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经今注pdf下载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12-21 03: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本《周易古经今注》实为《周易古经通说》与《周易古经今注》两书的合编。《周易古经通说》是高亨先生对于《易经》若干问题的说明与专论;《周易古经今注》则是专以《周易》经文为对象的注解。本书是高亨先生易学方面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有其独到的特点,已跻身二十世纪的易学经典之列。

more >

高亨(1900-1986) ,字晉生,吉林雙陽人。1918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3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 1924年,轉入北京大學. 192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師事王國維、梁啟超等國學大師. 1926年,以優異成績成為該院首屆畢業生。畢業後,先後任教于河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齊魯大學等多所大學. 1953年起,任山東大學教授。1957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7年調北京,專門從事學術研究。 高亨先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學者,學術特色鮮明,成就卓著。高先生不僅在多所高等院校辛勞執教,同時還把大量精力投注於古籍整理和國學研究,留下了總計約五百萬字的學術著作,涉及《周易》、《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文字學、上古神話等諸多領域,識見卓異,立論弘深,考據謹嚴,精義迭出,已成為二十世紀的學術經典。 為全面反映高亨先生的學術成就,2004年,我社推出十卷本《高亨著作集林》, 匯收專書十六種,又輯散見論文十二篇為一種,共十七種,受到學界的好評。為便於讀者購買和使用,我們決定將高先生的著作分別單行出版,首先選取讀者亟需的幾部專著,改為橫排印刷,其中多數仍以繁體形式,個別普及性質的著作,如《老子注譯》等,則以簡體形式,不強求一致。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高亨先生的某些著作成書於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個別行文之處難免帶有些許時代的色彩,但這並不影響其學術的嚴肅性,因此我們一仍其舊,以反映高先生著作的原貌。 此次出版也得到了高先生家屬的支持,在此深致謝忱!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20日周易古经今注编者说明编者说明高亨先生的学术生涯,如果从一九二六年毕业清华国学研究院算起,迄於一九八六年逝世,整整经历了六十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於多所高等院校辛劳执教的同时,还把大量精力用於古籍整理和国学研究,留下了总计约五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有的出版较早,流通未广,如今已不易求索。清华大学出版社決定把高亨先生的著作集於一编,统一整理、修订後重新出版,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出版社以我亲炙高师於时最久,邀我参加编纂工作。我既义不容辞,理应勉力而为,同时,卻也感到工程浩大而时间较为仓促,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实在是沉甸甸的。 此次编集,力求全面展示高亨先生的学术成就,计彙收专书十六种,又辑散见论文十七篇为一种,共十七种。应该说,高亨先生的学术著作已基本尽集於此。需要附此交代的是:其一,据现在所知,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初,高亨先生曾写成一部《甲骨金石文字通笺》(稿),装订十四冊、大约数十万字,一九三三年为友人借阅而失落。虽然高亨先生直至晚年一直念念於此事,今天卻已难以访查,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多少留下了一点缺憾。其二,另一部积高亨先生几十年精力编纂而成、多达一百八十餘万字的《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出版),考虑到是以彙编资料为主,带有工具书性质,加以难於製版,因接受出版社的建议,暂未收入本编,但於目录中保存了书名。