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的基本写法概括,“超硬核”干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记叙的人称包括哪些方面 人物特稿的基本写法概括,“超硬核”干货!

人物特稿的基本写法概括,“超硬核”干货!

2024-06-15 2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注重特稿人物心理描写。

倘若能够深入人物内心,透彻把握他们的思想活动,便可以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因。因而,在报道特稿时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甚至借用意识流小说常用的内心独白手法,再现人物的心理真实。

4.注重对特稿现场的描述。

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要把故事写好,语言的把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对特稿现场的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而在句式方面,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多用短句式,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这样句子会显得简洁、动感有力量,突出现场感。

5.要有人物对话。

使用直接引语是最有效的写作技巧之一。一些未经加工的“原汁原味”的语言,对刻画人物性格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把这些对话穿插到特稿报道中,会揭示特稿或特稿人物的意义。掌握好特稿报道使用对话的窍门,能加深特稿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6.要有跌宕的情节。

情节是在“细节”基础上的深化,由多个故事细节组成,这就是情节的曲折。一篇优秀的叙事特稿应该让故事慢慢展开,步步引诱,故事在叙述中要有起伏跌宕的变化,这样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诱导留给读者的应该是娓娓动听、慢慢道来。

当然,强调特稿的故事性并不是要故弄玄虚,更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甚至是编造故事。所以说,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特稿时,要具有较强的特稿意识,在追求鲜活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特稿真实性的要求。

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故事,怎样写出一篇好的特稿呢?

抓住故事的核心——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再宏大的议题,也可以聚焦到人,去写小我,去写故事。想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在重大事件中寻找最动人的故事,聚焦人物个体命运。

但是写人的目的不能止于简单呈现一个人的经历。无论写什么,归根到底都应该是在描述时代的大背景。新闻人需要做的,本质上来说,是寻找这个时代的“那一滴水”,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通过个体命运反映时代,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

想写出吸引人的故事有一个技巧:写普通人就要展示他传奇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就要展示他的一些弱点。

勤奋是新闻人必备的特质

写好故事,从来不是一天两天即可拥有的技能。平日里,记者既要多读书,也要多动笔。读书让文字不会显得那么陌生,动笔则拉近了人与文字的距离。读书与动笔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讲故事的人更多的灵感和更巧妙的构思。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勤奋体现在采访上。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是,采访越多,理解才能越深入。特稿记者需要做最有耐心的寻宝人。

采访有哪些注意点?

学会观察。只有到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中去采访才能够获得最可靠的素材。采访时,最关键的便是观察。对采访对象而言,语言不见得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嗅觉、触感也同样重要。

把握细节。故事的走向,记者本人的情感取向,乃至于稿子所要传达的一切……都隐藏在所选择的细节中。但细节并非越多越好。有效细节是一篇特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无效细节往往容易成为有害细节,令故事显得冗长,偏离方向。

如何搭建故事结构?

告白单一结构。除了常用的时间顺序,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逻辑构建文章,长报道通常会有相对更复杂的结构,比如双时间线,引入第二主角等。

运用不同地素材来讲故事。好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完成,把握节奏,陈述、描写、引语交替出现。其中,在使用引语时,避免大段地使用直接引语。另外,除了在间接引语达不到用直接引语表述的效果时使用直接引语,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

设置一个意象在长篇故事写作中非常重要。从定义上讲,意象是主观情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的对应物。意象在文章中的作用正如一条线,游走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是文章结构的掌控器。但并非任意的事物均可充当意象,意象必须基于记者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观察、对事实的掌握与深入的理解、以及对社会运行规则的思考,而后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

人物特稿的写作

人物特稿的写作最能体现记者本人风格和特色。

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她通常在采访中将与采访对象的谈话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全文发表,在每一篇报道前,她都有个前言,谈她对采访对象的看法,并交代此次采访的来龙去脉,比如她是如何得到采访许可的;采访是如何进行、又是如何结束的等等。她的这种风格后来被很多人效仿,甚至被引进西方一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冠之以“法拉奇式”文体。

还有的记者以描写现场情景和气氛见长,有的以刻画人物性格著称。尽管作者的风格迥异,手法有别,但总的来说它需要在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性、现场情景等方面多花工夫。

美联社多年的最佳特写作家索尔·皮特对写人物特稿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转录如下:我们再也不能把信手涂抹的东西塞给读者。我们再也不能花20分钟翻翻卷宗,乘上一辆出租车,花30分钟采访一下,然后回到办公室,编一条巧妙但不知所云的导语,再涂抹出像蔫香肠一样的15个或20个段落,插上四段引语,撒胡椒粉似地点缀上14个差不多的形容词,然后重看一遍,就算写出了一篇鲜明的人物肖像。

