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什么民族劣根性了,拜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讽刺日本丑陋的漫画 别再说什么民族劣根性了,拜托!

别再说什么民族劣根性了,拜托!

2024-07-09 14: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6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最终预选赛(12强赛)A组的中韩对抗在首尔举行,当时有近1万名球迷到场,虽然中国队以2:3的比分惜败于韩国,但中国的球迷却赢得了尊重,因为他们在赛后主动清理了现场的垃圾。韩媒指出,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球迷整理垃圾第一次被曝光,在国内的中超联赛和2015年的亚洲杯比赛,也曾在赛场看到中国球迷认真收拾垃圾的身影。

是我们的国民性发生了改变吗?

不是的。

随着对人性的理解逐渐深入,我发现所谓的劣根性,来自于人性。

如果要说有劣根性,那也是人类自身的劣根性,和种族、国籍无关。

最近在B站看到一个视频,标题是《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是日本人先跪着发明的,并带坏了整个东亚》,UP主(网络流行词汇,指视频上传者)是@吟游诗人基德。

这位UP主对“某国人具有劣根性”这种说法进行了溯源和剖析。

原来在《丑陋的中国人》(1985)之前,已经有日本人写了《丑陋的日本人》(1970),而在之后,韩国人又出了《丑陋的韩国人》(1988)。

东亚“ 丑陋三连”的背后,其灵感都可以追溯到1958年出版的《丑陋的美国人》。

只不过,《丑陋的美国人》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通过写故事的方式来讽刺美国外交官员的傲慢和自大。

而日本作家高桥敷却首次上升到了“国民性”这种高度。

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高桥敷对日本人的软弱、自私和愚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这是日本人“ 阴晦的国民性”。

放在今天来看,高桥敷的观点显然会冲击到一部分国人的认知。

中文互联网曾广泛流传着一个谣言,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搞过一个国民素质调查,日本人排名世界第一,中国人排名垫底(倒数第二)。

由于这个谣言流传太广,后来逼得人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得不跑出来辟谣,说联合国根本就没搞过这个排名。

暂且不论今天的日本人素质如何,我们先回到高桥敷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日本人的素质,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

这是1962年东京街头的照片,当时的日本人普遍把花坛当成了垃圾桶。

大阪的千间川更加可怕,整条河都堆满了垃圾,最后政府不得已填埋了这条河,因为两年后日本就要开奥运会了,这个样子根本没法见人。

乘坐火车、电车时,日本人也根本就不排队,有些人甚至会直接从窗户翻进去。

车厢里也是垃圾满地。

日本的旅行团还曾被取过一个外号叫做“农协”,翻译过来就是农民协会的意思。

(日本人科幻小说《农协月行》,讽刺日本人在外大喊大叫,不守规矩)

环保也是一片糟,四日市曾因为工业废气滥排滥放,1961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哮喘,也被称为“四日市哮喘事件”。

这就是“国铁时代”的日本。

我相信再怎么吹捧日本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的日本,环境脏乱差,国民素质低。

那么日本人又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国民素质的?

靠的是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让国民摆脱了残酷的“存量博弈”,而立法则是在为社会建立规则。

用法律法条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做法看似有不近人情的冰冷,但其实反而是最人性化的。

因为它跳出素质高低的束缚,让人们摆脱了道德审判的烧烤架,只需要人有趋利避害的的本能就够了。

谁要是不遵守,那就罚。

在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之下,规则得到了建立,并且慢慢变成了国民的一种共识。

之所以会有“某国人具有劣根性”这样的论调,其实源于思维上的懒惰和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很多人看到一件事,因为不懂历史,抓不到本质,直接就对民族、国家失望透顶,然后大喊这个民族有劣根性。

这是一种现象总结型的思维方式。

他们只看到了表象,却看不到背后的社会发展规律。

在UP主 @吟游诗人基德看来:

