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论文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设计作品鉴赏论文怎么写 影视鉴赏论文通用12篇

影视鉴赏论文通用12篇

2024-06-05 19: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影视鉴赏论文

时间:2022-06-02 12:58:58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1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2](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3](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三、结束语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2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本质来看,期待视野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因为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往往会形成既定结构图式,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在具体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形成的直观印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恰当地鉴赏文学作品。

(一)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背景又缺乏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期待视野”就变得非常狭小,阅读活动能够唤起的自身储备也相对有限,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只限于文字,以及文字派生出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形象,而对作品更深的思考和鉴赏则难以完成。可见,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阻碍其有效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提高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中感受世界、认知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需要高等院校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并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通过校外兼职或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加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背景,或者利用情景化教学方法,在特定情景中,启发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增加人生阅历。

(二)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

要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文学底蕴,让学生在鉴赏大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图像描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鉴赏。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也是增加学生人生经历的又一途径,对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相关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不同,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鉴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美学大师茵伽尔顿提出了未定点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只能提出种种图式化景象,这种图式中有许多未定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使之具体化。对茵伽尔顿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只是作者描绘图像的工具,塑造的情景和图像是不可控、未定的。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构造的不同图像决定了鉴赏角度、鉴赏结果不同。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看法,即学生将文学作品鉴赏中的未定点不断放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标。

(一)鉴赏目标不一致性

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在传统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趋于统一化。简单地说,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统一鉴赏,使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不够准确。未定点理论表明,可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对文学作品鉴赏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进而得到不同的鉴赏结果。例如,在鉴赏《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鉴赏角度做出硬性要求,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底蕴形成期待视野,进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鉴赏。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一夜风光之后的辛酸生活,并对之产生同情,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朋友背后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个朋友早已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却因为贪恋财富而将事情真相隐瞒。出现这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鉴赏做出简单评判,而应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之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尊重不同学生的鉴赏结果,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发挥主体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鉴赏结果进行提炼和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和讨论。首先,交流与讨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尊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能够在聆听他人看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与他人进行对比,进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交流过程中调节自己的鉴赏角度,使学生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进行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情景化教学法

从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来看,学生人生阅历有限、文学底蕴浅薄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局限性,是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主要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刻体会,阻碍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鉴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化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设定特定情景,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思想,以生动真实的情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同样是《项链》的鉴赏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将情景定在路瓦裁夫人发现项链遗失时,为学生安排不同角色,使让他们自主演绎故事。单纯阅读很难使学生对情景中的感情进行深层次领悟,也就无法真切感受路瓦裁夫人的绝望和无助,这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关。但在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学生感情能逐步得以升华。当情节进行到相应时刻,通过对话、旁白和环境的烘托,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到路瓦裁夫人心中的无助和绝望。这避开了学生人生阅历的缺陷,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维、感受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而正确鉴赏文学作品。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3

本课程遵循《影视欣赏》、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制定的。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影视欣赏是一门全校范围的公共选修课。现在的大学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读碟一代”,他们是在影视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具有较丰富的观赏实践经验,但是缺乏影视艺术的常识和修养。同时,影视作品中不乏主题积极、制作精良、寓教于乐的优秀之作,但也有部分过分渲染封建文化、贵族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主题消极、水平低劣、脱离现实或扭曲历史、混淆视听的垃圾作品,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长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影视评论的基本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对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独立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注:以上安排可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略作调整。

六、课程实施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讲授与原著欣赏、讨论相结合;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DVD光驱。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考核形式为开放式,教师指定某部影视作品,要求学生独立鉴赏影片并写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思想深度的评论文章。

参考文献:

[1]影视欣赏.

[2]周星,谭政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4

鉴于影视广告欣赏作为一门赏析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欣赏到的知识应用于自身的设计、生活当中。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按影视广告欣赏的教学大纲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鉴赏、推理、分析能力。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利用动画技术甚至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进行备课,教师讲授、视频演示、师生探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多变,不只在教室,还可以到市场、公共场所、电视台、展览会等多个与影视广告相关的场所进行现场授课;教材及教学文件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遴选,选择与学生专业、生活息息相关的影视广告进行授课;而在学生自学的环节中,完成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或交叉的内容的学习,并扩充相应的知识量。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围绕具有范例性、规范化、针对性、启发性的影视广告案例进行讲解,遵循从通俗广告到时尚广告、简易广告到象征广告、直观广告到抽象广告的教学方式,把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点融入到鉴赏实例中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对于药品广告欣赏,在教学中就侧重强调该类广告的安全性、实用性、有效性;对于汽车类广告欣赏,在教学中就侧重强调该类广告的时尚型、尊贵型、安全性。实践表明,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人鉴赏、分析能力的培养。影视广告欣赏大纲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应掌握基本的广告鉴赏、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的能力。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等,在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在鉴赏中着力培养。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师生互动(互问)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例如在化妆品广告作品的赏析中,要求学生对宝洁、欧莱雅等几个产品的广告进行分析比较,把广告的优劣一一抽取出来。通过对学生鉴赏、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形成独立分析、独立设计的习惯。构思、制作、实施和运行能力的实践。

在这个环节,我们通过要求学生书写广告案例与分析项目来完成构思、制作、实施和运行这四个阶段。首先要求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分析广告实际背景和要求进行客户需求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流程与方法,在案例书写中,进行学科专业分析;要求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对比分析资料、图片文字合成、项目提案等;最后,要求学生进行影视广告作品的优化等。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安排不同产品广告的案例进行分析、设计,时而也进行分组来完成,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各个小组同步进行广告案例的赏析、分析、抽案,当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也完成了系统的分析、实施、运行。实践证明,学生的案例化、系统化教学,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影视广告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为精髓,以案例鉴赏、分析能力为目标进行的授课新模式。本文探讨了影视广告欣赏课程的一些教学改革案例。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鉴赏、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

作者:唐姊茜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鉴赏;艺术教育;对策

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鉴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审美教育的不断加强,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如《辞海》中所释,艺术鉴赏体现在:“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通过艺术鉴赏,使得学生“品格得以完善,思想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身心得以发展。”为此,高校开设了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然而,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生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当前的艺术鉴赏课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当下高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

