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记者发布会是什么意思呢 深读

深读

2024-07-15 0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9月5日,中国外交部新任发言人毛宁正式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成为外交部第33任新闻发言人。(详情)中国外交部是中国最早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政府部门。1983年3月1日,外交部举行第一次例行记者会。近几年因中国外交官在众多国际事件中的精彩表现,不知不觉地“圈粉”老中青三代。

在老百姓的眼里,他们霸气外露、妙语连珠、舌战群儒,被誉为“第一天团”“顶流网红”,深受喜爱。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何以百问不倒、随机应变?他们到底是如何来给自己充电,来准备每一场发布会呢?

01

外交部发言人为何百问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外交部发言人给公众留下许多困惑。包括一些参加发布会的记者也常感到不解:世界上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情,记者的问题内政外交涉及面又那么广,发言人怎么什么都知道?

其实,发言人也是人,不是神。难不倒,这是发言人及其“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团队事先精心准备的结果。为了准备发布会,发言人每天都要大量阅读文电、报刊、关注各种网络消息及电台电视信息。可能吃饭、睡觉甚至上下班的路上都在琢磨记者的提问。有一位发言人曾说,在刚当发言人的半年,睡不好觉是常事。

完成一场记者会仅仅靠发言人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站在幕后的“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团队。发言人每天都要和团队共同讨论研究当天的热点舆情,设想记者可能的提问角度,并且认真准备好每一条答问口径。

在“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后面则还有更大的后盾,就是全外交部各个部门和部领导甚至其它部委有关部门和领导。他们每天都在应要求为发布会提供背景情况,准备有关口径。

一般通过记者会前的准备会,发言人对日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舆论动向等情况基本上能做到心里有底。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将要提的问题也能猜个七八成。

特别是时间长了,清楚了记者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其关注的问题的角度,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发言人对记者在发布会上会提什么问题会把握得更准。

有一位发言人说,刚被任命为发言人时,心里直犯嘀咕,担心记者问那么多问题,回答不了怎么办!但参加了一次口径准备会后,心里踏实多了。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没有任何时间或问题限制,发言人会一一回答在场记者提出的所有问题,直到记者们没有任何问题为止。所以,记者会上难免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问题可能是陌生的,新闻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但中国外交的政策、立场和原则是一以贯之的。把握住这一点,就能随机应变、化险为夷。当然,对于一些确实不了解的具体情况,发言人也会坦率承认,并且在记者会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核实、及时答复记者朋友。

02

外交部发言人的讲台上有什么

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面前,会有一个讲台,大家好奇,讲台上到底放了什么?答案是,一支笔、一杯水和几张纸。发言人上台时会带上自己的“大本”,根据记者的具体问题查阅资料,以便需要时可以查阅必要的资料,保证回答准确、权威。而大家想象中的电脑和提词器是没有的。

既然发言人是政府代言人,就不能信口开河。原则上,发言人发表的任何意见或所做的任何评论都应该按有关部门提供的口径或口径的精神表态,绝不能与其精神相违背。否则,他就不能被称之为政府或某部门的发言人。

发言人回答问题虽然不能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可以在不逾距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发言人如果一字不落地完全照本宣科,所有问题都完全按照干巴巴的口径回答,也不是一个好的发言人。发言人应该是有口径而不唯口径。口径应该只是一个架子,一个框框,内容需要发言人自己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和时机去充实、丰富或调整。

比如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的第5位女发言人华春莹,外表看上去温柔可爱,实则发言凌厉、痛快、一针见血,留下了很多“金句”。

2019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居然公开称,发生在中国香港的示威游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华春莹微笑送上祝福:“我们希望这样的美丽风景线在美国越多越好。”面对美国这些年来的污蔑和挑衅,华春莹大多数都是一脸从容地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会奉陪到底!”“如果很担心苹果手机被窃听的话,可以改用华为手机。”“做人不能太‘美国’!”

不挑事,不怕事,华春莹的发言总是那样端庄得体、绵里藏针。面对善者,我以礼相待;面对一切挑衅和不善,我亦有还击的强硬之态。

一个好的发言人总是能将口径或政策化解成自己的鲜活的语言,让人愿意听下去,并乐意接受。曾任外交部发言人、外交学院院长等职的吴建民说,“发言人如果有很多的智慧,一句话就能把人家讲得笑起来,一句话就能把人家讲得跳起来,这是讲话的艺术,你完全可以在规定的框架之内发挥。你怎么样讲让百姓理解这个政策,这是通情达理,而不是干巴巴的。过去钱其琛副总理曾对我说,你不要老重复一句话,你可以这样讲,你可以那样讲,你可以颠倒过来讲。中国的语言是丰富的。”

