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灿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及其思想意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经中鸿雁之什指的是什么 论徐灿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及其思想意蕴

论徐灿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及其思想意蕴

2023-12-15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要:徐灿在诗词中大量运用了“鸿雁”意象,代表了她不同时期的处境和心态,展现了女性词人特有的愁思。一是表达了传统的闺怨之情即对丈夫的思念;二是传递出了对故乡、故国以及亲友的思念之情;三是通过鸿雁,表达了羁旅愁思以及渴望飞翔的愿望。徐灿词中的鸿雁,与鸿雁思乡传统和自身经历有关。而与其他女性词人相比,徐灿的鸿雁意象呈现出多样化以及男性化。

关键词:徐灿 鸿雁 意象

引言

徐灿以一个女性词人特有的敏感性表达了她对世事和生命的感悟,由于其经历的特殊性,她的词多了几分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兴亡的感叹,从而开拓了女性词的新境界。徐灿尤其善于运用各种各样极富感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尽洗铅华,独标清韵”的独特风格。

而“鸿雁“是她选取的重要意象之一,据笔者统计,在徐灿现存的347首诗词中,“鸿雁“意象总共出现了41次。“鸿雁”这一意象寄托着徐灿对丈夫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故国之哀、渴望飞翔以及羁旅愁思,从鸿雁这一意象,可以窥见徐灿不同人生阶段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徐灿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内涵

作为女性词人,徐灿的诗词中自然不乏诸多闺怨之词,而徐灿的闺怨词中则最喜爱使用鸿雁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而这些鸿雁意象,无不寄托着词人对丈夫深深的眷恋之情。美满恩爱的婚姻生活令徐灿对丈夫怀有深厚的感情,于是,品尝思念的滋味更难消受。当然,这种感情的抒发不是排山倒海般涌来,而是娇柔轻缓的娓娓道来、真挚而深沉,绝无代言体中男子模仿女子口吻的那份矫饰、造作。

(一)传统闺怨之情

古代早已有鸿雁传书的传说,为相思相爱的男女传递情书,从而成为爱情的信使。词人自然而然地将盼望远方丈夫书信的心情,倾注到了鸿雁上。陈之遴两次做官,与徐灿大都是两地分居,徐灿一人独守空闺,写下了许多凄苦的闺怨诗。比如《惜分钗·春闺》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东风恼,莺声小。弄春杨柳丝丝袅。梦流连,见何年。倩个归鸿,一寸香笺。传,传。花时早,欢情少。分钗可惜妆台老。枕双鸳,几曾眠。且近金笼,鹦鹉能言。前,前。

此词题为《春闺》,抒写的乃是春闺中的愁怨。词人此次与丈夫分离,夫妻矛盾已经非常深了。据说是陈之遴纳了小妾,词人的心绪更加焦灼。因此词人迫切的希望归鸿能给自己带来丈夫的书信,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的爱恋之情。看似在期盼“归鸿”,实际上是在期盼丈夫的归来,凄凉哀婉之情顿生。再如“昔为俱栖鸽,今为分飞鸿”,而其佳作《拟古》更是将那种与丈夫分离的焦灼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丈夫久久未归,词人独守空闺,百无聊赖。看着北方飞来的鸿雁,不禁想起了同在北方的丈夫,对丈夫思念之情更加浓烈。而她的这种对丈夫的思念,尤其在《点绛唇·偶成》一词中展现的更加哀婉动人。

霞剪丹枫,鸿飞锦字山横带。绮窗无赖,时把归云碍。才卷珍珠,紫鹤如相待。花应暖。镜中双黛,也耐青霜在。

此词题为《偶成》,乃是词人秋日闺中念远怀念丈夫之作。词人于秋高气爽之时纵目远望,只见鸿雁都飞回来了,而丈夫却迟迟未归。她一看到鸿雁就期盼着丈夫的来信,而次次落空,词人只能在秋风瑟瑟中对镜自怜,好不凄婉。而《秋闺》中的“阑干双泪凭谁落,欲寄伤心雁未归”,更是直抒胸臆,刻画了一个满脸愁思的哀怨词人。

