撕裂了

2)、它曾经被某一个巨大的天体撞击

3)、它被科学界假设中的一颗褐矮星—太阳伴星(涅墨西斯星)所毁灭。

4)、它由于其内部的某些灾难而被损灭

法厄同星猜测已被吸积盘模型所取代。现今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是原行星盘的残余,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这一区域中原行星盘的碎片由于受到木星巨大重力的影响而未能形成行星。然而这一假说仍旧被一些非科学家所支持。其中著名的该理论支持者是民科考古学家撒迦利亚•西琴,基于他对古代苏美尔神话的研究,他把各神明当成星球与外星种族。他认为迪亚马特、尼比鲁都当成是行星,然后前者被后者所毁灭。不过,他的这一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未能被详细证实的

1988年,唐纳•派登在一本名为《大灾难与旧约》的书中描述了一个理论,认为一颗被他称为阿斯特拉(Astra)的行星在向火星运动的过程中到达洛希极限,之后破碎并化为碎片,如同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结果

(4).木星引力的直观体现: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Shoemaker-Levy 9)

又被称之为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或休梅克-利维9,简称SL9。这是发生于AD1994年7月中下旬与木星相撞。同时这也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太阳系的天体撞击事件,引起全球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引发各地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的观测热潮。其中,木星所扮演了太阳系内以强大引力清理各种太空垃圾的清道夫角色(为了保护地球一个,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没有幸免),使地球上的复杂生命免于受到频繁的天体撞击。因此木星多了一个别称—地球守护神

这颗彗星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尤金和卡罗琳•休梅克夫妇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利维三人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共同发现的,那是他们发现的第九个彗星,因此依据国际星体命名规则依照三位的姓氏命名。此彗星很可能源于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小行星带,后成为周期彗星。在慧星撞击发生后,这伤痕可以在木星上看到好几个月。它们非常显眼,观察者将它们描述为比大红斑更容易看见。这些斑点可能是木星观测史上最突出的瞬态特征,尽管木星大红斑一直以来以其醒目的颜色著称,但SL9造成的暗斑与尺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观察到

电脑推算运行轨道的结果显示出在公元1994年7月8日,此慧星在距木星表面四万公里时因受到强大的引力而分裂为二十一个小碎块,并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94年7月16日20时15分开始以每小时二十一万公里的速度陆续坠入木星大气层,撞向木星的南半球,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多块碎片的撞击威力中,以碎片G的威力最大。它于7月18日07时32分 (UTC)撞向木星,威力达六兆吨TNT炸药(其当量相当于全球核武器储备总和的750倍),在木星表面留下了比地球还大的痕迹。因发生地点十分遥远,对地球并无任何影响

SL9彗星撞木星这个天文奇观,突显了木星为内太阳系扮演着太空吸尘机的角色。研究指出它的强大引力可吸掉不少彗星和小行星,木星发生彗星撞击的几率是地球的2000至8000倍。科学家一般相信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事件可能原因就是因为天体撞击而造成的,并形成了位于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说明了一旦地球发生这样的天体撞击,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他们借此认为如果太阳系没有木星这样强大引力的气态行星,这些外来的小型天体将会撞向内太阳系的类地行星,撞击地球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并使得地球出现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次数更多,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或许会难以孕育出更为复杂的生命

2.太岁相关

(1).天上的太岁—太岁神(たいさいしん)

中国道家神话及日本阴阳道的守护神。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中的一颗虚星,与木星运行轨道相同但方向相反(源于干支纪年之前的岁星纪年,即人为设置一个镜像化的【假想天体】—太岁,其运行轨道与岁星虽然相同而方向相反,整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后演变成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在日本当地则属八将神之一,别名为大岁神

太岁即摄提(原始干支的别名)。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的太岁即年中天子,掌管着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这一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这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直到汉代后才分开,人格化太岁神到了宋代才出现。后来太岁逐渐演化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掌管人世的吉凶祸福。它也被视为帝王,地位尊贵,平民百姓因此需避开,方显上下尊卑。因此,古时候的中国人将太岁视为天神中最尊贵者或君王,而目前可考证的最早人格化太岁神是纣王太子殷郊(道教著名护法神,相传为六十位太岁星君的领袖及北极星属神,通称太岁统领殷元帅或是至德真君),他被认为是太岁星的领袖

日本神道教传承了中国道教后认为太岁星君乃木星(岁星)之精(太阴神之夫),佛教本地佛为药师如来。太岁神掌管一年四季的万物生成,因具有君主性格对于四面八方皆有影响力。身为木星之精,太岁神所在方位凡种花草树木等皆为吉,相反则为凶。复因该神具君主性格,举凡诉讼谈判、丧葬、拆除等为凶,而储蓄、房屋扩建、移转、经商、结婚以及就职等事物则为大吉。太岁神所在之方位与当年的十二地支之方位相同。但太岁的形象更多是偏于正面的,在一些民间传说里,凶神之名似乎传播得更广,衍生出一些迷信,比如命犯太岁、太岁头上动土。这是因为地下有肉状生物伴随着木星(太岁)移动,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如果在这个位置盖房子、兴土木,便会惊动太岁,招引祸患

(2)地上的太岁—肉灵芝(这也是菌类)

又被称为太岁、封、视肉或肉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中国民间认为它是太岁神的化身,在许多中国小说和药书中都有星星点点的记载。秦始皇曾三次派徐福等人寻找这种被常人所称的长生不老药

《本草纲目》就称太岁为视肉、肉芝,收于菜部芝类。关于它性状的记载为: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又说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并奉为“本经上品”

现代文明有时会从地底下挖出某种详细组成未明,可能含有细菌、粘菌或蕈类等生物的物体,一般发现者皆形容像是肉块。目前中国民间传说认为这就是古代传说中从地下挖出来的太岁神可能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

民间称其太岁为既没鼻子也没眼睛,摸上去感觉像团肉;不会因高温而腐烂,也不会因低温而僵硬;它能够一天天长大,伤口能自动愈合。研究认为长在山中与土中的太岁性状不一样,长于山的太岁呈纤维质,类似灵芝;长于土地的太岁呈肉胶质,有弹性和肉质纹理

(3).太岁星君—殷郊

或称殷交,道教著名护法神,相传为六十位太岁星君领袖,通称太岁统领殷元帅、至德真君。太岁星君领袖,北极星属神,头衔有神威莫测至德决上武光威力总星天尊、地司荡凶院都雷杀魔伐妖统辖值年岁君大元帅、总领太岁统辖诸星至德玄威真君、北极御前显灵体道助法馘精灭魔地司太岁主吏大威力至德元帅、上清三界游奕司北帝御前掌管天星地曜统煞雷王都天百解太岁至德武光上将大元帅、都天纠察除魔荡凶至德上光都雷长星太岁统领大元帅等

殷郊此名晚出,较早见于文献的是殷元帅这称号,被载于宋代、元代之间成书的道教经书《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的〈召殷元帅咒〉中。南宋咸淳十年作序的彭元泰《天心地司大法》,在当中有北极御前显灵体道助法馘精灭魔地司猛吏太岁大威力至德元帅殷郊的称号以及若干关于召请殷郊降临的咒法。由此可知,道教中以殷郊为太岁的说法至迟在南宋以前已经出现。而元代秦子晋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一神人,也被唤作太岁殷元帅,该传长达六百五十余字,而大部分的故事与《封神演义》非常相近,可知殷郊的传说在宋代已经成形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到殷郊为殷纣王的太子。本名金哪吒,相传是他母亲踩巨人足迹而受孕,出生时为一个肉球,被纣王一剑劈开从而诞生。妲己提议让纣王将他弃之荒郊,故名殷郊。而后生母被妲己所害而惨死,殷郊则被申真人救走,并在其门下修道有成、取得了许多法宝,收服了贙神、鸦将,斩杀十二骷髅神,最后辅佐周武王,克纣成功,妲己妖媚惑众,众人无法下手,殷郊于是大展神威,亲斩了妲己。玉帝随后封殷郊为地司九天游奕使、至德太岁杀伐威权元帅,样貌乃是与三太子哪吒相似的三头六臂的孩儿像。《武王伐纣平话》称殷投奔武王并最终手刃纣王

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记载到殷郊为殷商的太子。在母亲姜皇后被杀后,遭到后母妲己的逼迫和纣王追捕,经过的广成子将其救往九仙山修道,艺成出师(因其食用广成子所赠之仙豆,有了三头六臂神能,生有三目),奉广成子命,携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方天画戟等多件宝物下山,协助武王克殷。他曾对师父广成子亲口发下毒誓,若来日他助纣为虐,自愿受死于犁耕之下。但他却在半路遇申公豹,诉说其弟殷洪死讯遂决意为弟报仇而倒戈,加入商朝帮助其父王攻打周武王。后来他被姜子牙和燃灯道人所败,引入岐山,受犁耕而死。但因执念太深,魂魄托梦于纣王,劝其归正无用,去了封神台。姜子牙后来奉命施作封神榜,殷郊的灵魂最终被他封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

2•生物大灭绝与五太阳纪

1.恐龙大灭绝与小行星带

(1).恐龙大灭绝的诱因之一: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Cráter de Chicxulub】

别称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个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下。其名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Chicxulub Pueblo】。希克苏鲁伯在古代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一百八十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希克苏鲁伯陨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规模排名第一的,规模相当于一百兆吨黄色炸药(约1014吨TNT当量)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覆盖在地底下方的一千米处,上方覆盖着泥灰与石灰岩,这些地层最早自古新世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下方则是厚达五百米的安山岩与角砾岩,在撞击地点常发现这些火成岩、长石与辉石及冲击石英。K—T界线位在地底下六百米到一千一百米之间,而距离陨石坑五公里处的K—T界线,位于地底下约五百米处。陨石坑周围的天然井,显示该陨石坑撞击后形成海盆,存在于第三纪时期。这个地下水层会溶解石灰岩层,形成洞穴与天然井。研究人员也在海地发现似玻璃陨石证据

1970年代末,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在尤卡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方面的工作时发现此陨石坑。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约为六千五百万年前,也就是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基于墨西哥陨石坑形成的年代与规模,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原因,它就是导致了恐龙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AD2007年9月,《自然》的一篇研究提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起源。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威廉•波特克与捷克籍科学家大卫•沃克鲁利基、大卫•内斯沃尼等人利用电脑计算出造成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元凶,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该陨石坑有90%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名为巴普提斯蒂娜(298 Baptistina)的小行星所造成的,该小行星直径接近160公里,目前主要运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莫里亚蒂教授狂喜了这下】

根据推论,在1亿6000万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被一颗直径约55公里的未命名小行星撞击后粉碎,主要的碎片形成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而某些碎片则闯入地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颗直径十公里的碎片在6500万年前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地质证据显示高含量的碳,显示是由碳质球粒陨石撞击而成,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就属于碳质球粒陨石

但近年来,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一亿六千万年前分裂而成。后来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证实在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失控的小行星撞击现今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就是造成恐龙大灭绝的主因。后科学家算出北达科他州化石表面附着物质的年代大约是6576万年前

