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高中语文选必上《论语 · 十二章》文本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语十二章朗读高中 部编本高中语文选必上《论语 · 十二章》文本解读

部编本高中语文选必上《论语 · 十二章》文本解读

2024-06-07 1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里仁》篇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重点字词:

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

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解读: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因为一般的道理或者事理是不值得为此献身的。联系孔子所奉行的仁义观念,这里的道应该是“仁义之道“。这句话内在涵义是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它,有时为了捍卫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延伸到现在,主要是表明对追求真理的执着,为了真理,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生便可以死而无憾。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说的“为真理而死”“为真理献身”

(4)《里仁》篇

原文: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点字词:

喻:明白,知晓。

译文: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5)《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重点字词: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解读: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去修正的自己的言行,“就有道而正身”,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面对没有德行的人,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去学习。

(6)《雍也》篇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重点字词: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7)《泰伯》篇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重点字词: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8)《子罕》篇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重要字词:

为:堆积。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此外,不管是继续前进所取得的进步,还是就此停止所得到的失败,都是自己的责任,不要归咎于他人。这里的堆积土堆和填平洼地,可以指我们在生活中所要达成的一个目标,所要做得事情,这些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不要停止,因为很有可能就差一点点就达到目标了。

(9)《子罕》篇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重要字词:

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这句话的难点在于,另外两个容易理解,但是为何具有仁德之心的人便不会忧愁呢?一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因为仁德的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与国家,所以问心无愧,如此一来便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from茹茵)二是从国家的角度理解,每个人都具备仁德之心,那么社会将会呈现出一片和谐之态,也便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10)《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重要字词: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目:条目

非礼:不合于礼

事:实践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解读:仁是内在的,需要通过外在的礼来体现。礼的具体要求是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做。只要遵守这些,便可以做到仁了。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孔子把恢复天下礼治当作自己的使命,把恢复天下乐教视为自己的责任。为了宣道、行道,孔子在外流浪了十四年,他困拘于匡、适卫、出卫又返卫。经曹到宋险些,在郑国的东门被戏谑为“累累若丧家犬”(《史记·孔子世家》),尤其是在陈、蔡之间受困时,多数底子“穷斯滥矣”(《卫灵公》),唯有颜渊笃定追随他。“道”虽不被采用,但他仍矢志不渝地追求“道”和捍卫“道”。

颜渊这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应该给了夫子莫大的安慰。

——后两段摘自段绪才、陈敏(自古圣贤多寂寞—从《论语》中品味孔子的人生)

(11)《卫灵公》篇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点字词:

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阳货》篇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重点字词:

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群:合群。

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迩: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转自:晓杭 (公众号:杭粒粒),仅供学习用。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