今天的读者需要更多的东西……他要求记者写出事情的实质。他需要有骨有肉,有枝有叶的文章。他要求看到有广度、有深度、有预见,全面而有见识——当然——还要诚实的文章。

在读了500、1500或者是2500字之后,读者更想了解的是一个人的个性特点,而不是他“性情温和”或“性格宁静”,“不苟言笑”……威利·斯通这个抢银行的强盗是性格温和,平静,不苟言笑的,而这也是阿尔伯特·斯韦策博士的性格。

如果不了解别人对你要写的人已写了些什么,就无法动笔写这个人。不深入访问主人公本人,让他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你就无法写他。而不认真准备采访提纲,你就无法去访问这个人。

得到了必要的素材之后,不花功夫思索这些素材,分析它们真正的内涵,你就写不好这个人。只抓住单薄的事实,写出一条华而不实,用奇闻轶事构成的导语,却放弃这个人生活的实质内容,只能写出一团模糊不清的东西。

要写一个人,只告诉我他说些什么,而不讲他怎样说是不行的。只说这个人是谁,而不讲他是哪一类人,他想成为哪一类人,是不行的。写一个人要说明他惧怕些什么?怀念什么?最喜欢什么和最讨厌什么?他曾有过怎样的幻想破灭,还有哪些朦胧的向往?写一个成功者要谈到他往日的失败。写一个人的生平要提到他本人对自己的评价。

当你拿出一份特写的时候,请同时告诉我事物非同寻常的一面和平平常常的那一面。难道世界上最富的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吗?他用得着看菜单上的价钱吗?关于那条陌生、遥远、孤独的加拿大灌木丛中的山村小路,不要对我讲北极熊和驯鹿。告诉我,小家伙,那里的人怎样得到一件干净的衬衫。

以小方能见大,以大方能见小。请和我打成一片,打入我的思维圈内,请说得响亮而清晰,不要把抽象的高调塞给我……

别糊弄我,除非你真能给我些东西,宝贝,别跟我说那情景真有戏剧性,指望我找出些词儿来形容它。告诉我它怎么富有戏剧性,我将供给恰当的形容词汇。你说此人是前所未有的吗?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现的?给我证据,不要只是开个头就没有下文。

人物特稿的基本写法概括

(一)从一些侧面放映所写人物的特征,表达某种思想。

这是人物特稿是新闻的一种体裁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这种写法要求在新闻人物构成新闻性的那部分多下笔墨,只写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不涉及其他方面。

(二)问答式是记者愿意采用的方式之一。

在人物特稿中,人物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话可以反映人物的心态、想法和再现现场气氛。在实践中,像法拉奇那样完全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人物的记者大有人在。这种方式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真实可信,人们可以从被采访者的语气、措词等来理解人物的性格,有些记者、包括有些读者比较偏爱这种“原汁原味”的人物报道。

(三)新闻故事和背景灵活穿插、巧妙结合。

交代人物背景,如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以及与人物有关事件的梗概等,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理解他的想法、做法和性格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通过他人之口来描写新闻人物。

人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明星、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并不一定是他们真实的性格,或者说不能完全反映他们的真实面貌。作为政治人物、明星,他们在公开场合也许是热情的,富有感召力的,但在私底下也许是沉静的、郁郁寡欢的。因此别人,特别是他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会使读者感到更真实、因而怀着更大兴趣去阅读。因此,通过采访名人身边的人来写新闻人物也是人物专稿的一种方式。

(五)以塑造群像方式介绍人物。

即按某个主题写几个或一批类似的人物,突出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这一做法能够更深化主题,同时也更有趣味性。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写人物,无非是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最本质的特性,反之很难写出成功的人物专稿。

美国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挖苦有的报刊将新闻人物写得千人一面:

【华盛顿讯】为什么世界这样一团糟——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摆在我们眼前,就在于报章杂志那么喜欢描绘的震撼和推动世界的名人的传记上面。

如果这些传记都是可以相信的话,这些人都是一个模样,令人很不愉快。他们往往都是些“才智过人的人”。

他们都是一天工作16小时(据他们的秘书说),都有了不起的幽默感。虽然他们冷酷无情地驱使自己的手下人,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却双倍于人。

他们发表意见时轻松自在的样子使他们的同事也大吃一惊。

虽然他们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而且在那些很少的场合中喝酒时从来不超过一杯——他们累得断腰的工作日程并没有妨碍自己帮助孩子温习代数,重读康德的著作,打打室内网球或高尔夫球以锻炼身体。

杰克·海敦的目的是劝告记者们要将笔下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特点,他提出的建议是用故事、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他说一件轶事比几百个形容词更能说明问题,读者也更容易记住,并乐于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

你也许听过有人这样形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格林斯潘打喷嚏,华尔街就感冒”,但为更多的人津津乐道的则是,这位牵一发动全身的人物喜好躺在浴缸里对美国的金融政策指手画脚。

此外,这位学者还建议记者少用干枯无味的长篇大论,应该多用引语来支持自己对人物的判断;适当地描写人物的举止、容貌、服饰和引用传记性的资料,如年龄、事业、家庭,生活方式等来丰富你的人物报道。