据科学模型的推演,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会引发大规模海啸,并使大量高热灰尘进入大气层,而撞击地点会在数秒内被撞击后再度落下的喷出物覆盖。撞击体的碎片与再度落下的喷出物会造成全球性的火风暴。而极大的撞击波可能引发各地地震与火山爆发。撞击事件会造成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长时期遮蔽阳光,妨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食物链上层的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也跟着灭亡,造成生态系统的瓦解。撞击事件也可能造成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形成明显的温室效应。而被陨石撞击的水域将造成更多的硫酸气溶胶,严重影响气候,造成更多的酸雨。英国团队后进一步解释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他们认为导致恐龙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气层的组成改变。充满硫化物的大气层让全球气温下降造成全球性寒冬,导致大多数动植物死亡灭绝。而全球气温的下降至零度以下长达数年,而这可能也影响了地球大气以及海洋的平均温度长达数百年

最近,在北纬二十度至七十度之间的地区内发现更多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同年代的撞击坑。例如英国北海外海的银坑陨石坑、乌克兰的波泰士陨石坑,这些陨石坑的规模都比较小,也有可能是由数公吨重的物体撞击而成。这些发现促成了这个假说,即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发生时期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可能系由一连串的小陨石撞击而造成。同一时期的疑似撞击事件还有在印度洋发现的湿婆陨石坑;但此坑状构造的成因还有许多争论。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证明了彗星会受到行星的潮汐力影响,使其在撞击前分裂成数块,而这些碎块会在短时间内连续撞击行星。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最终因为木星的重力扯碎,而太阳系过去极可能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在6500万年前,地球附近可能也曾发生同样的事情。

(2).恐龙大灭绝: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为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俗称为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近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在一般人类认知范围内最著名的一次大灭绝事件。本次大灭绝发生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间),并导致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消失,包括了所有的非鸟类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菊石亚纲以及多种植物也都在这次大灭绝事件中集体灭绝。但哺乳动物与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以此成为了新生代的优势动物。虽然其灭绝程度在地球的五次大灭绝中只能排到第四,但由于完全毁灭了非鸟恐龙而异常令人所熟知。综观地球史,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5%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白垩纪灭绝事件消灭的地球物种数是75%

大部分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大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蔽阳光进而大幅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科学家们目前已提出数个理论,多关注于陨石撞击或者是火山爆发,甚至认为两者都是原因。科学家试图提出结合多重原因的灭绝理论,包含火山爆发、海退以及陨石撞击。这是因为多重原因理论与单一原因理论的差别在于单一的原因难以达成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也难以解决生物大灭绝的模式

此次大事件中,颗石藻、软体动物(包含菊石亚纲)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还有以上述动物维生的动物都在遭到灭亡或严重打击。但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得以存活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性。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或有机碎屑为生,所以不受植物群灭绝的影响。另外,白垩纪末期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通过食用小动物而逃过一劫。而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存活至今的最大爬行类是鳄鱼。至于如今发展壮大的哺乳类动物与鸟类也因此事件阻碍了进一步多样化。目前研究指出尽管非鸟恐龙的消失留下大量生态位,但哺乳动物并未因此爆炸性多样化

*相关:恐龙崛起与卡尼期洪积事件【Carnian Pluvial Event】(什么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一种全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和生物更替的时期,发生在晚三叠世早期的卡尼期,时间大约在2.34亿到2.32亿年前。此次积洪事件使得地球近两百多万年的气候因持续降雨而处于湿润期,除去导致一些物种灭绝之外,此次灭绝事件也间接地将恐龙送上了地球之王的宝座

(持续性的降雨和大洪水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坏事是吧,生物大灭绝/太阳纪的结束往往也会带来一个新的时代。如果2.7里的巨兽是恐龙甚至是进化出了“智慧”这一机能的恐龙人,那这所谓的分歧时间点恐怕真得推到两亿多年前?所以说这个还是再看…)

科学研究者发生在卡尼期洪积事件期间,负责生产碳酸钙的生物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意大利南部的深水环境中观察到此时期碳酸盐沉淀发生停止,原因可能为碳酸盐补偿深度升高。菊石、牙形石、苔藓虫和海百合的灭绝率在此时期增高。而且卡尼期洪积事件之后,地球生物的进化也开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证明便是恐龙和哺乳形类在这个时期之后开始争相出现

在卡尼期洪积事件之前,地球陆地植物以类似节蕨和石松等比较低矮和容易消化的类群为主,那时居住于地球陆地的嵴椎动物以类似水龙兽和喙头龙等类群为主。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后,连续的雨水使地球的主要植物受到严重影响,使得长得更高的耐水裸子植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而这使得身高低矮的嵴椎动物数量逐渐锐减,而可以吃到裸子植物的恐龙迅速崛起。化石证据显示卡尼期洪积期事件后,恐龙的化石数量占全部陆生脊椎动物化石数量比重呈现高度增长之势

卡尼期洪积事件中的地球环境明显变得更加潮湿,三叠纪晚期的干旱气候在卡尼期洪积事件到来后也迎来了中断。卡尼期洪积事件期间降雨增加的证据主要有:

1、该时期的土壤表现出了热带潮湿气候的典型特征,即为有机土及潮土

2、该时期的植被特征为更适合潮湿气候的吸湿性孢粉学

3、由于陆地的风化增强与径流的增加,矽质碎屑进入盆地

4、琥珀在该时期地质层中广泛存在

关于一种卡尼期洪积事件产生的原因。一种假设认为,兰戈利亚(今加拿大西部)火山大爆发是卡尼期洪积事件的导火索之一。此次火山爆发生于2.34亿年前,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得全球气候开始变暖,促使大气水回圈加速,雨量开始激增,进而产生全球降雨。另一种假设则认为卡尼期洪积事件是一种区域性气候扰动,主要在特提斯海西部可见,并且与辛梅利亚造山运动形成的新山脉有关,该造山运动是由该地区东部的北特提斯海分支关闭所致。新的山脉在劳拉西亚的南侧开始形成,而后如喜马拉雅山如今对印度洋所致的那般,在海洋和大陆之间保持强烈的压力梯度从而产生季风。而夏季季风被辛梅利亚山脉拦截,并因此产生了强降雨,从而解释了特提斯海西部沉积物向潮湿气候转变的原因

*(3).生物大灭绝【Biological extinction】

别称生物绝种。指的是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并且较大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生物数量和种类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的事件。然而这个概念主要指宏观生物,因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很难推测和测定。根据现有的化石记录,地球上曾发生过至少二十次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分别是: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以及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规模绝灭

(假设2.7空想树的模拟运算没有极限,那么把这个南美特异点直接推演到几亿年前接着运行或许是存在可能的。当然,2.7的空想树存不存在已经不重要了,毕竟2.6的空想树都被异闻带之王—摩根拿来当能源用了,我倒是好奇2.7的空想树不会是其空想树种子拿来当培育黄金树海的苗床了罢。其次是作为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恐龙大灭绝已经算是发生时间很晚的生物的集体灭绝事件了,而且前面那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也都不比恐龙大灭绝的程度小,毕竟某种程度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五次太阳纪)

可以造成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很多,例如星体撞击、火山活动、气候剧变、海平面剧变以及大缺氧等原因,时至今日仍未有完全的定论。每次的大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时期内造成八成以上的物种灭绝。但是少数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强的物种能够忍受灾变造成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逃离灾区至异地避难而留存下来。同时,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也给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大灭绝期间幸存的和新生的物种在灭绝事件后开始复苏和发展,并进而开创生物演化的新篇章,因此每次全球性的灭绝事件后,都伴随着生物的复苏和发展

1、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4.4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别称奥陶纪晚期或者是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其灭绝生物数量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二位。原因是一颗极超新星释出的伽马射线暴摧毁地球一半的臭氧层,使得太阳紫外线直接对地球生物造成影响

2、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

别称海洋生物大灭绝,此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二千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可能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

3、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已知地质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在此次灭绝事件中全部灭亡。其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浅海区可燃冰融化大量释放温室气体甲烷,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等

4、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

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时期。约七成的生物灭绝。包括当时大多数非恐龙的主龙类、大多数的兽孔目以及几乎所有大型两栖类,其原因尚无定论。这次大灭绝事件使得恐龙失去了许多陆地上的竞争者,而非恐龙的主龙类与双孔亚纲则继续主宰海洋

5、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别称恐龙大灭绝,其灭绝程度在地球的五次大灭绝中只能排到第四,但由于完全毁灭了非鸟恐龙而令人所熟知,其成因一般认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陨石撞击

(4).白垩【chalk】(白垩也可以是白化的地表嘛)

又称白土粉、白土。是由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是方解石的变种。白垩一般主要是指分布在西欧的白垩纪的地层,而白垩纪一名也由此而来。白垩纪最早是由比利时地质学家—第哈罗伊在研究巴黎盆地之时所提出,其名在拉丁文意为黏土。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是由古代生物的残骸集聚形成的,同时也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白色颗粒且均匀细小,质软且分布很广,通常用作墙体的粉刷材料。白垩纪大概结束于六千五百万年至六千六百万年前,一般学界都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一个大型陨石坑。这颗陨石造成大量生物灭绝,被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而这同时也促成了新生代的来临

白垩主要是由单细胞浮游生物的遗骸(即颗石)构成。其中也含有海绵骨针、浮游性有孔虫壳、菊石、箭石、海胆和贝类化石等海生动物的壳。从白垩中含有磨圆的石英砂以及相邻地层中所产的显示当时干燥气候的植物化石来看,可以认为其后面相连的陆地是低平的,几乎不会有由河流将周围砂漠性陆地的陆源物质土砂等运入,而纯粹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白垩的颗石来源的球藻是一种植物性的鞭毛虫类,它有两条等长的鞭毛,体呈球状大小为三至三十五微米,在其细胞表面覆盖的大量微小的石灰质壳就是颗石,为一至十一微米大小的扁圆状或扁椭圆状,有时还具有喇叭状突起。此外也有人把英国的上白垩系称为白垩的【Cretaceous】,有些地区称为大白

白垩纪因其黏土层而著名,这个时期所形成的黏土层多于显生宙的其他时期。白垩质地并不坚固,因此这些沉积层的质地松散。这些地层还包含石灰岩、砂质岩。这些地层可以发现海胆、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白垩层不仅广布于欧洲,在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也有分布。中洋脊的火山活动或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流动使白垩纪的海洋富含钙接近饱和,也使得钙质微型浮游生物的数量增加。分布广泛的碳酸盐与其他沉积层使得白垩纪的岩石纪录特别多。除去北美白垩地层外,其他的著名白垩纪地层包括:不列颠群岛的多佛白色峭壁、法国的诺曼底海岸以及低地国家、德国北部、丹麦沿岸、亚洲中国的热河群【中国东北部为中心的地层学单位,范围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等中国境内地区,广布至蒙古、朝鲜半岛与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后期范围扩及日本的中国地方与中国华南的福建,主要由较古老的义县组和较新的九佛堂组组成】以及白垩纪末期到古新世早期形成的印度德干地盾

2.奥尔特星云与生物大灭绝猜想

(1).奥尔特星云【Oort cloud】

又称奥匹克—奥尔特云,在理论上是一个围绕太阳、主要由冰微行星组成的球体云团。奥尔特云位于星际空间之中,距离太阳最远至约二光年左右,即太阳和比邻星距离的一半。同样由海王星外天体组成的柯伊伯带和离散盘与太阳的距离不到奥尔特云的千分之一。奥尔特云的外边缘标志着太阳系结构上的边缘,也是太阳引力影响范围的边缘奥尔特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球形外层和一个盘形内层,后者又称为希尔斯云【Hills cloud】。奥尔特星云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水冰、氨和甲烷等固体挥发物