其三,高亨先生早期撰写的论文、劄记,以年代悠远、文献不足而难於一一查考,所辑仅十馀篇,显然遗漏不少。全面的收集与整理,也只能俟诸来日了。 此外,还有两部书的选编需要略作说明:一是本编全文收入了《庄子今笺》。考虑的根据是,儘管高亨先生曾就此书做过刪简、订正,写成晚出的《诸子新笺》 (《庄子新笺》部分),然而,细审被刪削的四十馀条释义,似仍多有学术参考价值;被订正的若干条目,也往往能夠显示作者治学的坚持追求和不断开拓。因此,我们视《庄子新笺》与《诸子新笺》为各自独立的两部著作,并予收入本编。二是《文史述林》的处理。其书所收二十二篇论文中,有五篇始见於《周易杂论》,而重作刊载时並未作重要的文字修改。为避免同一內容的重複,本编保留《周易杂论》,而於《文史述林》中刪去相重的部分,仅列五篇论文的题目,以供参考。 本编所收高亨先生的论著,注意选用较好的底本,即相对出版晚近、內容较为完善的本子,或经过作者、出版社修订过的新本。例如:《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古经今注》选用的是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两书合编本,《诸子新笺》选用的是齐鲁书社一九八NFCA1年八月出版的新一版,《文字形义学概论》、《周易杂论》等也是选用了经过文字订正的新版本。 本编所收高亨先生的书,力求较多保存原印本所附有关资料,举凡“序言”、 “述例”、“说明”、“附录”等等,都概不作刪动,以备参用。对於原印本內容、文字的整理,取慎重的态度。所持基本原则是:一、儘量不改、少改原印本的内容和文字。二、明显的个别笔误和排印中的文字差错,则一经发现全部改正。三、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的问题,凡属於那个时代的烙印,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些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除极个别地方作了技术性改动以外,一般都保持历史原貌。至於高亨先生本人对旧作的修订,则一经查实一概按修订稿排印(如《诗经选注》) 。四、对个别出版於“文革”当中的著作(如《商君书注译》) ,在多方徵求意见後,酌予刪去了一些並不影响学术内容的用语。对於異体字,我们没有做刻意的统一,以保留著作原貌。 本编所收论著十七种,依次略分成为十卷。内容相同、相近的专书,注意置於同卷,以便研读。新辑论文十七篇的编排顺序,则完全按照发表时间先後为准。所收十七种论著,每种均设“本册说明”一篇,或点明原作主旨,或简介成书过程,或著录版本的演化,或交代整理的情況等,都由编者统一撰写。编末“附录”部分,收列《高亨先生传略》与《高亨先生生平学术年表》两种,以求向读者提供有关高亨先生及其学术成就的一点参考资料。 最後应当说明,在这部大型丛著开始立项和着手编纂的过程中,马庆洲、王承略两位先生都给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王承略先生还帮助查找文献和複製资料,承担了一部分协调编务的工作。参与具体整理、校勘者,统於各篇“本册说明”中说明。 董治安 二NFCA1NFCA1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周易古经今注重订自序重 订 自 序一九四○年我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时,写成《周易古经今注》。解放後,初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较前有所提高,检查旧作,觉得有些地方须加修订。但总是没时间,一拖再拖,今年修订几卦,明年修订几卦,直到最近,才完成了这一工作。我很感谢中华书局的同志,尤其是金灿然先生的热情鼓励和督促,使我多做了一点工作。不然,我还要拖下去。 《通说》部分修订很少,《今注》部分修订较多。在修订过程中,又翻阅了一些有关《周易》的书籍,特别是于省吾先生的《双剑NFDA1易经新证》,闻一多先生的《周易义证类纂》,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校释》,读得比较仔细,对他们的创见,有所甄采. 于氏《新证》作於拙著之前,但我在写《今注》时,NB03C未见到。闻氏《义证》则作於拙著之後。于、闻两家之说有几条与管见不谋而合。这几条,重订本都引用彼说,不再注明是管见所及,意在不掩人之善,不掠人之美而已。 本书有两个主要特点,应该略予说明。 第一个特点是不守《易传》. 《周易》卦爻辞为经,《十翼》为传。历代学者注《易经》,都是以传解经,而我注《易经》,则离传释经,与前人大不相同,这是有我的看法的。我认为《易经》作於周初,《易传》作於晚周,其间相去已数百年,传的论述当然不会完全符合经的原意。而況《易传》作者往往借用经文,来发挥他们的世界观,使经由筮书领域跨入哲学书领域。