艺术鉴赏就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利用个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等对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是在不断的感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自19世纪实证论批评家重视对作家的研究,发展到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符号学重视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下半叶接受美学理论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影响广泛,充分表明艺术鉴赏主体与鉴赏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肯定,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艺术鉴赏课程当作实现审美教育,完善美育的有效方式。正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艺术鉴赏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一名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鉴赏,体会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和创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好的艺术作品,让欣赏者能够与作者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这是艺术鉴赏课的意义所在,也是主要目的。以艺术作品为媒介,让鉴赏者与艺术家进行交流,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熏陶、美的体验,达到对学生美育的目的。

然而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升学压力,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等诸多原因,很多学生失去了对艺术的追求,认为艺术只是消遣,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因此,大大忽视了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对学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对其他方面的诸如综合、艺术等能力同样有要求。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学校一定要重视开展艺术鉴赏课程,学生重在参与艺术鉴赏类活动,培育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2006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已经成为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中的要求,各大高校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有《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等均以全校选修课呈现。这一项举措是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改善美育教学模式以及提高学生艺术素養的重要途径,对塑造学生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高校的艺术鉴赏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艺术基础相对薄弱

艺术鉴赏课程有效的融合了旋律、节奏、造型、色彩、舞蹈、影视等多种元素,而理解并熟知各门类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是做好艺术鉴赏的前提。如“在观赏京剧时,哪些懂得京剧程式和技法的人,仅仅从几个人的打斗场面中,就能理解到这是千军万马的沙场……”然而,在现当代艺术教育中,很多学生往往一时兴起学习一门艺术欣赏类课程,但由于缺乏对基本艺术知识的了解,久而久之日觉枯燥,渐渐失去学习艺术的热情,更不要谈艺术鉴赏了。高校广泛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程好似形同虚设,对学生艺术的兴趣的培养和熏陶并未尽人意。

另外,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西方美学追求一种“意蕴”。只有当学生充分调动审美心理中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艺术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才能深刻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但是当下大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知识面有待提升,加之很多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实践认知能力,没有更好的契机去自觉的感受艺术,接触艺术。仅仅为了学分而学,为了毕业证而修,导致高校整体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不佳。

(二)高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化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实践,更离不开相关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当下不少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师为了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掌握基本艺术素养,在教学中多展示了很多中外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不乏很多晦涩难懂、高水准的国际化作品。课堂上,老师从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类型、色彩到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侃侃而谈,更多的专业术语、理论教学呈现在教学始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的很用心很卖力,学生学的很辛苦很困惑。讲解―欣赏―讲解的模式成了教师的专用模板,而公共艺术课程渐渐的变成了专业理论课程,有时学生因一些专业术语的费解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由积极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消极接受,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畏学情绪。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教学接受质量,教学效果不好,更达不到艺术鉴赏的最终目的,又何谈美育。

三、关于改进高校艺术鉴赏课程的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教学技能,激发创意课堂

教师的引领和带动对教育成效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是教育事业的关键。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需要熟悉并掌握艺术基础知识,还需要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现代教学中,高校教师早已进行理论讲解和多媒体展示结合的方式授课,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如何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是当下高校专业教师需要首先思考探讨的问题。面对李白的诗、贝多芬的音乐、八大山人的绘画、曹雪芹的《红楼梦》、费里尼的电影,教师如何将最初感知到的可视可听的形态、形象和形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和鉴赏能力传授于学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采用多种样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影音、资料、图像等更为直观生动,不仅使学生获取到更大容量信息,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趣味性。另外,对于高校开展的艺术鉴赏课程应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提高艺术鉴赏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安排学校的骨干教师到一些专业性强的机构或者学校进行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师阅历。同时,高校艺术鉴赏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加强相关艺术门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知识,了解当前社会一些好的艺术作品,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索

高等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因此,高校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以学生为主导,充分挖掘、发挥学生在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解疑答惑,积极解决学生的困难问题。比如,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优秀艺术作品,有效将生活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在多媒体运动基础上,搭配合情的图片和音乐,在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当下互联网信息,实施翻转课堂。课前将学习的重点内容,以简短视频或者课件形式展现,学生自行观看后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资料的检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问题困惑一一记录,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一些学习常见问题统一作答,在师生个性化的接触与互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自主探索模式占据了主导。通过“翻转”由学生掌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相对轻松避免遗漏;也大大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動,让教师由原来单纯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的引导着。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如艺术展览会、文博会等,多带领学生到感受现场,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通过现场感受,不仅了解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且还能感受到现代一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拓展视野,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丰富高校教学资源,为全体师生所用

目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一般由大二、大三两学年实行全校集中选课,受课程容量等影响,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进入艺术鉴赏课堂中接受艺术教育。美育全民化无法全部通过课堂传承实现。同时,教师在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授课时,学生的专业背景、人文素养、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为高校的艺术鉴赏课程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教学资源的丰富可给予让课上、课外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丰富,因此,健全艺术鉴赏课程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基本的课程教材、教辅材料外,影像资料、艺术类期刊杂志、画册等通过不同的视角传递艺术信息,对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及艺术批评能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目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接触到艺术作品诸如看了一幅画、听了一首乐曲、读了一首诗之后,往往会在脑海中对这幅作品加以“好”“很好”的主观评价,而不会形成较为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因而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广阔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鉴赏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教学资源的扩充还包括整合共享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其他专业艺术院校、艺术作坊、文化馆、美术馆等,将高校校与其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在校内与校外资源结合中极大丰富课程知识面,开拓学生发散思维,激发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鉴赏课程在教育课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艺术鉴赏课程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感知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和学生必须引起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升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毅,董华著.艺术鉴赏[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孙菊茹,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赵鑫.高校美术专业鉴赏课刍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5):262-262. 

[6]王晓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62-164.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6

一、前言

休闲娱乐中,许多人都喜好观赏电影。电影欣赏(赏析)也是许多学校会开设的课程之一。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我们在虚拟的情境中,一方面赞叹其技术及丰富细腻的艺术表现,同时经历及体验导演想传达的人生哲理与生命的价值观。在娱乐之余,也能带来一些省思,看完一部片子,就等于读完一本书,如又有人引导欣赏,真是一举数得。从教育的层面来看,电影赏析对这一代的学生情意发展与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功效与帮助。但一般电影赏析教学偏重于以符号学方式去赏析其蕴含的内在意义,学生会觉得太艰涩,难以理解。且许多学生也希望了解导演利用怎样的手法去拍摄、运镜、构图、剪接画面等。如何将原本应用于赏析精致艺术品的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来分析影片的形式、内容等?学生借由此方法赏析电影的效果如何?教师教学上有哪些做法值得参考而哪些需注意?希望借此研究能为日后电影赏析教学提供另一发展模式,也可作为实务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的参考。