天文学家猜测组成奥尔特云的物质最早位于距太阳更近的地方,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因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而分散到今天较远的位置。目前对奥尔特云没有直接的观测证据,但科学家仍然认为它是所有长周期彗星、进入内太阳系的哈雷类彗星、半人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发源之地。奥尔特云外层受太阳系的引力牵制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临近恒星和银河系的引力影响。这些扰动都会不时导致奥尔特云天体离开原有轨道,进入内太阳系并成为彗星。轨道推算大部分短周期彗星都可能来自于离散盘,其余仍有可能来自奥尔特星云

奥尔特云被认为是四十六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行星盘残余物质。广泛接受的假说是奥尔特云天体最初在更接近太阳的地方凝聚形成,过程与行星和小行星相同,但当时形成不久的木星和土星经引力作用把这些天体全部甩出了太阳系内部,并使它们进入离心率极高的椭圆轨道或抛物线轨道。另一项研究却认为大部分的奥尔特云天体都是从太阳及其邻近恒星形成时交换的物质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形成。对奥尔特云发展过程的模拟显示,其总质量在形成后八亿年前后达到最高值,之后吸积和碰撞的速度减慢,云团也逐渐消退

来自临近恒星的引力作用再加上星系潮汐作用,使彗星轨道渐趋圆形,也是外奥尔特云拥有近乎球形结构的原因。然而受太阳引力影响更强的希尔斯云,最终却没有形成球形结构。一些研究指出,奥尔特云的形成过程符合太阳系在一个星团中与两百至四百颗恒星共同形成的假说。这些早期恒星很可能对奥尔特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恒星近距离略过太阳系的频率比如今高得多,对太阳系内部的摄动也更频繁

爱沙尼亚天文学家—恩斯特•奥匹克猜想长周期彗星都起源于太阳系最外端的一处云团。荷兰天文学家扬•奥尔特也独立提出这假说。太阳系演化的过程中,彗星轨道因不稳定必定会撞入太阳或行星或被行星的摄动甩出太阳系。另外由于成分挥发性高,所以彗星每次接近太阳时,来自太阳的辐射都会使彗星物质渐渐挥发出去,直到彗星解体或形成保护性壳层。奥尔特因此推断彗星不可能在现有的轨道上形成,而是曾很长时间位于太阳系的外端。依据彗星的运转周期可分为两类:短周期彗星以及长周期彗星。奥尔特认为长周期彗星的远日点都在约两万天文单位处,故推测那里应有一个分布均匀的球形云团,作为这些长周期彗星的起源

*相关:奥尔特大蜘蛛和它的水晶溪谷

奥尔特大蜘蛛是来自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的UO。鲁莽的前二十七祖的第五位曾试图将其捕捉,却反而被其秒杀,吃了前第五祖并获得了祂的原理血戒。之后,奥尔特因被圣堂教会确定了具有吸血种的能力而被作为死徒二十七祖之一看待,并继承被其杀死的前代第五祖的排位。因其本身并没有【死亡】的概念,所以直死之魔眼杀不了他,只能通过单纯的物理方式破坏其本体。全身覆盖着【比这地球上任何材质都要坚硬、柔韧、耐温差以及锐利的超越常识】的外壳。同时,奥尔特大蜘蛛还会使用永久改变现实规则的如同固有结界般的特殊能力—水晶溪谷(Crystal Valley)

奥尔特大蜘蛛:烟雾镜、米克特兰堤库特里,你们这俩“小蜘蛛”看好了,权能是这么用的

超越人类认知中的常识钢铁构成的通道宛如果冻那又软又硬、又暖又凉的【矛盾体】一般的触感。哈,原来是在UO的身上

*水晶溪谷(Crystal Valley)。

那是个既让人不快却又【美丽异常的、异星风景】的侵略。只是存在就能把地球变化为祂适合居住的环境、也就是物理法则的篡改,【异界秩序】的漏洞。

(2).涅墨西斯星【Nemesis】假说

别称涅墨西斯(古希腊的复仇女神)或死星假说。又被称为复仇女神星,亦称太阳伴星、黑暗伴星。这是一种为了解释地球周期性大灭绝的原因而假设存在的一颗褐矮星或红矮星(颜色偏深红且温度偏低的小主序恒星),与太阳曾经互为双星系统。其近日点为一光年,而远日点则为三光年,距离太阳约为1.5光年,为假定中的太阳的伴星,但现在尚未有证据可证明其存在

1984年,古生物学者大卫•劳普和杰克•塞普考斯基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他们利用不同形式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过去将近三亿年之内物种灭绝率存在统计上的周期性。他们透过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原生动物的化石来研究灭绝强度,确定了该时间范围内的十二次大灭绝事件。每次大灭绝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600万年

被他们识别出的灭绝事件中有两个,分别是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和始新世-渐新世(始新世结束至渐新世开始间的过渡时期,许多动植物灭绝的事件)与大撞击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尽管二人无法确定其假定的周期性原因,但他们认为生物大灭绝事件和地球以外因素有关。此后很快就有几个天文学家团队提出了新的解释机制,他们重新检查了化石数据并新改进了年代测定,认为生物大灭绝周期也应该随着太阳运行轨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原来周期被拉升了一千年

为解释劳普等人提出的大灭绝周期,同年有两个天文学家团队分别独立地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非常相似的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太阳可能还有一个未发现的伴星,其椭圆轨道非常扁,并且会周期性地扰动奥尔特星云中的众多彗星,而这个现象会令大量的彗星造访内太阳系。其中进入内太阳系的少数彗星和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响,被地球捕获,成为近地小行星(其中的大部分小行星源于小行星带),其中部分体积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受地球引力作用周期性地撞击地球。地球每一次遭受规模较大的撞击都会使内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动,从而使生物大规模从地球上灭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计算显示涅墨西斯星会因附近恒星和银河系的引力,而产生有一条不规则的轨道。穆勒认为复仇女神星是一颗红矮星,他参考最近的生物大灭绝,基于一个假想的轨道,假定复仇女神位于长蛇座附近,该假想轨道由一些形成符合穆勒假设规格的轨道弧的非典型长周期彗星的原始远日点推导出来。马蒂斯和维特曼则指出周期性大灭绝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太阳存在伴星,还可能是因为太阳系在银河系上下摆动,并摄动内奥尔特星云,其影响与曾经的伴星假设相似,但太阳系在银河系平面上下摆动的周期仍有待观测

(3).与南美异闻带相关的天体—煤袋星云

图为煤袋星云

简称为煤炭袋,是整座天空中非常著名的暗星云,在南半球的银河衬托下,很容易用裸眼看见的一片深色斑块。这斑块位于南十字座,最接近地球的部分,距离大约是六百光年。

煤袋星云覆所盖的天空大约7°长5°宽,并且涵盖到了半人马座和苍蝇座。南半球人在史前时代就已知道这个星云,在公元1499年才由【Vincente Yanez Pinzon首次观测到,并由意大利冒险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将其命名为“il Canopo fosco”,也被称为“黑斑麦哲伦”(麦哲伦的黑斑),或“黑色麦哲伦”,以便与麦哲伦星云相呼应。 在1970年,K. Mattila证明煤炭袋并非全黑,他只是非常的暗淡(亮度仅有相邻银河的一成),光亮则来自被他遮蔽的星光反射

在澳大利亚原始的星座中,将这暗星云描述为“在天空中的鹤”。而在其他几个原住民文化中,它形成澳大利亚原住民天文学天空中的鸸鹋头在欧洲的星座中,而鸸鹋(鹤的头是煤炭袋,南十字座在右边,而天蝎座在左边。印加天文学将这星云称为Yutu,意思是鹧鸪,像南方的鸟或共鸟(Tinamou,南美产的一种鸟)。因此在澳大利亚等南美洲古代天文学中,煤袋星云占有重要地位,在数个原住民文化中代表天空之鹤的鹤头。华达文的原住民认为是监看人民的执法官的头与肩,观看着人民确保不会违反传统的法律。

煤袋星云(又称考德威尔99)边缘的一小块区域。考德威尔99是一个黑暗星云—一团密集的星际尘埃云,它完全挡住了来自它后面物体的可见波长的光。图像中心的物体是一个(小得多的)原行星状星云。原行星状星云阶段是恒星生命的后期阶段,在这阶段,恒星喷射出一层氢气并迅速升温。这阶段只持续了几千年,然后原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恒星达到30000开尔文(约17000华氏度)。此时,中心恒星正在产生足够的能量使其周围的气层发光,形成所谓的行星状星云

(4).与南美异闻带相关的天体—蜘蛛星云

南天星座之一。位于山案座以北,绘架座之南,网罟座与飞鱼座之间,在船底座亮星老人星的西南方向上。1603年为德国业余天文学家巴耶所划定。剑鱼座内的星都不亮,所以为人注目,是因为大麦哲伦星云就在剑鱼座与山案座之间,其中三分之二在剑鱼座界内,肉眼可以看到它是一片不小的光斑。另外,南黄极也在这个星座内,位置就在大麦哲伦星云东北边缘上。在大麦哲伦星云东边缘上,有一个拥有很多环臂的星云,因为形状像一只毛茸茸的淡红色蜘蛛,20世纪50年代初的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蜘蛛星云”

在山案座之北,绘架座之南。网罟和飞鱼两座之间。大麦哲伦云跨于剑鱼和山案两座的边界。剑鱼30是大麦哲伦云内的亮星云,和猎户座大星云属同类型。直径120光年。剑鱼S星是大麦哲伦云内的超巨星和不规则变星。很可能也是双星,其光度相当于太阳的50万倍。此外,座内还有4等星4颗。剑鱼座在船底座老人星西南,座内含有大麦哲伦星云。它是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南美洲时发现的

大麦哲伦星云是河外星系,并且是银河系的伴星系,它的直径是5万光年,距离地球16万光年。1987年2月23日,在蜘蛛星云旁边突然出现1颗超新星,这是近400年来观测到的最高的超新星。它原来是1颗12等暗星,到1987年5月15日最亮时为2.8等,两年后又降为8等星。跨幅1000多光年、亦名为剑鱼座30的蜘蛛星云,是大麦哲伦星系内的庞大恒星形成区。这团约18万光年远的星云,是本星系群里最大及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

图为蜘蛛星云(NGC 2070)

在这张透过窄波段电离氢和氧辐射滤镜拍摄的精采影像里,这只宇宙级的节肢动物盘据在顶端。在蜘蛛星云(NGC 2070)之内,强烈的辐射、恒星风及中心年轻大质量恒星团R136的超新星爆炸震波,除激发星云发出辉光外,也雕塑出酷似蛛脚的丝状云气。蜘蛛星云周围的其他活跃的恒星形成区,通常也拥有年轻星团、云气丝和泡泡状云气等结构。