古画添上新彩,古鼎刻上新字,加工的《易经》就不是原样的《易经》了。然而《十翼》有正确的解说,有独具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值得重视的。因此,我说《十翼》仅是出现最早的、颇有可采的《易经》注解,NB03C非精确悉当的、无可非议的《易经》注解。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若仍遵循古人的故辙,一味信从《十翼》,拿古人的盆扣在自己的头上,用古人的绳綑在自己的手上,就难於考见《易经》的原意。因此,我主张讲《易经》不必受《易传》的束缚,谈《易传》不必以《易经》为归宿,照察两书的本来面貌,探求两书的固有联NF8F1,才是研究《周易》经传的正确途径。这就是我不守《易传》的理由。 第二个特点是不谈象数。《易经》本是筮书。每卦有它的卦象,每爻有它的爻象和爻数。爻变则卦变,卦爻变则象也变。古人在占筮时,某卦某爻的为吉为凶,自然是以卦爻的象数为根据。某卦写上某种卦辞,某爻写上某种爻辞,也应该以卦爻的象数为根据。所以讲《易经》的占筮是离不开象数的。但是讲《易经》的卦爻辞则可以不管象数。据我考察,卦爻辞有些语句与象数的关NF8F0可以理解,有些语句与象数的关NF8F0难於理解。例如八卦的基本象徵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然而《乾》卦的卦爻辞没有一句谈天;《巽》卦的卦爻辞没有一句谈风;《离》卦的卦爻辞没有一句谈火;《艮》卦的卦爻辞没有一句谈山;《兑》卦的卦爻辞没有一句谈泽。只有《坤》卦的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上六“龙战于野”NB03C非讲地,而与地有关;《坎》卦的爻辞--初六“习坎,入于坎,ND129" ,九二“坎有险”,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ND129"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 NB03C非讲水,而与水有关。而《震》卦的卦辞--“震来NE864NE864,震惊百里”,爻辞--初九“震来NE864NE864" ,六二“震来厉”,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九四“震遂泥”,六五“震往来”,上六“震索索,震不于其躬,于其邻”, 卻全讲雷。卦爻辞或与卦的基本象徵有关,或与卦的基本象徵无关,如此参差歧异的象实在难於理解。又据《说卦》, 《乾》的卦象不为龙,《震》的卦象乃为龙,而《乾》卦爻辞--初九“NB251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竟大谈其龙,这也难於理解。上述二类,其例很多。由此看来,卦爻辞与象数的关NF8F0,有显有晦,晦者不可强做说解。我们如果认为卦爻辞都是根据象数而写的,把找出卦爻辞与象数的关NF8F0看成研究《易经》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那就不免越钻研越碰壁,越摸索越扑空。碰壁而凿孔穿隙,扑空而增枝添叶矣!这样,《易经》的巫术化就越来越深了。古人注《易经》都未能摆脱象数。《十翼》则讲本卦卦象及爻象爻数,而不讲之卦卦象。《左传》、《国语》则讲本卦与之卦的卦象而不讲爻象爻数。自汉以来,有不少注家,既讲本卦卦象及爻象爻数,又讲之卦卦象,加上互体卦象。纷纭纠缠,使一些读者遍览众家之说,反坠入五里之雾,只好皱眉退步,望洋兴NB250。我们今天NB03C不把《易经》看做神秘宝塔,而是把《易经》看做上古史料,要从这部书探求《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学成就等。从这个目的出发来注解《易经》,基本上可以不问《易经》作者在某卦某爻写上某种辞句,有什麽象数方面的根据,只考究卦爻辞的原意如何,以便进一步利用它来讲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够了。读者也容易理解。这就是本书不谈象数的理由。 《易经》有些辞句,真不易读通。我的注解,自问也非处处满意。但总是每句每字都未轻轻放过。或采用别家成说,或提出个人新释,朴朴实实地诠说了全经。不过这仅是初步整理,谈不到完全符合经文的原意。希望读者和《易》学专家们纠正本书的错误。 一九六三年三月写于山东大学 一九八一年九月重订告竣 高亨于北京周易古经今注旧序(摘录)旧序(摘录)《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有七爻(《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其本体不是爻,其作用等於爻,为方便计称它们为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五”字,第六爻用“上”字。一个字表示爻的性质,阳爻用“九”字,阴爻用“六”字。