二、文献探讨

赏析电影可应用的理论有“作者论”“符号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叙事学”等[1],皆可作为分析电影之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则以转换艺术鉴赏理论来赏析电影。因此以下先探讨艺术鉴赏方法再思考电影的特色建构适合之教学模式。

(一)艺术鉴赏的方法

在艺术教育界,曾兴起艺术鉴赏教学之热潮,著名学者Feldman之艺术鉴赏的四个层次———描述、分析、解释、判断成为艺术鉴赏教学之典范。[2]Feldman认为艺术鉴赏包含描述(将作品中所有视觉特质逐一详列,并以解析或叙述的方式表达之)、分析(针对前阶段所列的细目,陈述各图像符号的关系,借以分析各元素、形式与事物间的关系,以探究图像概念和相关的术语)、解释(依据前两个阶段所汇整的信息,来发掘和创造作品的意义,并理解该意义所传达的意念、心境或感情)、判断(将作品与同层次的其他作品作比较,以决定其优越程度)。[3]但艺术鉴赏的四个层次主要是针对精致艺术作品所提出的建议,因此本研究在应用时会有一些调整与改变。

(二)电影赏析教学要点

分析电影与分析一幅精致艺术品的要点毕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者先分析电影制作要素作为赏析电影的要点。一部电影的制作通常是耗费巨大的,包括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结合影人的巧智和创意,透过演员投入生命的真挚演出,最终才可完成其所欲传达的主题真意。[4]在内容方面,每部影片都有其故事宗旨即中心精神,有的或许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有的可能是深奥复杂的逻辑体系。端视表现目的为何。一般而言,故事的四大基本要素包含:剧情、角色、环境背景、冲突。[5]电影依其风格和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写实主义、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写实的电影企图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现现实的表象,大部分的影像总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有着极紧密的关系。极端的写实电影会倾向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形式主义的电影通常强调技巧与形式的表现,这类电影属于导演的作品,作者个人风格通常非常明显。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一般称之为古典电影。古典叙事电影画面的取舍通常是由它们与故事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定,但是银幕上呈现的并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导演个人主观视野所产生的美学现实。[6]制作电影的技法包括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光影与色彩都是虚拟而非真实的物质,但它们也是主导影像视觉气氛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光影方面,好莱坞大片时展三点灯光(three-pointlighting)技巧,至今仍在世界上通用。主光(keylight-ing)是光线主要来源,制造影像之主导性(dominant),会首先吸引我们的目光。补充光(filllights)没有主光那么强烈,显露一些次要细节不被黑暗吞噬。背光(backlights)则分别在前景和环境,赋予三度空间纵深幻象。创作者依影像主题与营造的气氛,用明调光(highkey)、低调光(lowkey)与逆光(backlighting)等光影类型来表现。[6]明调光可制造活泼气氛,低调灯增添神秘与悬疑。[7]在色彩方面,每个影像都应有整体的色彩基调来配合创作的主题。例如低彩度的色系适于怀旧的主题,高彩度的影像则适于活泼的影像风格。在色彩心理层次方面,色彩具有文化性、象征性与流行性的特质。在文化性方面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民俗习惯,如中国用红色代表吉祥,日本则以白色表示。所以,主题如牵涉文化性的题材,选择适宜的颜色对主题的传达会有强化的效果。在象征性方面主要依照大众普遍对色彩的心理反应来决定,如蓝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黑暗与危险等。在色彩流行性方面观察时下的流行用色,不但会帮助主题意念的传达,也会提升观众的认同感。镜头的组合原则有赖远景(longshot)、中景(mediumshot)和近景(closeshot)之配合达成。一般用全景来确定整个环境的关系位置,中景用来描述主体的动作,而近景或特写则可表现主体的表情与对事物的反应。除此之外,水平镜头通常是用做叙事交代。俯角镜头会凸显环境,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高角度镜头会呈现画面中人物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拘禁的情况。仰角镜头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增加主体的重要性,使物体在观众前方展开,甚具威胁性,也使观众欠缺安全感并觉得被人控制,由仰角摄得的人物通常会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6]在剪接方面,常用“淡入/淡出”做影像开始与结束时的应用,也常用于交代时间、场景以及主题的改变。将两个镜头直接切换,适用于营造快速的影像节奏。“溶”通常用来表示影像上时间与空间的同时改变,或是在同一地点只做时间转换的运用;“划接”即是后一个画面水平移动而推走前一个影像的转换方式,常被用做具有趣味性或刻意建立个人风格的表现手法。声音主要作用在传达广告内容,使观众能了解意境和内涵,一般分为旁白、音效和音乐。旁白可辅助画面镜头的内容说明或代替画面人物的想法。音效为加强戏剧效果,增加观众对剧情内容的心理反应或暗示转场作用。音乐则有营造与烘托气氛、加强动作、交代场景时间地点的转移作用。[6]

(三)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教学之模式建构#p#分页标题#e#

应用艺术鉴赏在描述阶段主要是有关文本(影片内容)的概述,包括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环境背景等。因为影片是动态的,无法像平面作品能就感官给予简略的描述,必须要等整个影片观赏完毕后才能对影片内容进行概述。在形式分析部分,制作电影的技法如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会影响其呈现,列入分析的重点。解释阶段是有关影片内在意涵的解释,旨在探讨文本或对象所传达的内容、意义、目的。这部分的诠释相较于形式的分析,观者会想先了解这部分,因此这部分需先进行诠释后再进行形式的分析。最后判断阶段是在通过对文本的描述、诠释与形式分析之后,所提出的综合价值判断。综合上述,可将赏析电影影片方法与要点列表如下: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探讨、行动研究来搜集研究资料。运用行动研究是因它可以改进课程实务工作的情境,从实务经验当中建构课程理论,达成教师的专业成长。[8]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发现课程问题、界定与分析课程问题、拟定课程计划、实施与修正课程计划、评鉴课程并提出报告等步骤[9],但资料搜集、观察、反省是融于整个过程中的持续动态形式。本研究根据此,改为问题酝酿期、课程发展期、课程实施期、课程评鉴期作为行动研究发展的流程。而此次的行动研究是以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资料之搜集与分析。

(二)研究流程

1.问题酝酿期电影是休闲娱乐中极为普遍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符号学或社会学等方式分析,但对没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了解,促使研究者萌发寻找适合之教学模式,后来发现并未有人将西方的艺术鉴赏理论带入电影赏析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尝试将此教学法应用在电影赏析教学上,及探讨此方法对学生电影鉴赏能力的作用,也可作为实务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之参考。