*(5).异星的访客—奥陌陌(Oumuamua)与奥尔特星云

奥陌陌奥陌陌有着奇特的形状,长得又细又长。勒布教授认为奥陌陌是被刻意做成这种形状的, 意在最大面积获取恒星辐射用于推进动力,最小的面积减小碰撞几率

第一颗经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Oumuamua在夏威夷语中意为“侦查兵”或“信使”。2017年10月19日,被科学家们发现。可见这个彗星从发现到进入太阳系,从时间上和第二部序章时间比较接近。也有一部分人观点认为奥陌陌来自柯伊伯带(Kuiper Belt)以及奥尔特云(Oort Cloud)

Oumuamua直径在百米级,以每秒26公里左右的速度从天琴座方向冲进太阳系,近乎与黄道面垂直。呈现一个雪茄状,大约长400米,宽40米,颜色偏红,具有固态表面,但是不能区分或岩石或金属构成。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系外天体。 依据最初两个星期的观测,奥陌陌的轨道离心率是1.1922 ± 0.00268,已知在太阳系内天体最高的 ;之前的纪录是C/1980 E1的1.057。以如此高的离心率显示它必然是一颗星际天体,会不受太阳引力的约束,以高离心率离开太阳系

2017年11月6日,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为1I/ʻOumuamua。2017年10月19日,当泛星巡天望远镜发现这位“不速之客”时,它距离地球0.2个天文单位,大约3000万公里。一开始,科学家们认为这是颗彗星。2017年10月25日,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照片显示,奥陌陌并不具备“彗发”,因此认为其并非主体由冰块构成的彗星,而是由岩石构成的小行星。这意味着,奥陌陌诞生于母星系的冰线之内。

2017年11月6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该小天体命名为1I/ʻOumuamua。I是专为它新设的星体编号,意为星际天体(Interstellar object)。2018年10月,报道称科学家无法再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奥陌陌的踪影。照计算,奥陌陌应正处在木星与土星之间,4年后就将越过海王星轨道,一去不返。

它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anl Astronomical Union)给予了一个永久的科学名字1I/ʻOumuamua,“1I”中的字母I代表了星际天体,1是此类天体中的第一个。 为了更好的传播,名词委的部分老师建议尽快确定此天体的标准中文翻译。在此建议之上,考虑到其原来的名字含义,很多委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理由。比如有委员提出“远方信使”,还有“远方客” “星际来客”、 “远游星”、“访客星”等等。同为名词委委员的陈学雷老师另辟蹊径,建议可以音译,翻译成“奥陌陌”星:一方面可以保留此星原有的命名特色,另外一个方面,此名字的含义和原意也有符合,“奥”有神秘莫测之意,“陌”意味着远方的信使。在此中文名提出之后,得到了绝大多数委员的赞同和支持。最后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公布“奥陌陌”为“第一个系外天体”的中文名称

*然而,也有天体物理学家如亚伯拉罕•勒布相信,奥陌陌是利用光帆推进的外星飞船。哈佛物理学家阿维·勒布【伽利略计划的负责人,哈佛大学黑洞计划的创始主任,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理论与计算研究所所长】认为以奥陌陌极快的飞行速度,甚至具有加速度的特点来看,它是属于一种依靠太阳辐射获取动力的高科技航天器,并且这种在地球上也有相关性的研究。他在著作《天外来客:地外智慧生命的首个迹象》中认为2017年10月高速穿越太阳系疑似小行星的星体—奥陌陌或许是外星高级文明的飞行器。因为奥陌陌在夏威夷土著语中的意思是侦察兵,寓意“奥陌陌”或可能是某外星文明的先头部队(什么游星尖兵)。他认为奥陌陌很大可能是来自某其他恒星系的智慧生命体,他表示这应记录为第一次星际入侵者来访。据观测奥陌陌在进入太阳系轨道后,本应被引力捕获而难以逃脱,但是它在一股神秘力量的推动下成功加速下摆脱了引力,并彻底偏离了经过大量计算后的预期轨道。

二•地心太阳与南美异闻带

一、什么是地球空洞说(地心说)

1.地球空洞说【Hollow Earth】

一种认为地球是一颗中空星球或者是内部包含有实质空间的假说,该假说通常认为地球有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内表面。在古代,关于地下世界的理论有很多种,而且经常和地狱混淆在一起。其中的一些人认为托勒密支持地心空洞说

十九世纪中期,其理论仍然被捍卫,但在那时候已被认为是流行伪科学的一部分,不再是一个在科学理论上可行的假设。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有关此假说的【冒险与科幻文学】作品使此假说流行,但现在这类想法只有很少的支持者,因为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地球是一个实心天体,并认为地心空洞说是伪科学

在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就出现了地下陆地的概念。地下王国的想法似乎有争议,相互交织的概念起源的还有地狱或者是来世。如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体系里的地狱。在藏传佛教信仰中也提到了地下王国的概念,根据西藏佛教的传统,有一个古老的城市叫做香巴拉,而它就位于地球的内部

根据古希腊人的说法,地下有许多洞穴,它们是通向地下世界的入口,其中一些是拉科尼亚的泰纳隆的洞穴,阿尔戈利斯的特罗泽的洞穴,斯普罗提亚的埃弗亚的洞穴,蓬托斯的赫拉克勒亚的洞穴,以及埃米奥尼的洞穴在色雷斯人和达契亚人的传说中,据说有一个叫扎尔莫西斯的古代神占据着一些洞穴在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穿越了马苏山的黑暗隧道后,进入了一个地下花园

*在北美本土神话中,曼丹族祖先在远古时期通过密苏里河北侧的一个洞穴从地下世界中出来。而在亚利桑那州雪松溪附近的圣卡洛斯附近,阿帕奇印第安人的保留地据说也有一条隧道的故事,据说它通向地球内部一个神秘部落居住的土地。易洛魁部落也相信他们的远古祖先是从地下世界出来的霍皮人,而且相信大峡谷中存在一个通往冥界的西帕普入口。巴西帕瑞马河沿岸的巴西印第安人声称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从地下中出现,他们的许多祖先至今仍然留在地下世界里。据推测,南美印加人的祖先也宣称他们来自位于秘鲁库斯科东部的洞穴

爱德蒙多•哈雷(英国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曾任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他把牛顿定律应用到彗星运动上,并正确预言那哈雷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实,他还发现了天狼星、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星的自行及月球长期加速现象)于1692年提出地球是一个有着三个壳的星球,其中最外一个壳深五百英里,每个壳都是同心的,有各自的磁极,而且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由大气层隔开,最内部是一个直径与金星、火星、水星差不多大的实心核,每一层壳都以不同的速度旋转。球体间的空隙处植物茂密,气候宜人。在地球的表面有可以通入地心世界的通道,找到这些通道的话,人们就可以进入地心世界。哈雷认为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在两极地区指南针无法准确指向的现象,他认为地球内部大气层是会发光的,从两极地区漏出来的内部大气形成了极光

哈雷创立空心地球说后,这一领域产生各种各样的推测、论证,其中主要的说法总共有三种:

1、中空地球说(地球空洞说,或凸型地球学说)

南北两极都有巨大而隐蔽的洞穴,通过这些洞穴可以进入另一个文明世界,据说那里面有地心太阳和地心人及其建立的地心文明

2、内凹地球说(天空中心说)

人类其实生活于地球的内圆表面。人类之所以能稳稳地立于地面,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而非万有引力。太阳位于空心地球的中心,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由此产生白天以及黑夜,而星星则是悬在空中的大冰块

3、空心翻转说

在内凹地球说的基础上加上了南北两极的巨大开口

不同的是,数学家李昂哈德•欧拉认为地球内部没有多个壳,而是有一个直径600英里的小太阳,来为地内文明照明,而地内被认为是具有生物活动。约翰•莱斯利爵士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地下世界有二个太阳,并将它们命名为普鲁托(冥王)以及普洛塞庇娜(冥后),这里显示了地心太阳常以冥神的名字进行命名

1818年,小约翰·克里夫·西蒙(提出地球是中空的,它有一个厚约1300千米的壳,在两极处有约2300千米的开口。西蒙成为了最著名的地球空洞说支持者。在他的追随者詹姆斯·麦克布莱德的帮助下,他试图组织一次计划,去北极探索地球空洞的北极开口,但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终止了这一计划,最终他于1829年去世。然而另一个地球空洞说的追随者耶利米·雷诺兹仍继续有关地球空洞说的演讲,并要求进行探险。但当西蒙逝世后,他便不再谈论地球空洞说了。很显然,雷诺兹曾试图去进行一场探险,但后果如何至今仍不清楚

目前人类生存的在地球外表面上,有时被称为凸型空心地球的假说,有一些人声称宇宙本身是内部的一个空洞的世界,所以有内凹空心地球的假说。根据这种观点,地球表面的,可能类似于室内壳的戴森领域。来自纽约尤蒂卡的草药医生同时也是炼金术士赛勒斯•里德提出内凹的空心地球,称为蜂窝宇宙进化论(Cellular Cosmogony)。在他的著作中,大胆地假设了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其实是地球的内凹面,人类头顶的天空其实是地球的中心,而在人类地壳对面住着一支文明,但是因为浓雾的关系无法发现它们的存在,而人类看到的月亮其实是另一个地球内部球壳

(1).神智学世界观里的地心世界【Aghartha:阿加塔/雅戈泰】

即雅戈泰,一座传说中位于地球核心的秘密城市。西藏传说中的王国,据说位于地球内部。它与地球空心的信仰有关,是神智学与秘传主义的一个流行主题。这传说在欧洲一直鲜为人知,直到公元十九世纪,法国的神秘学家—亚历山大•圣伊夫•德•阿尔维德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介绍了这个故事。波兰探险家费迪南•奥森多夫斯基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即一个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下王国,而这个被虚构的西藏佛教王国被称为Agharti(雅戈泰)

作为西方神秘主义中相当知名的主题。根据西方神秘主义传说,雅戈泰是一个神奇的王国,统治拥有超乎想象的力量。雅戈泰的主要能量来源一种非常先进的机器,据说它可吸收太阳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以前被地球吸收,它很先进,也可像太阳一样闪耀。因为这是事实,所以雅戈泰中没有出现阴影。雅戈泰常与香巴拉联系起来或被混淆,香巴拉在金刚乘佛教和西藏时论密教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西方由布拉瓦茨基夫人和神智学会复兴

目前关于雅戈泰的最早纪录是由十九世纪的法国神学家亚历山大•圣伊夫所发表的。按照他的说法,雅戈泰与其所拥有的智慧和财富将于基督教遵守由摩西和上帝所写下的十条诫律时,以供全人类享用;其意为当存在于我等世界中的无政府状态被共同统治所取代时(雅戈泰之门才会向人类敞开)。圣伊夫在其著作中对雅戈泰的描述如此生动,犹如该地是一个真正存在于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山脉下的城市。波兰探险家斐迪南•奥森多斯基撰写了一部名为《野兽,人与诸神》的书籍。奥森多斯基于该书中提及一个关于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下王国的故事,佛教徒称该王国为雅戈泰

亚特兰蒂斯文明曾被认为与雅戈泰有关,但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关于雅戈泰人的理论。几个世纪之后,美国政府也调查了雅戈泰,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法证明这个理论,该理论为伪。但是神智学里,他们认为阿加塔大陆曾经作为利莫里亚地表集会的成员。但首都之一的亚特兰蒂斯沉没,利莫里亚政府不得不重启通向地心的隧道入口。这个举动救活很多地表居民。这些被救活的地表居民构建社会并在后来某时期回归地表,成为亚洲南部的罗摩帝国