伤春悲秋是女性词人永远的书写主题,而徐灿的诗词中,秋天闺中怀念远方丈夫的尤其多,秋日闺中的的思念,更能体现两人真挚的感情以及徐灿的孤独苦闷。秋天是大雁南飞的季节,看着大雁逐渐飞回。词人也希望丈夫能够尽快回来,哪怕是寄一封信也是极好的,好让自己的思念之情有所发泄。比如“寂寞绣帘香欲尽,天涯愁见北来鸿。”《秋日舟行次琼仙韵》,再如“秋风吹送雁声来,柏坞无人踏紫苔”。《秋思》皆是如此。

徐灿的闺怨诗词大都是诗人在丈夫在京做官时所作,每到秋天,诗人都会愁思倍添,况且诗人独守空闺已久,整天盼望着“北来鸿”和“归鸿”,能带来丈夫的音信。即使鸿雁刚飞,诗人就迫不及待的希望它飞回来,更别说丈夫一走就是一年半载。正因如此,诗人把自己对丈夫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了“北来鸿”和“归鸿”。可以说,它们是诗人与丈夫爱情的信使,见证着两人的悲欢离合。

(二)思念故乡:“那知羁客愁千缕,日夜乡心逐去鸿。”

徐灿本是大家闺秀,婚后与丈夫居住在拙政园内,后只因丈夫的事业,曾两次随丈夫进京做官,又和丈夫流落东北整整十二年。几度离开了自己久居的家乡江南,在北方的冰天雪地中,她多次发出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比如《南乡子·秋雨》中,词人的那种归乡心切跃然纸上。

秋风试初寒,一片乡心点滴间。滴到湘江多是泪,珊珊,染得无情竹也斑。百和夜烧残,唤起征鸿行路难。梦里江南秋尚好,般般,皎月黄花次第看。

此词可能写于词人跟随被贬谪的丈夫流落北方时所作,秋风和秋雨引起了词人对家乡的怀念,而词人只能在梦里跟随南飞的大雁,回到阔别已久的江南故乡,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可现实却是秋雨绵绵,让漂泊异地的词人倍感凄凉,愁容满面。

在徐灿的诗词中,曾多次写到自己在梦里跟随南飞的鸿雁回到江南故乡,足以看出其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以及当时北方生活的艰苦难耐。比如“试看归鸿,也算忘忧。 ”《诉钟情·暮春》,再如“叶砌层阶,霜欺余菊,去雁应相怨”《永遇乐·秋夜》,无不流露出无限的相思之愁。

词人梦绕魂牵的“江南景色”,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只能暂且梦中飞到江南故乡,拾头看看远飞的大雁,想像大雁带着她的情思归去,也聊且算是缓解一下内心的愁闷。比如”有梦渐随南雁返,蒙蒙烟水旧渔矶”《暮雨》,再如“低阁垂杨罢舞,窥帘归雁成行,梦魂曾到水云乡。”《临江仙·闺情》

诗人多想在梦里化身成一只“南雁”,跟随着南飞的雁群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江南故乡,家乡的一景一物也在那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将流落北地之人对家乡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徐灿的怀乡词里,常常写到对"江南"的思念。

明亡之前徐灿的乡情之作虽不免愁肠郁结,悲痛凄婉,但终因限于闺思,显示出和雅淡缓,娇柔轻倩之风。明亡之后的清顺治二年,徐灿远离家乡,再次随新贵的丈夫陈之遴在北京过着优裕的生活,这是她无力摆脱的现实,但她始终无法忘却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数首乡情之作将故国和故乡的眷恋交织在一起,蕴含着河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沉重感喟。

(三)思亲念友:“共怜塞雪征衣薄,好倩霜鸿锦字通。”

大雁是有灵性的候鸟,其秋去春回的迁徙习性与古人怀乡思亲之情相契合,即所谓“雁叫声声催人归”。 于是,“鸿雁”便成了寄托思念之情的标志性物象。徐灿先是两次跟随丈夫赴京做官,再是跟着丈夫流落东北十二年。这期间几番与亲朋好友分离,所以徐灿一看到“霜鸿”,就会想起自己的亲朋好友,难免就会发出一番感慨。