2.课程发展期研究者先阅读相关文献与搜集教学数据后,考虑研究对象无相关经验,没法马上进入电影赏析教学的范畴,需先进行一些基础教学,所以研究者先拟定电影赏析要点讲义(如文献探讨),让学生先有整体概念,才能进行电影教学赏析。为了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多元性,研究者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而为符合不同时代、风格、意义等,看了许多影片的数据,最后才选定需要的影片。为配合每次课程目标设计了许多辅助的学习单,以利于引导与讨论填写。

3.课程实施期研究者以自己任教的电影赏析班级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课程实施前,发给学生“学前问卷”,了解学生的旧经验,以作为教学起点。每次上课填写学习单除了有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功能之外,还有帮助学生思考的积极功能。每星期课程执行后就撰写“教师省思札记”,进行课程的检讨与下一次课程实施前的修正。且找几位学生做访谈,以了解课程的实施成效。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学后问卷与回馈表”填写,以弥补访谈学生人数不足之处,进一步了解课程与学生学习成效。在教学步骤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电影,之后让学生对电影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环境背景等加以描述。其次,教师可引导其探讨此影片作者、时代、制作背景、创作动机与解释影片内在意涵等,并说明影片所表现的生命特质之经验。再次,教师可带领学生更进一步针对电影的技法,如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加以分析,此阶段是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阶段。最后教师则将影片与生活经验联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此影片的看法,即价值判断。如此学生将可从活动中亲自去知觉、体验、了解和欣赏作品,并能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电影评价的技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到鉴赏作品时所必需的知识,对于其后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经历了综合知觉、情感、认知、判断四个层面的心智活动,其心智与美感也都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和启迪,这不但是人类心智成长重要的经验,也有其重大的价值。

4.课程评鉴期研究者搜集教学行动研究成果资料及学生学习单、问卷、回馈表,并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进行检核,发现教学实施的结果以提供以后教学研究的参考。

四、结果的分析与省思

(一)学生观察与反省

1.艺术鉴赏方法的四步骤策略能增进学生赏析电影的能力,提升审美知觉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单发现,在描述阶段学生能细腻描述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与环境背景。分析阶段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形式的分析,包括时空、色彩、光影、镜头、角度、剪接、音效、音乐等。在解释阶段学生能解释影片内容想表达的意义及了解背后的意涵或隐喻。在判断阶段学生能提出个人感受、见解或评价,更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学生认为鉴赏方法能提升其对电影的认知,从美学观念的探索建立感知的审美结构,了解艺术形式的丰富,经过有系统的教学,对电影语言的使用将会更敏锐而灵活。因以往学生欣赏电影会偏重于剧情内容的了解,艺术鉴赏方法可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去了解电影,最后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电影赏析鉴赏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各项基本能力学生认为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运用了多元的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有助于提升其思考能力。事实上这些多元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去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对于其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相当有帮助。

3.电影赏析的鉴赏教学方法可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及对影片创作的兴趣和能力鉴赏与创作就好比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呈现一种互生互补的密切关系。鉴赏就是再创作,创作是鉴赏后的表现活动。学生生长在充满光影声效的年代,对影片的兴趣也较高,经由电影思想情意的深刻激荡与形式技巧的分析后,他们了解更多电影影片隐喻性的涵义与拍片的技巧,除可强化他们的人文涵养,学生也会希望从鉴赏影片学得的技巧将来能应用于自己的拍片上。他们也认为通过此次教学可增长其拍片的创作能力。

(二)教师教学省思

1.尊重每位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每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有许多的观念是建立于个人的“习惯”(habit)之中的,“习惯”会与生活产生紧密联结,甚至带来判断的准则,所注意的“艺术”角度也因而有所差异。Feldman认为在艺术的鉴赏与评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不断交流对话。教师应该接受学生提出的任何反映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供多元的诠释看法,因为每位学生都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3]因此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与评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他们提出的意见中可发现每位学生都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p#分页标题#e#

2.设计良好的引导问题来教学与讨论,将能提升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鉴赏方法虽分为四步骤进行,但每一步骤如以讲解方式进行,学生将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可用问题导引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比较、思考,经过此方法导引,学生较能有方向地去思考。以《饮食男女》电影为例,提问的问题如下:(1)片中三位女儿的个性有何不同?你喜不喜欢?为什么?你个人的婚姻观念如何?(2)如果你遇到与片中男女主角同样的困境,你的解决方法会与他们相同吗?或是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可采渐进式的结构性问题题组,即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聚敛到扩散。一开始可以提问引导性较强的题目,一方面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技巧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题目拓展思考的层面,并渐次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才能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3.融入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有助价值观的澄清和对事物多元、正面的看法实施电影教学的较深层的目的是希望能增进学生人格及美感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但这也是一般教师较不易做到的部分。针对此部分,研究者会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影的类型与内容,设计与生活经验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例如女性主义电影中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以《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为例,提问的问题如下:(1)你觉得传统“一女不事二夫”,而男人却可以同时拥有“三妻四妾”的观念是否公平?为什么?(2)你如果是有钱人会如同片中男主角想花钱买妻?你会如同片中女主角为钱牺牲吗?或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钱的问题?(3)你会想娶或嫁有钱老婆或老公,减少二十年的奋斗吗?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女性的意念与形象,男性的权力与象征等。自我觉察是否有刻板印象、拜金主义等,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价值观的澄清,对事物采较多元及正面的看法。

4.讨论过程应避免学生分工,才能达到学习成效在描述、解释、分析、判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组员间要尽力配合一起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在分组讨论中,研究者发现有些组别用分配工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活动,虽然这表面上是公平的,但这样分组讨论对学习成效没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研究者会适时关切,或指导其如何参与讨论,而不是采责任分工方式,否则将不能达到讨论过程中意见交流的目的。