任何一个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候,都难免会出现脏乱差的现象,这是社会转型的自然现象,和所谓的劣根性没什么关系。

这种现象在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尤其是普遍。

一些人因为内心的焦虑和不自信,所以忍不住把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现象,放大成国民性问题。

实际上,只要给时间,让经济和规则一起走,很多因人性产生的问题,自己就会慢慢消失。

丑陋的某国人这种体裁,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许发挥过作用,但它已经完全过时了。

如果真有人把它当经典捧在手里读,那我只能说,这种不断对本国形象进行自我丑化的行为本身,才是真正称得上是丑陋。

因为它流露出一种骨子里的无知。

人真的都差不多,哪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

任何一个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候,都难免会出现脏乱差的现象,这是社会转型的自然现象,和所谓的劣根性没什么关系。

这种现象在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尤其是普遍。

一些人因为内心的焦虑和不自信,所以忍不住把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现象,放大成国民性问题。

实际上,只要给时间,让经济和规则一起走,很多因人性产生的问题,自己就会慢慢消失。

丑陋的某国人这种体裁,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许发挥过作用,但它已经完全过时了。

如果真有人把它当经典捧在手里读,那我只能说,这种不断对本国形象进行自我丑化的行为本身,才是真正称得上是丑陋。

因为它流露出一种骨子里的无知。

人真的都差不多,哪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

虽然我自己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但这位UP主以真实的历史素材为论据,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剖析,确实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前总会有一些读者留言问我,有没有好的原创作者可以推荐,其实B站上就有不少。

02

再举一个例子。

B站有一个叫@温义飞今天插旗了吗 的UP主(简称温义飞),他有一期节目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叫做《美国曾经差点变成社会主义?》。

可能看这个标题你会觉得无厘头,但作者真的是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甚至是去查阅了一手的英文材料,整期节目围绕美国《1946年就业法》出台的背景和影响。

1945年,美国用两个王炸送走了法西斯,但同时也迎来了1000多万解甲归田的军人和战后立即失业的200万军火业工人,再加上这些人的家人,有3000万张等着吃饭的嘴。

“现在有1000万个真汉子带着军械回国,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政府的应对如果稍有差池,那转眼之间就是一场乾坤颠覆的大惨案。”

这并非是UP主的主观臆测,美国确实是有过前车之鉴的,而且还付出了血的代价。

1932年,2万名一战退伍的老兵,搭着帐篷在华盛顿的国会附近住了1个多月,要求政府立即偿付他们退伍补助金。

其实按照1924年通过的法案,这笔退伍补助金原定于1945年进行兑现,但因为当时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失业率急剧上升,这些退伍老兵找不到工作,没有了生计,于是聚集在一起要求政府提前兑现这笔钱。

当时众议院投票通过了提前发放补助金的议案,但该议案在参议院遭到了否决,双方陷入了僵局。

这个时候麦克阿瑟坚持认为背后有共产党在搞事,于是对请愿活动进行了武装镇压,史称“华盛顿惨案”。

在这一历史教训之下,1946年,在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美国就正式颁布了《1946年就业法》。

《就业法》规定,政府有责任促进最大程度的就业,如果私企的岗位不够,那就义工代赈,雇人修桥修路,来解决就业问题。

此后,整个美国立即把失业当成了头号问题,上下齐心,把饱和的劳动力转化为了生产力,退伍军人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画风有点熟悉。

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以及今年可能要推出的一系列刺激计划,都有人质疑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但其实美国才是这方面的鼻祖,无论是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还是二战后《就业法》的落实,都采用过类似的手段去提振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按照UP主的说法:

“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失业就是岗位不够,政府就开始它的表演。花钱干项目,然后工人拿着工资去消费,经济的机器就可以稳定运转。”

“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失业就是岗位不够,政府就开始它的表演。花钱干项目,然后工人拿着工资去消费,经济的机器就可以稳定运转。”

但这位UP主细心之处就在于,他在一篇论文的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一句评语:“《1946年就业法》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是1945年《完全就业提案》的失败。”

要知道《1946年就业法》已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四大委员会中的联合经济委员会和经济顾问委员会都是基于该法案成立的。

这竟然还不是完成体?