03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有时会念稿

为什么发言人有时会念稿,这是一个让有些公众感到不解的问题。

首先,发言人并不是完全不能念稿,有时,念稿并不是水平低的表现。在对重大问题表态时,念稿显得更郑重、更具有权威性。

其次,外交部发言人代表的是外交部,所以,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何表态需要授权。这与我们日常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

某位发言人的夫人是个学者。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几个记者赶巧采访完他夫人后又要马上赶到外交部拍录这位发言人。

这位发言人要就某一国际事件发表谈话。因为稿子较长,这位发言人背下来很困难,反复拍了几遍,记者可能有点不耐烦了,开玩笑说,刚才我们给您夫人做节目可是一遍就拍成了。这位记者哪里知道,这位发言人现在要发表的谈话内容是外交部领导层层批下来的东西,每个字都经过字字斟句酌,发言人是不能轻易改动的。如果不念稿,他就要基本上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最后,既然是发言人,就不能信口开河,所以他上台发言原则上需要各有关部门提供表态口径,但口径从草拟到经过层层审核批准,需要一定时间。有时,发言人在上台前半个小时还没拿到有关口径,在这种情况下,别说背,能通读一遍就谢天谢地了。有时,甚至发言人在上台时都没有拿到有关口径。口径是发布会开始后递上台去的。如果碰到字迹潦草,勾划混乱的口径稿时,在台上能通顺地把口径念下来就已相当不易。

当然,时间长了,随着对情况更加熟悉,有关政策掌握得更深更透,脱稿的情况就会多一些。

04

外交部发言人为何有时“答非所问”

有些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有时不是很切题,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公众应该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语言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对方领悟。

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或留意其弦外之音。曾担任美国首任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为什么外交语言会与常态语言不同?这是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其一,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其二,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其三,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要用被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如何理解外交语言?下面有两个例子。

记者问:中X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媒体认为,中X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并可能将两国关系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两国首脑这次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建设性的,有益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回答太模糊,有点答非所问。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是说双方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但分歧仍然较多。

说“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是指双方会谈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双方依然存在分歧,但会谈还是有意义的。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等。

说“会谈是建设性的”,是表明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还有很大距离。

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双方能坐下来谈就是一件好事。

再比如,记者问:你对X国的X事件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我们注意到国际上对该事件的报道。这一事件仍在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发言人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政府字斟句酌的态度。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一问题太复杂、敏感,中方不便多加评论。有时,一个事件,由于涉及到几个国家、牵涉到几个国家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就有可能得罪一方或涉嫌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辞,或打打“太极拳”。

外交上还有许多其它特有的表述。

如用“对某某事情表示赞赏”来表示“支持”,称“某某行动有助于什么”是表示“反对”;说“我们敦促有关各方执行联合国的决议”其实是在不指名道姓地对某个国家或某武装派别进行批评;称对某事“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措施;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暗示会进行干预;如表示“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即对对方发出了警告,暗示将对对方采取果断行动等。

在多边外交场合,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一般表示“拒绝”“否定”等意见时,一般也不直来直去,而是先肯定或赞扬一番,然后再委婉表达否定意见。不仔细听下去,还以为他是在表示赞成意见。所以,应该留意其“但是”后面的文章。

05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给自己充电的

外交部有一句口号:“爱外交、会生活”。“爱外交”体现的是工作态度,表现为外交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会生活”则是一种人生智慧,要求外交部的发言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平衡,不断丰满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外交人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足迹越远,视野就越开阔;思考得越多,人生就越丰富。

比如曾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耿爽,不卑不亢的态度,一句敌万句的智慧,尤其是频频引用古语“回怼”不和谐声音,不仅瞬间让不怀好意的人哑口无言,更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完美展示了我国的大国气概与外交魅力。

在一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美方称中方掩盖疫情的“甩锅”说法提问,耿爽立即引用了中国古语回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被记者提问,疫情期间,中方向哪些国家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耿爽回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针对“加拿大驻港领馆暂停本地员工去中国内地旅游”一事,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观察2000年以来的历届外交部发言人,多数外交部发言人在卸任后被外派,再赴外交一线,继续为中国外交事业而奋斗。比如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后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硬气,外交部发言人说话才有底气,才能霸气!

共同期待中国的外交官和外交部发言人在国际社会上,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有理有据地发出中国声音,维护祖国荣誉,彰显大国气度!

编辑 | 忻聖淇

综合 |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央视新闻 央视频 政事儿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

原标题:《深读 | 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做到百问不倒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