5.课程实施时间不宜太急、太短本课程受限于每周只有两节课的时间,每堂课的时间都要充分利用,而有时时间不够或太紧凑也会影响学习,如写学习单的时间不足会无法完全发挥团体讨论的效果等。这也常是我们老师的教学缺失,急于给学生太多信息,求好心切,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必须经过“适切的环境与足够的时间”双重的淬炼后,才能逐步转换为“能力”。学生在面对电影艺术时,需统合个人的感情、经验与知觉能力,才能转换为辨识、分析、解释与评价的能力,因此需要提供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才易转化应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艺术鉴赏方法的四步骤———描述、分析、解释、判断,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能增进学生赏析电影的能力。在描述阶段,学生能细腻描述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与环境背景;分析阶段,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形式的分析,包括时空、色彩、光影、镜头、角度、剪接、音效、音乐等;在解释阶段,学生能解释影片内容想表达的意义及了解背后的意涵或隐喻;在判断阶段,学生能提出个人感受、见解或评价,更能形成自我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审美知觉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基本能力。整体教学方式也可以强化学生对影片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设计良好的引导问题可导引教学与讨论,将能提升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能力。融入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澄清价值观。而在讨论过程中应避免学生分工,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成效。且课程实施时间不宜太急、太短。

(二)建议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有利于讨论与思考老师常求好心切,急于给学生太多信息,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此次教学研究者也有相同问题,准备内容太多,使得讨论或思考时间不足,许多课程只能用“赶”来形容,学生也会感受到这股时间的压力,因此老师要留意是否提供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才易转化应用。

2.电影赏析可从“分析”、“批判”阶段,进入到“关怀”、“价值的重建”阶段,达到高层次美学观的统整当后现代的语言符号已经转变为影像,生活内容变成转瞬即逝不确定与不安定的影像空间,电影赏析教学则应重视视觉阅读,并培养学生社会批判力及重建价值关怀。电影中常充满导演想传达的人文关怀与生命的哲理、价值观,因此可从“分析”、“批判”,进入“人文关怀”,促使“价值的重建”,甚而培养其能有“建造理想的社会秩序”之抱负。培养学生具有此人文关怀的情操,这才是较高层次人类精神之哲学观与美学观的统整。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影视艺术非功利性审美

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凡是审美活动都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又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与文学、戏剧、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常常把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等功利性的审美放在了重要地位。事实上,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谓非功利性审美,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摆脱了私欲杂念、忘却了功利目的,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愉悦的审美状态。黑格尔曾经用一个生活事例生动地描述过这种状态。他说,“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喜的神色去看水中所见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件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黑格尔不仅浅显易懂地说明了什么是艺术创造,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非功利性的审美。影视艺术鉴赏不仅具备思想和艺术的教育价值,也具有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审美价值。

首先,影视艺术是一种直觉审美的艺术。法国的柏格森认为,直觉是发自人的生命本能的心灵内省,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直觉是真正与鉴赏对象化成一体、打成一片的,可以达到从整体上直接抵达对象本质的感悟,它实际上是鉴赏者本能化的无意识反应。直觉性审美就是直接地把握或领悟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不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而在一刹那间完成的鉴赏活动。它常常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而聚精会神地观赏艺术形象,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所以,影视艺术的这种直觉性审美就处于一种忘却目的和杂念的非功利状态。

影视艺术直观性的画面和镜头所展现不仅是曲折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瑰丽的社会画卷,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当我们欣赏到画面上重峦叠嶂的青山、波涛汹涌的大海、白云和蓝天的镜头之时。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舒畅、精神的愉悦,我们没有必要去挖掘和品味其中的意蕴和思想。这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此外,影视艺术更多地展示给我们的是艺术之美。即便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场景,也包含着丰富的非功利性审美。比如人性之美,风俗之美同样也包含着精神愉悦的审美价值。在影视艺术鉴赏中,就色彩鉴赏而言,《黄土地》中那西北大地的土黄色,让我们直觉到农民的淳厚:《红高粱》那鲜红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就声音鉴赏而言,《生死时速》中的地铁大碰撞《龙卷风》中奇特的自然景观,都借音响再造了一个真实的时空,给人们带来如临其境的心理与情绪的审美体验。

其次,影视艺术又是大众化的娱乐文化。绘画、雕塑、书法、舞蹈、诗歌等艺术,没有哪一个能像影视艺术那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审美基础。当今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时代。是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大众文化是休闲化、娱乐化、时尚化而又广为传播的文化,这种文化一般内容浅显,直白通俗,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影视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大众文化,它所展示的直观视象,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即使是人的潜意识,它也能用画面形象来表现。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理解而走近大众,甚至超越国界和民族。

大众鉴赏者常常处于现实的人世关系中,受着现实中各种矛盾的牵涉,有着许多实用的、功利的事情要办,总是被无穷无尽的烦琐事务所包围着、压迫着。他们的精神和情感往往被这些世俗的欲望、功利和矛盾所压抑着,他们的思想也被社会的某些观念、传统和法规所束缚着。所以,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道德的说教、思想的教育,也不是背上沉重的枷锁去审视人生的悲苦和思索社会的责任。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获得身心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影视艺术最能通过其直观的画面和镜头、深邃的艺术意境吸引大众鉴赏者。当鉴赏者进入审美的虚静状态之时,其实用的狭隘的功利观念就消失了,烦琐的世间各种矛盾已暂时忘却了,精神会变得格外明净、空灵、宁静和愉悦。

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要求鉴赏者摆脱功利束缚。追求精神愉悦。但是,这种精神愉悦不是简单的生理,而是一种从现实中升华上去的审美精神情绪。

所谓生理就是肉体的,也即身体的。这种是一种低级的。它往往使我们注意到身体某个部分的。而且最惹人注意的是出现的器官。它只会使人局限于器官感觉之内,沉湎于肉体的之中。因此,它是一种粗鄙的、自私的。例如,观看是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它引起的只能是生理上的,唤起的是比较卑贱的联想,它最容易使人沉溺于追求自私的感官和的满足。所以。它绝不是艺术鉴赏,因为它摆脱不了肉体欲望的功利诱惑。这种也绝不是审美的精神愉悦。

当然,审美的精神愉悦又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但它能够超越一般的生理。艺术鉴赏活动必须依赖无障碍的、机制健全的生理器官。美国当代美学家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人的感觉当然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进行的,但他们在审美经验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视觉和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在黑格尔看来,视觉和听觉甚至可以认为是“认识性的感觉”,其他感觉则完全与艺术鉴赏无关。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之所以比其他器官更具有审美能力,是由于其社会化程度更高。所以,听觉和视觉所获得的美感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理了,它超越了生理而进入了人的精神愉悦的层面。