那么《完全就业提案》又是什么?

一个关键性的差异就在于,《完全就业提案》规定政府有责任确保公民拥有长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尽量安排工作”。

“所有的美国人,天生即拥有获得工作的权利。美国政府有义务保护每个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创造工作。”

“所有的美国人,天生即拥有获得工作的权利。美国政府有义务保护每个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创造工作。”

也就是说,美国曾试图通过立法把拥有一份工作变成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

如果这一法案获得通过,美国将成为一个全民“包分配”的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UP主会说,美国差点变成了社会主义。

这样的法案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看来,并非不可能。

首先是民意的支持。

由于大萧条对那个年代的美国人冲击力实在太大,以至于有7成的老百姓同意《完全就业提案》。

而在参议院,该法案也获得了高票通过。

但最终《完全就业提案》还是折戟在了众议院。

根据 史蒂芬·贝利教授的分析,法案之所以没有通过,是因为众议院担心,如果政府有责任确保所有美国人的就业,那么这种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就业模式,将大大增强联邦政府的力量,这就触及了各州的利益,所以他们坚决反对该提案。

这背后是联邦和地方的权力之争,所以美国最终出台的是阉割版本《1946年就业法》。

但即便是阉割版的法案,也依然带来了至少二十年的繁荣,并为后世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以上是基于史料的严肃分析,但这只是节目的前半部分。

在节目的后半部分,则体现了UP主巨大的脑洞。

通过对法案推动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推断,UP主认为,《完全就业提案》是罗斯福离世前最后的溯源,而非出自杜鲁门的意愿。

这位美国历史上唯一任期超过两届的总统,在参众两院拥有极高的威望,他曾试图把该提案作为应对失业问题的终极武器。

只是他的老师并非凯恩斯,而是另有其人。

至于UP认为这个老师是谁,这里先卖个关子,我只能说脑洞很大。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UP主的原视频《美国曾经差点变成社会主义?谁帮我转给特朗普看看》。

顺带说下,这部视频的BGM我非常喜欢,竟然出现了《英雄无敌3》和《Gundam Unicorn》的配乐。

我听到的时候竟然有种想流泪的冲动。

我一个中年人,在B站学习知识的时候,竟然勾起了年轻时热血奋勇的回忆。

03

在被一些UP主圈粉后,我试着在B站搜索我感兴趣的主题,看看能不能从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朝鲜和韩国为什么会分裂?他们又是从何时开始分裂的?

这是一组我脑海中时不时会浮起,却又没能专门去仔细研究过的问题。

我发现B站UP主@历史调研室,就有这么一期节目,讲述了朝韩分裂的前因后果。

中文的朝鲜一词,最早出现自《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在高丽和李朝统治的约1000年的时间里,朝鲜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直至19世纪末,当时朝鲜还是清朝的藩属国。

然而,日本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了中国,并要求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条约之一,不仅强制要求中国支付2万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还要求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又痛心的内容。

但其实《马关条约》还有一条内容是,要求清政府和朝鲜结束藩宗关系,承认“朝鲜独立”。

日本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帮他们争取独立,而是为后续鲸吞蚕食朝鲜铺平道路。

而北方的另一个强国——沙俄,也对朝鲜虎视眈眈。

1896年5月,日本派重臣赴沙俄秘密谈判,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瓜分朝鲜。

这也是三八线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

当年的沙俄是个野心非常大的国家,日本的提议被沙俄断然拒绝。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赢得战争的日本再无顾忌,强迫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开启了36年的亡国生涯。

在成功吞并朝鲜后,日本又开始策划瓜分中国东北。

1909年10月26日,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哈尔滨,准备与沙俄协商划分东北的具体事宜。