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先秦时代称做“繇”,现在也称做筮辞。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於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从史学角度来看,《周易》古经是具有较高的价值。它所记载的社会现象相当广泛,关於经济情況的如农业、畜牧、渔猎等,关於社会制度的如封侯建国、阶级、婚姻、家族等,关於人们生活的如饮食、衣服、宫室、器皿等,关於人们活动的如祭祀、征伐、守卫、诉讼等,关於人们思想意识的如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都涉及一些。虽然是东鳞西爪,片玉碎瑶,不完整,无系统,然而由於殷、周之际的史料极其缺乏,所以此书就成为比较重要的上古社会史料,得到史学家的珍视(郭沫若先生撰有《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作了较详的论述)。至於专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周易》古经也有其一定的价值(详见拙作《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辩证观点》、《周易卦爻辞的哲学思想》、《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三文)。总之,《周易》古经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部古典作品。但是它是比较难读的,我们初步读来,常常感到“莫名其妙”.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NF8F1辞》、《说卦》、《序卦》、《杂卦》. 《彖》、《象》、《NF8F1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於东周时代,NB03C非出於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決不是什麽“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於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麽《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GAE90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NB03C不含有什麽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於《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 我在解放前就是本着这种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古经,在一九四○年写成《周易古经今注》一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通说》,下册是《注释》,所讲的只限经文,至於《易传》,未暇论述。写成後,由叶圣陶先生介绍,交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不料日本侵略军NB02C据了上海,开明书店被迫停业,一九四三年又交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不料一九四四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桂黔,文通书局於仓皇匆忙中,只石印了《通说》一册。而且版式既不一致,写录又非一手,校对更为荒疏,错字、脱字、衍字、窜字触目都是。这年我在西北大学任教,为了教学需要,把《注释》一册付之石印。抗战胜利之後,开明书店才用一九四○年我所寄的稿本,把《注释》一册铅印出版。至於《通说》一册,因为有了文通书局的石印本,所以开明书店未再付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祖国新时代的开始,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在飞跃地发展。这部曾经受过日本帝国主义折磨的《周易古经通说》与《今注》也随着有了新的前途。《今注》一册,於一九五七年,由中华书局利用开明书店铅印的旧纸型重印出版。《通说》一册,我略加修正,於一九五八年,也由中华书局承印出版。这部小书,在旧社会遭到意外的挫难,在新社会转入泰来的幸运,这个今昔的对比使我永远不能忘掉。 在《周易古经今注》中,我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的见解直到今天,我还认为不差。