在影视艺术鉴赏中,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忘记自己所置身的现实俗尘,从烦闷的现实与困顿中超脱,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广袤的宇空。而这种超脱的幻觉使人感到无限的轻松与喜悦,享受到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刻也不能享受的无限自由与美感。正因为处于超俗状态下的精神明净,世俗杂念就统统丢弃:正因为超越了生理器官的和观念,因而使精神纯粹,就不会掺入感官的欲念和的追求。影视艺术的审美与色情影视的观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获得的是精神愉悦的审美,后者获得的是只是肉体感官的刺激。所以,面对影视艺术中的情爱镜头或画面,真正的艺术鉴赏家绝不会带着荒淫好色的眼光去观看。也不会产生低级的联想。

非功利的精神愉悦又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美的愉悦享受。在影视艺术鉴赏中。往往由于鉴赏主体自身的艺术爱好和鉴赏情趣,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某一种风格的影 视作品之上。有人喜欢好莱坞战争大片,有人喜欢缠绵的言情片,有人喜欢虚幻的武打片。尽管他们欣赏的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是以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去对待艺术观赏对象的。这种选择仅仅是因为艺术作品本身的缘故,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我们知道,影视艺术鉴赏和通常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在通常的认识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事物看作是实现自己意志、行为、观念的种种利益的工具,带有明显的思想行为目的和观念性。其动因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功利。而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就不为社会观念所约束与强制,不受功利主义的干扰。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事先带着某种功利的目的。以某种固有的观念和意志力去强制自己鉴赏艺术作品,他不会获得真正的艺术美所带来的愉,甚至会将自己引入纷乱的痛苦之中。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主要描写罗伊上尉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下邂逅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不久罗伊上了前线,很快传来了阵亡的死讯。玛拉在失望中又穷又饿为生活所迫,开始了卑贱的卖笑生涯。战争结束后,被误传阵亡的罗伊回到后方,这使玛拉悲喜交集。虽然罗伊情意绵绵,而玛拉却因曾经失足而感到羞愧难当,自卑自己不配享受巨大的爱情幸福,最终投身于隆隆开过的军车的巨轮底下。整个影片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一对青年的悲剧命运。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只会为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深深地打动。为这一对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而无限遗憾。如果我们不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影片的情节本身。而用意志力去支配自己竭力思考影片表现的是什么、宣扬和歌颂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就会被功利和目的所纠缠而无法获得精神愉悦。

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不仅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也与鉴赏活动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鉴赏哲学家乔治・迪基说:“审美的愉悦必须是无关利害的。其次,感受到的这种愉快的主体必须处于某种平静的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中,不受某些被歪曲了的观念联想的影响。”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中阶段美术鉴赏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68

美术鉴赏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在美术鉴赏课上都缺乏一定创新,教师依然在沿袭传统教学模式,长此以往,这门课堂将会失去自身价值。为了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改善当前现状。鉴于此,本文将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对美术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手法单一而枯燥,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美术鉴赏课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例如,教师在讲述《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时,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中国的年画、剪纸、皮影等,这样很好地优化了教学手段,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美的享受,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还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性,为美术鉴赏课堂赋予了勃勃生机,有利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观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互动性

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述《清明上河图》时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看的这幅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副风俗画,通过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景物呢?”学生回答:“我看到了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还有赶集的、买卖的、闲逛的、饮酒的、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还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这样,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了热烈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意见集中在一起,把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一一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清明上河图的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非常具有欣赏价值。”可见,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学生视野拓展化

教师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就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必须立足于美术理论,正确引导学生去欣赏更多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名家作品,如克劳德・莫奈的画。莫奈生于巴黎,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注重人对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尊重自然和人的感觉印象,其影响力极为深远,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的画描绘了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散涂的笔触急剧地涌上画布,使得绘画面上即便是最暗的阴影区也带上色彩,主要代表作《塞纳河畔》、《绿衣女子》、《印象・日出》、《圣・拉扎尔火车站》、《睡莲》。学生在欣赏莫奈的画作时,会被这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多多参观画展,使其对各大画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有所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形成。

四、课堂氛围立体化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课的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鉴赏教学是美术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美术鉴赏教学是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美的事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其教学方式十分灵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求发现最适合美术鉴赏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案。

一、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鉴赏未能体现作品的人文性

在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从讲解作品展现的艺术手法方面来阐述,却忽略了作品里蕴含的人文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时,着重介绍的是他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写实艺术风格,却忽略了此作品描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而这则寓言故事所表达的坚持不懈的乐观精神,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受重视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重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美术鉴赏课往往会在学生考试来临前夕被其他文化课程的老师所占用,而家长也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深受家长的影响,心思只愿花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及顺利升学上,对美术鉴赏教学毫无兴趣。

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无须“裁判”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中,不存在对与错,教师应允许更多不一样的理解存在,包容学生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师在讲解维纳斯女神断臂雕塑时,有的学生认为有残缺也是一种美,有的学生则会认为拥有完整双臂的维纳斯会更美丽。

二、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欣赏美

美术鉴赏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习鉴赏方法,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发现美、领悟美。美术鉴赏课堂若只是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品的美也无从鉴赏,因而,教师因有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教导学生如何鉴赏。例如,教师在讲解敦煌莫高窟艺术时,就应利用投影仪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图片,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敦煌的神秘色彩。

2.重视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家长和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的不重视,是学校发展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阻碍。因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与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学生作品展览和作品鉴赏大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只有发现了美术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鉴赏课程的兴趣,引导其对作品进行自主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关云,王俊刚,关红梅,等.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2]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心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45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与理解美术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结构,逐渐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学校加强了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然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率的提升却不够明显。另外,一些高中美术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认识不足,同时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兴趣不高,在学习美术鉴赏课程后都觉得没什么收获。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这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不良影响。

二、心理学因素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影响

通过有效的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学因素是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对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性的影响是综合、全面的。关于美术教学中的每一个心理学因素都能对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造成影响,根据研究表明,主要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心理学中的心理过程、心理倾向以及在心理发生的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第二,教育心理学构建中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构建主义理论。

三、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心理学策略

根据现阶段我国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基于心理学因素对鉴赏能力教学的影响,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在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学生个性心理出发,在美术鉴赏课中融入人文意识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一种心理倾向。美术作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是创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真实体验,最后通过美术绘画表现出来。在美术作品中,包含了美术意蕴、美术形象以及美术语言。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提高美术作品挑选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背后的求知欲,继而探求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

2.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示学生个人的特长,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这样才能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3.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所谓的性格就是人在一个习惯的行为方式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教学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展示团队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性,性格热情大胆的学生与文静温和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性格互补。

(二)从认知上出发,不断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认知就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包括知觉、感觉、想象、记忆以及思维。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从知觉、听觉、感觉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美术本质东西的热爱。

