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试述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2024-07-17 0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王平阳 (贵州省兴仁市农业农村局)

随着生猪贩卖调运的日益频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日益呈高发态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以育肥猪呼吸障碍、仔猪高死亡率、母猪流产及产死胎为临床特征。一旦暴发不仅会对生猪养殖效益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会严重阻碍辖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早在1996年就将高致病猪蓝耳病纳入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联合国也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纳入法定报告动物疫病。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当前背景下对高致病性蓝耳猪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等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病原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引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此病毒属于RNA病毒范畴,外形呈球形,直径一般介于40~60纳米之间,外部有囊膜包裹,表面存在许多突起,大小在5纳米左右。核衣壳子直径介于25~30纳米之间,呈二十面对称状。没有血凝活性,不会造成禽类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凝集。对宿主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对病畜体内的巨噬细胞具有专嗜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温度及pH值较敏感,当温度介于-20~-70℃时可以长期存活,温度处于4℃时可以存活1个月,温度超过56℃时仅可存活十几分钟;当pH值>7或<5,病毒活性会大幅下降甚至失活。另外,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对消毒试剂也较为敏感,常规消毒试剂均可降低其活性或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严格的季节特性,所有季节均可发生,但秋季、夏季发病频率相对较高。在实际发病时通常呈暴发性流行或地方流行,传播速度很快,流行范围很广。隐性带毒猪和患病猪是该病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等水平传播,与此同时也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母婴进行垂直传播。生猪一旦感染该病,其肺、血清、脾、淋巴结等部位会含有大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并长时间不断向外排毒,进而对周边用具、器具、环境等造成污染,其他健康生猪一旦接触被污染的用具、环境等就有可能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除此之外,饲养密度大、环境恶劣、饲养霉变、天气骤变、高湿、高温等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增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概率。

三、临床症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潜伏时间较长,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潜伏时间一般在14天左右,人工感染的情况下潜伏时间一般在4~7天。并且不同年段、用途的生猪染病后临床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1.母猪。母猪在感染高致病猪蓝耳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如果患病母猪处于妊娠阶段还会出现产奶量下降、流产、早产、产弱胎、产木乃伊胎、产死胎等现象,并且在产后会持续很长时间才会重新发情。个别母猪还会出现皮下一过性血斑,耳部颜色发紫现象。发病后期部分母猪还会出现共济失调、无法站立等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染病后流产率高达30%。

2.仔猪。仔猪对该病最为易感,染病后致死率高达80%以上,临床症状也更为明显。早产仔猪在染病后数天或数小时即会出现致死现象。大部分患病仔猪会出现嗜睡、呼吸困难、打喷嚏、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后肢麻痹等症状。个别患病仔猪还会出现躯体末段发绀、耳部发紫现象。

3.公猪。公猪在感染该病后会出现射精量减少、咳嗽、精液品质下降、打喷嚏、性欲降低、精神萎靡、运动障碍、呼吸急促等症状。

4.育肥猪。育肥猪在感染该病后会出现肺炎、眼睑肿胀、腹泻、结膜炎等症状,严重时也会引发死亡。

四、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发现其喉头存在点状出血点,扁桃体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内脏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胀严重,心脏质地柔软,存在一定变形现象,包腔内部存在许多混有纤维蛋白的不透明液体;肺和肺胸膜粘连严重,肺增宽明显,存在花斑肺或橡皮肺病变,内部存在许多果冻状内容物,支气管和气管内部存在许多泡沫状物质;脾存在出血性梗死,肿大明显;膀胱表面分布有许多出血点,肾表面存在密密麻麻的出血点,肿大明显,切面肾盂、髓质、皮质出血严重,腹腔内部存在许多透明状液体。不同病死猪受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影响,导致其病理变化的轻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五、综合防控措施

1.强化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生猪养殖中最为基础的工作,对猪群健康生长及免疫力增强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环境管理。制定科学可行的卫生程序,定期对走廊、过道、运动场等进行清理,减少细菌滋生。与此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温度变化做好防风御寒、防暑降温措施,防止猪群出现冷热应激;二是进出管理。要实行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尽量不要在中途引进生猪。如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或改良品种不得不引种时必须对引种场进行全面考察,并且要对新引进的生猪隔离饲养半个月以上。除此之外,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车辆随意进入养殖场,养殖场内部人员进入养殖场也要更换衣物、彻底消毒,防止从外引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是饲料管理。要对饲料质量严格把关,确保饲料的营养性、均衡性、丰富性,严禁将发霉、变质、低质饲料投喂给生猪,以此来充分满足生猪营养需求,切实提高生猪免疫力,降低生猪感染高致病猪蓝耳病的概率;四是做好检测管理。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阳性病例要立即淘汰,起到净化种群的效果,以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猪群隐性传播。

2.定期消毒。消毒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有效的防疫手段,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中,养殖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定期对猪舍、走廊、用具、器具等进行消毒。为确保消毒效果,要根据不同消毒部位选择与之相应的消毒方法,如粪污、垫料消毒时可以采用堆肥发酵消毒法,在对猪舍消毒时可以采用络合碘、季铵盐等消毒液消毒,走廊过道可以采用紫外线灯消毒等。应定期更换消毒试剂防止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产生抗药性,进而对养殖场消毒灭源效果造成不利影响。而消毒频次要根据季节变化,结合高致病猪蓝耳病流行情况予以确定,秋冬季节每半月消毒一次即可,夏秋季节消毒频次要提高至每周1~2次。而在高致病猪蓝耳病高发期,特别是在当地已经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例的情况下需要每天消毒1次,必要时可以带猪消毒。

3.落实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对提高生猪特异性免疫,降低生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起重要作用。因此,养殖人员必须根据自身养殖情况,结合当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疫苗接种程序,并严格遵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以接种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灭活苗和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弱毒苗。种公猪和种母猪可以采用猪繁殖与呼吸道弱毒苗接种,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注射剂量为4毫升,在首次注射后3周要补免一次。3~18周生猪主要可以采用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弱毒苗接种,3~5周龄生猪肌内注射1毫升,6~18周龄肌内注射2毫升,即可起到不错的疫苗免疫效果。在集中接种疫苗过程中,如果生猪处于体弱、患病或哺乳状态可以暂停接种疫苗,待生猪恢复或治愈后再为其补苗,以此保证疫苗接种密度及疫苗接种成功率。

4.使用药物预防。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高发期,养殖人员可以在生猪饲料中投喂适量保健药物,以此来增强猪群整体抗病能力。常见的保健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瘟毒清、黄芪多糖等,但在选择抗生素时严禁采用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以防造成药物残留,进而对生猪肉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5.做好应急处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旦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要立即向当地部门汇报,并在当地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疫工作,以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进一步蔓延、扩散。一是要以发病的养猪场为中心划定疫区,严格控制疫区人员车辆进出,同时对疫区内的生猪进行扑杀。二是扑杀后的生猪尸体及病死生猪尸体要通过深埋、焚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切不可随意丢弃或贩卖;三是每天对疫区进行消毒,同时疫区内的养殖场要闲置一段时间才能引进生猪,防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卷土重来。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仅致死率高,而且会造成公猪不育、母猪流产、育肥猪增重放缓。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加强防范,通过强化饲养管理、落实疫苗接种、采用药物预防、开展应急处理等举措有效减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暴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