但公元前八千年的大洪水再次终结了这个文明,利莫里亚人重新聚集起来,再次将他们新成立的社会命名为阿加塔。并将新首都香巴拉搬迁到洞穴中,此位置正位于西藏拉萨所在位置的遥远地底。很多香巴拉连接到地表的通道位于喜玛拉雅山。就通过这里,圣人们将能量和神性智慧传播给外部世界,并为特殊事件保留一个非凡之地,圣人和他们的门徒为了维护地球母亲的神性能量晶格层而相遇。这项工作和地心世界中的每日的无数仪式一起,对保持地球神性能量负有很大责任,这也是利莫里亚留给地表世界的主要财产

阿加塔王国是由十二个部落的体系构成社会运转的核心,这些部落分为管理、工程、疗愈科学等组织。每个部落又分成最多包含六十四个人的众多密集群。每个部落又分成最多包含六十四个人的众多密集群。一个部落中的密集群普遍可以与其他十一个部落的密集群之间自由通讯。这些更大的集体构成了迷你社团,每个均拥有资源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阿加塔委员会由十二个部落的首领组成,他们因过去对部落以及社会的功勋而被选举,而委员会还会再次选举出来一位被认为最有智慧与能力的统治者

这被认为是天堂世界,其中的地心人类高度进化、充满灵性,众生和谐相处,而且全都素食;那里由一百二十座光之城组成,居民有数千万之多,其首都香巴拉位于西藏的正下方。其中,地心王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陆地、海洋,当然也有自己的地心太阳。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甚至是地表上已经被确认灭绝的动植物,他们也全都保留了下来;其中还有完整保存地球历史及整个宇宙历史的波萨罗格斯图书馆等等

(2).内凹地球说【Concave Earth】

内凹地球说

地球空洞说的一个观点,认为人类不是生活在地球的外面,而是地球内面(地球的内部表面),距离地面的两百公里处有玻璃的球体天罩。他们声称人类生活在一个空心球面世界的内表面,而且连宇宙本身都在那个世界的内部。这被称为凹型空心地球假说或天空中心学说。内凹地球说认为人类之所以能稳立于地面,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而非万有引力。太阳位于空心地球的中心,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由此产生白天与黑夜,而星星则是悬在空中的大冰块

内凹地球说否定了人类生活在地球的外部表面的说法。内凹地球说做了和地平论差不多的实验,不过这个实验的结果是证明大地不是像地球说认为的具有外部弯曲的弧度。但它也不像地平说认为的地球表层是平的而且完全没有弧度。内凹地球说认为地面具有弧度,每英里凹陷八英寸,正好和地球说相反

目前人类生存的在地球外表面上,有时被称为凸型空心地球的假说,有一些人声称宇宙本身是内部的一个空洞的世界,所以有内凹空心地球的假说。根据这种观点,地球表面的,可能类似于室内壳的戴森领域。而来自纽约尤蒂卡的草药医生同时也是炼金术士赛勒斯•里德提出内凹的空心地球,称为蜂窝宇宙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大胆地假设了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其实是地球的内凹面,人类头顶的天空其实是地球的中心,而在人类地壳对面住着一支文明,但是因为浓雾的关系无法发现它们的存在,而人类看到的月亮其实是另一个地球内部球壳

1981年,埃及数学家穆斯塔法•阿布德卡达尔发表了一篇支持内凹地球说的论文说:巨大的星系和其他遥远的天体被映射为微观物体,我们的月球是迄今为止天体中最大的天体,它们都在地球的轴心周围每天旋转。直射光被映射成圆的圆弧,所以所有的天体现象都出现在G的观察者内部,就像在G的外部观察者一样,我们接下来考虑的假设是,相反,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宇宙就是这个有限的G。后来他还写了几篇学术论文,详细绘制了凹地模型

马丁•加德纳在他的《狂野的一面》一书中有一章讨论了阿布德卡达尔提出的空心地球模型。根据加德纳的说法,这一假说假设了光线以圆形路径传播,当它们接近充满恒星的球形洞穴中心时速度会变慢。在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宇宙学中,没有任何能量可以到达洞穴的中心,这就等于在距离地球有限的距离内没有任何点。加德纳说钻头在离开洞穴的过程中会变长,最终会穿过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宇宙学中地球中心对应的无限远点。据推测,没有任何实验能够区分这两种宇宙论

加德纳指出大多数数学家相信一个由内而外的宇宙,加上适当调整的物理定律,在经验上是无可辩驳的,所以加德纳拒绝了凹地空心地球假说。而所谓的“凹空心地球”的可验证假设需要与定义坐标变换的思想实验区别开来,后者定义了地球内部变成“外部”,外部变成“内部”。(在地球坐标中,让半径r变为R2/r,其中r是地球的半径。看到反逆的几何)。这种转变使物理定律的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的说明,任何对物理世界的描述都可以用一种以上的方式来等价地表达

(3).*地心的太阳—冒烟之神【The Smoky God】

吐槽:烟雾镜也可以是冒烟的神(大嘘)

又名《冒烟的神:地心之旅》。美国小说家—威利斯•乔治•爱默生在公元一九零八年写成的故事,描述了挪威水手奥拉夫•詹森的冒险经历,讲述了他和父亲一起航行穿过北极的地球内部入口从而进入神奇的地心世界。《冒烟的神:去地心的航海之旅》这一书的真实性很难判断,而且它对后世的小说也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奥拉夫•詹森与地下世界的居民共同生活了两年,他们的世界被“烟雾缭绕”的中心太阳照亮,而他们的首都据说就是圣经里所指的那个最初的伊甸园。后来根据其他作家的作品,例如《雅戈泰:地下城市的秘密》,已经确定了詹森遇到的文明就是雅戈泰,尽管爱默生从来没有使用这个名字。奥拉夫•詹森和父亲在伊甸园呆了两年,花费了许多时间进行学习以及勘探,但最后两个人实在是想回家,于是经历了一番惊险的旅程才从南极洲表面出来。但是在回程的路上,他父亲死了,而奥拉夫则是失足掉在冰山上,被路过的船救起。后来他独自一人回到了挪威,并给别人讲述起了自己的经历。但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做精神病,后来他移民到了美国,才决定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奥拉夫认为这世界由那位伟大的设计师创造,因而人类可能会住在它的内表面,从此之后它一直是被选中者的住所,而那些曾经被赶出伊甸园的人们也带着这些习俗出来生活。奥拉夫认为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人被认为是唯一来自地球内部中心的原住民,他们来到地球表层的通道也通常被认为是在南极,而他们还被称为巨人种族

奥拉夫•詹森认为北极入口的孔径约横跨一千四百英里。而地内表面到外表面的距离据大约是三百英里。地球重力的中心不在地球的中心,而是在壳的表面或地壳的中心。如果说地壳或地球外壳的厚度是三百英里,那么重力的中心就在地面下方的一百五十英里处。他发现了人类所在的表层世界就是专为内在世界创造的。地下世界有四条大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比逊河、基训河以及底格里斯河,而地心则有一个太阳。而他们在一座高山顶上,在这四条大河的源头的泉源附近,发现了圣经里的那个失传已久的伊甸园:那里巨大的植物生长旺盛,还有丰富的巨型动物;那片土地上的人类身高约十二英尺而且都可以活到几百年之久;那里的城市有顶级的建筑和最高级别的辉煌壮丽;那里交通运输方式也远比当时的人类要先进。地心世界四分之一是水面(巨大海洋),其余的四分之三则是陆地,并且还有着许多河流湖泊。地心广大虚空的中心是冒烟上帝的至高宝座:一个巨大却亮红色的球体,虽然祂没有惊人的闪亮,却被一片白色、温和且发光的电云层包围,散发着均匀的温暖,通过不变的引力定律保持着它在内在空间的中心位置,而这团电云被地心人称为冒烟上帝的居所

*相关:南美的巴塔哥尼巨人【Patagonian giants】

或称巴塔哥尼亚人或巴塔贡人【来自16世纪西班牙小说里的巨人】,这是南美传说中生活在巴塔哥尼亚的巨人种族,在早期欧洲的记载和土著神话中有描述。据说他们的身高至少是正常人类身高大小的两倍,有些人认为他们的身高在3.7到4.6米甚至更高。巴塔哥尼亚巨人的传闻在公元十六世纪出现,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否定,这传闻在欧洲流传了约250年

一万多年前,特维尔切印第安人来到南美大陆最南端的土地上。十六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队伍来到这里时,便将其命名为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其名源于1512年风靡西班牙的小说《Primaleón》,书中巨人的名字就是【Patagón】。其词缀“-ia”有土地之意,巴塔哥尼亚意为巨人之地。而且,因为其与南极大陆隔海相望,还拥有第二大连续冰原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和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因此又得名以世界的尽头或是失落的土地

据称首次遭遇来自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他们曾经遇见一位身材魁梧的裸体男性,船队幸存者安东尼奥·皮加费塔表示众人身高仅到巨人腰部,他们捕捉了那位巨人土著并企图把他带回欧洲,然而这位巨人没多久就死了。英国船长法兰西斯•德瑞克率领的船队也遇见巴塔哥尼亚巨人,随船牧师法兰西斯•弗莱彻记载了这件事

麦哲伦船队抵达南美洲的时间是公元十六世纪,当时的欧洲人特别是数据中法国人的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二。如今作为全欧洲最高的荷兰人,公元十九世纪的荷兰人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五八。而南欧人通常比西欧人更矮,麦哲伦的环球船队多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当时的平均身高也就一米五出头的样子。当他们碰上两米高的巴塔贡猎人,就会将其误认为巨人

在1590年代英国水手【Anthony Knivet】声称他在巴塔哥尼亚看见具3.7米高的尸体。同一时间英国航海家威廉·亚当斯表示在火地群岛看见高个子原住民,当时他在一艘荷兰船上,水手们和原住民发生暴力冲突。1766年时有流言声称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约翰·拜伦率领海豚号(HMS Dolphin)经过巴塔哥尼亚时遇见身高2.7米的原住民部落

但是在1773年最后修订的海豚号航海报告指出,巴塔哥尼亚人的身高大约在1.98米。约翰•拜伦所遇见的原住民被认为可能是特维尔切人,后世的研究者相信巨人族是骗局或早期欧洲航海家的夸张。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能够前往南美巴塔哥尼亚的不再仅限于少数探险家,包括耶稣会传教士托马斯·福克纳(Thomas Falkner)在内的欧洲学者记录下巴塔哥尼亚的种种,巨人传闻最终被彻底消灭

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93年出版的《小猎犬号航海记》第十一章里关于巴特哥尼亚人的记录则是:在我们上次访问期间,我们在格里高利角遇到了巴塔哥尼亚巨人,他们款待了我们。他们穿着羊驼毛大衣,披着长长的头发,大多六英尺高(约1.83米),很多人要更高,矮一些的也有但是非常少,而且女人也很高。总而言之,这是我见过最高的人类种族

但是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抵达,天花等传染病开始在巴塔哥尼亚传播,造成许多本土的特维尔切人死亡,他们还被绑架至欧洲诸国进行强迫展览。他们的猎场被欧洲人剥夺,饥荒和瘟疫横行,还多次遭到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名纯血的巴塔贡人去世,宣告了巨人族从此消失

2.南美异闻带的地貌及其相关推测

(1).南美地貌与相关推测

既然2.7看起来非常的原始,那么越是原始的时代(接近神代),玛那就越浓厚。考虑到2.7的分歧时间点可能比较离谱,个人倾向于类似寄宿于陨石的外星神性(细菌)降落之时(比如说这陨石没有落在墨西哥,而是直接落在南美)就发生了地球大气等环境的改变,错误地形成了冥界主导的纪元。考虑到2.7那云层可能是这个异闻带里的常态的景象,一方面可能是南美洲的水汽本身就非常浓厚,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其异闻带的大气系统非常地不正常(可能类似于地球早期生态环境稳定后的原始大气或者是发生了类似生物大灭绝的环境剧变/太阳纪结束过后的异常大气)

*钢之大地[over count 1999.]