1.在教学课程前,需要进行视觉信息的探索,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给学生进行最直接的视觉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比性,让学生在接收视觉信息过程中发现美术作品本身的魅力。

2.从知觉入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美术作品好,更应该让他们知道哪里好。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觉体验,感受美术的魅力。

3.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克服他们对美术操作的胆怯情绪。

(三)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保持自然愉悦的学习状态

情感的分类复杂,通常把情感分为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根据心理学的相关调查发现:在放松、愉悦、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是最大的,而在紧张、烦恼、痛苦的状态下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是最小的。反之,学习者在学习取得最好效果时的情感状态是放松、快乐、愉悦的,而学习者在学习取得最小效果时的情感状态是紧张、烦恼、痛苦的。这提示我们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从情感出发,让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就会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四)从意志出发,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意志力是学生保持对美术鉴赏学习热情的保障。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第一,在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既不能过于简单,但也不能过于复杂,太简单学生没有征服欲望,太难了学生的信心就会下降,注意力就会下降。第二,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及时的调整教学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意志力就能得到提升,也会对美术鉴赏学习投入更大、更持久的热情。

四、总结

总的来说,美术作品十分丰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还需要充分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上下工夫,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意志力下手,提高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邵大成.刍议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策略[J].文理导航旬刊,2012,25(2):128-129.

[2] 岳建飞.优化高中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2,21(12):99-100.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美学;审美;审美鉴赏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现象的学科。也就是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中也包括对于审美现象的理解。美学家和电影理论家对电影的审美心态表现得非常相似。电影理论家甚至认为,电影是没有定义的。那么,什么是审美现象呢?尽管大家需要知晓问题的答案,但是许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共识,见仁见智,难以得到很好回答。看来今天这类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很好地加以解决的时候了。把美学引入电影研究至少从1926年就已经开始了,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意大利电影研究者安托乃洛•杰尔比提出了“正确地遵循克罗齐美学,实行更富有弹性的标准和更严格的原则”。被当时法国电影界评论到只是单凭一股狂热之情,缺乏必要理据的风气。

一、影视美学与审美鉴赏

表面现象的研究也是美学的学科。人类是生存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专门反映表面现象的。在此情景下,作为美学的任务,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是不变的标准。这样说来,这正是电影美学现实存在的原理依据。也可以说,电影脱离了美学不会得到充分和深入的了解,美学借助电影这一媒体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完善。这两者相辅相成,美学也离不开电影。电影与美学的交相辉映,恰好证明两者的不可或缺。也就是说,电影与美学之间确实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电影与美学,可谓是一个自然的契合。电影进一步帮助美学实现了研究与拓展,继而得以向纵深发展,电影这一媒体形式借助美学的理论,更加深入探索光影与声效的表现,电影本身也会得以更深刻的认知。电影与美学两种艺术形式共同基点是表面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加精确地理解电影的美学是一个专门反映表面现象的学科。

影视审美鉴赏,实际是个主动和被动心理互相合作的过程。电影和电视审美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行为,影视视觉艺术的巨大魅力使观赏者产生了浓厚的情绪反应,两者之间相互交融,主观感受被鉴赏的主体注入影视作品之中,大量的美感与情感化作具体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内涵。被动,正是在接受影视艺术初级阶段时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伴随着鉴赏行为的深入,主动性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再创造性逐渐明显,电影心理接受的被动性在某些方面要大于电视,但同时观众心理又具备主动性。作为观者把欣赏作品时的思想与情感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一点正是观者的主观创造,是主动与被动性的完整体现。影视审美鉴赏。习惯性地认为是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将兴奋点与关注点集中在叙事的情节发展上,同时欣赏作品的观众审美鉴赏心理伴随作品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或在审美状态中不同心理状态的变化,或者是从审美情感暂时回到生活情感。在影视审美鉴赏时,欣赏者的心理状态随情节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成了以关注点为中心的心理现象。诸如星球大战这类影片初登银幕时观众的惊诧与兴奋,但大多数观众都知道影片呈现的故事情节与画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面前呈现的画面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观众与影片之间存在着的审美和图像的距离,也就是说观众并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待影像,观赏者的审美情感促就了心理状态的变化,心理状态伴随着情境的改变继而产生于影片的互动。观赏影片中的豪车洋房不一定就激发拥有的感觉,观者的心理也不一定会被虚拟情境引起的情绪与状态所变化,但是却会在这一情境下得到释放与解脱。影视中虚拟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对观赏者本身心理状态产生不断的变化,即是由现实到虚拟,虚拟至现实的转变。视觉效果毕竟是有局限的,为了提升影视媒体的视觉效果,诸如以声拟形、以形启声等众多表现手法都是被精心设计出的种种虚实结合的。相应审美对象的审美素质的要求与审美的主体相呼应,影视作品体现出虚实互补的这一特性,观众的审美感知成为心理感受,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转换,也就是真实图像在内心的精神固定,在感受真实影像之后在头脑中产生联想,体验虚拟影像所表现的深刻意蕴。影视审美鉴赏,亦是直觉性与理性的统一。直觉作为重要的心理特征一直存在于影视审美鉴赏中。直觉是一种经过分析、推理之后,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文学形象的建立是间接的,而影视形象的建立是直接的,影视作品带来的直觉性一直贯穿于作品之中,画面场景是否壮观,演员的表演是否出色,音乐是否悦耳动听、恰如其分地表现情境,镜头处理应用得是否合理都能展现影视作品的感人魅力,还要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作品本身,也就是对影片整体的把握。直觉其实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诸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阅历在较短的时间内去做一个整体认知。这种整体的认知包含着较为深刻的理性内涵,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蕴含在影视作品的画面中。审美感受作为一种形象感受一直渗透着理性因素,在欣赏影视作品时,是会要涉及以前的视觉经验,这种视觉经验也同知识、想法、思维等产生关联。每当观赏完一部影视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思考和探究,才会对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做分析与评定。由于影视鉴赏的视听直观性,才带来了影视观赏的心理直觉。其实,影视观赏的心理直觉与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中主人公送朋友远行,展现出的唯美构图与画面色调的雅致令一些观众赞不绝口,这些与观众的审美感受是密不可分的。