有的见解,我已经认为应该修改,可惜还没有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至於自读者看来,自然更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希望读者多多提出批评和指正。其次,我的这部书仅仅是《周易》古经的初步整理。在今天迫切需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整理《周易》。这个相当艰巨的工作,我是无力担任的,只有希望当代学者来担任了。 附记:在中华书局付印《今注》与《通说》之前,我分别地各写了一篇序。这篇《旧序》(摘录)是删省NB342合那两篇序而成的。周易古经今注述例述 例一、 《周易》卦辞爻辞为经,旧称曰繇,今称为筮辞;《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NF8F1辞上》、《NF8F1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为传,旧称曰《十翼》。本书专解经文,《十翼》悉删而不录,其说偶有可采者则采之。 二、 《周易》汉时有今文本,有古文本。费直本与古文同。王弼据费氏本作《注》。本书据王氏本作《注》,即《周易》古文本也。 三、 陆德明《周易音义》、吕祖谦《古易音训》,广记NB13A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与它书所引,颇有与王本不同者。本书遇其NB13A文可资参证则录之,否则略而弗及。 四、 《周易》原为筮书,主要在占其筮辞。象数之说不知起於何时,晚周人已常言之。後人推衍,益为迷离。王弼之《注》,程颐之《传》,大扫象数之说,而未能尽脱其羁NF055。本书悉摈而弗录,可云无一语及於象数也。 五、 《周易》某卦为何NF8F1某种卦辞,某爻为何NF8F1某种爻辞,某卦之为休为咎,其故安在,某爻之为休为咎,其故安在,均难得正确之理解。《十翼》所言,似有义例,而不融通。後儒之解,穿凿附会,彌滋人惑。本书於此略而弗论,但释其筮辞而已。 六、 《周易》卦名,疑为後人追题,原无意义。《十翼》释卦名,亦多与筮辞不合。如《NDD33》卦筮辞之NDD33皆为豚,而《序卦》、《杂卦》NB03C训卦名之NDD33为退。《蹇》卦筮辞之蹇皆为謇,而《彖》、《序卦》、《杂卦》NB03C训卦名之蹇为难。《NB425》卦筮辞之NB425为NC735,而《彖》、《序卦》、《杂卦》NB03C训卦名之NB425为NFEB5。此皆大违经旨。其例甚多,兹不历举。本书不释卦名,但释筮辞中与卦名相同之字而已。 七、 《周易》一卦筮辞中,所有与卦名相同之字,其义自当不NB13A。如《需》卦之需皆为义,六四云“需于血”,自不能读需为濡。《贲》卦之贲皆为饰义,六五云“贲于丘园”,自不能读贲为奔。然其中有为一义引申者,如《履》初九云“素履”,九五云 "NB425履”,皆为冠履之履。卦辞云“履虎尾,不NBA40人”,九二云“履道坦坦”,六三云“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NBA40人凶”,九四云“履虎尾ND44DND44D" ,上九云“视履考祥”,皆为步履之履。此一为本义,一为引申义者也。《革》初九云“巩用黄牛之革”,上六云“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皆为皮革之革。六二云“巳日乃革之”,九三云“革言三就有孚”,皆为改革之革。此亦一为本义,一为引申义者也。本书於一卦筮辞中所有与卦名相同之字,概释作一义,其为一义之引申,则详其原委。 八、 《周易》旧解,因旅中书不易得,未能遍观,但就目之所及,罕有可取。清儒尚朴,经学大明,惟於此书,仍多瞢瞢。焦循《易学三书》,素称绝作,而最为荒滥。故本书引用旧说之处甚少。 九、 《周易》旧解可采者采之,录其原文,则著其人名或书名,若窃取其意而加补充者,则著曰此采某说。其不可采者,悉摈而弗录。 周易古经今注本书引用周易书目本书引用周易书目《周易大传》 撰人不详。 此书前儒以为孔子作,非也。计《文言》、《彖》、《象》、《NF8F1辞》、《说卦》、《序卦》、《杂卦》七篇,而《彖》、《象》、《NF8F1辞》,旧各析为上下,共得十篇,是为《十翼》.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NF8F1辞》文,称《易大传》,是古有《大传》之名,故今题曰《周易大传》. 《周易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魏王弼、晉韩康伯合注。 《周易》上下经与《文言》、《彖》、《象》,魏王弼注;《NF8F1辞》、《说卦》、《序卦》、《杂卦》, 晉韩康伯注。本书专解上下经,故多采王注,韩注仅取一条。 《经典释文》《抱经堂丛书》本 唐陆德明撰。 《经典释文》卷二为《周易释文》,别名《周易音义》,本书引用,概称《释文》. 