如《怀德容张夫人》(二):“共怜塞雪征衣薄,好倩霜鸿锦字通。”足以见得他们夫妇背井离乡,羁留在这北地的边塞生活很不如意,夫妻俩人经常梦回家乡,与亲友一起把酒言欢。深秋时节更是难熬。幸亏有“霜鸿”带来江南好友的书信,才让诗人有了几分笑容,又听闻皇上就要赦免天下,一想到能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德容夫人是徐灿的好朋友,两人志趣相投,再加上境遇相当,因而经常有书信往来。除却对何时归乡的期盼,当然也少不了徐灿对好友德容夫人的想念,以及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幸有故人怀夙谊,几劳芳讯慰愁颜。汀洲露冷鸿初到,庭院霜浓菊渐斑”(《怀德容张夫人》),真是句句关情,字字情重。

对朋友是如此,更别说自己挚爱的亲人了。徐灿作为一个江南女子,自然是不适应北地的寒冷天气,再加上身边也没有什么亲朋好友,父母兄弟也远在江南,所以在她的诗词中无不流露对亲友深深的思念之情。比如《寒夜和素庵韵》:

烛花红动玉屏寒,病久长宵枕未安。白发每嫌侵宝镜,黄尘时见拥旌竿。眼看故国云飞尽,心系高堂雁去难。回首江城清梦远,疏梅依旧绕栏杆。

这首诗应该是徐灿随同丈夫流落东北时所作,写出了一个爱女对父母的深深的依恋之情。徐灿从小备受父母宠爱,出嫁之后一直跟着丈夫颠沛流离,很少有时间陪在父母身边,愧疚之情跃然纸上。

更何况,北地距离江南太远,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想起儿时的快乐时光,怎么能不让人伤心呢?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安好,可鸿雁难去,让人倍加愁苦。此类诗歌非常多,比如“云鸿査杳暮生愁,绮阁雕栏续旧游”《云鸿》,再如“一叫九回肠已断,不须哀雁过秋旻。”《甲申七日有怀亡儿妇》

(四)故国之思:“故国云山隔,长安鸿雁鸣。”

徐灿的词被认为是开拓了女性词的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她誓不降清,诗词中有着明显的故国之思,以及男性诗人的那种历史沧桑感和兴亡感,而她在诗词中,真实的写出了国破山河后自己的深切感受。试看《满江红·有感》:

乱后家山,意中愁绪真难说。春将去、冰台初长,绮钱重叠。炉烬水沉犹倦起,小窗依约云和月。叹人生、争似水中莲,心同结。离别泪,盈盈血。流不尽,波添咽。见鸿归阵阵,几增凄切。翠黛每从青镜减,黄金时向床头缺。问今春、曾梦到乡关,惊鶗鴂。

这首词题为《有感》,乃词人偶发感怀之作。具体写作年代不详。但从首句及全篇词意来看,这首词当为她丈夫陈之遴降清离开家后所作。全词以“乱后家山”的亡国之哀为情感基调,叙写了乱后别离之痛,情感深沉、浓郁。此词虽为叙写离愁别恨,却能洗尽船华,免于纤佻之习,反而融入更为深广的家国之哀,难怪清人评之日:“南宋以来,国房之秀,一人而已。”(陈维崧《妇人集》)

江山易代,明清易代,留给词人的是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丈夫陈之遴的出仕新朝更是让词人满怀难言的悲苦,可她作为大家闺秀,不可能像柳如是那般反抗丈夫,只能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因此她的诗词中会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哽咽”感。

回首往事,满眼河山含恨,回首江南,云遮山隔,无处可见。比如“那知羁客愁千缕,日夜乡心逐去鸿”《秋夜偶成》(四),再如”故国云山隔,长安鸿雁鸣。凄凄明月下,城角已初更”《秋夜》两首诗皆是作于此种心境之下。

在被流放北地的愁苦中度过,白发于睡梦中生出,看似夸张,实则道出诗人内心的慌乱、对古国的眷恋,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意。秋天夜里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故国已不再,江南也不再是之前的那个江南,她的内心又是多么的愁苦。

(五)向往飞翔:“云外南鸿音均好。羡它归甚早。”