二、影视美学与影视接受

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把艺术“作为心灵的认知方面的对象”。影视接受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整体需求、个体需求与各异需求。整体需求指在符合形式取得的,在对对象自身掌握的情感表达形式的把握。在观察者的角度上看来,审美对象必须首先有一个易于表达并具备易识别的形式感。看是有目的性的,是我们对影视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的主观感受。我们之所以看,是由我们看什么的设想和期待所指引的。观众欣赏影视作品,即便对改编之作,也会沉浸于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之中。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也就是主体观看的视觉形象的感知和记忆存储更感性的分类比较的直觉。虽然观赏的范围决定审美经验的意图,但观众的审美态度受形式完满需求的推动会倾向于那些情感和习惯上容易接受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运用亲切感和把握审美美感的同时,能使观众获得轻松的情感体验,继而把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转化为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过程,并且使得观者的审美感受获得自我验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寻求同样的心理、心理习惯和保守主义心理。主体需要影视艺术审美经验过程,利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差异进一步的证据,人的感知能力和灵敏度不仅仅是主要的心理因素,并且与眼前构架与心中构架的差异有关。熟悉的物象同奇怪的物象一样可能不会导致人们的关注,只有那些似曾相识的事物,才足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现实中,以完美的形式满足需求的过程也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与理解、认知、思考、情感等心理因素之间平衡和相互协调、观者与影视作品的内容情节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从而由失衡状态达到相对平衡的动态过程。由于对理想状态的期望,形式感的完整表达是受众注意的因素之一,从而获得的经验可能使影视作品思想内涵深入把握最终依赖审美理解之中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有趋向完美的意向。在审美同化思考的作用之下,只有得到观众自我意识的响应和认同的意识形态才能最终被接受。在实现的过程中应能充分展示主体的自主性,并寻求更深层次的社会认同的努力。衡量影视作品真实感和艺术性的完成性标准正是主体的自我实现,此时作为主体的审美认识将扮演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约束其思考判断能力,并不是像之前的以感性认知为主。继而,那些极大地提升观者自我价值与认知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上层之作。每一部影视作品想象创作空间迥异不同,作为创造的主体能力也是有着千差万别。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影视美学与影视审美

审美经验中的自我表现,具有现实意义的产成与丰富的内涵取决于观者的释义与创造。在接受美学看来,观者喜欢想象空间开阔并且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与启发性的作品,其原因较多地认为是其思维在作品中能够得到释放与拓展。创造是自我存在的惟一方式,在不断地创造性思维活动状态下,主体自我才能够被肯定并可予以确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完全依靠经验是行不通的,这时创造已经凸显其强大的功效,诸如现代社会的新的设备与电子技术、媒体技术手段的构建与应用已经能够让现场之外的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最终改变影视作品的面貌。诚然,作为观众的创造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是不能够脱离影视作品空谈,这正是影视审美的客观性规定。影视审美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摆脱观众自主意识和创造需求的,创造力实际上是影视审美的基础。正因为有主体的创造过程,才能够使得审美获得足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好的影视作品其绚丽的视觉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激起观者的审美感受,观者继而会突破自我的局限,树立起与作品相应的审美观念,也就是说构建了新的文化心理。也就是通过鉴赏学习从而塑造更加完美的人生。因此,超越自我的改善和升华,是一个自我净化程度较高的体现,可以说是艺术鉴赏的最高境界。

在探究审美经验时,要分析构成审美经验的本质元素,也就是观者的听觉、视觉、思维等内心活动。表现在电影艺术中,这种体验即通过一个窗口看世界而得到的主观感觉。显示为动态的事物比静态对象的形状和颜色的再现更为难于表达,生物的基本反应表现在对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的反应,而不是在观察事物时的反应。各类艺术从一开始就极为关注动的状态,例如绘画、摄影等,甚至一个静态的艺术,也可以尝试塑造形象的魅力,把握令人感动的瞬间,使人们理解艺术动态静态的美感。

综上所述,观者的审美需要及其影响伴随着影视审美的整体进程。首先,它求异补偿的需要通过调动诸种心理因素使审美功能发挥效力。然后,表现在形式上的完满需要对主体期待的视界重新定位。最终,主体创造需要的满足能够保证审美经验获得与更高程度的提升。影视审美心理的产生需要通过审美经验的实施,其是在观者审美情境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正是观者的内在心理素质与审美对象之间互动与交流之后得出的结果。这种审美活动带给人心理活动体验的同时,又通过不同经历产生出更为多样性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宋家玲,李小丽.影视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伊水.影视文化的美学整合[J].中国图书评论, 1991(01).

[3] 谷启珍.影视美学分析――镜头:思想―审美的载体[J].文艺评论, 1994(06).

[4] 金丹元.试论影视美学的范畴、困惑与研究视角――兼论当代审美文化[J].社会科学,1999(08).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12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文被名牌主持人在电视上诵读,文学以轻松快速的方式推向大众,尤其是推向正在求知的学生。但是电子音响与电视以音像呈现的文学,会让人放弃思考。从学校教育看,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的语文学习时间,往往处在其他学科的挤压之下,语文学习仅仅变成了字、词、句、篇的反复操练,变成了一种技能的训练。学习过程中少了诵读,没有感悟,不会赏析,缺乏品味。尽管学生在技能的操练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并不大,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动因与高考的分数紧密挂钩。时下,教师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和优秀的句篇段落,但却很少引导学生去品味赏析其中的美。这种要求与高考试卷中背诵的分值不断看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背诵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试卷中那些背诵的分数。学生本能的一点点审美情趣,被这种目的性明确的操练搞得索然无味。这种缺少思考与赏析的语文学习,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习紧张乏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乐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寻找适合高中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从名著中吸取精华的习惯,以推进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篇目,训练学生写鉴赏文章。古诗词的鉴赏必须厘清古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积累,从文体知识、诗词内容、作者风格、语言特点、诗词意象、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作文。从语言特点来看,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简洁等特点去鉴赏古诗。从诗歌意象来看,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再次,引入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教学篇目中的现代文。现代文的鉴赏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在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文章的初始阶段,可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把文中的鲁侍萍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拿出来对比,引导学生分析鲁侍萍与祥林嫂两个人物形象:她们的出身地位,生活的社会背景,她们的悲剧人生,具体的性格特征,经历的心路历程,所具有的反抗精神,等等,有什么异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时尚流行的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与写鉴赏文章相结合。高中生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就可以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和思考。让时尚流行为作文教学服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当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而风靡全国时,一下子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从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了解了相关情况,很感兴趣,就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的录影带。一下子这两本书在班里就热起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不仅认真阅读,而且热情讨论。通过启发性的阅读训练,关注流行文学和名著阅读并不矛盾。如果引导得当,反而能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时尚追求欲望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促进他们逐步形成“阅读――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