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小做”是马学科论文的一个显著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文题目讲究小题大做是什么意思 “大题小做”是马学科论文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题小做”是马学科论文的一个显著特征

2024-07-17 1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获得这套工具?熟悉这套理论体系?

我想起顾海良老师讲过一句话,顾老师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他说:要想做好经济研究,起码要熟悉“一论二史”,“一论”是学科的基本原理,“二史”是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实践史。

借鉴他的说法,我觉得要想做马学科的研究,也起码要熟悉相应的“一论”和“二史”,“一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如果再加一条,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史。也就是说,既要了解研究对象的论域、发生发展情况,也要了解已有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否则,可能重复劳动、毫无成果,或者频繁被编辑毙掉,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比如,有人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是习首先提出的,说其思想来源是滕尼斯社会共同体理论等等,这都是硬伤,连基本概念的来历都没搞清楚。又如,有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也说马克思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商品,并举例说《资本论》就这么写的。实际上他这样说,就表明他没真读过《资本论》,即使读了也没读懂。

认真学习“一论二史”,起码会减少犯这样的错误。

3.

由于我们国家近现代学术受西方特别是日本和欧美影响很大,很多人“入戏太深”,很难觉察出其背后的“套路”。以为论文多引外国人的著作就能显示水平高,实际上经常落入别人话语的“陷阱”而不知。

如日本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内藤湖南,在他的文化论基础上,重新叙述了以往学者对中国史的三段划分,在“古代—中世—近世”框架中,以所谓“文化中心移动说”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经过他一套一套地推导,最后结论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已经东移日本。内藤以此建构起了近世中国的停滞与东洋的兴起的历史叙事。他的衣钵传人宫崎市定又进一步从世界史的整体性来建构东洋史,强化了日本在亚洲大陆的中心地位以及中国的边缘位置的历史叙事。鉴于此,有学者指出,比起西方来,始于19世纪后期的日本对于亚洲—中国的知识生产,更具有思想学术和文化历史的深广度。可以说,日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有关亚洲区域研究的学术传承,至今依然是生产中国和东亚知识的世界重镇。

我们现在某些公知、某些江湖术士还在说什么“崖山之后无华夏”,还拿美国的宪政、西欧的民主来校勘中国道路,不明就里者还帮着贩卖。且不说在强调思想倾向的马学科的范围内不允许,就是在社会科学研究大圈子里面,编辑和审稿专家都会特别注意这些。

因此,知道了“大题小做”还不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还应注意话语陷阱,小心被套路。

4.

写文章其实非常像做饭。现在很多人一想起做饭,首先想到找一本菜谱,然后对着菜谱,拿着盘秤卡分量、拿着手表卡时间。实际上,你见过哪个大厨是这么干的?

我以前也说过,知识是自带门槛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写作更是复杂性工作,既然我们承认自然科学最高精尖的东西是芯片,那么为什么不能承认写作是铸造思想的“芯片”呢?

如果真的难以突破,老是在知识积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方面差点意思,那就集中精力干的别的也挺好!再说,即使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人就出生在罗马,我们也没必要非得跟人争这地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