大雁春去秋回,几乎不会有未归的情况。鸿雁都可以飞回故乡,自己却连鸿雁都不如。徐灿多想成为那个自由自在的南鸿,再回到江南故乡,看看故乡的一草一物和亲朋好友。比如《谒金门·闻雁》:

愁渺渺,禁得者番秋老。云外南鸿音均好。羡它归甚早。

全词只有短短的21个字,却道出了词人渴望飞翔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南鸿的声音都是那么的优美动听,故乡的景色得有多么美好啊。她多想化身一只南飞的大雁,飞到故乡再看一眼。可只能羡慕南鸿早早回了家,自己只能愁苦满怀,独自哀叹。

看着南飞的大雁,词人多少次都在梦里跟着大雁南飞,可终究也只是一场梦,醒来依然是冰冷的北地,百般寂寥。比如“雁声和梦落天涯。渺渺濛濛云一缕,可是还家”《浪淘沙·庭树》一诗,正是徐灿凄苦异乡人的真实写照。

词人看着春天已尽,可自己却有家难回,难免有几分伤感。可现实不容许她回乡,她只能在梦里看着南飞的大雁,让他们将自己的一片情思带回去,好让自己的忧愁也减少几分。词人多想变成一只大雁,飞回自己的家乡,再看看江南的一草一木。

南迁北征的鸿声,深深刺痛了词人敏感的心,鸿雁能飞渡千山万水,再远再艰难的路程一样可以到达。时空阻隔,暗含着词人思乡之心切切,回乡之路遥遥,欲归而不得的无奈。

(六)羁旅愁思:“一帆争去雁,双屿咽寒流。”

徐灿曾两次随丈夫进京做官,流放东北时也一路跟随,因此她也写下了不少羁旅诗。她在羁旅诗中多次运用“鸿雁”这一意象,展现了其羁旅之苦。与男子不同,她的羁旅诗更多的是通过女性细腻的心思,写出了羁旅的百般聊赖。比如“流分无限恨,雁度有哀音”。《分水》再如“鸟藏花坞寂,洲落雁行稀。《天竺道中即事》。

陈之遴降清,出仕新朝。徐灿虽然内心是不满意的,她也不认同丈夫的背叛行为。可她还是带着子女赴北京与丈夫团圆,没有丈夫陪在身边的旅途,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忍受离乡的痛苦,凄苦之情油然而生。比如《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

柳岸欹斜,帆影外、东风偏恶。人未起、旅愁先到,晓寒时作。满眼河山牵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记玉箫、金管振中流,今非昨。春尚在,衣怜薄。鸿云尽,书难托。叹征途顦顇,病腰如削。咫尺玉京人未见,又还负却朝来约。料残更、无语把青编,愁孤酌。

这首词即作于第二次北上途中、即将要到京之时。词中备言旅途之愁苦,并杂以家国之恨,感情真而饱含沧桑,读来让人不禁泪流满面。此时的徐灿,看到空中的大雁,十分想给远方的丈夫捎书一封,倾诉一下自己的苦闷。只可惜,无雁可托,词人此时只有顾影自怜、自伤了。

徐灿北上,一般都是走水路,且浙江到北京的路途并不近,所以她的不少羁旅诗都是作于船上。而她的舟行系列,更是将羁旅之愁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无不哀叹。如“一帆争去雁,双屿咽寒流”《舟行偶成》(一),再如”雁外孤樯落,霞边众岫罗”《舟行有感》(一),以及“月皎鸿秋吊,花红鹿量游。芜墟腥未歇,杵血满寒流。”《舟行有感》(三)

徐灿两次进京,第一次是同丈夫一起,而第二次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独自前往,心情自然不一样。诗人看着渐行渐远的家乡,只能挥泪道别。而一路的颠沛更是让诗人痛苦难耐,旅途的愁闷油然而生。回望故乡的一景一物,更是加深相思情结。如此,只有日日夜夜让思乡之心追逐南飞的鸿雁,以此慰藉诗人心中浓重的哀愁。

徐灿一生颠沛流离,直到晚年才回到江南故乡,在她的诗词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明清易代的历史沉痛感。其诗词中的“鸿雁”意象,代表了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处境和心态。其经历的复杂,再加上女性特有的愁思,徐灿运用各种各样的“鸿雁”意象,表达了各种复杂的人生感情,“愁”字溢于言表。