临终之星,即将死灭的行星。生物无法生存的世界。当前的世界的名称。虽然不是正式名称,而是生存于荒废的大地上的“人们”之间常用的俗称。如钢之大地其名所示,现在大陆上的大部分是龟裂的荒野,被灰色与白浊的云所覆盖。无法种植食物,大气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适合动物生存。按照人类种的说法,这是彻底的世纪末。但即使作为母体的星球死去了,人类种依然靠发达的文明技术生存了下来。连过去的人们想象中的行星末日,也无法让人类种灭亡。

*冥古宙(Hadean eon)

又译冥古代、原太古代、地球的天文时代或神秘时代,指的是地球早期演化过程。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内外部开始成型,形成了裸露的原始地壳和原始陆壳。然后,这个如同大火球般的地球在随着漫长的时间推进而逐渐稳定,并通过强烈的火山活动而形成厚实的原始大气层。而这个厚实的气体屏障在未来将要保护着地球上各种物种间的繁衍与持续。随着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后化成大暴雨,地球逐渐冷却下来。随后地球拥有大部分面积的海域,从而使得海洋中的各种新生命孕育而出

按照冥界纪元这一副标题,个人感觉有一种冥界浮上(或占据)地表主导权的感觉,米克特兰(阿兹特克神话里的冥府)的内部法则或者是奥尔特大蜘蛛的【水晶溪谷】逐步侵蚀了地表世界。在这个南美异闻带,类似固有结界的冥界逐渐怀抱或者是侵蚀了存有着生机的黄金雨林,死者(或者是异界)的法则成了这个原属生者的这个世界的基石。换言之,也就是冥界与原本的现世发生了巨大的反转。在这个冥界纪元里,生者生活的世界变成了冥界,死亡的法则变成这个异闻纪元里唯一的法则。南美异闻带的天上是密布的浓厚原始大气,下面的地表则是遍布着险峻崎岖的山崖乱石、随处可见的河湖、瀑布景色、看似“富有生机”的黄金雨林的大陆以及阔步其中的巨兽群(疑似是南美的外星神性在地球表层上搞的生命培养皿)

典型的雨林其实看不太清楚,就先假设是个南美遗迹以及巨人石像

按照这个异闻带也会诞生或存在有一个新的太阳神(冥界纪元的主宰)。阿兹特克历法石里的托纳提乌是献祭了上万人的心脏和鲜血而诞生并进行维持的,这新的“太阳”也是如此,而且还有可能就是冥界的“太阳”。在以地心说为主的科幻小说以及寻找失落世界的小说体裁里,地心里的太阳是个非常普遍的主题(包括了香巴拉的地心太阳)。按照戴比特的某冠位从者(可是按这个说法,这个异闻带就不可能是烟雾镜担任异闻带之王。但至少可以这么认为,也就是烟雾镜的生死观和冥界纪元里的生死观很是臭味相投)的说法—【夜摩天啊,审判死者是多么愚蠢的行为,死乃食物,生乃供奉之物,给予死者自由是不可能的事】,以及地表上的黄金雨林以及地下的冥界,应该还是地表的活物中选出一部分幸运儿作为死者,死者在冥府里是作为维持【冥界太阳】存在的能源(食物)。冥界太阳照耀地表(白天)或地内(晚上),刺激着地表的“黄金雨林”的成长,地表以黄金雨林为生的人或其他生物为维持这冥界太阳,把为冥界的太阳神赴死【入选为地下第九层的冥府里面的死者】作为一生的荣耀,成为了死者后的人之后再度为冥界的这位日益膨胀的太阳神提供能源,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南美异闻带生态大循环

阿兹特克神话里和冥界有关联的一个是美洲虎为代表的夜神(烟雾镜),一个是蜘蛛或骷髅为代表的冥神。按照类似陨石(UFO)携带微生物撞击地表的降临方式,其异闻带可能存在于撞击南美雨林地表甚至砸出了巨大深坑(冥界)的某个神(导致恐龙灭绝的小陨石都毁了大半个地球,那么可能导致了南美异闻带诞生的陨石也不好说)。结合亚马逊雨林是泛人类史里通过陨石撞击后的产物,那么黄金雨林应该也是异闻带陨石撞击之后的副产物,这片黄金雨林是否是通过死者作为养分进行成长的太阳神触肢或是被分解后的空想树种子苗床,其作为【冥界纪元】的法则,即黄金雨林与地下冥界:互为表里,对立统一,由生衍死,由死诞生

*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表之前,白垩纪晚期的南美洲森林中主要的树木是针叶树,这些针叶树的显著特点是树冠比较稀疏,这些针叶树支撑着下面较为矮小的蕨类植物的生存,这些都是食草类恐龙的主餐。但在小行星撞击地表后,针叶林和蕨类植物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也为开花类植物创造了广阔且适合发展的环境。小行星所引发的火山联动喷发后的大量火山灰沉降孕育了肥沃的土壤,为亚马逊雨林的初步形成创造条件。而在接下来的长时间恢复中,亚马逊雨林也逐渐由被子植物统治,第一批出现的生物是豆科植物,它们通过与细菌形成共生关系,从而固定空气中的氮。随着氮元素不断流入土壤,这片贫瘠的土地也日渐肥沃。此时,小行星遗留下的磷元素使得其他开花植物在豆科植物旁边茁壮生长,取代了针叶植物。而逐渐生长起来的开花植物为了争夺阳光,形成了浓密的树冠,就产生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那么这里的“原始植物”应该就是开花类植物之前的蕨类和针叶类等植物概念。说到型月里的植物,就不得不提到“天之亡骸”罢。毕竟拉斯麻婆也提到过“大蜘蛛在阿赖耶识侧的世界进行沉睡,在盖亚侧的世界蠢蠢欲动”,如果想要战力报表,2.7其实可以不止一个UO)

*相关:天之亡骸【金星的Ultimat One】

即全长约千米的肉食植物。背上一对巨大的大树使其形态类似于鱼,不过由于隐藏在云海中,因此并没有人正确记录下过它的形态。在其它亚里士多德发起进攻之后它才迟迟飞抵地球,并且长期在云海中飘荡。在勘察与选择理想苗床的工作完毕,做出“应该无害”的判断后,终于开始降下。其真正形态是在大地生根,将数以亿计的孢子(即天使外形的捕食终端)散播出去的侵略型环境育生林床植物。在其活着到达地面的同时,而这便意味着地表现有生态系统的终结。而且因为她是寄生型亚里士多德,所以连人类种的“概念”也可以“摄取”。

1)、尤卡坦陨石撞击—羽蛇神的降临(玛雅神话里,羽蛇神给他们带来了主食—玉米)—亚马逊雨林得以诞生(针叶林和蕨类植物退出舞台,并为开花类植物创造了广阔且适合发展的环境、所引发火山联动喷发后造成的火山灰沉降孕育了肥沃的土壤,为亚马逊雨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借此形成了南美传说中的黄金国

    

2)、尤卡坦陨石—恐龙大灭绝(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包含恐龙在内的多种动植物,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哺乳类动物等新生代生物的发展开辟了机遇)—尤卡坦陨石坑(因陨石撞击所形成的幽暗深邃的山地溶洞以及水下喀斯特地貌)—这点启发玛雅人创造了玛雅神话里的西瓦尔巴(地狱)

我们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型月里的美洲神话与外星文明的关联度比较高。在中南美洲的神话体系里,他们的地狱/冥界—米克特兰(阿兹特克)/西瓦尔巴(玛雅)等都是和地球外部的星河/星云存在不小的联系。这些来自星河/星云的外星知性文明(高纬度生命体)通过陨石撞击后的细菌形式传承来到地球。因此这种以细菌方式所存在以及传承的美洲神明们消灭、审判或者是吞噬死人的方式按科学角度来说其实是【细菌分解尸体】的这形式。因此,中南美洲的西瓦尔巴或者是米克特兰可能就会以大深洞(陨石撞击形成的大天坑/地下溶洞)的方式体现,即外星神性(外星生命)来到地球生态圈以及毁灭地球生命体的具现化(陨石撞击效应)

那么,携带有【外星神性】大陨石的性质其实就和UFO【不明飞行物】差不多,但是被大陨石砸出的深坑或溶洞系统应该就是被称为西瓦尔巴【地下冥界】的概念。那么,美洲文明的人祭仪式就可以联系到南美神明需要人的身体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性,即南美的神性以细菌形式把携带上一代的相关信息转移到下一具身体上。类比到美洲神话里的太阳神和冥界神,冥神收集分解、与掌管尸体,而太阳神利用尸体来维持自身存在。若南美异闻带的太阳神同时具有冥神和太阳神属性,就可以把活祭的知性生命尸体作为活电池(维持世界的存在,类似马里斯比利把框体里的御主作为电池)以及新身体或是容器(用来维持自身的存在,即不被地球知性生命体所信仰也可存续的证明)使用

可推测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其实南美异闻带的具体时间不明)前,南美的特殊神性(外星微生物)随着大陨石(宇宙飞船)撞击地球而降临,这举动可能导致了恐龙时代的灭亡。南美神性来到地球后先是寄生于植物上,渐渐演变成将地球生物转化为“神的微生物”,在那片土地的下面(冥界)建立起了异端而又神秘的美洲文明。而且在本次的南美异闻带中,南美的神明可能会以本相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像是泛人类史一样用人作为容器现界。 而美洲神性的原型或许就是撞击地球的大陨石(类似所谓的外星培养皿飞船—奥陌陌)的来源,即星外的古代生命体。这种意外般的存在让空想树也没法演算出这种【与地球的生命体所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而中美洲神话又偏向生死之间的循环以及生物献祭的文化传统,结合本次的异闻带被称为【冥界纪元:四死亡】。那么戴比特的那位“冠位从者”口中的【死是食物,生者是贡品】就很值得考量了,即生者与死者可能都是南美异闻带的大循环(冥界纪元)的基础法则:死者作为太阳神的食物同时也是孕育了生者的苗床,而生者以贡品的形式为太阳神继续提供能源,而生者被献祭之后再度成为死者,周而复始下去(007是吧)