《释文》博采众家NB13A文NB13A说,本书曾引用者如次: 子夏 《释文·叙录》: “子夏《易传》三卷。”陆自注曰:“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NE02A云,或ND347臂子弓所作,薛虞记,薛,不详何许人。”亨按,今本子夏《易传》乃伪书,故绝不引用。 薛虞 见前。 孟喜 《释文·叙录》: “孟喜《章句》十卷。" 京房 《释文·叙录》: “京房《章句》十二卷。" 马融 《释文·叙录》: “马融《传》十卷。" 荀爽 《释文·叙录》: “荀爽《注》十卷。" 郑玄 《释文·叙录》: “郑玄《注》十卷。" 刘表 《释文·叙录》: “刘表《章句》五卷。" 虞翻 《释文·叙录》: “虞翻《注》十卷。" 陆绩 《释文·叙录》: “陆绩《述》十三卷。" 董遇 《释文·叙录》: “董遇《章句》十二卷。”陆自注曰:“字季直,弘农华阴人,魏侍中、大司农。" 王肃 《释文·叙录》: “王肃《注》一卷。" 姚信 《释文·叙录》: “姚信《注》十卷。”陆自注曰:“字德NB073, 《七录》云,字元直,吴兴人,吴太常卿。" 王ND447 《释文·叙录》: “王ND447《注》十二卷。”陆自注曰:“字世将,琅邪临沂人,东晉荆州刺史,赠骠骑将军、武康侯。" 张NE02A 《释文·叙录》: “张NE02A《集解》十二卷。”陆自注曰:“安定人,东晉NB072书郎,参著作,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晉散骑常侍,为《易义》. " 干宝 《释文·叙录》: “干《注》十卷。”陆自注曰:“字令升,新蔡人,东晉散骑常侍,领著作。" 黄颖 《释文·叙录》: “黄颖《注》十卷。”陆自注曰:“南海人,晉广州儒林从事。" 蜀才 《释文·叙录》: “蜀才《注》十卷。”陆自注曰: "《七录》云,不详何人。《七志》云,是王弼後人。案蜀,《李书》云,姓范,名长生,一名贤,隐居青城山,自号蜀才,李雄以为丞相。" 《九家》 《释文·叙录》: “荀爽《九家集注》十卷。”陆自注曰:“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子玄不详何人,为《易义》。注内又有张氏、朱氏,NB03C不详何人。" 翟子玄 见前。 向秀 见前。 《周易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唐孔颖达撰。 本书引用称孔《疏》.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集解》博采众家之说,本书曾引用者如次: 子夏 见前。 荀爽 见前。 虞翻 见前。 陆绩 见前。 干宝 见前。 《九家》 见前。 翟玄 即翟子玄,见前。 卢氏 《隋书·经籍志》: "《周易》十卷,卢氏《注》. " 《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NB03C同。卢氏不详何许人。 侯果 隋人,著《易说》,见朱彝尊《经义考》. 崔憬 唐人,著《周易探玄》. 《经义考》曰:“崔憬,时代莫考,李鼎祚《集解》引用最多,称为《新义》,中援孔《疏》,其为唐人无疑矣。" 《易传》江南书局本 宋程颐撰。 《汉上易传》《通志堂经解》本 宋朱震撰。 《周易本义》金陵书局本 宋朱熹撰。 《古易音训》《金华丛书》本 宋吕祖谦撰。 此书久佚,清嘉庆时,宋咸熙由元董真卿《周易会通》中辑出。《音训》博采众家NB13A文NB13A说,本书曾引用者如次: 子夏 见前。 孟喜 见前。 京房 见前。 马融 见前。 郑玄 见前。 虞翻 见前。 《九家》 见前。 晁氏 北宋晁以道作《古周易》八卷,博采众家NB13A文NB13A说,其书久佚。《音训》引晁氏曰者,皆录自《古周易》也。 《易纂言》《通志堂经解》本 元吴澄撰。 《周易稗疏》《清经解续编》本 清王夫之撰。 《仲氏易》《清经解》本 清毛奇龄撰。 《易说》《清经解》本 清惠士奇撰。 《周易述》《清经解》本 清惠栋撰。 《群经补义》《清经解》本 清江永撰。 《经学NF554言》《清经解》本 清孔广森撰。 《易章句》《清经解》本 清焦循撰。 《周易异文笺》《清经解续编》本 清李富孙撰。 《经义述闻》《清经解》本 清王引之撰。 此书中有王念孙说。 《周易校勘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清阮元撰。 《周易姚氏学》《清经解续编》本 清姚配中撰。 《周易解故》《广雅丛书》本 清丁晏撰。 《读易会通》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清丁寿昌撰。 《读书偶识》《清经解续编》本 清邹汉勋撰。 《群经平议》《春在堂全书》本 清俞樾撰。 《周易卦爻辞中之故事》在《古史辨》第三册内 今人顾颉刚撰。 《周易筮辞考》在《古史辨》第三册内 今人李镜池撰。

more > 暂无课件 暂无样章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版权图片链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