二、徐灿诗词中多鸿雁意象的的原因

鸿雁代表着人们对故乡、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受到历代诗人的喜爱与书写。对于徐灿来说,其在诗中频繁使用鸿雁意象,既有自古以来借鸿雁表达思想之情的传统的影响,也是受到与其不平凡的影响,更是词人思绪的表达。

(一)自古以来的鸿雁思乡传统

鸿雁,作为一种自然界中极为普通的动物,因其自然迁徙被赋予了诗意, 在诗人的笔下,承载了诸多感情,故以鸿雁为意象的诗作众多,鸿雁是一个被赋予了浓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意象,表达出思亲怀乡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鸿雁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诗经·小雅·鸿雁》篇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雁属的种类较多,然而人们心目中的雁,一般指的是鸿雁,俗称大雁,亦名鸿。

在物我相亲的传统思维模式中,鸿雁被赋予了多种人格化的意义,逐渐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历代文人所喜爱。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高启《登南楼看雨有怀》:“砧响寒稍急,鸿声哀更流”。

因此,徐灿继承了传统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情怀,呈现在她的笔端 下,鸿雁的形象主要有四种:鸿雁、飞鸿、去鸿和归鸿。鸿雁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候鸟,秋季南迁,春来北归,年年如此从不懈怠。

《礼记·月令》 中有 云:“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在迁徙的季节,鸿雁会结成一群掠过长空归来或离去,由于这种习性,当拥有独特人生经历的徐灿看到鸿雁结群迁徙时,鸿雁便化为他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艺术符号,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独特载体。

(二)人生经历

徐灿为海宁大学士陈之遴的继室,两人在文学上有相同的爱好,所以经常和诗,夫妻感情相对而言较为深厚。邓红梅在《女性词史》一文中将徐灿的人生经历概括为“两上三下”,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丈夫陈之遴的宦海经历的大起大落。

崇祯十年,陈之遴进士及第,夫妇两可谓是春风得意,徐灿跟随丈夫去了京城做官。但好景不长,徐灿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下”。陈之遴父亲因为失责入了大狱,而陈之遴也被定为“永不叙用”之人。

于是,徐灿夫妇不得不仓皇离开北京,跌入了人生的第一“下”。此时的徐灿对官场早已厌恶不已,而徐之遴一见明朝灭亡,立马入仕新朝,短短几年就升为了弘文院大学士。此时的她虽然不满丈夫的失节行为,还是带着子女去了京城与丈夫相聚。

顺治十三年,陈之遴被弹劾,发配盛京,徐灿也随行,这是第二“下”。一年后,陈之遴再次被起用。好景不长,陈之遴全家被流放尚阳堡,开始了凄苦凄苦的生活。在此后的几年里,陈之遴和三个儿子相继死于戍所,徐灿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正是因为徐灿遭遇了江山易代、“两上三下”、生死离合的经历,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度过了大半生。命途多舛的女词人只能吧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随季节迁移的鸿雁上,希望鸿雁可以带回自己的思念,例如“试看归鸿,也算忘忧”。《诉衷情·暮春》

徐灿的生活虽然局限于深闺,但她一天也没有远离过政治的漩涡。明王朝的覆灭,清廷对抗清义士的残酷镇压,丈夫仕途的大起大落,都让她间接的感受到时代风云的变幻无常,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因而她的词作中除了伤春悲秋,闺情相思,也有许多篇幅书写乡关之思、时代沧桑和山河破碎的哀恸,这是徐词中最具光彩的部分,也是她特立于闺秀词人之上,受到时人称颂的重要原因。

三、徐灿鸿雁意象的写作特点

(一)鸿雁意象多样化

徐灿的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寄托着其不同的感情,比起其他女性词人的鸿雁诗词,她的词作中的鸿雁意象丰富多样,在她的鸿雁意象的诗词中也可以窥见她整个的人生经历和思绪起伏变化。如“飞鸿”代表着她对自由的向往,“归鸿”、“来鸿”代表着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去鸿”、“去雁”代表了她对故乡的眷恋,而“霜鸿”和“哀雁”寄托着拳拳的爱国之情,而李清照的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大都以雁为名,无具体划分。