(2).多元融合的墨西哥 鬼 文化【Ghosts in Mexican culture】

作为如今墨西哥文化中的一种广泛而多样的关于鬼魂的信仰,指的是如今在墨西哥所居住着玛雅人和纳瓦人的后代,在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里有着把超自然世界的泛灵论信仰与西班牙征服时的天主教信仰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并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在这其中,墨西哥的亡灵节融合了前哥伦布时代的民间信仰和后期的基督教元素,这就导致了许多墨西哥文学和电影中有许多关于鬼魂与活人互动的故事

在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中,黑暗的概念被作为平衡存在的基本要素提出。基督教里的黑暗是一种永恒的诱惑,祂与人类的激情相连,并可以使人失去理智进而失去其中的光明。随着基督教在墨西哥的影响,墨西哥本土的光暗二元论也被基督教中上帝和路西法的形象影响。这导致了在两大文化分歧的神话传说中也出现了关于能够促使人类灵魂灭亡的永恒诱惑—黑暗

阿兹特克文化认为人死后,他们的灵魂会去三个地方之一:特拉洛坎(雨神在的天堂)、米特克兰(地狱)以及太阳。阿兹特克人对死于分娩的妇女和战死的勇士来世的想法即他们死后的灵魂会变成蜂鸟,跟随太阳在天空中飞行。而淹死的人会去雨神所在的塔拉洛坎。至于死于不那么光荣的事业的人的灵魂会进入地下世界的最底层米克特兰,期间要花费将近四年的时间,通过许多障碍到达此地。而且死于分娩的人类妇女的恶灵并不仁慈。在阿兹特克历法规定的五天里,他们会降临人间,出没于十字路口,希望能偷走那些他们自己没能拥有的孩子

其中,《Cantares Mexicanos》是一本重要的纳瓦特尔抒情诗集,祂成书于诺奇蒂特兰灭亡约三十年后,这些诗被诠释为“鬼歌”,意在召唤死去的阿兹特克战士的灵魂回到人间,帮助他们在西班牙统治之下的可悲后代。据记载如果歌声成功,阿兹特克武士的鬼魂就会全副武装从天而降并准备战斗,但代价则是以活人献祭作为报酬

玛雅人则认为伟大的先父和先母(祖先)通常被认为是居住在特定的山脉,在那里他们期望他们的后代的祭品。在过去,祖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之不同的是,在贵族中,宗谱记忆和父系血统更被强调。传说这些第一批男性祖先在仪式上被定义为【血书和献祭者】,他们会在一个被称为七洞七谷【Nahua Chicomoztoc】的传奇起源之地看见了神灵。而在他们消失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个神圣的包裹。在恰帕斯,在西班牙人征服的时候,玛雅文化里的世系祖先仍然被认为是从一棵木棉树(玛雅世界树)的根中出现。这类似的信仰在兹乌图吉勒族中仍然存在

(3).墨西哥生死观与亡灵节【Day of the dead/Día de Muertos】

墨西哥的一种传统且重要的节日,类似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元节和春节的混合体。庆祝活动时间为11月1日和2日,与天主教假期万圣节(11月1日)和万灵节(11月2日)相同。虽然墨西哥的亡灵节与其他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具有西班牙殖民前的印第安民族与西班牙人的双重渊源,但是其本质上还是继承了印第安人传统,表现出印第安文化里的乐观。因此,其传统的纪念方式为搭建私人祭坛,摆放有糖骷髅、万寿菊和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并携带这些物品前往墓地祭奠逝者

据学者研究,这个现代墨西哥的节日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土著纪念活动和阿兹特克人献给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尔的节日。根据阿兹特克人的历法,一个月有二十天的两个连续月份的名称分别是Miccailhuitomi以及Miccaihuitl,两个词可译为幼灵节(纪念死去的孩子)和成灵节(纪念死去的成人)。两月在一起,看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对死者的长期庆典活动。在很早的时候,印第安土著的亡灵节在每年七八月间,他们认为只有善待亡灵,让亡灵回家过节,这样活着的人们才会得到亡灵的保佑,进而无病无灾,庄稼也会因此而迎来大丰收

这种现象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早期,西班牙人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占领了现在的墨西哥。鉴于宗教与政治方面的原因,他们强迫土著居民改信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引入的节日包括了诸圣节和万灵节。于是墨西哥土著在这两个基督教节日中融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用于纪念死者。于是墨西哥的亡灵节就成了这两个文明里的节日的混合产物。而作为印第安文化的衍生物,它也完美地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联系起来,即玛雅—阿兹特克人的理念和源自十六世纪欧洲的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

墨西哥人的死亡观是从古印第安—阿兹特克人的哲学【死亡是生命的归宿与反照。只有死亡才可以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即死亡虽是生的反面但也是其补充,死亡也是新生】中继承而来。因此他们庆祝生命周期的一个轮回,即一年一度地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因此亡灵节就是一种阿兹特加人的哲学观念和习俗的体现。人们虽然会祭奠逝去的亡灵但却不会悲哀,他们还会举办一场隆重又喜庆的宴会,期间不仅载歌载舞甚至通宵达旦,意味着他们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而这也是促进族人与家族内部关系的社会功能之一

*相关:黑色圣母与死亡

基督教里有一部分崇拜的并非普通的白色圣母像而是黑色的圣母像。这是因为黑色圣母像通常都是当地的地母神形象混同天启宗教里的圣母玛利亚的混合信仰。而死亡一词在拉丁语系是个阴性词,因此死亡化身在拉丁语国家经常是女性的形象,而且通常都是地母神。

米克特卡西瓦特尔是阿兹特克神话里面的死亡女神,她与丈夫米克特兰特库特利共同统治死后的世界。她的职责是监管尸骨,以及主持死亡祭祀的节日。这些节日结合西班牙的文化传统,演变为现在的亡灵节。圣母慕尔特是墨西哥民间宗教的民间圣人(Folk saint),前哥伦布时期,墨西哥文化一直对死亡本身保持着崇高的敬意,并广泛纪念亡灵节,象征死亡化身的卡特里娜就是墨西哥亡灵节的标志。

圣拉穆尔特(San La Muerte)(死亡圣人)是在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和巴西南部享誉盛名的民间圣人,祂是一个手持大镰的男性骷髅人。墨西哥天主教会批抨圣拉穆尔特的奉献传统,是将异教与基督教混为一体,与信奉耶稣基督战胜死亡的信仰背道而驰,但仍有许多奉献者认为崇拜圣拉默尔特是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圣帕斯夸利托(San Pascualito)则是危地马拉的民间圣人,被尊为是“墓地之王”。祂是一个戴着斗篷及皇冠,手持大镰的骷髅人,象征着死亡和瘟疫。

三•反复上演的“入侵史”

【大总统与新大陆吐槽:就好比过去的西方殖民者为了利益入侵美洲新大陆一样,我们的地球大总统—奥憨憨为了换一副更合适、更好的作战身躯又来入侵南美大陆啦(大蜘蛛:勿Cue)。你以为是空想冒险小说,可实际上却有可能是异闻带版本的大总统(Unifier,意为统一者)的“伟大征程”(不过说到底应该还是空想冒险小说的模板,但由于出自蘑菇之手,所以不是常规的空想冒险小说)

1.过去的入侵—阿兹特克帝国的陷落

(1).悲痛之夜(La Noche Triste/The Sorrowful Night)

指的是西班牙征服者在攻打和入侵阿兹特克帝国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这个事件标志着阿兹特克帝国灭亡的转折点,也是中南美洲的文明走向衰落的拐点

凯尔南•科尔特斯受到【亚马逊黄金雨林,即黄金国】的吸引于AD1519年11月到达阿兹特克帝国,他最初受到了阿兹特克帝国皇帝—蒙特祖马二世的欢迎。他的到来使得特诺奇提特兰的居民充满了好奇,把他们当作古代神灵寇帝斯魁萨克(羽蛇神)所派来的白色使者(白人)

但在AD1520年6月30日,西班牙征服者—凯尔南•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和他带领的西班牙人赫然入侵阿兹特克帝国,俘虏了阿兹特克皇帝—蒙特苏马二世。蒙特苏马二世被西班牙人杀害后,愤怒的阿兹特克人立刻包围了西班牙人的住地,科尔特斯不得不率领他的西班牙—土著联盟部队,从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杀出一条血路。

而且,这件事之所以被西方世界称之为【悲痛之夜】,则是因为西班牙人在被阿兹特克军队的围追攻打当中,西班牙士兵因为身上携带过量的黄金,很多人或溺死或被阿兹特克人虏获成为献给神明的祭品。受到重创的科尔特斯在黎明时分灰溜溜地整顿剩余的西班牙军力,成功逃往了特拉斯卡拉

AD1520年7月7日前到当日,科尔特斯联合外地的印地安人族群,利用阿兹特克帝国内不同势力内斗,来夹击当时控制着帝国中枢的提诺契特兰人。科尔特斯和底拉斯卡拉盟军又在奥图巴战役击败阿兹特克人。

AD1521年8月,科尔特斯和他的部下通过向城内播散天花病毒从而最后攻占了特诺奇提特兰城。科尔特斯从而得以继续在墨西哥进行对黄金国的探险,并在那里建立西班牙人的统治。AD1524年,科尔特斯派阿尔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率兵逐次征服马雅各族,并成立西班牙殖民地—危地马拉王国,范围包括当代墨西哥南部与中美洲各国。在AD1534年到1535年期间,科尔蒂斯又北上北美洲西海岸,探索南加州,命名为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AD1547年,对黄金国的探索一无所获的凯尔南•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不久后就病死于塞维尔(Seville),也就是现在的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a)

*相关: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

阿兹特克帝国首都,别称为墨西哥—阿兹特克城邦【México-Tenochtitlán】,位于墨西哥特斯科科湖中一座岛上,遗址位于今日墨西哥城的地下。十四世纪中叶,阿兹特克人于此统治墨西哥,也是阿兹特克帝国十五世纪时的首都,作为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城市,直到被西班牙人征服为止。之后凯尔南•科尔特斯在特诺奇提特兰的废墟上建立起墨西哥城,该城后来则成为了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首府

特诺奇提特兰【Tenochtitlan】来自纳瓦特尔语里的“tetl”(岩石)以及“nōchtli” (刺梨:即仙人掌),故而它一般被解读为【在刺梨中间生长的岩石】。然而,公元十六世纪晚期的《班克罗夫特对话》的手稿中表明第二个元音为短元音,所以其真正的语源仍不得而知。特诺奇蒂特兰面积约十三平方公里,约有六万间房屋,当时居住人口约二十万,是世界最著名的人工岛之一。据说公元一三二五年,南迁至墨西哥谷的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这是一座巨大人工岛。作为岛上的两个城邦之一,另外一个是特拉特洛尔科【即墨西哥—特拉特洛尔科,是一座前哥伦布时期城邦,位于墨西哥谷特斯科科湖北部。特拉特洛尔科人是墨西加人的一支,他们和特诺奇蒂特兰的建立族群在最初的迁徙过程中分道扬镳。特拉特洛尔科曾是特斯科科湖城邦群中重要的商业中心,后臣服于阿兹特克帝国】