特稿写作五大实战技巧

特稿之所以“特”,有很多方面可以总结,本文只从特稿将重大主题、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按照“三贴近”原则,做大、做强、做细、做全、做新方面,作一探析。

一、题材做大

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闻题材,就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有别于一般报道形式的选取。这种选取应该做到:

以小见大。特稿的题材应该从有独特视角的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用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这样,才能体现“这一个”,如果一味以“大”为特,那么,稿件粗看似乎很特别,(如块头大,有气势)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特不起来。

以实论虚。特稿所选的新闻事实,应该是具有一定价值含量(实)的、可以进行理性评述(虚)的事实。

二、主题做强

特稿反映重大主题,有别于一般的消息(及时告知动态)、通讯(阶段性总结),它是对主题的强化,对事件的深层探析,对理念的思辨性剖析。因此,虽然文字无声,但特稿的正面报道,应该气势恢宏,字字珠玑,似长江大浪,把应树先进典型不断强化,不断推向新高度。

特稿的负面报道,应像剥笋,层层解剖,使反面典型从各方面给人以深刻的警示。

三、内容做细

既然是特稿,就应该做细,做扎实。做细主要包括情节上讲求独到,写作上追求细节,分析上做到透彻。

1、情节上讲求独到。

特稿的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必须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发现,要做到情节上的独到,首先必须体现在新闻事实的发掘和选取上。

新闻事实的发掘,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其一,寻找第一手新闻源。

(1)从“冷点”寻找第一手新闻源。所谓“冷点”,只是相对于热点而言的。相对于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大事、一些新鲜的社会新闻而言,一些普通人物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就是一些不太为人关注的“冷点”,如果潜得下去,进行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2)在事物的发展趋势中搜罗第一手新闻源。如果特稿和一般新闻同时发现一条炙手可热的新闻,那么他的发稿、见报速度肯定不如一般新闻快。但是,如果特稿突破了认为“只有事情发生后才能构成新闻,才能写消息”的思维定势,在事件将要发生之前出击,打时间差,等到事情发生,特稿的采访和稿件主要部分业已完成,那么,稿件也就成了首发或至少能与消息一同见报了。

其二,从已有新闻中筛选新闻源。

特稿毕竟是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如果处处与一般的消息抢首发、抢时效性,既不现实也相当吃力,等于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深度报道的优势之一是后发制人,可以对现有新闻进行拓展、加工、挖潜,使新闻尚未开发的信息和价值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特稿的特长。因此,特稿应该对已有新闻进行二度开发。

其三,从繁杂信息中筛选新闻源。

从信息中筛选新闻,是基本素质,而对于特稿,还需要有更为灵敏的“新闻嗅觉”。因为对特稿而言,绝大多数纷繁芜杂的信息是“无用”的或“无效”的。能真正作为特稿开发的题材可谓沙里淘金,但正因为有金子,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相当的新闻敏感来对待,对其他信息也概莫能外。

在新闻事实的选取上,要注意“四态”,即:

现实态——所选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是贴近读者的,是有价值的,是客观存在的。

非常态——新闻事实之所以区别于一般事实,就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非常态的,是从平常状态中冒出来的不同凡响的事实,是突然变故的异常的事实。

激发态——所选的新闻事实具有传播价值,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多元态——新闻事实应具有认知价值、兴趣价值、道义价值等,才能满足读者深层次要求。

2、写作上追求细节。

特稿的写作应该注重细节描述。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逼真描写细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没有细节,特稿就缺乏血肉。就只剩下空架子,就无法打动读者。细节描绘还有助于深化特稿的主题,增强特稿的思想性。

3、说理上做到透彻。

特稿在说理上要做到透彻,就要高屋建瓴,就要有真知灼见。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写道:“文以识为重,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特稿对人对事赞扬或批评,都要高超、精确,做到见解“不随世人脚跟”、论断“利剑不能折其刚”。这样,文章才能言远意深。

四、资料做全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特稿恰恰关注的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围绕事件、热点的资料和背景,使读者对论及的事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就需要特稿将资料做全。做全有两个方面:

一是横向,就是与主题关联的、同一平面上各种人物的背景、事件的回放、资料的链接、数据的印证、各方的评说。因为是以新闻事件为中心的、在同一时间平台上的辐射,因此要确保事实准确无误,公正客观,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是纵向,就是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展望。

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首先要围绕特稿主题,尽可能多地收集直接的、间接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各类资料;其次是合理安排,使历史资料恰如其分的在文章中出现,与文章相关部分融于一体,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

三是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资料时要活泼些。比如对有的历史事件,可用专访的形式,通过人的讲述,使死材料活起来。

五、形式做新

特稿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表现在:重大题材上做到出新出彩,突发事件上做到声音权威,舆论监督上做到激浊扬清,热点问题上做到深层剖析。形式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体裁变单一为多样,笔法化枯燥为灵动,文本由严肃转为亲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