彼时的伊藤博文因为先后策划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并接连获胜,一时风光无两。

在大摇大摆经过人群时,朝鲜独立运动义军参谋中将安重根突然掏出手枪,连开3枪干掉了伊藤博文。

这极大的鼓舞了朝鲜人民的抗日意志。

朝鲜人民组成了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其中就包括金日成所在的抗日游击队(主要在东北活动)。

1945年,二战战败。

这对于朝鲜来说,原本是一个复国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美苏都不希望对方独占朝鲜。

1945年8月8日,苏联在朝鲜半岛北部登陆并不断向南推进。

眼见苏联即将占领朝鲜全境,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受降的分界线。

苏联接受了这一提议(苏联的算盘是,用在朝鲜问题上的让步,来换取美国同意苏联占领日本的北海道,但后来美国坚持要独占日本,不然的话日本也要分裂了)。

这在事实上造成了朝鲜的分裂。

三八线两侧人员和物资被禁止流通,铁路和通讯先后被切断。

从此朝鲜一分为二。

朝韩分裂的问题,原本有机会通过谈判来解决。

1950年6月7日,金日成呼吁,在全朝鲜半岛全民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6月11日,朝鲜的3名代表跨国三八线,准备向韩国递交和平统一的呼吁书。

结果3名代表被韩国处决。

6月25日,朝鲜以反击侵略为由,大举进攻韩国,并用了仅仅3天,就占领了韩国首都汉城(也就是今天的首尔,2005年1月韩国改了首都的中文译名)。

白天还在呼吁死守汉城的李承晚,当天晚上仓皇出逃。

战争进行到1个多月的时候,朝鲜已占领半岛全境90%以上的土地和92%的人口,但随之而来的是由美英法加澳等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

朝鲜战争规模迅速扩大。

之后,战争进入了一边倒的节奏,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轻松消灭了朝鲜人民军大部,并将战线反推至中朝边境。

美国还不顾中国反对,用轰炸机把炸弹丢到了辽宁省丹东市的境内。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了鸭绿江,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中国和联合国军在朝鲜发生了血战。

其中就包括长津湖战役、三所里战役和上甘岭战役。

战争的损失远远超出了美国的预料。

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无法接受这一局面,多次要求杜鲁门总统用核弹打击中国的东北,以切断志愿军的后勤。

但杜鲁门担心这会激怒苏联并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于是了拒绝了这一提议。

战线在三八线反复拉锯后,1953年7月7日,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朝韩分裂的局面一直维持至今。

回顾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朝韩的分裂,本质上是因为落后而遭到侵略和大国博弈(美苏都不愿意对方占领朝鲜半岛全境)的结果。

朝鲜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却成为了二战最大的输家——被一分为二。

但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他们原本是一个国家,是同一个民族,他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却被强行分开。

随着分开的时间越长,隔阂也越来越大,并最终走向了对立,让人扼腕叹息。

在这期节目的最后,UP主的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民族的分裂与统一,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

无论是朝鲜和韩国,东德和西德,南越与北越,大陆与台湾。

抛开复杂的现实政治因素,仅从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希望所有离散的家庭能够团员,所有反目的兄弟能够和解,所有分别的同胞都能重聚。”

“民族的分裂与统一,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

无论是朝鲜和韩国,东德和西德,南越与北越,大陆与台湾。

抛开复杂的现实政治因素,仅从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希望所有离散的家庭能够团员,所有反目的兄弟能够和解,所有分别的同胞都能重聚。”

04

老实说,我没想,有一天,我会在B站上关注这些话题。

但尝试着去了解了以后,你会发现不同的UP主会有不同的风格,有些侧重于严谨的分析,而有些则脑洞大开,还有一些则擅长用诙谐的语言普及知识。

作为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平台,它成功吸引了我这个中年人。

如果你也是一个历史与时政爱好者,我希望你也能在B站上找到你感兴趣的话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