特诺奇蒂特兰坐落在特斯科科湖西部。人们用桥梁和堤道将其连接至大陆。堤道被桥梁打断以方便让独木舟或其他水上交通工具运行。在必要时桥梁可被拉下以保卫城市。这个城市也有各种运河相互交错,是故人们可以步行或者是借助独木舟走遍城市。特斯科科湖是五大互相连接湖泊中最大的湖。由于在内流盆地上形成的缘故,特斯科科湖是盐湖。在蒙特苏马一世统治期间,内萨瓦尔科约特尔之堤被建立了起来,而这一般认为是内萨瓦尔科约特尔修建的。约于公元一四五三年前后,这道长十二至十六千米的堤被修建完成了

其城市街道、广场设置整齐,桂花城呈现四方形。城市中心是以三十五米高的金字塔大神庙为主的建筑群,大神庙供奉着雨神特拉洛克和战神威齐洛波奇特利。中心广场四周有高墙围炉,周围则是宫殿府邸。全城有十余千米的防水长堤,并有两条石槽从陆地引淡水入城。蒙特苏马王帝的大宫廷,有三个大院落和数百间房。在特诺奇蒂特兰城的辉煌时期,阿兹特克人的君主统治着群山环绕的墨西哥高原的每一个角落,直到西班牙人的入侵,庞大的阿兹特克帝国瞬间土崩瓦解

(2).埃尔南•科尔特斯(Hernando Cortes)【羽蛇神最痛恨的人之一】

AD1485年—AD1547年12月2日,西班牙贵族,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者。1504年,埃尔南·科尔特斯在西印度群岛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定居。七年后,他加入到出征古巴的行列中。他听说墨西哥的一些城市拥有巨大的财富,充满了黄金和珠宝。

在这类传闻的驱使下,他于1519年率领一支探险队入侵墨西哥。建立城市维拉克鲁斯后,由于他的狡诈和贪婪,先后征服阿纳华克地区的阿兹特克人,并传扬天主教思想。而后北上探索南加州。1547年12月2日逝世于西班牙。科尔特斯临终前曾在遗嘱中声明他不能肯定占有印地安奴隶在道义上是否正确。这使他局促不安,他要求儿子对此加以认真的考虑。与哥伦布不同的是,他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与其早年经历有关,当年他登陆墨西哥时,曾深受当时阿兹特克帝国国王—蒙特祖马二世的礼遇。并在于阿兹特克人平常的生活当中获得了阿兹特克人的信任,但是他最终却利用这种信任,囚禁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国王,并在当地传播天花病毒

*相关:羽蛇神归来的传说—托皮尔琴

阿兹特克神话的羽蛇神的人类化身,公元四至六世纪统治图拉城的国王。相传,他的母亲曾误吞一颗绿宝石【XIUHCOATL,相传为太阳神与火神的神性】从而生下了他,传说他在人世间历经了七年的苦修后通过实绩争得了人间的王权

争得王位的托皮尔琴领导一场包括祈祷以及忏悔在内的宗教改革,提倡对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的崇拜,并废除了过去的人祭仪式,并让国家进入了黄金时代。从此,信仰羽蛇神的人们只需要奉献鲜花和蝴蝶,而非血液和心脏。出于对引领这一切伟绩的托皮尔琴的尊敬,阿兹特克人认为他就是羽蛇神的人间化身,称呼他为【托皮尔琴—魁扎尔科亚特尔】

但黑暗之神—特斯卡特利波卡却化身大蜘蛛并率领着渴求着死亡与灾难的妖术之神【特拉克胡潘】与战神【左蜂鸟】沿着一根蜘蛛丝从遥远的帕兰特兰【阿兹特克神话的神话之国】来到了人间。烟雾镜化身精通医术的老人给疲倦的托皮尔琴喂下了【龙舌兰烈酒】,使得他在恍惚中对自己的姐妹【女祭司】做出了错误之事。同时他还带着冒烟的魔镜出现在托皮尔琴面前,将后者的清醒意识困在镜子(烟雾镜)的深处

苏醒后的羽蛇神对此感到痛苦不堪,他牺牲了自己在凡间的生命,以寿命为代价将自己原本的宫殿用【火蛇】烧毁,将原本想夺取大量财富的烟雾镜的企图彻底打消。他使得田野荒芜,树木枯萎,野兽们迁往南方的高原;他使太阳黯淡无光,他又命令所有羽翼丰满的鸟儿都离开安娜胡阿克山谷,跟随他到遥远的故国去

他在柯阿潘遇到那些跟他作对的众神,让他把所知道的技术都教给他们,羽蛇神拒绝了。然后他来到海边,踏上一条由蛇编成的筏子,漂流到特拉巴兰去了。最后化为晨星离去的羽蛇神【托皮尔琴】还留下会返回这里拯救人民的誓言【但这预言被凯尔南•科尔特斯利用,并最终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

(3).瓜特穆斯(Cuauhtémoc/Guatimozin)

别称夸乌特莫克,中南美洲阿兹特克的末代统治者(AD1520—1525),曾为保卫阿兹特克帝国的都城—特诺奇提特兰(Tenochtitlán:墨西哥城)而抵抗西班牙征服者凯尔南•科尔特斯,最后因不敌而投降,之后被绞死。Cuauhtemōc的意思是“像鹰一样降落的人”,在英语中通常被翻译为“降落的鹰”,指的是一只鹰折叠翅膀,垂直下落攻击猎物的瞬间。这个名字暗示着这个人的侵略性和决心

瓜特穆斯原是蒙特祖马二世的近亲并娶了蒙特祖马二世的女儿。他之所以被拥立为统治者是由于阿兹特克岌岌可危。AD1520,西班牙殖民者凯尔南·科尔蒂斯进入特诺奇提特兰,控制了当时的阿兹特克统治者—蒙特祖马二世,阿兹特克人发起骚乱,拥立了奎特拉瓦克将西班牙军驱逐出城。不久,奎特拉瓦克因患天花亡故,阿兹特克人便推选瓜特穆斯为新统治者

瓜特穆斯继位时,凯尔南•科尔特斯虽已被阿兹特克人给击退,但他却计划卷土重来,他联合周边的反阿兹特克的印第安部族特拉斯卡拉人,向阿兹特克帝国的特诺奇提特兰发动攻击。瓜特穆斯利用特斯可可湖的地理优势,再配合阿兹特克士兵的长矛攻势以及向西班牙人展示他们对西班牙战俘的血腥人祭,利用恐怖进行反击。但在西班牙人的优势兵器及取得湖面控制权后,阿兹特克人却因为水粮断绝、外援缺乏而最终遭到了失败。西班牙军最终攻入了特诺奇提特兰,瓜特穆斯曾一度犹疑是否继续抗战,最后经祭司们劝说,瓜特穆斯决定顽抗但却大势已去

1521年8月13日,瓜特穆斯携家人乘独木舟逃走,被凯尔南•科尔特斯的部下俘获,最终只好投降。这次终于彻底宣告了他的特诺奇蒂特兰保卫战以失败告终。瓜特穆斯在经历了复仇与谋反的失败后,最终被凯尔南•科尔特斯处以绞刑。传说瓜特穆斯临刑时,留下遗言:马林切(阿兹特克人对凯尔南•科尔蒂斯的称呼),我早就知道你一定会这样处死我,我也看清了你的谎言,因为你处死我是不公正的!让神处治你吧,因为我在墨西哥城向你投降时,我就不该这么做。

(4).虚假的女解放者—马林切【La Malinche】

又名玛丽娜丽或唐娜•玛丽娜,是一位来自墨西哥湾沿岸的纳瓦人女性,在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中扮演重要角色,担任着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的翻译、顾问和中间人。公元一五一九年,她作为二十位女奴的一员,被塔巴斯科土著人送给了西班牙人。她后来给科尔特斯生下了长子马丁,此人被认为是第一位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美洲土著的混血儿)。她在墨西哥历史中被视为耻辱,西班牙语中由她名字演化过来的单词“malinchiste”意为叛徒以及出卖者,但西班牙人却对她的功绩赞不绝口

在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早期时,柯尔特斯就面临着波顿尚的玛雅人的抵抗。而且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玛雅方承受极大的人员损失,并请求双方间的和平。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他们送给西班牙人食物和金子当作礼物以及二十个用来给他们发泄的奴隶女人,其中就包括马林切。很快,马林切的语言天赋被西班牙人所发掘。当时蒙特苏马二世的间谍被抓到,但是阿吉拉尔不能理解他们的语言。于是当柯尔特斯发现马林切可以与间谍沟通,如果她能帮助他找到和与蒙特苏马二世沟通,柯尔特斯给她承诺一个比自由还好的奖励。通过阿吉拉尔和马林切,柯蒂斯可以自由地和蒙特祖马的间谍交流,进而提供了大量的船只和武器。自此,纳瓦人把柯尔特斯当作成马林切,很显然他们开始把她当作西班牙征服者的一个标志。在现代各种说法中,人们将马林切的形象与拉丁美洲传说中失去孩子的哭泣女以及墨西哥革命中参战的妇女进行比较,而墨西哥民间对她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墨西哥的开国功臣,但也有人将她视为叛徒。然而并非所有特拉斯卡拉人都视马林切为叛徒,当地的部分评论和手绘本肯定了她在西班牙征服中的突出作用。他们笔下的马林切穿着华丽,是一位“比生命更伟大”,有时比科尔特斯更伟大的女性,在战时与特拉斯卡拉人站在同一战线上

*相关:真正的女解放者—曼努埃拉•萨恩斯【Manuela Sáenz de Vergara y Aizpuru】

拉丁美洲厄瓜多尔的女性GM家,玻利瓦尔的生活和革命伴侣【人生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情人】。她通过搜集情报、分发传单和呼吁民众争取妇女权利来支援GM事业。曼努埃拉曾获得过秘鲁政府颁发的太阳勋章,以表彰她在南美独立战争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萨恩斯因是私生子从而被赶出家门并在基多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由修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萨恩斯于公元一八一七年与一位富有的英国医生结婚,这对夫妇后移居到秘鲁的利马。她在那里成为了当地的社交名流,这为她从事政治与革命事业提供条件,她积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八二二年,玻利瓦尔解放了基多后,又爱上曼努埃拉•萨恩斯。而且曼努埃拉虽然是有夫之妇,但她也深爱着玻利瓦尔,为能和玻利瓦尔在一起。她不顾世人的非议,公然和玻利瓦尔同居,帮助玻利瓦尔解决生活问题,保管工作资料,甚至处理政事。与丈夫离婚后,她与大哥伦比亚共和国领袖—玻利瓦尔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亲密合作关系,这段密友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玻利瓦尔去世为止。她曾阻止一次针对玻利瓦尔的暗杀阴谋并帮助他平安逃离后,玻利瓦尔称她为“Libertadora del libertador”【解 放 者中的解 放 者】

玻利瓦尔逝世后,萨恩斯被反对玻利瓦尔的政客排挤到秘鲁海岸的某个小镇,为捕鲸船上的水手写和翻译信件以及卖烟草和糖果为生,从此在贫穷和疾病中度过余生。公元一八五六年,曼努埃拉因白喉大流行逝世,她在南美独立GM中的作用常被忽视。而这主要是因为她在人们的记忆中是玻利瓦尔的情人。事实上,她积极参与策划和资助许多独立活动。她在皮钦查、朱宁和阿亚库乔作战,并被苏克雷本人视为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她逐渐被公认为是南美独立战争中女权主义者的象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