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国际版即将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亮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记住乡愁的主持人 《记住乡愁》国际版即将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亮相

《记住乡愁》国际版即将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亮相

2024-07-01 0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11日、12日晚7点45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将连续两晚联播《记住乡愁》国际版。这是《记住乡愁》国际版继先后登陆国家地理、腾讯视频平台后,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记住乡愁》先期播出时,即受到国内外观众广泛热评。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发表评论文章《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乡愁”》,提出《记住乡愁》国际版进行了一次感知、触摸和阅读中华文化的全新探索,而为乡愁这一概念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新维度。 原文如下: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乡愁” 杨新华 乡愁,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个人经验,是游子对于家园故土的情感体验。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后,乡愁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但把乡愁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先例并不多。所以在国家地理《华彩中国》栏目播出纪录片《记住乡愁》时,不免会引发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获得国际认同的话题讨论。

《记住乡愁》先期播出时,即受到国内外观众广泛热评。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发表评论文章《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乡愁”》,提出《记住乡愁》国际版进行了一次感知、触摸和阅读中华文化的全新探索,而为乡愁这一概念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新维度。

      原文如下: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乡愁”——杨新华

      乡愁,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个人经验,是游子对于家园故土的情感体验。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后,乡愁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但把乡愁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先例并不多。所以在国家地理《华彩中国》栏目播出纪录片《记住乡愁》时,不免会引发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获得国际认同的话题讨论。

 

 

 

乡愁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余光中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作的《乡愁》,已经把这一传统概念放在了特殊时代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而《记住乡愁》国际版则通过一个华裔主持人的视野,提取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符号,以全方位体验和深度参与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感知、触摸和阅读中华文化的全新探索,从而为乡愁这一概念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新维度。

 

 

纪录片选取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包括了饮食、戏曲、节庆娱乐等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却也并非身边日常。主持人在长者们的指导下,亲自体验舞狮、学唱昆曲、制作木雕、参与组队划龙舟,不但让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外受众颇感新奇、大开眼界,即使是在国人看来也是津津有味、饶有兴致。 同时主持人的体验式出镜很有代入感和参与感。主持人吴宇卫是马来西亚华裔后代,一直生活在国外,对父辈们的“根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也有着情感上的需求。他全程的观察、交流和亲身尝试让每一次体验都充满了挑战的悬念和游戏的乐趣。

 

如果说《记住乡愁》国际版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出了一系列和包括华裔在内的国外受众的连接点,并精心选择了华裔主持人体验式出镜的方式,那么客观来说,这些连接点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讲述方式鲜活生动,讲述者身份恰当,从而让这部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产品具备了一定的传播力和穿透力,能够实现搭建文化桥梁的效果。 乡愁古今有之、中外有之。华裔的乡愁是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在中国国际地位和与世界关系的不断变化中也在悄然迭代。起码在这一代华裔的脑海里,乡愁已经有别于他们先辈曾经的模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越来越强,让从精神上回望故乡成为一代人的现实需求,并产生回到故土实地观察和体验先辈生活场景的强烈愿望。在可预期的未来,这种需求和愿望恐怕还会继续积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虽然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让“中国式乡愁”有别于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但乡愁毕竟具有人类普适性和情感共通性。以共通的情感语言去诠释富有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式乡愁”,具有可操作性,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乡愁的演变,也在讲述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故事。                (作者系中国网副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