顾贞立和徐灿都喜欢用“雁”这一意象,徐灿与丈夫伉俪情深,于她而言鸿雁不仅是故国之思的空中使者,亦是思夫情意的空中使者,如“倩个归鸿,一寸香笺。传,传”《惜分钗·春闺》,寂寞绣帘香欲尽,天涯愁见北来鸿”《秋日舟行次琼仙韵》,“归鸿、北来鸿无不传递出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以及闺阁女子盼望丈夫回家的急切心情。

而顾贞立与丈夫一直感情平淡,于她而言鸿雁主要还是寄托故土之思。如"还倩断雁零鸿,芦花溪畔"。《剪湘云》,"添怊怅,骊歌唱罢,鸿雁难行"《凤凰台上忆吹箫重阳前三日,月明如洗》,《卜算子》"孤雁泣楼头,明月人千里”,更多的是抒发亡国伤感之情,国破家亡的悲痛。《满江红忆远,时蓉滨北游》:"雁泣西楼,天亦瘦、惨黄愁翠",可见与顾贞立相比,徐灿诗词中的鸿雁意象较为多样化,代表了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

(二)鸿雁意象男性化

徐灿诗词中的部分鸿雁意象大都呈现出男性化,如“霜鸿”这一意象就是男性化的典型代表,最早使用“霜鸿”这一意象的是杜甫,他在《冬到金华山观》写到:“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餘哀”,并且唐朝诗人温庭筠也在《觱篥歌》中使用了鸿雁这一意象:“ 汉将营前万里沙,更深一一霜鸿起。”

而在徐灿之前,大都是男性诗人、词人喜爱用”霜雁“这一意象,几乎很少有女词人使用”霜鸿“这一意象,徐灿两次用到“霜雁”这一意象,表明了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如“共怜塞雪征衣薄,好倩霜鸿锦字通。”《怀德容张夫人》一诗就写出了远在异乡的词人对对有着同样遭遇的好友德容夫人的思念,期盼着“霜鸿”能够为他们传达书信。而“霜鸿朝送锦书还,知向寒灯惨客颜”答素庵《西湖有寄》,则是直接表明了词人对江南亲人的深深地思念之情。

而与其他女词人相比,徐灿笔下的鸿雁意象在男性化的基础上多了几分悲凉感,这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如“汀洲露冷鸿初到,庭院霜浓菊渐斑”(《怀德容张夫人》)身在异乡,浓霜倍添思友之情。再如“昔为俱栖鸽,今为分飞鸿”。《拟古》“飞鸿”二字道出了词人离开家乡和亲友后的孤独凄凉感。

再如徐灿的《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虽然是书写旅途之愁,但却蕴涵兴亡之感,世事沧桑之叹,富有艺术感染力。六首满江红可谓是徐灿书写家国之恨、乡关之思的代表作。徐灿的这类词作立意较高,既写出了个人的身世之悲,乡国之叹,而且还有着不趋奉新朝的民族气节,对丈夫失节的不满与痛心,以及对于历史的幻灭感,百感交集,词心深隐。词作意蕴深厚,欲言未言的幽咽色彩。

结语

综上所述,徐灿喜欢在诗词中使用鸿雁意象,表达了自己每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处境和心态。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寄托着徐灿多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丈夫的爱恋、故乡、故国的眷恋,也有对亲友的思念、羁旅之愁和对飞翔的渴望。而这些意象的出现是与鸿雁思乡传统和徐灿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与其他女性词人相比,徐灿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凸显出多样化和男性化特征,蕴含着徐灿特有的悲凉感和幽咽感。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2]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李小平,马元明.论徐灿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j].西藏大学学报,2012(1).

[5]杨泽琴.清初女词人徐灿生平述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6]田丽雅.论徐灿词中的梦意象[j].太原大学学报.2017.

[7]王珊珊.徐灿《拙政园诗馀》研究[d].东南大学.2015.

[8]刘慧.徐灿《拙政园诗集》研究[d].扬州大学.2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